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清末着名愛國詩人黃遵憲創作的《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肅公祠》長詩,憑弔了福州船政學堂的創始人沈葆楨的豐功偉績。該長詩最後一部分,講的就是中日甲午海戰的故事:
其中的就中鄧林二死士,躬蹈烈火沈重淵。說的就是鄧世昌和林泰曾兩位福州船政學堂學生的事。這和正史《清史稿》中的說法,是不相吻合的。因為按照官職的大小,林泰曾在北洋水師中排名第二,鄧世昌排名第四。按照世人英烈的排名,鄧世昌排第一,林泰曾排第叄。這中間偏偏漏掉了,官職排名第叄英烈排名第二的劉步蟾。在正史清史稿中,和鄧世昌一樣,劉步蟾是單獨立傳的,而林泰曾只在劉步蟾傳記中,一帶而過,沒有單獨立傳:
這固然與林泰曾是林則徐的侄孫和沈葆楨姻親有關,將門虎子嗎!可是即便是在正史中,也說劉步蟾喜歡拉幫結派,引用鄉人,視統帥丁汝昌蔑如也,時論責其不能和衷,致僨事。而且在個傳記中,說劉步蟾是中彈而死,並沒有說他和丁汝昌一樣,是吞鴉片自殺身亡的,並在結尾說他,雖敗猶榮,春秋筆法的意味,氣象儼然矣。
可是仔細推敲,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就敗在了愛國英雄劉步蟾一人而已。
第一,正史中已經說了,恃才傲物,拉幫結派,不尊重上級,視丁汝昌如無物。就不再複述了。
第二,不敬重同繚,和林泰曾爭風吃醋,對方伯謙見死不救。這在盧氏甲午戰爭前後一文中,有非常形象的描述:
第叄,搞陰謀詭計,排斥洋員,精心算計,搞突然襲擊,利用撤旗事件,逼走了洋員。現在就重點說說這一件事。
琅威理(Captain William Metcalfe Lang, 1843-1906),1859年自皇家海軍學校畢業,並進入大英帝國海軍服役,1899年官拜海軍中將(Vice Admiral),至1906年去世,享年六十叄歲。在他長達四十餘年的服役生涯中,有相當的時間與大清海軍密切相關。光緒五年(1879),北洋所購買的英艦龍驤、虎威、飛霆、策電等四艦抵達天津。同時,李鴻章展開聘僱洋教習的工作。其後在駐英公使曾紀澤和英國水師提督古德(Admiral Coote)的推薦下,又逢琅威理率領四艘蚊船抵達大沽,李鴻章於驗收時觀看琅氏操練後,遂決議延聘。琅氏終於在光緒八年九月二十二日(1882.11.05)簽約,成為北洋海軍副提督銜(The Brevet Rank of Vice Admiral)北洋海軍總查(The Chief-Inspector of the Northern Naval Squadron),薪俸庫平銀六百兩。但在光緒十年(1884)叄月,即中法戰爭之前,以英國臣民不得為他國作戰規定,海軍部特意將之召回,因此琅威理辭職而去。中法戰後,清廷對於海防更加重視,擬續聘英人為海軍教習,總海關稅務司赫德也積極的推動此事,終在光緒十一年(1885)十月二十五日(1885.12.01)琅氏由英國啟程,次年春抵達中國。抵華後,正逢醇親王巡視海軍前夕,琅氏以叄個月的時間訓練,使北洋海軍整齊可觀,清廷加恩賞給提督銜,並頒發二等寶星勳章。但光緒十六年(1890)二月十六日(1890.03.06),琅威理為了艦隊升提督旗事與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衝突,憤而辭去職位,並導致了英人全面撤出中國海軍的局面。
朗威理的辭職,最終導致里北洋海軍沒有洋才可用,軍心渙散,紀律散漫的局面,也是北洋水師,最後滅亡的最根本原因。下面是大東溝黃海甲午海戰戰敗之後,光緒皇帝給朗威理下的詔書。
最後,中國的劉步蟾和日本的東鄉平八郎,都是英國留學回來的,大清國的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也都是英國人培養出來的學生。可是日本人都可以一次次丟掉面子,一次次浴火重生。可是中國人,自來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次次抱殘守缺,一次次把事情辦砸。
不是我們不努力,也不是制度上的缺陷,而實在是人種不成。具體來說,就是在我們的歷史上,培養出來的像劉步蟾一樣的壞種太多。
這些人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