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鄧小平留下的遺產:對中國的責任 我已交卷了
送交者: HCl 2007年04月26日10:18:2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鄧小平留下的遺產:對中國的責任 我已交卷了

--------------------------------------------------------------------------------
發布時間:2007-04-24 22:34:35 【來源:中華網】



他以掌權者中罕見的質樸與低調個性,以破除個人崇拜、推動思想解放的不懈努力,以“白貓黑貓”、“摸石頭過河”的樸素言辭,引領中國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樸素言辭,引領中國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依然清晰地記得舊曆丁丑年初春那一場提早的雪花飛舞。長城內外、大江上下,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下雪。雪花落在鄧家老院子的每一塊瓦礫上,落在廣安碼頭的每一方水面上,它輕輕地飄落,向西,落在巴黎戈德魯瓦街,落在莫斯科的郊外,落在廣西那堅硬的花崗岩上,落在大別山的每一寸泥土裡,落在江西的田間小道,再往北,落在肅穆的紫禁城城頭,落在沉默的天安門廣場,落進2月19日的早晨,落進寂靜的三○一醫院,共和國第二代領袖鄧小平睡眼迷濛,望着窗外的雪花,白色的、輕舞飛揚的蝴蝶,從布滿皺紋的天空滑下,迎着初升的太陽飄落。

聽到雪花微微地穿越祖國的山河,他仿佛看到雪花正穿過歷史的塵埃,這已經是他給這片土地的最後一次問候了。2月19日晚上9時08分,老人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他的離世祥和而寧靜,他的人生則沉浮跌宕、波瀾壯闊。他的前半生宛若一隻貫穿革命史的架子鼓,和他的同志們用狂風暴雨式的革命掀翻了舊世界;而他的後半生則猶如一把開啟改革史的大提琴,在他第三次復出握住共和國方向盤後,他給這個國家指出的新方向是:改革開放。

伴隨着他的離去,蒼黃反覆的革命哲學隨着政治掛帥的運動時代漸行漸遠,合作共贏的市場法則伴着經濟領軍的財富時代悄然而至。中國正式告別一言九鼎的偉人政治,邁向利益博弈的常人時代。

這個時代,老人的背影走入歷史的記憶,青年的高蹈失於幼稚的真誠;這個時代,人們以調侃來應付儀式,用抱負來替代信仰;這個時代,人們把神話裝進文字,將思想裱在牆上;人們步履匆匆,緊貼生活;輾轉反側,追逐財富。

朝着老人們所理解的幸福國度,朝着青年們所理解的自由曙光,時代在一點點邁進。仿佛一切都在遠去,一切都在接近,又仿佛一切都還沒有來臨。

領袖去魅:從萬歲到您好

1997年2月24日清晨,披着黑紗的麵包車駛出醫院,緩緩西行。三○一醫院到八寶山兩公里路旁擠滿了百姓,這個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時的情景:神州遍布哭得紅腫的眼睛,人們不僅為領袖的離去悲痛欲絕,也恐懼着中國的命運不知向何處去。

不過這一次沒有人把1997年和1976年混為一談,沒有恐懼,沒有震動,也沒有想入非非,只有默默地送別。

北京的大學生打出了“再道一聲小平您好”的橫幅,讓人一下想起13年前,1984年國慶閱兵儀式上,遊行隊伍中突然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這一幕曾無數次被解讀為時代的標籤。與此相對應的是,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萬歲”的口號響徹雲霄,而到了上世紀最後一年的國慶盛典時,44萬平方米的廣場上沒有口號,和平鴿騰飛的聲響和孩子們的歡呼聲將14萬遊行隊伍引入高潮。

在更迭與變換中,作為政治符號的領袖正在逐漸消褪神秘氣氛和神聖色彩。而這,正是鄧小平所期望並身體力行的。

1989 年11月9日早晨,華北平原的空氣寒冷而潮濕。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王瑞林趕到鄧家四合院,向鄧小平匯報正在召開的中央全會終於表決通過了鄧小平退休的決定。據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回憶,鄧小平得知“事情可以完成了”十分高興,那天中午的飯桌上全家人輕鬆地聊着“退休”的話題。

