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大清國官民的真正模樣是啥樣?14億屁民被電視劇騙傻了!(圖)
送交者: 麻辣戈壁的共匪 2016年10月28日19:55:1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清末老照片亮相倫敦展示上海市民群像 

一組拍攝於十九世紀上海的罕見老照片即將在倫敦公開展出。這些照片都是英國攝影師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拍攝的。

桑德斯1860年首次來到中國,當時他是一名工程師。他回英國學習了攝影技術,然後又回到中國做攝影師。他的照相館是上海最早的照相館之一,在以後的近30年間都是上海最成功的照相館。

桑德斯是已知的最早在中國用手工上色技巧製作彩色照片的攝影師。在正從古代向現代轉型的清末中國,他用照片細緻地捕捉到了來自不同階層、不同省籍的上海居民的多元群像。


桑德斯的肖像作品經常用一些典型物品來顯示人物的職業和社會階層。但在這幅照片中,一位年輕婦女只拿着一把陽傘,站在一個廣東風格的立地花瓶旁邊。

她沒有裹小腳,戴着花頭巾,這是當時廣州婦女的典型裝束。在清末,湧入上海的除了大批外國商人之外,還有許多來自中國其他地區的移民。

                            

這幅照片中的青年婦女和女童來自毗鄰上海的江蘇。她們的髮型就是當時江蘇婦女的典型髮式。她們都裹小腳,顯示當時裹腳的習俗仍很盛行。

在清末的上海,女性攜帶陽傘被認為非常時髦。桑德斯力圖在作品中展示聚集在上海的中國各地人民的多元地方風貌。

桑德斯對中國的傳統科技非常感興趣,他認為中國的許多技術比西方的類似發明出現得更早。

在這幅照片中,兩位男子坐在一輛老式手推車上擺姿勢,車夫站在車的後方。三個人的眼睛都直視鏡頭,在照相機前顯示出相當的自信,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比較少見的。

這幅照片中的婦女穿着廣州風格的傳統絲製衣服,但卻坐在一把西式椅子上。她側面對着鏡頭,這也是一種西式的肖像風格。桑德斯顯然有意突出她精緻的髮型、高貴的服裝和未經纏裹的天足。

儘管上海當時有以城牆包圍的老城,但許多當地人和外省移民還是選擇住在外國租界。文化的融合使上海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據桑德斯記錄,這幅肖像照中身着典型春裝的上海婦女,在擺姿勢拍攝這幅照片之前,還同意解開裹腳布,讓攝影師拍攝她的小腳。

這幅照片突出展示她穿着繡花鞋的小腳。她坐在西式椅子上,略顯驕傲地直視着鏡頭。


桑德斯拍攝了許多上海生意人的肖像照。這是一位賣雞毛撣子的小販。

據桑德斯說,做撣子的雞毛是從廚師那裡得到的。在十九世紀的上海,類似的小販經常走街串巷,兜售貨品。

這是一個中國傳統戲班的集體肖像照,照片中的演員都穿着精美的戲服。桑德斯寫道,中國戲劇服裝來源於更古老的中國傳統服裝,用絲綢裁製,以精細的刺繡裝飾。扮演壞人的演員還在臉上畫上古怪的臉譜。

     

在這幅肖像照中,一位身着清朝官服的男子直視鏡頭,面容充滿自信。他的左手放在桌上,拿着一個鼻煙壺。他顯得很輕鬆,似乎還在微笑,這在當時的照片中相當不尋常。

桑德斯的照片展示了十九世紀中國的各個社會階層,以及當時居住在上海的來自中國各地、具有不同風俗的中國民眾。


桑德斯非常欣賞中國勞工階層的智慧,這在上面這幅照片中顯露無遺。為了避免在過橋時支付行車稅,這位推人力車的男子把他的推車拆卸開來,用扁擔扛着過橋。

這張照片聚焦在推車零件上,而虛化人力車夫的面孔,顯示當時上海勞工無足輕重的地位。

這幅照片中的中年婦女和孩童來自浙江沿海城市寧波,他們的衣着和髮型是當時寧波人的典型裝束。

照片中的母親和女童都避開照相機鏡頭,不願直視,而坐在地上的男童則以好奇的眼神望向鏡頭。

“清朝上海的生活”照片展將於11月4日至12日在倫敦中國城爵祿街(Gerrard Street)上的“中國站”(China Exchange)免費展出。

這些照片都是由美國紐約斯蒂芬·洛文希爾(Stephan Loewentheil)中國歷史攝影收藏公司提供的。


0%(0)
0%(0)
  精神面貌比1949年後的好得多,儘管穿着不華麗。  /無內容 - L888 10/29/16 (100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布施與福報
2015: “成功者是不受歷史懲罰的”
2014: 哀悼凍死在2014年的烏克蘭人
2014: 美國與馬航370失蹤有關的證據
2013: 功過自有評說‏
2013: 曾國藩漂亮外孫女的叛逆人生
2012: 各位好。
2012: 貪腐與誤讀的民主
2011: 國際共運趣話:赫魯曉夫烹調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