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落基山人: 鄭和船隊下西洋
送交者: 落基山人 2010年01月20日10:36:5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鄭和船隊下西洋

 

 

一般人都很孤立地看待明朝初年那個鄭和下西洋的舉動,而且很多人對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評價不高,認為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徒耗錢糧與國力,僅僅是中國人歷來所具有的顯示帝國威嚴的意義,頂多放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朝貢體系中去考量。這種考量與明帝國後來中斷了鄭和船隊的航海活動的考量大體一致。只是,這種觀點的視野還是太狹小了一些。筆者的思路是將鄭和下西洋的舉動與西方大航海時代放在一起來看,並且進行比較,同時對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進行重新解讀。

 

鄭和船隊下西洋在時間上幾乎與西方航海大發現的時間在同一個時期,略早一點。鄭和船隊7下西洋的時間是,1405140714081412,,142114241431;而葡萄牙人開始的航海大發現是在,141914341436,我們看有些年代已經與鄭和船隊下西洋的時間重合了,而在1488年,葡萄牙人發現了好望角,1498年,達加瑪到達印度;而哥倫布發現美洲幾乎與達加瑪到達印度是在同時,在1492年,略早一點。

 

鄭和船隊是從東向西,而西方人是從西向東。在15世紀,可以說是世界航海的大時代,可最後的結果卻非常的不同。明朝,最後中斷了航海活動,而西方卻一波一波前赴後繼,最後終於發現了由西向東的海路,也證實了地球是圓的的學說。中國的明朝從大航海到後來開始了海禁,採取了相反的政策,也開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年代,而中國的文明由此就開始向下走了。而西方從航海大發現開始,其近代的那個西方文明就開始了向上走,並最終在近代統治了全世界。

 

因此,我們來比較一下鄭和船隊的航海與西方的航海大發現是很有趣的。

 

其實,西方世界一直對鄭和船隊的大航海活動給以很高的評價,這是一般的中國人所不太知道的,而且,在西方的歷史書裡面,也將鄭和船隊下西洋放入了15世紀世界航海大發現的那一章裡面進行敘述,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航海活動放在同一個級別來講述,即鄭和的大航海是世界大航海的一部分,因為鄭和畢竟到過東非海岸,還帶回黑人和非洲的動物,如獅子,長頸鹿等回到中國,只是沒有繼續向前走發現好望角。

 

筆者在圖書館中,還看到一本給小孩子看的圖文並茂的航海的書,即各個時代的人所造的船的比較圖,很直觀,也包括那個泰坦尼克號。那裡面自然有鄭和的船。筆者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即排在鄭和船前面的在年代上比他更久的船,自然要比鄭和的船小,但是,奇怪的是,在年代上排在鄭和船後面的,那些的船也比鄭和的船要小,幾乎要小一半。鄭和的船比西方航海大發現時用的船都要大很多,幾乎要大一倍,如葡萄牙達加瑪的船和西班牙哥倫布的船。而且比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時的船還大。也就是說,直到20世紀初,一次大戰前,西方的船在大小上才趕上了鄭和的船。這個時候,500年已經過去了。當然,這裡只比大小,20世紀西方的船已經鐵甲化了,鄭和的船當然是木製。

 

中國在15世紀的時候就造出了世界最大和最先進的船,並且將記錄保持了500年,可是,在19世紀西方憑藉船堅炮利來欺負中國的時候,中國卻連鄭和的船一半大小的船也造不出來了。造船技術失傳了嗎?當然。可後面自然有國力以及政府的政策問題。

 

 

有趣的是,鄭和船隊的首領鄭和是個太監,還是回民。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如此強悍和威風的太監嗎?沒有,只有明朝有。明朝的一個特點就是從立國初年的時候起,太監就執掌大權,包括軍權。鄭和是明成祖朱棣非常信任的一個太監。鄭和的原名姓馬名和,原本是明軍在雲南捕到的一個俘虜,送到燕王朱棣的宮中作太監,後因隨同朱棣“靖難”,即篡奪帝位有功,賜姓鄭,是官居正四品的內宮太監。

 

鄭和船隊之所以能下西洋,並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如此大的影響,都與那個明成祖朱棣有關。有人說明成祖朱棣的性格不像漢人,而像蒙古人。這也可能,蒙古鐵蹄橫掃天下,因此蒙古人的性格自然是豪邁大氣,雄心萬丈的。朱棣的性格也是如此,好大喜功,雄心萬丈。朱棣在奪取皇權後,採取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一個就是遷都北京,一個就是派鄭和下西洋。也就是說,這是一南一北,兩個方向的戰略,那麼這兩者當中是否有什麼聯繫嗎?

