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到了有關吐蕃的新聞,說是揪出了幕後的指揮。那裡據說有許多標語要當地人感恩,中央政府花了那麼多錢,還要花錢貼標語讓別人感謝自己,這種做法實在可以貽笑大方了,看了網上許多評論,覺得對於西藏基本歷史背景缺乏了解。
說句實話,我不太喜歡吐蕃,1300多年前,他們打進長安,象日本人一樣為所欲為。1000年前,喇嘛們幫助蒙古人統治南方,為了珠寶,盜趙氏皇墓,幾乎片瓦不存。這些歷史刻在腦里,揮之不去。但是歷史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仇恨,還有理解。中國有那麼多民族,為什麼就西域,吐蕃和匈奴鬧個不停,現在連滿清建虜都蠢蠢欲動。其實,這和滿清統治有絕大關係。嚴格來說,中國的本部只是關內18個省,滿清半象強盜半象小偷的進入中原後,採取的是多元部族統治。與蒙古聯姻不算,對當時吐蕃,尤其是喇嘛教待之以國教,當時首都也有兩個,一個是熱河,一個是北京,北京只是統治漢人的首都,而熱河則是滿蒙吐蕃和西域的首都。當那些蒙古吐蕃部落首領或代表千里迢迢見滿清皇帝的時候,他們走的路線是盡一切可能避開漢人地區,滿清皇帝對他們說的話與對漢人說的話絕然不同,有點像對黨員和對統戰對象內外有別一樣。看看英國使節訪問熱河所記錄的滿族貴族對漢人發自內心的歧視就明白了。總之呢,滿清是蒙古人的親戚,滿清皇帝是喇嘛教菩薩,所謂中國不過部落聯盟。蒙古人和吐蕃人認為自己和滿清皇室有關,和中國本身沒有關係。在具體地方政治上也不一樣,你何曾見過在吐蕃蒙古設立科舉,選拔官吏?這和漢族政權當年在邊疆實行的政策不同,中國能有那麼廣大地方是和儒學教化分不開的。這也是為什麼西南少數民族比較容易融合原因。
話說回來,這可以說滿清是故意這樣做的,否則如何制衡漢人呢?當中華民國成立後,問題就出來了。國父中山所說驅逐韃虜,對滿清不太合適了。滿清的祖先康熙還有點沐猴而冠的感覺,到這時已經徹徹底底成了小丑,東北深山老林這次是怎麼也不願回不去了,中山也沒有斯大林的狠勁,要把整個韃靼族遷徙到中亞,於是剩下的遺老遺少,八旗子弟,留在了中原。他們自幼特權階級,一無所長,許多只能在天橋賣藝,比如侯寶林等等,他們戰戰兢兢過日子,連姓名都要改。
蒙古人可不願和戲子結盟。他們說我們是和滿清政權有關係,不是和中國有關係,於是搞復辟。川島芳子的老公,蒙古王爺真的帶過數千騎兵試圖沖入關內,要勤王復辟,可惜冷兵器時代過了,那些殺人搶掠的傳統技藝在機關槍下化作了血泥。歷史是公平的。文天祥帶兵到臨安勤王是一曲悲歌,而蒙古王爺們的復辟則是鬧劇。煙消雲散後,蒙古人說要搞獨立。這確實是考驗華夏民族智慧的時候。國父的五族共和的觀點永遠是正確的,但是如何落實確實是個問題。中國要建立怎樣一個政體能夠容納這些少數民族,產生出新的民族認同?
應該說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失敗是常例,成功倒是極為罕見。君不見奧匈帝國解體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了,俄羅斯帝國也完蛋了。中國當時何嘗沒有這種危機?但是反過來看,中國人做的還真是不容易。國家紛亂不已,蒙古一步步獨立,偽滿帝國也在日本人支持下終於粉墨登場,但是西藏和新疆卻始終沒有獨立。如果小諸葛徐樹錚當年能吸取明朝失去越南的教訓,不圖一時之快,不出重兵,專心籠絡蒙古上層,蒙古局面應該不會那麼惡劣。到後來,不僅東北而且台灣都光復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慶幸的奇蹟。
民國政府確實很弱,但是不傻,做事至少有現代意識。在前現代多元部族帝國體系轉化到現代民族國家過程中,使兩者勉為其難地結合在一起。西藏事務就是一個例子。有關種種做法,非三兩句說的清楚。簡單的講,外交上把藩屬關係在術語上變成中央和地方關係,內政上遵循羈縻原則,首先注重的是上層。蔣介石設立的蒙藏委員會,就是一例。其次是分隔地方,就西藏而言,設立青海,西康省等就是成功案例,最後是大大打宗教牌。支持和鼓勵藏傳佛教與內地的溝通,印度的佛教早就衰落了,只有中國的佛教還興盛不止,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喇嘛教徒對中國的親和力。班禪和達賴都曾在上海居住過相當時間,他們被奉為國師。假以時日,這種文化上的交流會慢慢把多個民族變成一個多元文化的民族。直到形成比較一致的國家認同。這種做法,雖然時間緩慢,但是成本較低,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小,因為兩個融合過程中都沒有失去什麼,有的只是文化和物質上的互補。漢人對喇嘛教的尊重也會延及對藏族的尊重,而藏族也不太可能把一個尊重佛教的龐大民族視為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