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75周年: 屈原、蘇武、蔣干、共工?
長島風(2020-08-15)
幾年前央視春節晚會猜燈謎,用中國古代人名來解說日本投降的原因,謎底是:屈原、蘇武、蔣干、共工。咋聽,編寫段子的人似乎還有點文化,但其實這四個答案沒有一個是準確的。雖然美國是世界公認戰勝日本的唯一主力,但把日本投降簡單地理解為兩顆原子彈嚇尿日本也過於膚淺了。正如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所說,“若假定日本的命運是由原子彈來決定的,那實在是一種錯誤。在第一顆原子彈投下之前,日本的失敗已成為定局,那是壓制性的海權所造成的。也正如本人一貫強調的那樣,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勝利,日本海軍遭到覆滅性打擊(陸軍的精銳也喪失殆盡),逐步喪失制海權,才是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換句話說,日本戰敗與不是因為打光了軍隊(日本投降時仍有600萬軍隊),而是被端了老窩,當一個海島國家所依賴的海洋命脈被切斷後,等待的只有被徹底扼殺的命運。
1945年4月,日本樞密院議長鈴木貫太郎接任日本首相後,立即針對國內的經濟狀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秘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經濟頻臨崩潰:軍工民用企業連續減產,鋼鐵月產量已不足10萬噸。軍火生產下降50%,船舶總噸位已不足100萬,石油儲備只剩40萬噸。由於糧食作物的急劇減產和糧食進口的巨大困難,日本平民的食品已經開始配額限量,每人每天憑票供應的200余克大米是無法維持人類生存的,以大米為主食的日本人已經不得不開始用橡子面替代食品。有人哭訴日本統治時期,滿洲國民吃橡子面為生,其實說的也是戰爭後期,只不過講述者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服務,故意省略了事實中時間的表達而已。日本工農業生產的大幅度下滑還間接地導致日本國民健康水平下降、營養不良、疾病蔓延,社會勞動力減少,勞動效率下降,使工農業生產進一步惡化,使政府面臨住房、醫療、交通、糧食供給等嚴重困難。鈴木內閣調查報告的最後的結論是:1)1945年底前日本將完全失去戰爭能力,預計日本屆時將有600人口會因飢餓一項而死亡;2)日本屆時甚至有可能會發生無法制止的社會動亂。
導致日本經濟懸崖式崩塌的直接原因又是什麼呢?原因就是兩個:美軍的戰略轟炸和對日本的海上封鎖。
1944年11月24日,111架由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9重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自此拉開了美軍空襲日本本土的序幕。從1945年1月至8月,美軍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萬3千架次(包括B-29重型轟炸機2萬5千架次),向98個日本大中小型城市共投擲各類炸彈16萬噸(其中87%為燃燒彈),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神戶等大城市的被毀面積均達50%以上。據日本政府調查,在美軍對日本轟炸期間,因轟炸直接導致死傷近100萬人,毀壞房屋300萬戶,無家可歸者高達800萬人。為了減少城市人口密度,日本不得不向農村大批疏散轉移人口,以東京為例,由於轟炸死傷疏散逃亡,45年8月東京的人數從年初的650萬銳減至230萬人。軍工企業中工人的缺勤率在1945年7月已達50%,再由於工業區在空襲中遭到焚燒轟炸(航空工業廠區被毀60%),直接導致軍工業產量的急劇下滑——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的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軍用飛機的產量從1944年每月2千3百架下降到1945年8月的2百架,降幅高達91% !
美軍窒息日本的另一個手段就是對日本的海上封鎖。自從1944年底美軍攻占馬里亞納群島後,就切斷了日本本土與南洋諸島的聯系。從1945年1月開始,美軍海軍展開了所謂的“飢餓行動”,在1月到8月短短的7個月中,美軍在日本列島周圍共布各種類型水雷1萬2千餘顆,再配合數百艘的潛艇出沒於日本主要海上航道,徹底切斷了日本對外的海上聯系,致使日本進口物資總量比1944年下降了90%。日本急需的戰略物資(石油、橡膠、礦石)無法得到供應,導致軍工企業紛紛停工停產;燃油的極度缺乏,日軍殘餘的飛機艦艇也不得不被迫停飛停航,信濃號超級航母就是為了省油走近路而被美軍潛艇擊沉,大和號戰列艦參加沖繩戰役時的燃料是豆油,而且油量只能維持一半的航程。更為可怕的是日本7千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由於連續密集型的轟炸,日本國內的糧食產量也急劇下降。美軍的飛機不僅攻擊日本的城市,連農村也不放過。化肥廠炸,農藥廠炸,連去海島挖點可憐的鳥糞的農民也吃了美軍的炸彈。美軍的海上封鎖,使日本殘餘的海上商船運輸基本停滯,國內交通也陷於癱瘓狀態。日本國內鬧飢荒,但囤積在朝鮮的250萬噸大米卻因為海上封鎖,無法運進日本。
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成了窒息日本的兩隻巨手,此時就連狂熱發動戰爭的日本軍部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再也不能對戰爭抱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日本朝野的精英們其實早就達到共識,通過第三國與美國的談判也在秘密進行。但是由於東亞民族共有的“面子”問題,仍然對體面終戰抱有幻想,仍然“默殺”《波茨坦宣言》,最後導致了原子彈的來臨。
再說兩句“蘇武”。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我國的教科書把蘇聯最後出兵滿洲和朝鮮描畫成日本投降的主因,這也是為什麼央視燈謎里仍然有着“蘇武的選項。其實看一下我這個簡單的時間表就知道蘇武是否是關鍵因素了:1945年8月9日,蘇軍突然越過蘇滿邊境向日軍發起攻擊;8月10日,也就是蘇聯出兵不足30個小時後,日本內閣即向盟國發出乞降照會„有誰能強辯30小時的戰爭能夠導致日本這樣一個國家迅速做出投降決定呢?
至於最後的“蔣干”和“共工”,就根本沒有必要浪費筆墨了„這麼說吧,如果沒有美國對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到現在是否能打走日本仍然是個疑問,更不要說迫使日本投降這種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