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毛主席說
送交者: alexsyalexsy 2024年06月16日14:02:0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閱讀筆記(社會主義部分、第三版)第一部分

(從第二十章到二十三章)

毛澤東

  一、關於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

  教科書327—328頁上說:社會主義“不可避免地”要代替資本主義,而且要用“革命手段”。帝國主義時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衝突“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一種“客觀必然性”。這些說法都很好,是應該這樣說的。這個“客觀必然性”很好,很令人喜歡。說是客觀必然性,就是說它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你贊成不贊成,它總是要來的。

  無產階級要“把一切勞動者團結在自己周圍來消滅資本主義”(327頁)。這個說法對,但是在這裡還應該說到奪取政權。“無產階級革命遇不到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經濟成分不能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內部成長起來”(328頁)。其實不只

  是“不能成長起來”,而且不能產生。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社會主義成分的合作經濟和國營經濟根本不能產生,當然也說不上成長。這是我們同修正主義者的主要分歧。修正主義者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像城市的公用事業是社會主義因素,說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嚴重歪曲。

  二、關於過渡時期

  書中說:“過渡時期開始於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完成於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實現——建成社會主義即建成共產主義的第一個階段”(328頁)。究竟過渡時期包括什麼階段,要好好的研究。只包括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還是既包括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也包括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

  這裡引用了馬克思的話: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有一個革命轉變時期。我們現在就是處在這個轉變時期中。我們的人民公社要在若干年內,實現從基本隊所有制到基本社所有制的轉變,而且還要進一步轉變為全民所有制。人民公社實現了基本社所有制的轉變還是集體所有制。

  在過渡時期中,要“進行一切社會關係的根本改造。”(328頁)這個提法原則上對。所謂一切社會關係,應該包括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

  在過渡時期中要“使生產力得到保證社會主義勝利所必須的發展。”在我國來說,大約至少要一、二億噸鋼吧。今年以前,我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道路。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剛開始,經過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大躍進以後,六○年將是生產大發展的一年。

  三、關於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共同性和特殊性

  書中說:十月革命“樹立了一個榜樣”,又說:“每一個國家具有自己特別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329頁)這個提法好。在1848年有一個《共產黨宣言》,在110年以後又有一個《共產黨宣言》,這就是一九五七年各國共產黨的莫斯科宣言。這個宣言就講到了普遍規律和具體特點相結合的問題。

  承認十月革命的榜樣,承認任何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內容”都是一樣的,這就和修正主義對立起來了。

  革命為什麼不首先在西方那些資本主義生產水平很高,無產階級人數很多的國家成功,而首先在東方那些資本主義生產水平比較低,無產階級人數比較少的國家成功,例如俄國和中國?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為什麼無產階級首先在俄國取得勝利?教科書上說:“是由於俄國是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集合點。”(329頁)從過去的革命歷史來看,革命的中心是由西方向東方轉移。18世紀末革命中心在法國,當時法國成了世界政治生活的中心。19世紀中葉革命中心轉到了德國,無產階級走上了政治舞台,產生了馬克思主義。20世紀初葉革命中心轉到了俄國,產生了列寧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沒有列寧主義就沒有俄國革命的勝利;二十世紀中葉,世界革命的中心又轉到了中國,當然以後革命的中心還會轉移。俄國革命的勝利,還因為有廣大的農民群眾做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教科書說:“俄國無產階級和貧農結成聯盟”(329頁)。

  農民中有幾個階層,無產階級在農村中的依靠是貧農階層。在革命開始時,中農總是動搖的,他要看一看。革命有沒有力量,能不能站住,革命對他有沒有好處,看得比較清楚了,他才轉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十月革命是這樣,我國的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也都是這樣。

  俄國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分裂,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準備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如果沒有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鬥爭,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鬥爭,十月革命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列寧主義是在反對一切修正主義和機會主義的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列寧主義也就沒有俄國革命的勝利。

  書中說:“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俄國取得了勝利。革命前的俄國有足以使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329頁)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不一定要在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裡。書中所引列寧的話很對,一直到現在,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較高的只有東德和捷克,其它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都比較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革命都沒有起來。列寧曾說過“革命首先從帝國主義薄弱的環節突破”。十月革命時的俄國是這樣的薄弱環節,十月革命後的中國也是這樣的薄弱環節。俄國和中國的共同點都是有相當數量的無產階級,都有大量被壓迫的痛苦的農民群眾,都是大國。……在這些方面來說,印度也是相同的。那麼,印度為什麼不能像列寧、斯大林說的那樣突破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取得革命的勝利呢?因為印度是屬於英國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這一點和中國不同。中國是幾個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印度共產黨沒有積極參加他們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使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取得領導權。到了印度獨立後,又沒有堅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