 

一般人都很孤立地看待這兩個事件,可筆者認為,這兩者的關係極為密切,也是解讀朱棣戰略及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與真正的動機。而能把這兩者聯繫在一起的就是那個蒙古帝國。

 

就當時的世界形勢而言,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是具有國際意義的,朱元璋是世界上最早反抗蒙古人的統治並獲得重大勝利的一個中國本土的首領。朱元璋將蒙古人驅逐出中國的本土,恢復了北宋以來被異族占領的中國領土,而且還吞併了原來不是中國國土的雲貴高原,即原大理國,還有吐蕃國的一部分,即川西北和青海,並進軍長城以外,占領了東北的一部分,還有內蒙古的一部分。這是自唐代代以來,中國人的重大勝利。

 

但是,當時的蒙古帝國還沒有失敗,元順帝不過是跑回草原老家去了而已,還成立了北元的政權,繼續對明帝國構成威脅。其他四個蒙古的汗國還在,還在統治世界上很大的一片領土。就當時的世界格局看,明帝國幾乎是在蒙古帝國的包圍之中。

 

那麼,這個雄才大略的朱棣,他看到了這種戰略格局嗎?他當然看到了。因此,朱棣採取了兩大舉措,首先一個大的舉措就是遷都北京,另一個就是派鄭和下西洋。其實這個戰略也很簡單,是中國人傳統的戰略,即遠交近攻。朱棣近攻的是北方的蒙古人,要遠交的是南部的諸國,即那些曾經被蒙古人占領過或向蒙古人朝貢的國家。朱棣所要宣示的是,那個曾經統治過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蒙古人,在中國的版圖或周邊已經完蛋了,而明帝國是新的統治者。

 

很多人都不太重視朱棣遷都北京,以為不過是因為朱棣原來作燕王的時候,就在北京,所以篡國後,不敢呆在南京,而回到自己的老巢而已。其實朱棣的遷都北京是非常英明的決定,朱棣一舉超越了宋代的統治者。我們看,北宋時候,首都在開封,那個時候,北宋的北部邊疆也在長城一線,可是,北方的領土慢慢就都丟了,被遼金占領,然後北宋就遷都,跑到臨安,即杭州,北方的邊境也南移到了長江流域。然後,南宋又被進一步壓縮,最後亡了國。

 

朱棣看得很清楚,他不想走宋代人的老路,因此他將帝國的首都就放在北部的邊境線上。這樣的結果就是,明代的帝王不會像宋代的帝王那樣悠閒了,因為他們會時時刻刻感受到北方蒙古人的壓力,後來是突厥人的壓力。朱棣的意思是,只要守住了北京,也就守住了明帝國,而明朝的皇帝要身先士卒,要住在邊境線上。這是朱棣積極進取的戰略,非常的讓人佩服。

 

我們看,有明一代,北京是首都,同時就是前線,有幾次,瓦剌的軍隊包圍了北京幾個月,可就是打不下來。因為,明代諸帝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決不後退,絕不遷都。一直到明代末期,崇禎帝的時候,很多人勸崇禎遷都,可是,崇禎就是不遷都。筆者猜想,這可能是朱棣的一個死命令,是歷代明朝的皇帝,都遵循的一個國策,即守住了北京,就守住了帝國,皇帝要與北京共存亡。崇禎後來還真的做到了。直到崇禎死的時候,滿族人也沒有攻破山海關。明朝是亡於國內的李自成,而不是亡於異族的滿人。明代靠朱棣的這個戰略生存了270多年,並且沒有亡於異族。這是朱棣遷都北京戰略的成功。明代的皇帝好像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情緒,或尊王攘夷的思想。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派鄭和下西洋呢?是朱棣太有錢了,沒地方花嗎?當然不是,政治家的行為只能從政治的意義上來看。朱棣的主要敵人,是北方的蒙古人,因此,朱棣在征戰北方的時候,必須要保持住南方的安全,所謂遠交近攻戰略。明朝於1388年拿下蒙元的大理地區,將雲貴高原首次併入中國的版圖,而大理的併入以及明朝趕走蒙元的統治使得南方的形勢非常的複雜,因為大理國還包括一部分的緬甸和老撾,而在此之前,蒙古人在東南亞一帶的影響力非常的大,元軍還曾渡海遠征爪哇,並占領越南。明朝起義成功後,迫切需要與東南亞諸國建立新的關係,包括新的朝貢體系。這個時候的越南發生了政變,明朝於1406年出兵干涉,恢復了越南方向的平安。朱棣於1405-1433年派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通商,而是顯示明帝國的武力,在這期間,朱棣還三次,從1410-1424年間,親自帶兵深入草原大漠,攻打蒙古人。南下西洋,北征大漠,是朱棣遠交近攻的手段,也是朱棣的帝國安全戰略。在東南亞戰線,是安撫為主,打擊為輔;在北方,是打擊為主,安撫為輔。政治家從來都是現實主義的。朱棣再大方,也不會為了友好而友好,為了送錢而送錢。