當天下午4時,鄧小平驅車趕往人民大會堂大廳,最後一次莊嚴地走過中紀委委員行列、中顧委委員行列、全體中央委員行列,幾句簡短的致謝後,鄧小平離開了會堂。3年後的10月19日,在他的直接關注下,中顧委——此前它是黨的權力機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被撤銷。

鄧小平開創的這一先例被他的繼承者們所延續,2004年9月1日,江澤民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辭職信開頭段落與15年前鄧小平辭去同一職務時的信件開篇一字不差。鄧小平離去的背影宣告了領導幹部終身制的終結,也宣告了一種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文化觀念——最高領袖天然具有終身履職權——的終結。

事實上,早在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就詳細闡述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弊端及改革任務。在更早那個陰雲密布的造神年代,鄧小平深切地感受並在後來一再強調:“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是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 (《鄧選》第三卷)。那時,鄧小平被押送到贛北一個小拖拉機修配廠勞動。在那裡,鄧小平用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腳板,在鄉土中國踩出了一條“小平小道”。也正是在這條小道上,他以最貼近泥土的沉思,最終用農夫易懂的語言消解了一個民族對神的呼告,用吃飯哲學把握住了時代精神。

英雄消隱 平民登場

葬禮剛剛結束不久,哀悼的鐘聲還在空氣中殘留着餘音,而人們已經開始正常工作、學習、戀愛、泡吧……經濟也沒有像有些人所預料的那樣起伏,下跌的股市在第二天就回漲了上來,隨後半年滬市指數還創下1550點新高,他們的生活一如既往。

在鄧小平之前,具有強烈魅力的政治英雄主宰着中國的命運,叱咤舞台的是金戈鐵馬的元帥、縱橫捭闔的外交家,和傾倒萬民的領袖。而鄧小平,則以掌權者中罕見的質樸與低調個性,以破除個人崇拜、推動思想解放的不懈努力,以“白貓黑貓”“摸石頭過河”的樸素言辭,引領中國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英雄退位,平民登場。超凡魅力型領袖讓位於務實開明的技術官員,意識形態的高歌消解為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的衝動。在這個時代,唱主角的是年廣九、劉永好、柳傳志、丁磊、陳天橋這樣的創富者;是郎平、聶衛平、姚明、劉翔這樣的冠軍;是李谷一、鄧麗君、王菲、趙本山、李宇春這樣的偶像。

21 世紀的新青年沒有幾個完整地記得上世紀20年代的“新青年”、30年代的“紅小鬼”、40年代的“八路軍”、50年代的“建設者”、60年代的“紅衛兵”、70年代的“下鄉知青”。新人類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習慣沉迷在回憶里,他們要賺錢、要感覺、要刺激……爺爺心裡裝着的是毛澤東,爸爸心裡裝着爺爺,而年輕人心裡只有新世紀,也更願意以他們自己認可的方式來打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社會的多元化與娛樂化更趨活躍。就在一年前,《超級女聲》以前所未有的娛樂風暴席捲中國,15萬人參賽,至少54萬人參與票決,兩億多人收看,關於風暴的文字占據了幾乎所有報紙的重要版面。就在幾天前,曾經八次將鄧小平請上封面的美國《時代》,在最新一期的封面上打了一個大大的“YOU”——不管現實是否真的已經回歸到了民眾的腳下,駕馭並塑造了新的數字化空間的互聯網民,確實已經在社會的進程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了。

破除姓“資”姓“社”迷霧

12 年一個輪迴——這是在1991年2月15日,署名“皇甫平”、發表在《解放日報》頭版評論的開篇之語。15年也是一個輪迴,2006年2月,“皇甫平”在《財經》雜誌上再度發表《改革不可動搖》文章,不過這一次,他對改革的呼聲“意外”遭遇了普通網民的反彈。在新浪所作的調查中,95%以上的是反對意見。

15 年前,否定改革的思潮瀰漫全國。鄧小平深感憂慮。像往常一樣,這年冬天他到上海過年。其間,署名“皇甫平”鼓動改革的四篇文章傳遍了全國。按照主要撰稿者周瑞金後來的解釋:“皇”,與他的家鄉閩南話“奉”字諧音,“甫”取輔佐之意,那意思就是“奉人民之命,輔佐鄧小平”。