  中國和俄國的歷史經驗證明,要取得革命的勝利,有一個成熟的黨,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積極參加民主革命,在1905年提出了與資產階級相區別的民主革命的綱領。這個綱領不只是要解決推翻沙皇的問題,而且要解決無產階級在推翻沙皇的革命鬥爭中同立憲民主黨爭取領導權的問題。中國在1911年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時還沒有共產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立即積極參加民主革命,站在民主革命的前頭。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是在1905—1917年,那時他們的革命活動很有生氣。辛亥革命以後,國民黨已經墮落,到了1924年沒有辦法只好找共產黨,才看到前途。無產階級代替了資產階級的地位。無產階級政黨代替了資產階級政黨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者。我們常說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的時候還不成熟,從主要的意義上來說,就是指我們的黨在同資產階級聯盟時沒有看到資產階級叛變革命的可能,並且也沒有做應付這種叛變的準備。

  教科書在這裡(331頁)還有這種意思:資本主義前的經濟形式占優勢的國家之所以能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是由於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這樣說是不完全的。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後,能夠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主要的是由於我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國內的因素是主要的。已經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我們的幫助是一個重要條件。但是這種幫助不能決定我們能不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只能影響我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後,前進得快點和慢點的問題。有幫助可以快一點,沒有幫助會慢一點。所謂幫助,包括他們經濟上的援助,同時也包括我們對他們成功和失敗的正面和反面的經驗的學習。

  四、關於“和平過渡”

  書上說:“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和過去的殖民地國家中,工人階級通過議會和平地取得政權是有可現實的可能性的。”(330頁)這裡的“某些”究竟是哪些呢?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北美洲的國家,現在都武裝到了牙齒,他們能讓你和平地取得政權嗎?

  每一個國家的共產黨和革命力量都要準備兩手,一手是和平方法取得勝利,一手是暴力取得政權,缺一不可。而且要看到,就總的趨勢來說,資產階級不願意放棄政權,他們要掙扎,資產階級在要命的時候他們為什麼不用武力?十月革命和我國革命都曾是準備了兩手的。俄國1917年7月以前,列寧曾經想用和平的方法取得勝利。七月事件表明了把政權和平地轉入無產階級手裡已不可能,就轉過來進行了三個月的武裴準備,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經過十月革命,無產階級奪得政權以後,列寧還想用和平的方法,用“贖買”的方法實現社會主義改造,但是資產階級勾結了十四個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了反革命的武裝暴動和武裝干涉,在俄國黨領導下進行了三年的武裝鬥爭才鞏固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五、關於從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問題

  330頁最後一段說到從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如何轉變?沒有講清楚。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它附帶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十月革命勝利以後立即宣布土地國有令,但是完成土地問題的民主革命也還用了一段時間。

  我國在解放戰爭中,解決民主革命的任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誌着民主革命的基本完成,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我們還用了三年的時間來完成土地改革,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們立即沒收了占全國工業、運輸業固定資產80%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轉為全民所有制。

  我國在解放戰爭中除了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號召外,還提出了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鬥爭包含着兩重性,一方面是反官僚資本就是反買辦資本是民主革命性質的,另一方面反官僚資本是反對大資產階級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官僚資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從日本、德國、意大利手中接收過來的。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比重是8:2。我們解放後,全部沒收了官僚資本,就把中國資本主義的主要部分消滅了。

  如果以為在我們全國解放以後,“革命在最初階段主要是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只是後來才逐漸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不對的。

  六、關於暴力和無產階級專政

  333頁上對暴力這個概念使用得不夠確切。馬克思、恩格斯總是講“國家就是用來鎮壓敵對階級的暴力機關”,那麼,怎麼能夠說“無產階級專政不僅僅是對剝削者使用暴力,甚至主要不是使用暴力?”

  剝削階級在要命的時候總是要動武的。而且只要他們看到革命一起來,他們就要用武力把革命撲滅。教科書說:“歷史經驗證明,剝削階級不願意把政權讓給人民而使用武力反對人民政權”(333頁),這個說法不完全。不僅在人民已經組織了革命政權以後,剝削階級要用暴力來反對革命政權,而且當人民起來向他們奪取政權的時候,他們就用暴力來鎮壓革命的人民。

  我們人民革命的自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此,第一要推翻敵人,第二要鎮壓敵人的反抗,沒有人民革命的暴力怎麼能行呢?