 

 

也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剿滅張士誠、方國珍的餘部。因為據傳,朱元璋當年的敵人有很多紛紛逃到了外洋,即今天的東南亞一帶。這也可能,但這肯定不是主要的原因與動機。

 

朱棣派鄭和統領三萬大軍進行海上遠征,一個目的是為了鎮撫東南亞諸國,但鄭和的船隊並沒有停留在東南亞,還繼續西行,到達波斯灣一帶,為什麼?有人說是鄭和有私心,因為他是回民,要去麥加朝聖,這只是一個小原因,更大的是,明朝面對的敵人是整個的蒙古帝國,海上遠征波斯灣就是要告訴那些其他的蒙古勢力範圍內的國家說,我大明已經脫離了蒙古人的體系,而且無論國力與軍力我大明都是非常強大的。

 

鄭和的船隊有208艘船,278百甲士,一艘船平均要載100多人。試想,200多艘船,近三萬人的軍隊,是為了經商嗎?是為了送人家錢嗎?當然不是,當然有軍事目的,不全是自我保護。宣揚國威軍威當然是主要的目的,即威懾作用。

 

當然,鄭和後來居然跑到了東非海岸,還帶回了斑馬,長頸鹿,鴕鳥等中國人從未見過的動物,還是有一定的探險成分的,因為這一帶的航線,是中國人歷代所沒有到過的。東南亞的航線,中國人在宋代的時候,是已經走熟了的,沒什麼了不起。有人還說,鄭和還到過澳大利亞,甚至鄭和還進行了環球旅行,這個還有很大的爭議。但無論如何,鄭和船隊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商業和探險都在其次。

 

現在很多人誇大了西方航海大發現中探險和科學的成分。其實,西方航海大發現的真正目的或主要目和動機是為了尋找財富。無論是從西非到好望角再到東南亞的航線,還是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航線,其目的都是為了發財。哥倫布向西走,不是為了到美洲,那是一個歪打正着的發現,而是為了到印度和中國,當哥倫布到了美洲的時候,還認為再向西走2400公里就可以到日本,再走3500公里就可以到中國,其實差得太遠了,隔着一個太平洋。西方人一直受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歐洲人有非常強烈的向東方前進的欲望,因為他們從馬可波羅遊記中看到的東方的富裕和超乎他們想象的繁榮。

 

而鄭和船隊沒有非常強烈的向西方前進的動力,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一部書說過遙遠的西方和歐洲的世界是多麼的富裕與繁榮,是多麼的文明。這就是兩者的差別所在。

 

後來明帝國因為朱棣去世,鄭和也死了,大航海也確實費錢,耗費國力,因為下西洋主要是政治意義,沒有商業利益,後來的皇帝就廢除了航海活動。只是,明帝國為什麼後來開始了海禁,開始了閉關鎖國,筆者實在是不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老禿筆:讓毛爺睡個安生覺--閒談紀念堂
2009: 鮮為人知的毛澤東詩詞
2008: zt 東亞、古中國、華夏文明、漢族、土
2008: 我們班上的謝惠敏:回憶初中時代
2007: zt 張志新一案是胡耀邦授意編造的假案
2007: zt 張志新一案是胡耀邦授意編造的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