“皇甫平”的系列評論吹響了第二次改革高潮的號角,一年後,時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輕車簡從南巡,在距離紫禁城千里之外的深圳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香港《大公報》文章稱:“鄧小平鼓勵大膽改革,稱誰不改革誰下台”。

在南巡講話中,鄧小平一再強調不爭論,“不爭論,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

南巡講話推動了全黨,1992年6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央黨校講話中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並隨後在中共十四大上被正式確立為國家經濟體制。鄧小平的“不爭論”,破除了姓“資”姓“社”的迷霧,從此,“改革”的合法性得以充分樹立,成為無可置疑的時代最強音。

第三次改革爭論

表面的爭論暫時得到消弭,但潛流依然在暗地涌動。從1995年國企改革開始,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區。下崗情況加劇,腐敗暴露愈烈。1996年,煤炭,冶金,石油等昔日贏利大戶統統出現大幅虧損,34000家國有企業的淨銷售利潤率下降了55%,每賣一元錢的商品,純賺的利潤不到一分。深滬股市大跌,股民們當場撕爛報紙痛罵“豬市”。而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的利潤卻始終在頑強地增長,次年的銷售額將近66億元,恆安國際等私營企業在香港成功上市。

1997年,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厲有為,在中央黨校一次研討會上以《關於所有制若干問題的思考》為題寫了一份學習體會,直陳所有制模式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隨後引發一場大爭論,人稱“厲有為風波”。

這場風波中所集中討論的所有制問題在同年的中共十五大上取得了突破,國家傳統的公有制理論得到修正,“混合所有制”登台。(來源:鳳凰網)

鄧小平的最後五年:對中國的責任 我已交卷了

1992 年元月2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一一八廳參加了“運籌與健康”杯老同志橋牌比賽。這個比賽是由他本人在1984年發起的。比賽結束時他獲得了冠軍,並被授予“橋牌大師”的稱號。在職業橋牌的全部6個技術等級中,這一稱號位列第三。大廳里因此喜氣洋洋,沖淡了一個星期前的聖誕節的晚上、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的陰影。其時鄧小平已經88歲,還相當健康。

半個月後,他登上了開往南方的火車。中國歷史如同一個螺旋,變革舉步維艱,進步常遭逆轉,而他將要解開死結。他試圖讓中國的改革新政成為永久性的,至少也要“一百年不變”。

這次充滿激情的私人旅行使中國恢復了活力。在那個時刻,鄧小平強烈的改革決心使得人心震動。在離開深圳這個城市的時候,當着眾人的面,他又要求深圳市委書記說:“你們要搞得快一點。”

這種言談風格讓人聯想起鄧小平過去的綽號。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時,因善於辯論他被同學稱為“小鋼炮”。而上個世紀70年代,他有個外號“鋼鐵公司”。不過在退休後,人們已經很少看到他強硬的一面。

與當時普通民眾的印象不同,“南巡”的目標並不是促使改革加速,而是保證改革的持續。

在電視上看女子體操的小運動員比賽時,鄧小平總是說:“穩一點兒。”在這方面,他一向是傑出的表率。在關於改革的論爭最為激烈的1991年,他不動聲色。到了1992年,他才圍上灰色的圍脖,開始了旅行。

像鄧小平以往的故事一樣,這次重要的旅行也帶有輕鬆的逸事色彩。到深圳仙湖植物園他第一次見到了“發財樹”。“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他說。他登上了深圳的高樓,眺望了香港。在珠海登山時,因為下山道路崎嶇,警衛建議原路返回,他卻執意選擇了新路。他的回答被認為是朝氣的體現:“我從來不走回頭路。”

在深圳、珠海、廣州和上海,他總是在提醒人們改革的必要性。他反覆強調者,必是值得尊重的常識: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經濟,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更加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則是:“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這次旅行是秘密的,即便是在香港媒體已有報道的情況下,鄧小平本人也沒有同意新華社發布消息。直到3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兩天召開全體會議,學習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改革開放還繼續嗎?不僅繼續,還要被重申和強化。

這一年的6月9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一次內部講話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鄧小平表示同意正式使用這個提法,並表示可以用在當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的報告中。

在十四大上,“社會主義市場體制”被更為明確和改革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

在1979年鄧小平的頭像第二次刊登在《時代》周刊的封面時,這家雜誌說:“為什麼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在極短時間內能夠來個180度大轉彎,如同讓航空母艦在一角錢硬幣上轉圈?”