  書中這裡還說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說到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主要任務”,也說的不完全。沒有說對敵人的鎮壓,也沒有提到階級的改造,地主、官僚、反革命分子、壞分子要改造,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要改造,農民也要改造。我們的經驗證明,改造是不容易的,不經過反覆的多次的鬥爭,都是不能改造好的。徹底消滅資產階級殘餘勢力和他們的影響,至少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甚至要半個世紀。在農村來說,基本的社有制實行了,社有變國有了,全國布滿了新的城市和大工業,全國交通運輸都現代化了,經濟情況真正全面改變了,農民的世界觀才能逐步的以至完全的改變過來。(按書中在這裡講到“主要任務”時,引用列寧的話,與列寧的原意(註:原文為“願意”>是不符合的)

  說話,寫文章都力求合乎敵人、帝國主義的口味,這是欺騙群眾,其結果是敵人舒服,而自己的階級被蒙蔽了。

  七、關於無產階級國家的形式問題

  334頁上說,無產階級國家的形式可以有各種各樣,這是對的。但是人民民主國家無產階級專政的形式,同十月革命後在俄國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形式,其實質並沒有多大區別。蘇聯的蘇維埃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都是代表會議,只不過是名稱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中有以資產階級名義參加的代表,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代表,有其他民主人士的代表,他們都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其中有一部分人想鬧事,但鬧不起來。這種形式好像與蘇維埃不同,但是十月革命後,蘇維埃的代表中有孟什維克右派社會革命黨,有托洛茨基派、布哈林派、季諾維也夫派等等。他們名義上是工人、農民的代表,實質上是資產階級代表。那時(指十月革命後)無產階級接受了克倫斯基的國家機關中的大量人員,這些人都是資產階級分子。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是在華北人民政府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各部門的成員都是根據地里出來的,而且大多數的骨幹都是共產黨員。

  八、關於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335頁上關於中國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的過程說得不對。只說了我們對民族資本的政策,沒有說我們對官僚資本的政策(沒收),對於官僚資本的財產,我們是採取沒收的辦法來實現公有化的。

  339頁上第二段的意思是把經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來改造資本主義當成一種個別的特殊的經驗,否定這種經驗的普遍意義。西歐各國和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高,少數的壟斷資本家占統治地位,但同時也還有大量的中小資本家,據說美國的資本是集中的,又是分散的。在這些國家革命成功以後,壟斷資本要沒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中小資本家也一律沒收嗎?是不是也要採取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來改造他們呢?

  我國的東北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發展很高的地區,以上海和蘇南為中心的江蘇省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發展很高的地區,既然我國這些省區可以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那麼世界上同我們這些省分類似的國家為什麼不可以實行這個政策呢?

  日本人過去在東北的辦法是消滅當地的大資本家,把他們的企業變成日本的國營企業,或者壟斷資本的企業,而對於當地的中小資本家,則用建立母子公司的辦法來加以控制。

  我們對於民族資本的改造經過三個步驟,即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公私合營(單個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就每個步驟說,也是逐步進行的,這種辦法使生產沒有遭到什麼破壞,而且在改造過程中發展了。我們在國家資本主義問題上是有很多新的經驗,公私合營以後,給資本家定息,就是一項新經驗。

  九、中國農民問題

  我國土地改革後,土地不值錢,農民不敢“冒尖”。有的同志曾經認為這種情況不好,其實經過階級鬥爭,搞臭了地主富農,農民以窮為榮,以富為恥,這是一種好現象,這說明貧農在政治上已經壓倒了富農,而樹立了自己在農村中的優勢。

  教科書中說“中農成了農業中的中心人物”(339頁),這個說法不好。把中農吹成中心人物,捧到天上去,不敢得罪他們,會使過去的貧農臉上無光,其結果必然導致富裕中農掌握農村的領導權。

  書中對於中農沒有分析,我們把中農分成上中農、下中農,其中還有新、老之別,新的又比老的好些。歷次運動經驗證明:貧農、新下中農、老下中農三部分人政治態度較好,擁護人民公社的是他們,在上中農、富裕中農中,一部份人擁護人民公社,一部分人反對人民公社。河北省的材料全省共有四萬多個生產隊,其中50%完全擁護公社,沒有動搖;35%的隊基本擁護,在個別問題上有意見或者動搖;有15%的隊或者反對,或者發生嚴重動搖。這些隊所以發生嚴重動搖和反對,主要的原因是這些隊的領導權被掌握在富裕中農手裡,甚至掌握在壞分子手裡。在這次兩條道路鬥爭的教育中,這些隊要展開辯論,首先要改變領導,可見對中農要進行分析。農村的領導權掌握在誰手裡,對農村發展的方向關係極大。

  339頁中說:“從富農那裡沒收來交給貧農和中農的土地”。政府沒收,然後政府把土地交給農民來分,這是一種恩賜觀點,不搞階級鬥爭,不搞群眾運動。這種觀點實質上是一種右傾觀點。我們的辦法是依靠貧農,聯合大多數中農(下中農)向地主階級奪取土地,黨起引導作用,反對包辦代替,並且有一套具體的作法,那就是訪貧問苦,物色積極分子,紮根串聯,團結核心,進行訴苦,組織階級隊伍,展開階級鬥爭。

