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化人中排名第三的茅盾,為何能保一生平安? |
送交者: 賈舟子 2018年06月23日16:53:3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沈雁冰作為中共第一批黨員,在大革命後脫黨,實際不難理解。沈雁冰有家有業,嚮往改變現狀卻缺乏為革命義無反顧的決絕心態,很難成為一個職業革命者。他的本質是一個文學家,有人道和仁慈的一面,也難以適應殘酷的政治鬥爭和黨派傾軋。他有顧慮和矛盾。大革命失敗後,沈雁冰取筆名“矛盾”,當然也是內心矛盾的反應 1927年7月23日,一個名叫沈雁冰的年輕共產黨員,懷揣2000元支票,從漢口登上了前往九江的日本輪船“襄陽丸”號。此次奔赴九江,他肩負着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的驚天任務——為中共秘密籌劃中的武裝起義輸送經費。船到九江,與沈雁冰接頭的是董必武和譚平山。董必武告訴沈雁冰,他真正的目的地是南昌,但現在九江到南昌的鐵路已經被切斷,讓其先去買票,如果確實無法前去,便回上海。沈雁冰到車站後發現,果然已無票可售,遂在他人的建議下先到廬山牯嶺,再伺機翻山前往南昌。然而,從牯嶺到南昌的路恰好在前一日中斷,沈雁冰便滯留在牯嶺。第二天,他竟一病不起。臥床七八日之後,忽然聽到中共在南昌發動起義的消息,才知道他手中2000元支票的真實用途。此時的沈雁冰再前往南昌已無意義,痊癒後立即下山直接乘船返回上海。途經鎮江時,國民黨軍警發現沈雁冰沒帶行李,只有2000元支票,形跡可疑,欲行拘捕。沈雁冰急中生智,將支票塞到軍警口袋裡,幸被放行。從此,沈雁冰為避免國民黨的通緝,自動脫離中共組織,並化名“茅盾”,開始以自由撰稿為生。 雙面人:革命先鋒與出版社小職員 沈雁冰,本名德鴻,1896年7月4日出生於浙江桐鄉烏鎮的富裕家庭。沈雁冰幼年入家庭私塾,少年時代趕上廢科舉改學堂的潮流,遂成為烏鎮第一所新式小學的學生。其後,他入湖州中學、嘉興中學讀書。那時江浙一帶的中學與如今不同,可謂是藏龍臥虎之地。單以嘉興中學而論,教國文的老師便是朱希祖、馬裕藻。這兩位章太炎的得意門生,後來進入國立北京大學任教,成為北大文史學科的掌門人。在名師的指點之下,沈雁冰打下了堅實的國文基礎。此時嘉興中學的校長和這些太炎門生都是革命黨人,學生已普遍自行剪辮,師生之間暢談“平等民主”是為常事。如此耳濡目染,給沈雁冰的內心播撒下革命和反抗的種子。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所變化的只是巡撫衙門房頂的幾塊瓦而已。民國建立後,地方保守勢力繼續當權,清末各級學校的自由之風反而受到壓制。作為曾經感受過革命氛圍的沈雁冰當然不能容忍,公開反對保守的學監,並酒後到學校鬧事,最後被學校開除。離校後沈雁冰轉學到杭州的私立中學,於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民國初年,一般大學都有預科之設,學制二到四年,結束後可以升入本科。不過,那時的北大,畢竟不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北大,保守勢力居多。預科畢業後,沈雁冰無意升學,南下上海,來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商務印書館家大業大,有各類員工上千人。沈雁冰作為一位低級職員,工作異常枯燥,工資每月僅24元,據說若要待遇翻倍,需十年以後。沈雁冰最初的工作是給商務印書館附設函授學校的學生改英語試卷,其後改為譯書,即從西方出版物中選取一些片段進行翻譯,炮製成一本帶有中國特色的啟蒙讀物。再往後,他開始擔任《學生雜誌》《小說月報》的編輯。 當時正處於新文化運動時期,沈雁冰不免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成為滬上反對鴛鴦蝴蝶派急先鋒。同時,沈雁冰還參與發起了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在當時的新文學界占有一席之地。新文化運動時期,最初的革命家原本是從文學家中分化。經過朋友介紹,沈雁冰認識了與胡適等分道揚鑣、到上海出版《新青年》的陳獨秀。