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死,感動了兩千年來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向來都以成敗論英雄,只有項羽是一個例外——他雖敗猶榮。他完全是以一個蓋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歷史的地平線上。有人將中國人對他的懷念歸功於司馬遷的描述,歸功於司馬遷作為漢王朝的史官,而將漢王朝的敵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氣概。這是不錯的,正 是因為有了司馬遷的一顆勇敢的心,一顆堅持正義、堅持史實的心,一顆對人類尊嚴懷着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驕傲。司馬 遷也正因為他對人類尊嚴的敬畏,在他為了個人尊嚴、歷史尊嚴而歷盡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他的作為英雄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筆的英雄,他 的氣概,與持劍的項羽的氣概,一起構築了中國的精神氣質。
失敗的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蓋因他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場完全為了尊嚴的戰鬥,他的“無臉見江東父老”的決絕。他有機會逃亡,卻選擇了戰死沙場;他 寧可戰鬥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卻還以一人之力,獨戰百萬大軍。不獨是這種悲壯的情懷與慘烈的氣勢造就了項羽的千古英豪,更在於他以這種方式的戰死,維 護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傲慢的尊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錄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也記錄了項羽天真率性的氣質特徵,以及他的直率坦誠。以此對比劉邦的狡詐與無賴。可以這樣說,劉邦與項 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中國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臨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對人性 懷着天真的幻想,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中國人不能忘懷於項羽,而更多的時候,中國人又覺得,畢竟,項羽是失敗的人,他的尊嚴,相比劉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顧了。人們寧願服膺於劉邦 的那種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由此而使整個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更多時候淪於可恥的黑暗專制之下而毫無尊嚴地生活着,甚至為此反而慶幸不已。這算不 算是一種悲哀呢?
我同時又想到,為尊嚴而死的,還有一個被誤解的人,那就是屈原。中國人對屈原的誤解,可謂較項羽更甚。項羽在中國人的知識精英階層,尚可將之視為一介 武夫,除了蠻力與戰鬥,便一無是處,除了“霸王別姬”那一幕,尚存一點點柔情與霸氣。他的最終的失敗雖也換來一絲同情,似乎更多的是對他毫無陰謀智慧的鄙 視。
而屈子的死,則有了更多層面的深長意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與詮釋。而在我看來,大多是一廂情願的誤會與誹謗。遠期的姑且不論,而近 代以來,我所知道的,大凡有兩種論調:一種認為他屬於“愛國者”,他的死,乃在於殉國;另一種,則認為他的死,乃歸於愚頑,無視大帝國的最終必將歸於統 一,無視楚國君主的昏庸無能,愚忠於他的主子,是奴隸式的忠誠,是甘願為專制主義的奴才。以上兩種論調,以郭沫若與魯迅為代表,以及他們的追隨者。我相信 魯迅之所以將屈原視為奴才,有他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引申的意義,並不一定針對屈原本人,這種出發點與郭沫若並無兩樣。但他們的追隨者,就不一樣了,就將這種 觀點真地放進了歷史研究的範疇去了。
在我看來,所有這些論調,都是對屈原的侮辱與損害,因為他既不是一個“愛國者”,也不是一個“奴才”。誰都知道,楚國與其它所謂的“六國”一樣,僅僅 屬於“領主”,繼承的是周朝的爵位與封地。雖說戰國時代周朝早已名存實亡,但畢竟還有“名存”這一事實。他們的封地,名義上仍歸屬於周朝。當時的國,並沒 有如今的國家的概念,因此,何來“愛國者”的稱謂?其次,屈原作為楚國的大臣,並不僅僅是一名官僚,他是楚國的貴族,他與楚國的君主有着共同的祖先,有着 相同的血緣。因此他根本就不是君王的奴才,而是領主的同盟。至少可以認為,他與楚王的不和,乃在於利益同盟內部的爭執,是同一個集團內部的紛爭。(事實 上,作為奴才的官僚,是充滿血腥鎮壓與屠戮的黑暗的清王朝的發明,而我們今天,仍然整天在電視上不厭其煩地播放着有關這個極度落後極度愚昧的末日王朝的電 視劇,對它的殘忍的君主甚至歌功頌德,奴才之聲不絕於耳!)他當然看到了楚王的昏聵與無能,他所惋惜的是,作為偉大祖先的後代,作為一個強悍部落的首領階 級,他看到了他的整個部落的最終滅亡的命運。對於他來說,被秦國吞併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那是一個貴族對另一個貴族的攻伐、侵略與霸占,是一個貴族勢力對另 一個貴族勢力的欺侮與辱沒,無視周室的權威,根本沒有正義可言。其實,就整個戰國時期而言,所有的攻城略地,都不在正義的層面上,具有合法的性質,雖然他 們常常扛着正義的旗幟,以周室的名義出征。
眾所周知的是,當時的楚國與其他六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分封的諸侯,他們至少在名義與形式上,都必須共同尊順周王朝的權威。它與古希臘城邦的不同之處在 於,地中海的那個古國是城邦的聯盟,而戰國時代的中國各諸侯國乃是周王朝的分封。屈原所忠於的,不是這個楚國,事實上,他也並不忠於已經失去威權的周王 朝。他的自沉汨羅江,乃是出於對他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血統、封地以及他自身尊嚴喪失的痛苦、無奈與絕望。作為楚國的貴族,他看到了楚國即將的滅亡,以及他的 宏大的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哀。可以這樣說,他的死,完全是為了他作為一個高貴者的靈魂的尊嚴。孟凡利
屈原死後,中國再沒有如此富有尊嚴的貴族精神在文士中的傳承了,如此的悲涼、壯闊與崇高。兩千年來,中國的士子們在專制的統治下,大多成為權力的奴 才,尤其到了清代,即便是慷慨的死,也是毫無尊嚴可言。在現代中國,也只有老舍與傅雷們的死,堪與相較,還算有一點屈子的風骨。
而項羽的死後,中國再沒有如此富有尊嚴的貴族精神在武士中的繼承了,如此的傲慢、瘋狂與高貴。兩千年來,中國的武士們也大多遵從的是卑鄙的計謀、權力與財富,即便是戰死沙場,尊嚴也並不是他們最後的選擇。
人,有尊嚴地活着或死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對尊嚴的追求,是我們所必須的。項羽與屈原的精神,是我們的明燈,是我們最初要做的事情。但願他們的精神,不再備受侮辱與損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