  書上說(340頁):“中農按其本性說來是兩重性的。”對這問題也要作具體分析。貧農,下中農、上中農、富裕中農一方面都是勞動者,一方面又都是私有者,但是作為私有者來說,他們的私有觀念是各不相同的。貧農、下中農可以說是半私有者,他們的私有觀點比較容易改變,上中農和富裕中衣的私有觀念就此較濃厚,歷來他們對於合作化有牴觸。

  十、關於工農聯盟

  340頁三、四段上講了工農聯盟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敘述工農聯盟怎樣才能發展和鞏固。講了對小生產者農民要進行改造,但沒有講進行改造的過程,沒有講這個過程中每個階段中有什麼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也沒有敘述整個改造過程的步驟和策略。

  我們的工農聯盟已經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是建立在土地革命的基礎上,第二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礎上。不搞合作化,農民必然要兩極分化。工農聯盟就無法鞏固,統購統銷就無法堅持,只有在合作化的基礎上統購統銷的政策才能繼續,才能徹底實行,現在我們的工農聯盟要進一步建立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單有合作化、公社化而無機械化,工農聯盟是不能鞏固

  的。就合作化來說,如果只是小合作化,工農聯盟也是不鞏固的。還必須從合作化發展到人民公社,還必須從人民公社基本隊有發展到基本社有,再由社有發展到國有,在國有化和機械化互相結合的基礎上,我們就能夠把工農聯盟真正的鞏固起來,工農之間的差別就會逐步消失。

  十一、關於知識分子的改造

  341頁專講培養工農自己的知識分子,吸收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但沒有講對知識分子的改造,不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改造,就是工農出身的知識分子也因在各方面受資產階級的影響而需要進行改造。文藝界的劉紹棠當了作家以後,大反社會主義就是證明。在知識分子中,世界觀的問題常常表現在對知識的看法上,究竟知識是公有還是私有?有些人把知識看成自己的財產,待價而沽,沒有高價錢就不出賣,他們只專不紅,說黨“外行”不能領導“內行”,搞電影的說黨不能領導電影,搞歌舞的說黨不能領導歌舞,搞原子能科學的說黨不能領導原子能科學事業,總之說黨不能領導一切。

  在整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改造世界觀的問題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不重視這個問題,對資產階級的東西採取將就的態度當然是不對的。

  同頁上說過渡時期的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這是對的。但這裡只說在經濟生活上的一切領域中開展誰戰勝誰的鬥爭,都是不完全的。我們的說法是在三條戰線上即政治、經濟、思想的戰線上都要進行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

  書上說我們吸收資產階級分子參加企業管理和國家管理(421頁也這樣說),但我們提出了對資產階級分子進行改造的任務,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世界觀以及個別問題上的觀點,書上在這裡都不提改造。

  十二、關於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關係

  書上把社會主義工業化看成是農業集體化的前提,這種說法並不合乎蘇聯自己的情況。蘇聯基本上實現集體化是在1930年至1932年,那個時候,他們的拖拉機雖然比我們多,但是1932年機耕面積不到耕地面積的20.3%。集體化不完全決定於機械化。故工業化不是前提。

  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農業集體化完成得很慢,主要的原因是在土地改革以後,沒有趁熱打鐵,而是間歇了一個時期,我們的一些根據地也出現過一部分農民滿足於土地改革而不願再向前進的現象。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工業化。

  十三、關於戰爭與革命

  (352——354頁)書上說,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能夠在沒有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又說,這些國家社會主義改造的實現“沒有經過國內戰爭”。應當說,這些國家是通過國際戰爭的形式來進行國內戰爭的,是國際戰爭和國內戰爭合而為一的進行的,這些國家的反動派是蘇聯紅軍的鐵犁犁掉的。說這些國家沒有國內戰爭是只從形式上看問題,沒有看到實質的說法。

  教科書說東歐各國在革命後“議會成了廣泛代表人民利益的機構”,其實這種議會同舊的資產階級議會完全不同。只是形式上的相同。我們解放初期的政治協商會議,名義上同國民黨時期的政治協商會議是一樣的,同國民黨談判的時候,我們對政治協商會議不感興趣,蔣介石卻很有興趣。解放以後,我們把這個招牌接過來,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了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

  教科書上說中國“在革命鬥爭的進程中,組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357頁)為什麼只提革命鬥爭,不提革命戰爭?從1927年起直到全國勝利我們進行了22年延續不斷的革命戰爭,在這以前,從1911年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還有15年的戰爭,這裡面有革命戰爭,也有在帝國主義指使下的軍閥混戰。如果從1911年算起,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可以說連續進行了40年的戰爭,其中包括革命的戰爭和反革命的戰爭,我們黨成立之後參加和領導的革命戰爭就有30年。

  大革命不能不經過國內戰爭,這是一個法則。只看到戰爭的壞處,不看到戰爭的好處,這是戰爭問題上的片面性,片面的講戰爭的毀滅性對於人民革命是不利的。

  十四、落後國家的革命是否更困難?