1920年7月,陳獨秀領銜的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在李達的介紹下,沈雁冰加入了共產主義小組。 沈雁冰對現實社會有反抗的意願,但並不是一個樂於行動的人。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火燒趙家樓,其後全國學聯到上海宣傳,他曾前去旁聽,認為這種群眾抗議運動的效果很空洞,頗不以為然。那麼,他為什麼加入共產主義小組?其中大概有幾方面原因。沈雁冰從小便有反抗精神,不滿於北洋政府的倒退統治。蘇俄的鬥爭哲學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以及一系列改造社會的方案,令他耳目一新,似乎找到了一條新路。其次,商務印書館工作枯燥無聊,搞革命活動則可能開啟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頗有吸引力。第三,應該是陳獨秀方面的拉攏。沈雁冰是“文學研究會”負責人,商務印書館編輯也算是一個體面的身份。藉助沈雁冰,早期的中共便於開展秘密活動。不過,他雖然是第一批黨員,卻不是核心成員。典型事例是,中共一大召開,沈雁冰不是代表。沈雁冰似乎也缺乏領導能力,始終是一個打雜的配角。然而,他卻是組織上頗為信任的人。陳獨秀在廣州期間,以沈雁冰為中央直屬聯絡員,凡是各地組織與上海方面的信件,都以“鍾英”的名義寄給商務印書館,再由沈雁冰來轉交。外地地下黨員來上海,也以沈雁冰為聯絡人。 受中共早期致力於發動工運的“左傾”思想影響,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沈雁冰,開始配合中共發展工人組織,成立工會,甚至暗中醞釀大罷工。在國共兩黨合辦的上海大學,沈雁冰也擔任教席。國共合作之下,沈雁冰名列國民黨上海執委。於是,此時的沈雁冰有兩種身份,公開身份是商務印書館的小編輯,兢兢業業出版各種圖書,儼然兩耳不聞天下事的技術人員。然而,另一個身份卻是挑戰現政權的革命者。作為上海市黨部代表,沈雁冰有幸作為五位代表之一,參加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二大。在廣州,他還充當了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毛澤東的秘書,撰寫各種文章批評國民黨右派和國家主義者。(然而,毛澤東則早已志不在此,前往湖南考察農民運動)。蔣介石發動中山艦事件,沈雁冰被迫回到上海。此時,他的身份已經暴露,商務印書館贈給他一張股票,將其禮送出館。從此,沈雁冰成為職業革命者,代管中共上海交通局,仍是負責通信聯絡工作。在中共的安排下,他又前往武漢,編漢口《民國日報》。不久,武漢分共,便有了送支票到南昌支援起義國民政府的情節。 政治人:文學生涯的崛起與終結 沈雁冰作為中共第一批黨員,在大革命後脫黨,實際不難理解。沈雁冰有家有業,嚮往改變現狀卻缺乏為革命義無反顧的決絕心態,很難成為一個職業革命者。他的本質是一個文學家,有人道和仁慈的一面,也難以適應殘酷的政治鬥爭和黨派傾軋。他有顧慮和矛盾。大革命失敗後,沈雁冰取筆名“矛盾”,當然也是內心矛盾的反應。他自述道:“一九二七年上半年我在武漢又經歷了較之前更深更廣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與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會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但是,那時候,我又看到有不少人們思想上實在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於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為筆名。”其後,葉聖陶說這個筆名一眼看去便知是假名,給他加了個草字頭,成為“茅盾”。當然,茅盾雖然充滿“矛盾”,由於7年的黨齡底子,也無法成為象牙塔中的純文學家。他雖然不能亦無法回到黨內,卻選擇了一種與用暴力革命改變社會的相似方式,加入左翼作家聯盟,用文字揭露這個時代的黑暗。 這一時期,是茅盾文學創作的高峰期,因為失業恰使他擺脫了編輯的瑣碎事務。著名的小說三部曲《幻滅》《動搖》和《追求》,便是他這一時期的傑作。