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隋朝為什麼同樣短命?
作者:xajh2001
讀歷史的人很容易注意到秦朝和隋朝歷史的相似性:都是長期分裂後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其開國皇帝都殘暴和好戰,都異乎尋常的喜歡濫用民力,王朝的延續時間都很短。為什麼有這樣的相似性,大家卻僅僅歸咎於統治者經驗的缺乏和性格的缺點。其實我覺得這兩個王朝面對問題時的類似解決思路應該加以考慮。
最近看了一個資料是關於秦朝法令的考古資料(之所以不說法律,是我認為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即睡虎地秦簡。裡面明確談到關於服勞役者沒有按時到達的處罰。按情節的輕重處以幾天到幾十天的監禁,並非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死刑。這顯然是可以接受的。何以歷史的記載和考古資料如此不吻合?
有沒有可能,秦朝的殘酷法令是後來的漢朝為了宣傳自己而故意給秦朝造的謠言呢?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中的確發生過不少。但是,在這裡我覺得可能性很小。在秦朝,短短的10年左右,從事了大量驚人的工程。包括軍事運輸,道路,宮殿,陵墓,長城等等,很多人被作為囚犯無償的服這些勞役。如果按照秦朝紙面上溫和的法令,他們根本找不到足夠多犯罪的人作為長期囚犯,這說明法令從一開始就已經被政府自己給破壞了。
雖然陳勝本人的地位和信譽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但他很容易的就讓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相信了他的話,而徑直去從事造反這樣殺頭的重罪,除非大家已經從其他渠道了解到了實際情況,否則難以解釋。
而且我們注意到,整個起義的過程發展的異常迅猛,秦朝的法令已經嚴苛到了一個讓人難以承受的程度,不是只有陳勝所部這樣認為,整個關東的人都有這個感覺。
我覺得,可以從秦朝法令的性質上來解釋,法家對法令的原則是:只要有利皇帝和統治階層對下面控制的法令就是好法令。從法令的公平性上來說,商鞅時代的法家還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但是也漏掉了一個最關鍵的人物---最高統治者自己),但到了秦始皇時期,法家的法令已經越來越對上層有利,對不同等級的人犯同樣的罪行,懲罰已經不同。而且權謀之術更受重視,只要能夠掌握和鞏固權力,什麼手段都是可以的,破壞法令的公平性更是不在話下。
所以,中國名義上的法律只是皇帝和統治階級單方面政令的固定化,和歐洲政府與人民之間簽訂的契約法完全是兩回事。他們可以任意根據自己的意志來制定法令,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隨時修改法令,乃至破壞法令。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考察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如果以紙面上的文字為準,絕對會誤導人。
所以,我認為大的多的可能是,秦朝的法令被秦始皇的政府故意破壞和扭曲了,他們故意的要超越法令去殺害和傷害六國的民眾。絕大多數民眾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法令是怎麼規定的。
秦朝的政策有這麼一個出發點,即認為自己是中國的征服者,而不是統治者。因為他們某種程度把自己看作是和中原文明不同的蠻族國家,而這一點已經被其他中原國家所公認。軍隊的成員都是秦國人,這是明顯不信任的表現,六國的人則負責繳納苛捐雜稅和服繁重的勞役,並且因為一些小事被判做奴隸和囚犯。
這是一個系統的政策,秦始皇的意圖是,首先,讓六國的人在勞役中多死點,多傷點,起碼也累的沒力氣反抗,也沒空去想反抗的問題。六國的人死的越多,傷的越多,秦朝本身就越安全。
把他們全部控制在軍事化管理的勞役和囚犯隊伍中也是安全措施之一。
還有一個措施就是發動對外戰爭,面對同樣的敵人有助於培養內部的命運共同感。同時,鎮壓六國的人也更加方便,即使他們只有很小的不滿跡象被發現,也可以用戰爭非常時期,或者勾結外敵作為加重刑罰的藉口。
這樣,一箭三雕,有反叛嫌疑的人被拖疲,拖垮,拖死了,對帝國和皇帝有用的大量工程也建立起來了,外患也被削弱,何樂而不為呢?
隋朝也有類似的情況,隋朝同樣是長期分裂後的第一個統一王朝,對新占領土地上的人也同樣不信任。他們同樣從事大量的工程和對外戰爭。而這些政策實際從隋文帝時期已經開始。不同的是,他們讓新土地上的人參軍。在征伐高麗的行動中,我們一次就看到了一支超過110萬的大軍,其數量多的有點過分,而對手只是高麗這樣的小國。顯然這會對後勤運輸和物資供應造成沉重的負擔,而這些負擔會轉嫁到普通民眾,特別是和高麗臨近的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地區人民身上。這個地區是前北齊的根據地,一向對來自關隴地區的北周,隋,唐政權抱有敵意。實際上,一直到藩鎮時期,這裡的藩鎮都是最頑強,最難對付的。
隋朝的王薄(也是河北人)和秦朝的陳勝一樣,意識到了當時政府故意讓他們去送死的意圖。所以他寫了《無向遼東浪死歌》,發動起義。
出征高麗雖然聲勢浩大,但其指揮和戰略卻給人很草率的感覺。一旦遇到挫折,缺乏應變措施。最後被打的大敗而歸,據說只有幾千人逃了回來。對於一個強大的,正在蒸蒸日上的王朝來說,這樣的慘敗實在有點出乎意料。我覺得,隋煬帝可能對勝負不是很放在心上,勝了固然好,敗了消耗的主要也是那些統治不穩地區的士兵,總的來說怎麼樣都不吃虧。
所以,秦朝和隋朝都是被認為自己被故意殘酷虐待的民眾所推翻的。在國外,也有類似例子。波斯帝國建立起來後,執着的派遣一支當時看來數量驚人的軍隊不斷入侵希臘。其中大部分都是異族的軍士。戰國時代的日本統一以後,豐臣秀吉兩次派大軍入侵朝鮮。他認為無論勝敗,消耗其他大名供應的軍隊(如果不打外戰,其總數可能超過了秀吉親自控制的軍隊)對他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