  在西方各國進行革命和建設有一個很大的困難,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毒害很厲害,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裡去了,我國的資產階級還只有三代,而英、法國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已經有了十幾代了。他們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有二百五六十年至三百多年,資產階級思想作風影響到各個方面各個階層,所以英國的工人階級不跟着共產黨走而要跟工黨走。

  列寧說:“國家愈落後,它由舊的資本主義關係過渡到社會主義關係就愈困難”。(353頁)這個說法現在看來不對。其實經濟越落後,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愈容易,而不是越困難,人越窮,越要革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業人數比較多,工資水平比較高,勞動者受資產階級的影響很深,在那些國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看來並不那麼容易。這些國家機械化程度很高,革命成功後,進一步提高機械化,問題不大,重要的問題是人民的改造。在東方像俄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原來都是落後的,貧窮的,現在不僅社會制度比西方先進得多,而且就生產力發展的速度也比他們快得多。就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歷史來看也是落後的趕過先進的,例如在19世紀末葉,美國超過英國,後來二十世紀初德國又超過英國。

  十五、大工業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嗎?

  教科書說:“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國家面臨着這樣一項任務:以加快發展大工業(對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的辦法,最迅速地消除資本主義統治的這些後果。”(364頁)這裡把發展大工業說成是對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說得不完全。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並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後才能改造落後的生產關係。我們的革命開始於宣傳馬列主義,這是要造成新的社會輿論,以推行革命,在革命中推翻落後的上層建築以後方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係,舊的生產關係被消滅了,新的生產關係建立起來了,這就為新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道路,於是就可以大搞技術革命,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還要繼續進行生產關係的改造,進行思想改造。

  這本教科書只講物質前提,很少涉及上層建築即階級的國家,階級的哲學,階級的科學。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係,但是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難得分家,不涉及上層建築方面的問題,經濟基礎生產關係的問題,不容易說得很清楚。

  十六、列寧論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特點

  (375頁)引用列寧的一段話,講得很好,可以用來辯護我們的作法。他講到:“居民的覺悟程度和實行這種計劃或那種計劃的嘗試等等都一定會在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特點中反映出來。”我們的政治掛帥就是為了提高居民的覺悟程度,我們的大躍進就是實現這種計劃或那種計劃的嘗試。

  十七、工業化的高速度是個尖銳的板題

  教科書上說:“工業化的速度對於蘇聯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376頁)現在我國的速度問題也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原來工業越落後速度問題越尖銳,不但國與國之間比較是這樣,就是一個國家內部,這個地區和那個地區比較起來也是這樣。例如,我國的東北和上海.因為那裡的基礎比較好,國家對這些地區的投資增加相對地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原有工業基礎薄弱,而又迫切需要發展的地區,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增加得很快。上海解放十年一共投資22億元。其中包括資本家投資2億多元,它原有工人50多萬人,除了調出幾十萬工人外,現在全市有工人百多萬人,只比過去增加一倍。這同一些職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比較就可以明顯地看到工業基礎差的地方速度問題更加尖銳。書上這段話只講了政治環境要求高速度。沒有講到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許可高速度。這是一種片面性,如果只有高速度的需要而沒有可能,那麼怎能做到高速度呢?

  十八、大、中、小、並舉是為了高速度

  381頁上雖然提到我們廣泛發展中小型企業,但並沒有正確的反映我們土洋並舉,大中小並舉的思想。說我們“規定廣泛地發展中小型企業,這是由於國內技術經濟十分落後,人口眾多以及與此關連的就業問題”。問題並不在於技術落後,人口眾多,增加就業。在大的主導下,大量的發展中小型,在洋的主導上普遍採用土法,主要是為了高速度。

  十九、兩種社會主義所有制可以長期並存嗎?

  教科書386頁上說:“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就是說,不能建立在最巨大最統一的社會主義工業基礎上和散漫而落後的農民小商品經濟基礎上。”這個說法當然是正確的。由此推論下去就可以合乎邏輯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個不同的所有制的基礎上。

  蘇聯的兩種所有制並存的時間太長,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矛盾實際上是工農的矛盾,教科書上不承認這個矛盾。

  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長期並存下去,同樣會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的發展,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生活對農業生產不斷增長的需要,不能充分滿足工業對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而要滿足這種需要就不能不解決這兩種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體所有制變成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國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礎上來統一計劃全國的工業和農業的生產與分配。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斷發展的,生產關係這個時候適合生產力,過一個時候就不適合了。我國在完成高級合作化以後,每個專區,每個縣都出現了小社並大社的問題。

  社會主義社會裡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等等,現在是適合於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但是發展下去總有一天要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總有一天要為生產力發展所突破,總有一天它們要完結自己的命運,能說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經濟範疇是永恆不變的嗎?能說按勞分配,集體所有制這些範疇是永久不變的,而不像其他範疇一樣是歷史範疇嗎?

