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從入關前八旗軍隊“披重鎧”的“前鋒”說起
送交者: ZTer 2008年03月03日10:22:4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女真領袖努兒哈赤在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將部隊發展成八旗。當時的八旗已經是一支作戰有分工的部隊。”《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2記載八旗軍臨戰時:“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刃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即兩截甲也),善射者自後衝擊,精兵立於別地觀望,勿令下馬,勢有不及處即接應之。”這並不意味着那時候的“前鋒”、“精兵”獨立成營,但是,已經開始逐漸成形。儘管,直到後來的崇禎七年(天聰八年),八旗的前鋒才正式以獨立的身份承擔任務,[1]在此之前,八旗的前鋒是努兒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前後成立的“巴雅喇”中的一部分。換言之,“巴雅喇”的部分軍隊實際上早就起到了前鋒的作用。(鄭天挺先生在《清史語解》中指出:“巴牙喇又作巴雅喇、擺牙喇、擺呀喇、擺押拉,漢語精銳內兵,後來定漢字譯名為護軍。”巴雅喇即是八旗軍中的精銳部隊)

後金部隊所謂的“前鋒,”就是“披重鎧”與敵人“兵刃相接”的軍隊,它在對手的眼中有時又被稱之為“死兵。”與後金作戰過的明將熊廷弼在描述後金軍作戰的情況稱:“奴兵戰法,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騎雙馬沖前,雖死而後乃復前,莫敢退亡,則銳兵從後殺之,待其衝動我陣,而後銳兵始乘其勝,一一效阿骨打、兀朮等行事。”[2]在這裡,熊廷弼明確宣稱八旗“披重甲”的部隊是仿效宋遼金戰爭時期金國將領“阿骨打、兀朮等行事。”可見,“披重甲”的部隊並非是八旗獨創,它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是有先例的。據《宋史·夏國傳下》記載金軍作戰的情況:“敵又以鐵騎分左右翼,號‘拐子馬’,皆女真為之,號‘長勝軍,’專以攻堅,戰酣然後用之。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宋史·夏國傳下》)。金軍的“拐子馬”部隊與八旗的“前鋒”部隊雖然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有先有後,但卻是同一個民族,同一類型的部隊。

然而,披重甲的將士不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在作戰時呈現出很多的缺點,這在宋金戰爭時已經暴露出來了。第一是“重甲”的重量比較重,使士兵的機動性受到了限制。就以宋軍為例,在柘皋之戰中,宋軍大敗金軍,但宋將劉錡的軍隊“以步兵甲重,不能奔馳,下令無所取。故無俘獲焉。”(《續資治通鑑 》之宋紀一百二十四)宋軍如此,金軍亦一樣,史載金軍披重甲的士兵在攻城時曾經多次受挫,例如順昌之戰[3]及棗陽之戰[4];人馬皆重鎧的騎兵也一樣存在問題,宋將畢再遇在與金軍作戰之後積累了經驗,便下令:“更造輕甲,長不過膝,披不過肘,兜鍪亦殺重為輕,馬甲易以皮,車牌易以木而設轉軸其下,使一人之力可推可擎,務便捷不使重遲。敢死一軍,本烏合亡命,再遇能駕馭得其用。”[5]在這裡,畢再遇的“敢死一軍”為了恢復機動性已經放棄了笨重的鎧甲,而採用了輕甲及皮甲。第二是宋金元戰爭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火藥武器,而鐵甲及皮甲都很難防禦火藥武器。《金史.赤盞合喜傳》記載了金軍在保衛京城之戰時,使用了火藥武器“震天雷”打擊攻城的蒙古軍:“其守城之具有火砲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砲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大兵又為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為龕,間可容人,則城上不可奈何矣。人有獻策者,以鐵繩懸‘震天雷’者,順城而下,至掘處火發,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又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輒前燒十餘步,人亦不敢近。大兵惟畏此二物雲。”

