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忍辱波羅蜜 |
送交者: 落英繽紛 2006年10月30日08:55:3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李洪志先生曾經提出真、善、忍三個字,叫信徒們信守奉行,提得很好。這裡面的“忍”字特別重要,是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佛教把忍辱列為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蜜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即到達極樂世界。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行項目。 可是,李洪志卻在後來拋棄了忍辱的原則,強調什麼“忍無可忍”,這就從根本上背棄了佛法。尋遍三千大千世界,讀遍所有貝葉經藏,你也不可能在佛法里找出“忍無可忍”這四個字來。 忍辱,是一個了生死、出輪迴的重要修持法門。《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要忍辱,必須做到無我。什麼是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湊攏來的一個軀殼。四大分離後,哪裡去找我?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不會有嗔恨心,不會煩躁,沒有煩惱。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這是忍辱的最佳格言。 日本江戶時代有位大德白隱禪師,禪學精深,操行高潔。當時,在白隱禪師的寺院附近,一位姑娘未婚受孕,生下了一個孩子。姑娘的父母追問對方的名字,姑娘情急中竟說是白隱禪師。於是,他父母到白隱處去興師問罪,並將孩子也抱去丟給白隱禪師。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情況,白隱禪師不驚不怒,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是這樣的麼?”便接下了孩子。一年之後,見到小孩在白隱禪師的悉心照料下長得非常健康,那姑娘終於向父母承認說,孩子的父親實際是一個青年。當他們三人去向禪師道歉時,白隱禪師仍只是淡淡地回答道:“是這樣的麼?”就把孩子叫還給他們。 白隱禪師逝世後,被先後兩位天皇賜以“神機獨妙禪師”和“正宗國師”的諡號。從上述生動的例子來看,這榮譽對白隱禪師說來,完全是當之無愧的。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跡,更是修行人的典範。那時有個叫歌利王的國王,帶着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里休息,妃子們卻到山上玩。她們在一個小廟裡看見有一個青年僧人正在打坐,就上前向佛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裡,當聽說妃子們正在和一個年輕和尚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存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徑直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正跪着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衝上去一刀就把佛陀的膀子砍掉。而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卻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砍掉佛陀的膀子後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子就不會再長出來。”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子馬上又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其中憍陳如的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就這件事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教我們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 一個人能做到忍辱,作用極大。《四十二章經》中說: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金剛經》說:假如受持這部經的人罪惡本應墮落惡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輕賤,他的惡業便都消除,而且可以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一方面消除惡果業,另一方面種了成佛的因,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 由以上的範例可以看出,李洪志先生提倡的“忍無可忍”是背棄佛法的,是要斷絕波羅蜜的,就是斷絕弟子們的修行之路的,他的說法跟佛法相差太多,簡直是天上地下。在“忍無可忍”的惡訓指導下,許多法輪功朋友非常浮躁,每日叫囂怒罵,喊政治口號,引起華人社會的普遍厭惡。這樣執著於我相、眾生相就是在造業,造心孽,造口孽。法輪功朋友們,把自己的行為跟百丈禪師的“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的偈子對照一下吧。 學佛就要學忍辱,想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就必須修忍辱波羅蜜。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