  二十、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能只靠機器

  382頁上說:“機器拖拉機站是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工具。”教科書上很多地方強調機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提高農民的覺悟,不改造人的思想,只靠機器,怎麼能行?兩條道路鬥爭的問題,用社會主義思想訓練人和改造人的問題在我國是個大問題。

  397頁上說:實行全盤集體化的初期的任務,提到和敵對富農分子的鬥爭等等,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教科書對合作化以後農村的情況的敘述,都不講富裕階層的問題,也不講內部矛盾。例如國家和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矛盾,積累和消費之間的矛盾等等。

  402頁上說:“由於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廣大的中農群眾不再動搖”,不能籠統地這樣說。一部分富裕中農現在動搖,將來還會動搖。

  二十一、所謂“徹底鞏固”

  “徹底鞏固”集體農莊制度。”(407頁)“徹底鞏固”這四個字看了不舒服。任何東西的鞏固都是相對的,怎麼能徹底呢?如果自有人類以來,所有的人都不死,都“徹底鞏固”下來,這個世界怎麼得了?宇宙間、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生、發展和死亡,都是不能徹底鞏固的。就蠶的一生來說,不但它最後一定要死亡,而且在它的一生發展過程中要經過蠶子、蠶、蛹、飛娥這四個階段,每一階段都要進行到後一階段,每一階段都不能徹底鞏固的。飛蛾最後死了,舊的質變成新的質(新下來很多蠶子),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從蠶子到蠶,到蛹,到飛蛾的發展中顯然也不只是量變,而且有質的變化——是部分質變。人也是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中,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這樣不同的階段。人從生到死是一個量變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地進行部分質變的過程。難道能夠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只有量的增加,沒有質的變化?人的機體裡,細胞不斷地分裂,不斷有舊的細胞死亡,新的細胞的生長,人死了就達到整個的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以往的不斷的量變,通過量變中不斷的部分的質變而完成的。量變和變質是對立的統一,量變中有部分質變,不能說量變中沒有質變;質變中有量變,不能說質變中沒有量變。

  在一個長的過程中,在進入最後的質變以前,一定經過不斷的量變和許多部分質變。如果沒有部分質變,沒有大量的量變,最後的質變也不能到來。例如一個工廠,廠房有了,規模有了,裡面的機器設備部分地,部分地更新,這就是部分的質變。工廠的規模和外形都沒有變,但工廠的內部變了。一個連隊也一樣,百多人打了一仗,傷亡了幾十個人,要補充幾十個人,不斷地戰鬥,不斷地補充,就是這樣經過不斷地部分的質變使這個連隊不斷地發展堅強起來。

  打垮蔣介石是一個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量變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半的時間,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蔣介石的軍隊和政權,而這個量變中間同樣有部分質變。在解放戰爭期間,戰爭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新的階段和舊的階段比較都有若乾性質的區別。從個體經濟轉變到集體經濟是一個質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在我國是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人民公社這樣一些不同階段的部分質變而完成的。

  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由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不同的公有制組成的。這種社會主義經濟,有它的發生發展過程,難道就沒有它進一步變化的過程嗎?難道我們能讓這兩種所有制長遠地“徹底鞏固”下去麼?在社會主義社會裡面的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這些經濟範疇難道是永生不滅的麼?難道是只有生長發展,而沒有死亡變化麼?難道不像其它的歷史範疇一樣都是歷史的範疇麼?

  社會主義一定要向共產主義過渡,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時候,社會主義階段的一些東西必然要死亡。共產主義時期也還是有不斷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可能要經過許多不同階段,能夠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就什麼都不變了嗎?就一切都“徹底鞏固”下去了,就只有量變沒有不斷的部分質變麼?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接着一個階段的不斷的進行的。但是每個階段總是有個“邊”。我們每天讀書,從四點鐘開始,到七、八點鐘結束,這就是“邊”。拿思想改造來說,社會主義思想改造是長期的,但每一次思想改造運動,總是有個結束,就是有個“邊”。在社會主義的思想改造戰線上經過不斷的量變,不斷地部分質變,總有一天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完全肅清了,到那時,這種思想改造的質變也就完成了,然後又會開始新的質的基礎上的量變過程。

  建成社會主義也有一個“邊’,要有筆賬。例如:工業產品占多大比重,生產多少鋼,人民生活水平多麼高等等。說建成社會主義有個“邊”當然不是說不要進一步過渡到共產主義。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有可能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這可以叫做不發達的社會主義,二是由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即由比較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到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了後一階段,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大為豐富,人的共產主義覺悟大為提高,就可以進入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了。

  409頁上說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後,生產不斷迅速地擴大,生產率不斷提高,講了許多“不斷”但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許多部分的質變。

  二十二、關於戰爭與和平

  408頁上說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和使失業者的增加”,這就是醞釀着戰爭。難道馬克思經濟學原理忽然失靈了麼?難道世界上還存在着資本主義制度的時候就能徹底消滅戰爭嗎?