在明朝與後金作戰時情況也一樣,下面這段文字摘自金庸的歷史名著《袁崇煥評傳》,非常精彩的描述了鐵甲及皮甲難以防禦火藥武器的情況,讓人回味無窮:
“......成千成萬的辮子兵衝到了城邊,突然之間,城頭舉起千千萬萬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戰事越來越激烈,明軍忽然從城頭的每一個石堞間推出一個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堞內,一半探出城外,大櫃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本櫃拉進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跟着地雷爆發,土石飛揚,無數清兵和馬匹被震上半空。(原註:據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鮮使者當時在寧遠城頭的目睹記)攻城清兵的先鋒部隊是鐵甲軍,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稱為‘鐵頭子’。清兵以堅車攻城,車頂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傷。城內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門,在城頭輪流轟擊,每一炮打出去,破壞殺傷及於數里。[原註:據《臚天頌筆》]
......通判金啟倧(浙江人)臨時想出了幾件新式武器,將火藥撒在蘆花褥子和被單上,紛紛投到城下去。他將這件新式武器取名為‘萬人敵’。當時是正月,氣候酷寒,攻城清兵見到被褥,就都來搶奪,城上將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萬人敵’立即燃燒,燒死了無數清兵。另有一種‘萬人敵’是將火藥放在空心的大泥團中,外面圍以木框,點燃了藥引投下城去,泥團不斷旋轉噴火,燒死敵兵。那位通判在趕製‘萬人敵’之時,火藥碰到火星,不幸被燒死了。(原註:據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寧遠圍城時在鼓樓前開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血戰三日,清兵損失慘重,終於不得不下令退兵。......”

可見,八旗軍雖然有每人身上披兩層鐵甲,稱為“鐵頭子”的士兵攻城,但在守軍的火藥武器面前,仍然傷亡慘重。

與後金的八旗軍隊相似的是,明軍也有使用“鐵騎”的紀錄。就以明未為例,明軍和“流寇”作戰時雙方都使用了鐵騎,據《明史尤世威傳》記載:“會流賊躪河南,詔世威充為事官,與副將張外嘉統關門鐵騎五千往剿”就是一個例子。而“流寇”方面是怎樣使用鐵騎的呢?就以李自成殲滅明軍孫傳庭部之戰為例:“賊陣五重,饑民處外,次步卒,次馬軍,又次驍騎,老營家口處內。戰破其三重。賊驍騎殊死斗,我師陣稍動,廣恩軍將火車者呼曰:“師敗矣!”脫挽輅而奔,車傾塞道,馬掛于衡不得前,賊之鐵騎凌而騰之,步賊手白棓遮擊,中者首兜鍪俱碎。自成空壁躡我,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至於孟津,死者四萬餘,失亡兵器輜重數十萬。”[6]《明史流賊傳》指李自成的騎兵:“綿甲厚百層,矢炮不能入。一兵倅馬三四匹,冬則以茵褥籍其蹄。”這表明,由於鐵甲難以防禦火藥武器,到了明朝的時候,騎兵已經普遍使用綿甲了。綿甲的材料可能是用絲綢、棉、麻、布等材料製成。特別是在中國普及種棉之後,由於棉花價格變得低廉,因此綿甲亦主要由棉花製成。“流寇”使用綿甲防禦矢、炮,明軍也一樣會使用綿甲防禦矢、炮。早在元未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時就已經使用棉甲了,據明史專家吳晗著的《朱元璋傳》轉引《國初事跡》稱:“(朱元璋軍隊)攻城系拖地棉裙,取其虛胖,箭不能入。”[7]既然棉甲能防禦矢、炮,那麼,已經開始使用火藥武器的宋金戰爭時期為什麼不使用棉甲呢?這是因為,棉布儘管在南北朝時已經從南洋傳入中國了,然而直到經過元代黃道婆、王禎等人的改良、總結制棉工具和技術之後,遲至明初才在全國規模內普遍種植。宋金戰爭時期尚未在中國普及種棉,因此那時候的軍隊也沒有普及棉甲。

明軍穿着棉甲與八旗軍隊進行野戰,最著名的一役是在瀋陽城外的渾河,在這一場激烈的戰鬥中,“(明軍)渡渾河來援(瀋陽),長矛大刀,鎧冒重棉,氣甚銳。”[8]“建州以鐵騎四面撲攻,(明軍)諸將奮勇迎擊,敗白標兵、又敗黃標兵,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卻而復前而是者三”,真正有點宋軍大破“拐子馬”的味道。可惜明軍寡不敵眾,殘部後退,“建州兵追圍之數重,浙兵用火器拒之,擊死甚眾,後火器盡,復接戰良久乃敗。”[9]八旗軍隊的鐵騎在此戰被明軍用火器打死了很多,假如八旗軍隊騎兵都是穿棉甲的,其傷亡可能會少一些吧?對於明軍在此戰的表現,時人評論日:“自奴虜發難,我兵率望風先逃,未聞有嬰其鋒者。獨此戰,以萬餘人當虜數萬,殺數千人,雖力屈而死,至今凜凜有生氣。”[10]