三部曲展示了知識階層從嚮往革命,加入革命再到幻滅動搖,革命失敗後抬起頭來重新奮鬥的過程,其可圈可點之處在於並非狂熱地鼓吹革命,而是更多描寫了人性的弱點、狂熱和頹廢,展現了人的複雜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三部曲陸續發表後,成為文壇爭相談論的熱門話題,也成為學者研究的對象,茅盾這個名字橫空出世在中國的文學舞台之上。三部曲獲得成功後,茅盾對創作這種史詩性質、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學作品樂此不疲。其後寫就的《子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出現的另一部非常優秀的長篇小說,真實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面貌,在廣闊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之下,成功地塑造了數百名形態各異的人物。從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徹底奠定。 抗戰爆發後,茅盾輾轉到長沙、廣州、香港、桂林等地。此時,他完全成為中共外圍的文化人士,行動上基本接受黨的安排,主要負責編輯各種左翼文化刊物。期間,左翼人士杜重遠邀請茅盾前往新疆活動,因盛世才意欲交好蘇聯,頗為善待左翼人士。新疆學院遂成為茅盾傳播左翼文化文學的舞台,甚至他還傳播毛澤東思想,給學生推薦《論持久戰》。1940年,盛世才轉而迫害左翼人士,杜重遠被逮捕入獄,茅盾的處境非常危險。在蘇聯總領事館的幫助下,茅盾乘坐飛機逃出虎口。茅盾剛上飛機,盛世才便已後悔,卻悔之晚矣。沒有來得及逃離新疆的毛澤民、陳潭秋等中共黨員,都被盛世才加害。 離開新疆以後,茅盾決心到嚮往已久的延安去。茅盾是魯迅的摯友,也是文壇巨匠。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到延安來的統戰意義非常重大。毛澤東親口對茅盾說:“魯藝需要一面旗幟,你去當這面旗幟吧。”在中共對左翼文化人的排位中,茅盾可以繼魯迅、郭沫若之後,排到第三位。茅盾準備在延安安家落戶,並鄭重提出恢復黨籍的要求。不過,周恩來認為茅盾這種影響力大的民主人士,留在黨外更加合適,回到國統區作用更大。因此,茅盾回到重慶,但是留下了沈霞、沈霜一對兒女。女兒沈霞是忠誠的革命者,意外懷孕後唯恐影響即將到來的國共戰爭,主動要求人流手術。由於延安醫療條件差,最後沈霞客死延安。這是茅盾為革命付出的代價。 延安之行後,茅盾更明確了中共“自己人”的身份。1945年,經過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的籌劃,中共在國統區發起了茅盾五十大壽的大型祝壽紀念活動,《新華日報》出版了紀念祝壽專刊,延安方面紛紛發來賀電。開明書店、生活書店、新知書店等十餘家出版社特價銷售茅盾著作,以茅盾為名發起有獎徵文活動。相關祝壽活動聲勢浩大,延宕數月,茅盾在左翼文人的聲望中達到頂峰。 抗戰勝利後,茅盾一度受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赴蘇訪問。此時的茅盾已經基本不再從事文學創作,而是發表大量雜文和文化評論,配合中共的宣傳策略。這些題目包括《中國的缺點就是缺乏民主,應在所有領域貫徹民主》《有人民自由才有國家自由》《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實行民選嗎》《我們並不害怕民主美國的影響,我們歡迎他》《報紙應革除專制主義者不許人民說話》《新聞自由——民主的基礎》《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實際上,茅盾搞文學出身,沒有受過西方的政治學訓練,談這些問題哪有羅隆基、蕭公權、儲安平等人講得透徹?不過,這些文章的意義要遠遠大於其實質,可以證明所謂人心向背。當然,茅盾也未嘗忘情於文學,蘇聯歸來後也寫了《驚蟄》《春天》等小說。不過,此時的寫作已不比早年,充滿條條框框,思維也愈加僵化。作為一個文學家,茅盾的文學生命,這個時候實際已經結束了。 局外人:文化高官與文化部虛職 由於茅盾在1949年前的表現,新中國成立後自然獲得了回報,受命出任共和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此種任命並不意外,茅盾文化地位是無可取代的,更重要的是,茅盾可靠。