1992年的南方旅行則讓鄧小平的頭像再次出現在這家雜誌的封面上,文章寫的則是“航空母艦”在13年裡的第二圈。

“我已經交卷了”

“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鄧小平在1989年6月16日的談話中說。不過危險沒有在1992年出現,他掌舵完成了“轉彎”。

十四大剛剛閉幕,女兒鄧榕攙扶他來到了人民大會堂,在大批的與會代表中接見了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

這是鄧小平政治生涯中做出的最後一次重要露面。至此,他一生中的“運籌”已經基本結束。

他試圖真正地做回平民,就像“南巡”接近尾聲時在上海那樣。那天是元宵節,節日裡民間的歡快氣氛令他興致盎然,以至決心去“買點兒東西”。身邊工作人員為他選擇了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他則向吳邦國借了10塊錢,給孫輩的萌萌和羊羊買了鉛筆和橡皮。這次經歷讓他覺得有趣。回來後女兒鄧林問:“老爺子你今天逛了商店,看見什麼了?”“就看見人了,”他說,“以後再不去了,擾民。”

這年夏天,他最後一次在大海中游泳。在北戴河,他一共下海8次,每次游泳約45分鐘。護士試圖用對一般老人說話那種玩笑式的口吻約束他:“今天下海咱們表現好一點,少游一會兒,明天就還能批准咱們再游。好嗎?”但是鄧小平不受別人控制,即便他已經88歲了。“好不容易才下去一趟,我才不呢。”他說。

這一年的8月,中國與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整個中國都已經打上了小平那種務實的印記。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教授戴維·W·張總結近代中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包括孫中山等領導人,都想使中國實現現代化,並從外國帝國主義的控制下解放出來。”鄧小平曾經與周恩來一道制定了“四個現代化”的規劃,在其一生中,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都是不渝的追求。不過,改革開放之後,他把目標調整到了更切實際的“小康”。他已經盡了責任,1993年初,他告訴中共的下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的責任,我已經交卷了,就看你們的了。”

與美國相處的任務也落在了新領導人的肩膀上。美國曾被中國看作是頭號霸權,而如今它也是一個制裁者。“銀河號事件”就是當時中美關係的晴雨表。這艘中國貨輪被美國懷疑運載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而且目的國是伊朗。不過,在接受美國人指導的沙特人花費了整整一周時間檢查了全部782個集裝箱後,美國人只好簽署了一份船上沒有違禁化學製品的聲明。

1993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赴美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在分析家看來,與克林頓的會晤並不像雙方期望的那麼熱情友好,但江澤民還是送給克林頓一支上海製造的薩克斯管,並建議自己用二胡與美國總統來一段二重奏。這個提議是由翻譯造成的一個小誤會引起的,令克林頓感到迷惑。但是,正像鄧小平在1976年做過的那樣,如今的中國領導人向世界頭號強國的示意是明確無誤的:輕鬆一下,來點兒音樂。在隨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克林頓說:“我想我們已經開始對話了。”

這是一段形勢好轉的時期,也是一段不夠順利的歲月,全國通貨膨脹率在經濟爆炸性的膨脹下高達22%,而房地產投資開始興旺,導致大城市的通貨膨脹率比小城市更高。民生成為國家政策的重點,中國的多位國家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說了同樣的諺語:“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1994 年10月1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人們把鄧小平扶下車,又把他攙到一張輪椅上坐下。他觀看了國慶焰火,並留下了生前公開發表的最後一張照片。他已經90 歲,到了鮐背之年,皮膚確實生斑如鮐魚之背,不過他仍不會讓自己的頭腦局限於瑣碎的事務之中。《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的作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描述說,“儘管照片上的鄧顯得遲鈍而老邁,但是他對同事們的談話卻是清晰而富有遠見的。”