  能不能說現在出現永遠消滅戰爭的可能性?出現了把世界一切物力財力利用來為全人類服務的可能性?這種說法沒有馬列主義,沒有階級分析,沒有把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情況與無產階級統治下的情況區別開來。不消滅階級怎麼能消滅戰爭?世界大戰打不打不決定於我們。即使簽訂了不打仗的協定,戰爭的可能性也還存在。帝國主義要打仗的時候,什麼協定也不算數。至於打起來用不用原子彈、氫彈,那是另外一個問題。雖然有了化學武器,但是打仗的時候沒有用,還是用常規武器的。即使在兩個陣營之間不打仗也不能保證資本主義世界內部不打仗,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可能打,帝國主義國家內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也可能打仗,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現在就在打。戰爭是階級衝突的一種方法,只有經過戰爭才能消滅階級。只有消滅階級才能永遠消滅戰爭。不進行革命戰爭,就不能消滅階級。我們不相信,沒有消滅階級,要消滅戰爭武器,這不可能。在人類的階級社會歷史上,任何階級,任何國家,都是注意實力地位的。搞實力地位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軍隊是階級實力的具體表現。只要有階級對抗,就有軍隊,當然我們是不希望打仗的,我們是希望和平的,我們贊成用極大的努力來禁止原子戰爭,並且爭取兩個陣營簽訂互不侵犯的協定,爭取十年、廿年的和平,是我們最早提出來的主張,如果能夠實現這個主張,對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都是很有利的。

  409頁說:現在蘇聯已不再受資本主義的包圍了,這個說法有使人睡覺的危險。當然現在的情況已經和只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有很大的改變,在蘇聯的西方有了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的東方有我們,朝鮮、蒙古、越南這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導彈沒有眼睛,它可以打幾千公里,萬把公里,在整個社會主義的周圍布滿了美國的軍事基地,這些軍事基地的箭頭都是朝向蘇聯和社會主義各國的,能夠說現在已經不在導彈的包圍之中了嗎?

  二十三、“一致”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嗎?

  413頁上說社會主義“團結一致”,“十分穩定”,說一致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只承認團結一致,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內部有矛盾,不承認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樣一來矛盾的普遍性這個規律就被否定了,辯證法就中斷了。沒有矛盾就沒有運動,社會總是運動發展的,在社會主義時代,矛盾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為不一致才有團結的任務,才需要為團結而鬥爭,如果總是十分一致那還有什麼必要不斷進行團結的工作呢?

  二十四、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

  414頁講到勞動者享受的各種權利時,沒有講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這是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就沒有工作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等。

  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首先就是勞動者有沒有權利來克服各種敵對勢力和它們的影響的問題,像報紙、刊物、廣播、電影這類東西掌握在誰的手裡,由誰來發議論,都是屬於權利的問題。如果這些東西掌握在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這些少數人手裡,那麼全國絕大多數迫切需要大躍進的人在這些方面的權利就被剝奪了。如果電影掌握在鍾惦棐這些人手裡,人民又怎麼能夠在電影方面實現自己的權利呢?人民內部有各種派別,有黨派性,一切機關、一切企業,掌握在哪一派的手裡,對於保證人民的權利問題關係極大。掌握在馬列主義者手裡,絕大多數人民的權利就有保證了,掌握在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或者右派分子手裡,這些機關這些企業就可能變質,人民對這些機關這些企業的權利就不能保證。總之人民必須有權管理上層建築。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了解為國家只是由部分人管理,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等權利。

  二十五、向共產主義過渡是不是革命

  417頁說:“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同共產主義的利益相衝突的階級和社會團體,所以向共產主義過渡是不通過社會革命完成的。”

  向共產主義過渡,當然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但是不能說這不是社會革命。因為一種生產關係代替另一種生產關係,就是質的飛躍,就是革命。我國的個體經濟變為集體經濟,再從集體經濟變為全民經濟,都是生產關係方面的革命。由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轉變為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也不能不說是生產關係方面的革命。當然按需分配是逐步實現的,可能是主要物資能充分供應了,首先對這些物資實行按需供應,然後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推行到其它產品去。

  拿我國的人民公社的發展來說,在從基本隊有制轉變為基本社有制的時候,在一部分人中間會不會發生牴觸現象,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我們實現這個轉變的一個決定性條件是社有經濟的收入占全社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實現基本社有制,對於社員一般都是有利的。這樣估計對絕大多數人不會牴觸,但是原來的隊幹部,那個時候,他們不能像原來那樣當家做主了,他們的管理權力勢必相對縮小,他們對於這種改變會不會牴觸呢?

