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猶在--馬克思故居 |
送交者: 古林風 2017年05月24日04:02:1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幽靈猶在 在《共產黨宣言》開頭,馬克思以幽靈戲稱共產主義,其後幽靈成為20世紀最顯赫的思潮,現在又變成幽靈了。但是他的作品和主義頑強地、低調地存在,仍然在世界各處遊蕩,世界各國大都有共產黨組織,法國還有共產黨執政的”紅區“。 過去二十年,我兩次鬼使神差走過他的故地,信是有緣。
85年由美州返國,賣了歐洲火車通票,隨意漫遊。一天清晨,列車員高聲報站:“特里爾”! 一打聽,就是馬克思出生的那個特里爾。當時即興下車,去看看這位革命家的故居。
特里爾是個小城,主要文物古蹟都在步行範圍內。這里古代地處要津,城市最早是羅馬人建起來的,後來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城中地標“黑門”便是羅馬城堡遺物,全石頭的建築,至今十分結實,有稜有角。中世紀一度改為修道院,後來拿破崙經過這裡,下令將黑門恢復為羅馬舊貌,蓋因拿破崙先祖是佛羅倫薩人氏,喜歡自比凱撒。
二十年前留下的印象除了黑門,就是“卡爾˙馬克思”大道,在城市地圖上很顯眼。雖然當時特里爾地處西德,但資本主義制度並沒有抹殺故鄉對自己子弟的紀念。那時馬克思故居在翻修,無法入內參觀,只在門外照了幾張相片,匆匆離去。
今年夏天漫遊到盧森堡,該市沒有太景點,旅遊中心賣力地宣傳當地交通樞紐的地位,推介的城市之一就是特里爾,原來離盧森堡只有50分鐘的車程,難得舊地重遊,於是花了二小時再訪馬克思的幽靈。
20年過去,城市格局無變化,修繕得更好了,古典房子都修茸一新,道路清潔,比法國城市面貌略高一線。由火車站到黑門是5分鐘,看到這熟悉的建築物江山仍在,有老朋友似的溫暖。再走5分鐘就到了馬克思故居,現在是正式的博物館,購票參觀。這座三層樓的法式房子幾經易手,本身就是歷史。據介紹,這座房子建於1727年,馬克思的父親1818年租用此屋,馬克思本人於1818年5月5日出生在這裡。在他一歲的時候,全家搬到黑門附近的西蒙街8號,馬克思在那裡上學長大,直到中學畢業。布呂肯街10號作為馬克思的出生地幾乎被人間遺忘了。直到1904年,才被德國社會民主黨重新發現,經過與德國共產黨的反復爭奪,社民黨於1928年才將故居買到手,當時準備作為馬克思生平和工人運動史紀念館,但納粹上台阻止了紀念館的建設。納粹強占這所房子做地區總部直到二戰結束,社民黨早先收集的紀念品大多永久丟失了。社民黨於1947年重新奪回房權。1968年,社民黨主席和德國外長勃蘭特主持了馬克思誕辰150年紀念展覽,同時將故宅委託給艾伯特基金會管理。目前的展覽是2005年重新布置的,在附近還建立了研究性的圖書館。
建築經過多次改建,現在的狀態很有風格。樓下的後院是道地的法國式花園,對稱的草坪四周排着着修剪成方柱型的綠樹,中間是石子道路,終點是靠牆的涼亭,牆上垂着碧青的蔓藤,馬克思半身石雕像 悄悄立在牆邊,襯托著院子里的靜謐。連接院子的起居間陳列着故居的歷史和各類人士對馬克思的評論。中央是大號燙金字體的列寧語錄:“馬克思主義是萬能的,因為他正確。”句式有力,將馬克思提高到上帝的地位,共運領袖們似乎個個是宣傳高手。
一樓以圖片和文字介紹馬克思的生平,與恩格斯和夫人燕妮的關係史,以及馬克思的思想內容和革命運動。文字大部分是德文,不過有多種語文的錄音機提供方便。
二樓展區介紹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各地的影響。突出的是勃蘭特的評語:“馬克思的社會理想有些部分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實現了“,也許是指民主、工會和社會福利。在第三世界展區,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影響:有毛澤東的建國和文革的圖片,有波爾布特和赤柬殺人的照片,還有胡志明、盧蒙巴、曼德拉、本貝拉、阿連德,這些被認為是社會主義人物的事跡,據說他們都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至於影響的後果當然也是各種各樣的,就像德國和歐洲的社會民主黨仍然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尊為領袖。 在結尾的預言中,展覽認為馬克思的思想不會因為蘇聯東歐的變天,和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而過時。因為資本主義成功的的另一面仍是失業,不平等,惡劣的勞動條件和全球性的環境破壞。只要這些問題不解決,馬克思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對策仍具普遍意義。看到這裡,一時無語,只感到青灰色的內墻,米白色的外牆,和黑色的大房頂傳達着挑戰氣息,而窗台上猩紅花朵使人想起人類歷史的沉重。
回到樓下服務台,有不少紀念品,買了有馬克思照片和筆跡的鋼筆和墨水的文具套裝。青年時代,馬克思講的“一種外語就是一種人生鬥爭的武器”是英語課本上的座右銘,馬克思大鬍子的肖像對厭倦外語學習的頑童是起了“催我自新的作用“,後來人生職場上英語知識屢屢發揮了作用。在訪客留言本上看到的大多是中文,據說70%的留言來自中國人,稱馬克思為老馬,燕妮為小燕!當地大學政治系專門組織人力研究這些留言的內容,以分析中國人對馬克思的心理。館方介紹,目前每年有4萬名訪客,大約1萬人是中國人;來不及仔細參觀,在門前留影,到此一游的中國人就更多了,市中心有二間中國菜館,一間叫“洪都食府,一間”天安門“。其實內地的書店馬列主義的的書也不多,中國人對萬里之外的馬克思情有獨鍾,成了紀念館的主力,可能是青春期產生的一種共生心理,往事難忘,想起馬克思,想起了許多往事。
離開時對古城有點留戀,希望還有第三次訪問,去當地大學聽聽馬克思研究課,看看至今還在使用的羅馬橋,放鬆心境去廣場上和市民一道嗮太陽,喝啤酒,當然要留出時間在老馬房內的咖啡間坐一會兒,朗誦“幽靈,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
|
|
|
|
實用資訊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30年內是台灣生死存亡關鍵 | |
2016: | 文革的本意: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踢開黨 | |
2015: | 出埃及記_039 | |
2015: | 曾國藩:把小事做好,大事自然成了 | |
2014: | 地方志中的大饑荒死亡數字(轉發最新披 | |
2014: | 毛澤東曾在延安警告哪位中共高層 | |
2013: | 笑死人了!看文革畫報中對胡耀邦的描畫 | |
2013: | 李揚:華夏文明VS美國文化 | |
2012: | 六四廣場學生即使不撤也不可能遭屠殺 | |
2012: | 日本黑龍會為何要保護二次革命失敗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