國際輿論仍然認為中國新的領導班子是“過渡性的”,鄧小平決定消除這種不確定性的意味。

晚上,鄧小平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篇極具影響力的短文。他委託出席國慶晚宴的薄一波宣讀了一份致詞,文中要求政治局成員和全體中共黨員“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從此,他再也沒有特意公開露面。他交棒了。這一次,他做得悄無聲息,就像早年在法國雷諾公司勤工儉學時的一個下午,他收拾好工具,沒有大聲招呼誰就下班了。國慶焰火照亮了北京的夜空,而他已經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注入了一段基因,一段源代碼。中國以後的一切變化註定會攜有他的影響。

最後的寧靜

在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糧庫胡同3號,一座青磚灰瓦、綠蔭滿庭的兩進的院落里,鄧小平不再工作了。

在新華社的報道中,這個院落充滿了自然界的氣息:“果實纍纍的石榴,層層疊疊掩映着軒窗明亮的二層小樓。院子中央小小的蓮花池裡,夏蓮正開得奼紫嫣紅。池中太湖石上流水潺潺,半空枝葉間,間或可聞啾啾鳥鳴。”

在這一階段,鄧小平的身體已經變得衰弱了。

這一年,在關於未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次預備會議上,江澤民與董建華單獨握了手。其實鄧小平時代對此已有鋪墊。1986年,董建華的“東方海外”企業曾得到霍英東和中國政府的1.2億美元貸款,從而渡過了難關。

在晚年,鄧小平睡前經常看武俠小說作消遣,但與很多人的印象相反,他對這種讀物評價並不高。“武俠小說最大的好處就是看了記不住,下次還可以再看,根本不過腦子。”他對鄧榕說。

他最後3年的生活在《鄧小平年譜》中也僅有8頁記錄。一旦不再工作,鄧小平的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了。鄧林曾說,她給了自己一個電視紀錄片的命題,拍“鄧小平的一天”,但嘗試了幾次之後就放棄了。他的日常生活太規律了,太普通了。“你想找一個戲劇性畫面,找一個特別有情趣的鏡頭,找不着。”她說,“所以拍了幾次也沒成功。”

鄧小平仍在吸煙。這一年12月22日,因肺部感染他住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次年2月7日出院。

像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主持人邁克·華萊士發現的那樣,他吸的是一種過濾嘴比煙體還要長的特製香煙。以前在接受著名記者法拉奇的採訪時,他也吸煙,還使用痰盂。法拉奇卻對他印象頗佳。相比之下,很多外國元首儘管彬彬有禮、笑容可掬,卻不能博得她的好感。

“他願意接受非常尖銳、非常深的問題。”錢其琛回憶說。原定採訪只進行一次,但採訪結束後,鄧小平認為這位意大利女記者提出的問題非常尖銳、深刻,所以主動提出再接受一次採訪。法拉奇在北京飯店裡整理錄音,把每一個口頭語“這個”都收錄在內,然後才發稿。

正是各種具備挑戰性的問題,為世界留下了更多的、更真實的關於鄧小平的記憶。1970年代,當鄧小平與美國總統卡特會談結束時,有人問鄧小平,“我們當初決定實現關係正常化時,你在國內有沒有遇到政治上反對你的人?”鄧小平回答說,“有!”包括卡特在內,每個人都屏息着聽他怎麼說。鄧小平停了一會之後又說:“在中國的一個省遇到了激烈的反對,那就是台灣。”

在一生中,他一再證明了人類的常識多麼值得尊重,比如說,每個人都喜歡有幽默感的人。比如說:一個生活中有魅力的人才會成為一個有魅力的領導者,平庸者無論身居何處都會平庸。

1996年12月22日,鄧小平又一次因病住進了解放軍總醫院。他的生命只有最後兩個月了。他的未竟事業仍有很多,小如中國足球,大如政治體制改革。

在醫院裡,他看到了正在播放的電視文獻紀錄片《鄧小平》。解放軍總醫院的護士後來回憶說,當鄧小平看到自己,他的臉突然紅了。

2個月後鄧小平去世,基於鄧小平本人在祛除個人崇拜方面的成功,人們平靜地接受了他的離去。這年夏天,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很多人都在電視上看到了米糧庫胡同深處的院落里雪松、藤蘿、海棠和櫻桃的婆娑綠影,在這裡,一個偉大而平凡的老人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後的時光。

(本文參考《鄧小平年譜》、《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等著作)國賓館,人們把鄧小平扶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政治思想 [ 作
2006: 《田中奏摺》研究新動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