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索爾仁尼琴--反抗極權的鬥士
送交者: 賈舟子 2018年06月23日16:44:5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撒切爾夫人和索爾仁尼琴



2007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俄聯邦2007國家獎的總統令,宣布《古拉格群島》、《癌症樓》的作者,俄羅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獲得2007年人文領域傑出成就獎。從1945年2月因“批評斯大林”被捕,坐監8年後被流放,到1974年被前蘇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美國20年,索爾仁尼琴這位一直被自己民族視為“政治恐龍”的作家,終於獲得祖國認可,可以說這是俄羅斯與索爾仁尼琴的和解儀式。那麼,索爾仁尼琴憑什麼贏得了眾人尊重呢?


有些人為所有人活着。他們是人類尊嚴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詞。面對他們,我們必須表示敬意。索爾仁尼琴就是這些人的傑出代表。


勇敢的個體意識和公民精神


在索爾仁尼琴的名字之前,人們已經加過許多形容詞和前綴,譬如流亡作家、民族的良知、文化的主教,等等。然而,最適合他的名譽恐怕只有一個:個體。當然,他不僅僅以普遍的個體身份在場,更是個體性虔誠的守護者。在將1970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索爾仁尼琴時,瑞典皇家學院曾委託其常務秘書卡爾·拉格納·基耶羅宣讀了如下的授獎詞:


1963年,隨着《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的出版,前蘇聯和全世界都承認索爾仁尼琴已躋身於偉大俄羅斯作家的行列。對非俄羅斯世界來說,這部小說以其對時代的發人深思的啟示而具有同等強烈的吸引力:對不可摧毀的“人的尊嚴”的肯定和對破壞這一尊嚴的一切企圖的批判。


索爾仁尼琴曾對他的這種“復調”展示方法作過重要闡釋:個人不應作為集體的一員出現,當行動與個人有關時,個人便應成為“主角”。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個人的命運體現在千百萬人中間,千百萬人的命運集中在個人身上”。這是人道主義的精髓,索爾仁尼琴為此而被授獎。


每次閱讀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上述授獎辭,我都想起《古拉格群島》中的名句:“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當一個沙啞的聲音向你說’你被捕了’,這個時候,天地就崩潰了。”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是宇宙中最值得珍視的存在,這是現代人道主義的精髓。人類不過是無數個體的複合體,熱愛人類就是熱愛無數處於中心的個體,守護人類就是守護個體思與在的權利。索爾仁尼琴認為文學首先應該對人類負責。對於他來說,對個體負責就是對人類負責。為此,人類“應當公開譴責宣揚一部分人可以懲治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本身”,消解任何形式的特權思想。正因為索爾仁尼琴時刻將個體置於中心地位,正因為他的作品表達了“對不可摧毀的‘人的尊嚴’的肯定和對破壞這一尊嚴的一切企圖的批判”,我才稱他為人類的文學良知。


珍視個體性的人道主義情懷


個體,只有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懷着渴望與期待的個體,才在索爾仁尼琴的作品中占據中心地位。推動他撰寫《古拉格群島》的原初動機,就是他對“即使處於備受屈辱時刻的人的品質”的深切欣賞,就是他對無數生命被摧殘和毀滅的大恐懼、大悲憫、大同情。


索爾仁尼琴的作品之所以表現出深沉、陰鬱、悲愴的創作基調,是因為他無法忘記對於災難刻骨銘心的體驗和記憶。在為《古拉格群島》所寫的題詞中,他以痛徹靈魂的語氣說:“獻給沒有生存下來的諸君,要敘述此事他們已無能為力。但願他們原諒我,沒有看到一切,沒有想起一切,沒有猜到一切。”如此說話的他雖然倖存下來,但也是極權時代的受害者。災難發生時,他同樣處於被掌控、監禁、流放的無力位置,沒有辦法阻止黑暗力量生長為前蘇聯的“第二領土”。