他雖然一度脫黨,但始終是一顆紅心向着黨。國民黨在文化上失敗,也由於宣傳敵不過中共,連張道藩、王平凌這樣的三流文化人,都能成為國民黨的骨幹。可以想像,茅盾這樣的文化人,如果投靠國民黨,必然可以在文化教育界獲得高官厚祿。然而,茅盾甘願貧窮,頗有操守。因此,毛澤東親自召見茅盾提出此事,對他說“雁冰兄,你剛才講的是你的小道理,現在我來講講我的大道理。全國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現在想當文化部長的人不少,但我們偏偏選中了你,因為我們相信你,這是全國人民的需要。”據說茅盾本想到杭州去隱居,搞文學創作,但毛澤東的邀請,讓他盛情難卻。在這個文化部長任上,茅盾一待就是15年。 不過,文化部長看似位高權重,實際上作為相當有限。首先,相對於來自解放區的文化、宣傳系統的同志,如周揚、丁玲、胡喬木、陸定一等人,茅盾來自國統區,並非真正的黨員,也沒有經過延安整風暴風驟雨般的洗禮,政治資歷終究差一層。因此,在文化部,周揚擔任常務副部長,黨組書記,掌握了實際的權力。周揚同時是中宣部管理科學文藝的副部長。中宣部管轄指導文化部,這便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政治現象,作為副部長的周揚,實際是部長茅盾的上級。如此安排,導致茅盾並不能按照自己的抱負和追求去實現文化理想。實際上,茅盾本來應該習慣於此種安排,樂於象徵性的榮譽職務。然而,他卻偏偏要介入實際事務,導致不斷碰壁。在1957年的鳴放中,茅盾頗為牢騷:“在文化部呢,我也只是個掛名,成天忙於別事,不務正業。”茅盾常常覺得自己在文化部掛名不幹事非常尷尬,幾次請求辭職卻得不到批准,只能硬着頭皮幹下去。 那麼,此時茅盾的主要職責是什麼?開會。茅盾自稱,他開會時間占據了生活的2/5。然而,痛苦更在於,開會卻沒有決定權。另一個是從事象徵性的文化外事活動。從1951—1962年,茅盾訪問莫斯科達16次之多。至於文學創作活動,可謂完全停止。作為文化部長,茅盾的文學和政治地位已經確立,他需要做的是提攜新人,凡是茅公點評過的作家,都能有所發展。當然,由於茅盾不負實際政治責任,也可免於追責。毛澤東對文化部有過一個經典的評價:“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認為文化系統至少一半不在“我們手裡”。不過,這個責任似乎也不用茅盾承擔。周恩來曾寬慰他:“文化部的工作這些年來一直沒搞好,這責任不在你,我們給你配備的助手沒有選好,一個熱衷封建主義文化,一個又推崇資本主義文化……”茅盾辭掉文化部部長職務後,轉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反右時期,組織上也對茅盾網開一面。雖然茅盾在鳴放中有所不滿,實際卻得到有關部門的暗中保護,及時收住了不滿言論並轉而抨擊右派,得以倖免於難。 “文革”到來,茅盾靠邊站了。1969年,茅盾被剝奪了國慶登天安門的權力,警衛員取消,秘書調走,內部文件不能看,名字也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名單上消失了。不過,由於他的年齡和地位,不會遭遇太大衝擊。1981年3月,茅盾走完最後的歷程,臨終前最大的願望是加入中國共產黨。對於這個遺願,黨中央當然會極力滿足,決定恢復茅盾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這個時候的茅盾,也算“求仁得仁”吧。 老衲秘史 2018.06.16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7: | 一份令人吃驚的文件《人民日報》1953年 | |
2017: | 盛言:人民日報爆“抗美援朝”真相 | |
2016: | 視頻:了解大陸為何掀起民國熱 | |
2016: | 樂山水:再談中國軍官轉業 | |
2015: | 第一卷 一心求學 壯志離鄉 | |
2015: | 洪希伯:抗戰十大謠言之日寇從未進攻延 | |
2014: | 不寒而慄的歷史真相——長春圍城與蘇軍 | |
2014: | 陳宗培:永世難忘的一頓飯 | |
2013: | 中華民國命名之源由 | |
2013: | 谷開來殺人案案發地點根本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