明軍鐵騎是穿着很厚的棉甲的(或者是在鐵甲的外面套上一件棉甲),而八旗軍隊鐵騎則是“披重鎧”的。這是明軍鐵騎與八旗軍鐵騎的區別之一。事實上八旗軍也有穿棉甲的將士,據《清史稿.舒賽傳》記載:“舒賽善戰,攻城輒被棉甲先登,太祖嘉其勇,又慮其輕進,溫誡止之。”不過,努兒哈赤卻並沒有讓他精銳的“前鋒”穿上棉甲。根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所載遼陽之戰:“(天命六年三月)十八日……率大兵乘勢長驅以取遼陽,……遂令(右四固山)綿甲軍排車進戰東門敵兵,其營中連放槍炮,我兵遂出戰車外,渡濠水吶喊而進,兩軍酣戰不退。有紅號擺押拉二百殺入,又二白旗兵一千亦殺入,大明騎兵遂走。各王部下白號擺押拉俱殺入夾攻之,其步兵亦敗。”八旗軍以綿甲軍抵抗明軍的“槍炮”,而“擺押拉”則乘機殺入明陣,擊敗明軍。(前文已經提及:八旗軍所謂的“擺押拉”即是“護軍”,“披重鎧”的前鋒當時是從屬於“擺押拉”的一部分。直到後金天聰八年<崇禎七年>,清太宗才下令:“巴雅喇<即護軍>哨兵為葛布什賢超哈<即前鋒>。”正式把護軍和前鋒一分為二。[11])八旗軍在此一戰中以綿甲軍抵抗明軍的“槍炮”,充分表明後金領導者已經意識到了綿甲防禦火藥武器的作用。可是,同樣在此一戰中,八旗軍的“前鋒”仍然是“披重鎧”在明軍的矢炮下冒險。關於遼陽之戰中八旗軍“披重鎧”的鐵騎的作用,《明史紀事本未》之《熊王功罪》則記載得比較清楚:“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板約五六寸,用機轉動如戰車,以避槍炮,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後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俟火炮既發,突而出,左右翼殊死戰,人莫克當者,官兵不能支。”那麼為什麼八旗軍隊的鐵騎不使用棉甲呢?我認為很可能是八旗軍隊領導者故步自封的守舊思想在作怪。他們重視“騎射”超過火藥武器。八旗軍中的紅衣大炮是專門由八旗漢軍(即所謂的“烏珍超哈”)使用的,而防禦火藥武器的綿甲,當時可能主要也是由八旗漢軍穿着。《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天聰七年擴編的漢軍基本上都是穿棉甲的:“諭滿洲各戶有漢人十丁者授棉甲一(即十丁抽一),以舊漢軍額真馬光遠統之。”


八旗軍入關之後,“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12]但仍然有一些滿人穿着厚厚的鐵甲在作戰,滿清將領阿克善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在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在與明將鄭成功作戰時被擊斃,鄭成功竟然模仿阿克善全身披掛的鐵甲而製造了包括鐵盔、鐵鎧、兩臂、裙圍、鐵鞋、鐵面在內的鐵甲裝備。組建了一支有一千二百人的鐵甲兵,編入“虎鎮衛。”由左先鋒陳魁等人統領。[13]鄭成功模仿滿清製造鐵甲兵應該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這支鐵甲兵也沒有創造出什麼嬌人的戰績。後來在鄭成功北伐時,陳魁一鎮在南京城下全軍覆滅。

歷史學家顧誠在他的名著《南明史》中指出:“明朝末年軍事裝備已經由冷兵器為主逐漸向銃炮等熱兵器為主過渡。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由於當時火器性能較差,裝藥填彈費時,在一些場合下不如使用弓箭刀槍等冷兵器的騎兵機動靈活。清朝統治者雖然繼承了明代的部分火器,但總的來說是開倒車,更重視傳統的騎馬射箭。”[14]事實正是如此,八旗軍隊的“前鋒”(基本都是由滿族人、蒙古人擔任)“披重鎧”、“執利刃”;而穿棉甲、使用紅衣大炮的則是八旗漢軍,從這一點來看,滿清統治者顯然是更加重視“騎馬射箭”。顧誠先生稱滿清統治者“開倒車”的評論是非常中肯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ZT:揭秘敦煌的裸風與性文化 【圖】
2007: 張朴:我與張戎回鄉記(之一)
2006: 簡單回一下坑主關於歐洲遷徙時期
2006: 周恩來的私生女? 新華社曾發文揭開艾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