然而,本可以為此推卸責任的他為什麼要以懺悔的口吻說話?他並非上帝,不可能看到一切、想起一切、猜到一切,又何必自責?答案顯然是:當無數個體受難和毀滅時,他的心中誕生了強烈的無力感和愧疚感。在被拋入災難中時,他沒有沉溺於哀怨,而是選擇對災難進行一般進行時的記錄,剖析古拉格群島的建築術,考量無數個體在其中受難的秘密機制,以便保存“殘酷的、昏暗年代裡的歷史材料、歷史題材、生命圖景和人物”。他寫作,不是為了表達個人的哀怨,而是要以承受者和目擊者的身份記錄無數個體受難的真相。無須他人委任,他早已開始承擔使命。正是出於對無數受難者的珍視態度,正是為了表達對逝去的幾千萬個體的緬懷和記憶,他才用140萬字的篇幅建構自己的災難敘事學。


任意剝奪個體權利是人類之癌


如果說《古拉格群島》的主旨是敘述災難的話,那麼,《癌症樓》則致力於剖析災難發生的病理學根源。


小說中的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隊裡呆過7年,又在勞改營里呆過7年,之後在流放地艱難度日。就在這時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進了“癌症樓”,經愛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轉。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療法”將使他“失去體會什麼是男人、什麼是女人的能力”,這代價在他看來“太殘酷了”,於是他憤而選擇反抗。在反抗的過程中,他發現了社會的病症和人們靈魂的癌細胞———無論是官僚主義,還是個人崇拜情結,實際上都是對無數個體獨立品格的蔑視、壓制、消解。這種意義上的癌症是反個體綜合症。當它爆發時,人們會以集體、理念、正義的名義為自己進行合法性授權,理直氣壯地剝奪他人的個體性,並因此體驗神聖之感。此時,癌細胞就會裂變為不同形態的古拉格群島,各種各樣的“癌症樓”便將迅速崛起。


小說中的“癌症樓”是令個體性泯滅的場所。它被命名為“13號樓”,無疑是意味深長的。倘若《舊約》中的13代表使徒對耶穌的背叛,那麼,索爾仁尼琴的“13號樓”就象徵着對人類的背叛。人類是所有個體的複合體,剝奪人的個體性就是背叛人類。這是個素樸的真理,但人類為了認識它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古拉格群島,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在各種各樣的勞改農場,數以千萬計的個體被折磨、踐踏、消滅。個體性的泯滅是悲劇之源。在以任何名義消滅個體性的一剎那,人們就已經在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島和“癌症樓”。


尊重索氏精神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為了守護個體的權利和尊嚴,索爾仁尼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先是被投入監獄8年,後又於1974年被前蘇聯當局驅逐出境,成為流亡作家。在離開祖國的日子裡,他繼續解構威脅個體性的權力體系,開始創作長篇巨著《紅輪》。


令人欣慰的是,索爾仁尼琴於1994年6月結束長達20年的流放,返回俄羅斯。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簽署俄聯邦總統令,宣布索爾仁尼琴獲得2007年人文領域傑出成就獎,並在俄獨立日6月12日親自為索爾仁尼琴頒獎。經過漫長的痛苦反思,世界主流意識形態終於開始聯手拆除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島和癌症樓。在勘探到悲劇的起源後,人們開始普遍回應索爾仁尼琴對守護個體性的籲求,雖然遲了一些,但也足以令人欣慰。畢竟,這意味着索爾仁尼琴精神的勝利。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可見或隱秘的黑暗地帶。為了防止內在的黑暗外化為“古拉格群島”和“癌症樓”,人類需要個體良知的不斷自我提醒。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說索爾仁尼琴精神具有永恆的價值,每個人都應該向索爾仁尼琴精神表達敬意。說到底,尊重索爾仁尼琴精神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王嘵華,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讀史明智7 2018.06.23

0%(0)
0%(0)
  他反的是共產主義極權,但是推崇民族主義極權。  /無內容 - 麻辣戈壁的共匪 06/26/18 (26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一份令人吃驚的文件《人民日報》1953年
2017: 盛言:人民日報爆“抗美援朝”真相
2016: 視頻:了解大陸為何掀起民國熱
2016: 樂山水:再談中國軍官轉業
2015: 第一卷 一心求學 壯志離鄉
2015: 洪希伯:抗戰十大謠言之日寇從未進攻延
2014: 不寒而慄的歷史真相——長春圍城與蘇軍
2014: 陳宗培:永世難忘的一頓飯
2013: 中華民國命名之源由
2013: 谷開來殺人案案發地點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