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1848年5月23日-1916年6月18日,通稱小毛奇,是德國元帥老毛奇的侄子,曾在1906至1914年擔任德國參謀部長。他曾策劃戰爭計劃和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故此是頗具爭議的人物。普法戰爭時,他參與擲彈兵第七旅,因英勇作戰而著名。1875至78年,他入讀戰爭學院,在1880年加入參謀部。1882年,成為作參謀部長的伯父之副官。1891年伯父去世後,他成為威廉二世的副手,加入皇帝的權力核心。1890年代末,他先後領導旅和師,最後在1902年升任中將。1904年,他就任總指揮官,實際上是參謀副長。1906年,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退休後,毛奇升任為參謀總長。此任命一直甚具爭議。有批評指出,毛奇是因為家族名氣,加上與皇帝友好而得此職位。相對其他人選,毛奇與德皇關係的確最好。其實,由於毛奇與皇帝特別友好,皇帝給他的自由是其他人選所沒有的。毛奇曾發展和執行德軍的戰略計劃,頗受後世爭議。“施里芬派”的批評指,毛奇採納了施里芬的戰爭計劃,沒有了解它卻仍作修改,結果在一戰時未能令計劃成功,浪費了德軍的力量。根據1905年的備忘錄 ,施里芬計劃構想對法國與英國的單線戰爭:德軍將向西進攻,以右方雄師經荷蘭與比利時進軍——兩國在戰爭都保持中立。毛奇則計劃發動兩線戰爭,攻打法國與俄羅斯,先猛攻西方的法國,迅速迫使法國投降,讓德軍可以轉移對抗俄軍。1914年,馬恩河戰役期間,毛奇健康不佳,由埃里希·馮·法金漢接任。馬恩河戰役之敗應否歸咎於毛奇,仍未有定案。一些學者則主張, 德軍右翼中,亞歷山大·馮·克盧克的第一師未能與卡爾·馮·比洛的第二師會合,令巴黎防線空缺,讓法軍有機可乘,是更重要的失敗原因。施里芬派反對,認為毛奇在八月未能牽制敵軍,故此未能應付九月爆發的馬恩河戰役。毛奇健康每況愈下,最後在1916年6月18日於柏林去世。
https://youtu.be/zKybPIjBW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