  共產主義社會雖然消滅了階級,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會有某種“既得利益集團”的問題,他們安於已有的制度,不願意改變這種制度,例如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對他們很有利,在轉到按需分配時,他們可能會不舒服。任何一種新制度的建立,總要對舊制度有所破壞,不能只有建設沒有破壞。要破壞,就會引起一部分人的牴觸。人這個動物就是怪,他有一點優越條件就有架子,……不注意很危險。

  二十六、所謂“中國沒有必要採用那樣尖銳的階級鬥爭形式”

  419頁說得很不對。

  十月革命後的俄國資產階級,看到那個時候俄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情形,斷定無產階級不能改變這種情況,無產階級沒有力量保持自己的政權,認為只要他們動手,就能使無產階級政權垮台,於是他們實行武裝的反抗。這就逼着俄國的無產階級不得不採取激烈的辦法來沒收他們的財產,那時候,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雙方都還沒有經驗。

  說中國的階級鬥爭不尖銳,這不合實際,中國革命可尖銳呢。我們連續打了22年的仗。我們用戰爭打垮了資產階級國民黨的統治,沒收了占整個資本主義經濟80%的官僚資本,這樣才使我們有可能對占20%的民族資本採取和平辦法來加以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還經過了“三反”、“五反”那樣激烈的鬥爭。

  420頁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描寫得不對。解放以後,民族資產階級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是逼出來的。我們打倒了蔣介石,沒收了官僚資本,完成了土地改革。進行了“三反”、“五反”,實現了合作化,從一開始就控制了市場,這一系列的變化,一步一步地逼着民族資產階級不能不走上接受改造的道路。另一方面,共同綱領規定了各種經濟成分各得其所,使資本家有利可圖的政策,憲法又給了他們一張選票、一個飯碗的保證。這些又使他們看到接受改造就能夠保持一定的地位,並且能夠在經濟上文化上發揮一定的作用。

  在公私合營的企業中,資本家對企業沒有實際上的管理權,並不是公方代表和資本家共同管理生產,不能說:“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受到了限制”,而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教科書上沒有吸取我們所說的公私合營企業是3/4的社會主義這個意思,當然現在說來不是3/4,而是9/10。甚至更多了。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有機會他們還是要猖狂進攻的。1957年右派進攻被我們打退了,1959年又通過他們在黨內的代表向我們進行了一次進攻。我們對民族資本家的策略是拉住他們又整住他們。

  書中引用了列寧的話(421頁)國家資本主義是“階級鬥爭另一種形式的繼續”這是對的。

  二十七、關於建成社會主義的期限

  423頁上說:我們在1957年政治戰線、思想戰線“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我們不這樣說,而是說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同頁上說,要在十年或十五年內把中國變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倒可以同意。這就是說,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以後,再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72年爭取提前二、三年到1969年,除了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以外,還要國防現代化。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早了。

  二十八、再談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關係

  423頁上說,“在中國的特殊條件下,社會主義能在國家工業化實現以前,就在所有制方面(包括農村在內)取得勝利,是因為有強的社會主義陣營存在,有蘇聯這樣高度發展的工業國家的援助。”這種話講得不對。在東歐這些國家同我們一樣“都有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存在,有蘇聯這樣的高度發展的工業國家的援助”這樣兩個條件,為什麼不能在工業化實現以前完成所有制方面(包括農村在內)的社會主義改造呢?至於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關係問題,實際上,蘇聯也是先解決了所有制的問題,然後才實現工業化的。

  從世界的歷史來看,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也不是在工業革命之後,而是在工業革命以前,也是先把上層建築改變了,有了國家機器,然後進行宣傳取得實力,才大大推動生產關係的改變,生產關係搞好了,走上軌道了,也就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道路。當然生產關係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係改變之後。拿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說,先是簡單的協作,然後發展為工場手工業,這時已經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但是工場手工業還不是用機器生產,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了改進技術的需要,為採用機器創造了條件,在英國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17世紀以後)才進行工業革命(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德、法、美、日也都是經過不同的形式,改變了上層建築、生產關係以後,資本主義工業才大大發展起來。

  首先造成輿論奪取政權,然後才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也是一般規律,無產階級革命同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在這個問題上有所不同(在無產階級革命以前,不存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在封建社會中初步成長起來)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秦始皇和歷史的終結
2023: 台獨是帝國勒索和剝削中國人民的一個最
2022: 日本關東軍是怎麼來到中國東北的
2022: 106暴動調委會: 特朗普認同絞死副總
2021: 百年詠史(79)七律 嚴打
2021: 橫斷萬重山的天問:禍害中國的八九絕食
2020: 布衣皇帝劉邦是如何籠絡人心,擊敗了霸
2020: 布衣皇帝劉邦是如何籠絡人心,擊敗了霸
2019: 什麼叫中流砥柱,什麼是摘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