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芬蘭抗蘇戰爭看中國抗日戰爭 |
送交者: 香椿樹 2010年02月04日12:22:1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從蘇芬戰爭看中國抗日戰爭
軍魂 抗戰是我們民族歷史上代價空前昂貴的一場戰爭,光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100萬人,戰爭持續了八年,人民流離失所、財產喪失殆盡的不在少數。我看過很多書籍,包括台灣拍的記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都把民族遭受到的這種慘痛損失歸結為中日兩國的實力懸殊,好象中國能打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錯了,我原來也深以為然,直到了解到蘇芬戰爭的情況,了解到芬蘭這個遠比當時的中國要弱小的小國,面對比日本要強大得多的超級大國蘇聯的入侵,仍能夠抵抗侵略、保衛國家獨立的事實以後,才知道大謬不然。我現在為大家列出蘇芬戰爭和中國抗戰的比較,請大家也思考一下,對比芬蘭這個遠比當時的中國要弱小的小國,中國的抗戰是不是應該打得更好一些: 1、 從敵人(蘇聯和日本)方面比較: (1)從軍隊的武器先進程度方面比較:蘇聯軍隊實力和國力遠勝與日本,武器也要比日本先進得多,這從蘇聯和日本步兵師的編制就可以看出:蘇軍一個步兵師編有3 個步兵團、2 個炮兵團、1 個反坦克炮營、5個偵察營、1個工兵營、1個通信營,按戰時編制一個師有14500 人、78門野炮、54門45毫米反坦克炮、12門高炮、66門82―120 毫米迫擊炮、16輛輕型坦克、13輛裝甲車、3000多匹馬。而日本一個師團雖有21945人,但支援的炮兵聯隊(相當於團)只有一個,只裝備有野山炮 64門、步兵炮44門,只有蘇聯一個步兵師火炮總數的70%(但蘇聯一個步兵師比日本一個師團人數要少,人均火力日本與蘇聯相差就更大了),連反坦克炮、高炮也沒有裝備,更不用說直屬步兵師的裝甲車和坦克了;而從單兵裝備來講,日本裝備的是三八式步槍,這種步槍的火力之弱,連國軍的“中正式”也比不上,而蘇聯很早就進行了衝鋒鎗的開發研究,1936年西蒙諾夫衝鋒鎗就開始量產裝備部隊,到二戰時更成為步兵的普遍裝備。從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蘇聯軍隊的機械化程度和火力要遠遠高於日本,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窮,雖然和當時的中國比,小日本可能夠強大了,可和其他歐美列強比,實在就差遠了,對比蘇聯1830萬噸的鋼產量,日本每年只能出產區區400萬噸劣質鋼,並且大多數鋼鐵和軍費要用來建設海軍,這是造成日本陸軍裝備十分落後的根本原因。日軍雖然可以在裝備落後的中國步兵面前耀武揚威,但在張鼓峰和哈勒欣河戰役(諾門坎戰役)中,面對蘇聯機械化部隊的打擊就露了本來面目。在裝備精良的蘇軍裝甲部隊面前,日軍簡直不堪一擊,甚至出現了以人肉炸彈去對付蘇軍坦克的絕望舉動。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輕而易舉就殲滅了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第6軍)數萬人,繳獲12000餘支步槍,200餘門火炮,蘇日兩國陸軍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2)從蘇聯日本兩國用於侵略的人數比較:蘇聯為了進攻芬蘭作了部份性的動員,兵員總數達到約五十四萬人,作戰序列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總指揮,下轄第七集團軍、第八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十四集團軍,其中第七集團軍下屬十個步兵師、六個戰車旅,兵員二十四萬人,坦克一千五百輛,大炮九百門,飛機三百架。第八集團軍下屬七個步兵師、一個戰車旅,兵員十五萬人,坦克五百四十五輛,大炮五百二十門,飛機兩百架。第九集團公司下屬五個步兵師,兵員九萬五千人,坦克兩百七十五輛,大炮三百六十門,飛機一百架。第十四集團軍下屬三個步兵師,兵員五萬五千人,坦克一百六十五輛,大炮兩百二十門,飛機七十架。合計蘇聯侵略芬蘭的總兵力達到54萬人,坦克兩千四百輛,大炮一千九百八十門,飛機近七百架,擺開的是想把芬蘭一口吞掉的駕勢。 1940年11月28日與芬蘭絕交,11月30日就開始進攻,到後期更增加到六個集團軍一百萬人,火炮兩千八百門,飛機2000架。而日本“七七事變”時在華北只有一個旅團,即中國駐屯旅團,兵力只有1萬人;在華中的上海駐有海軍陸戰隊7000餘人,合計“七七事變”時日軍在華北、華南總兵力不到兩萬人,以後逐步增加,到1938年初日軍在中國用於對國軍作戰的總兵力也一共只有15個師團6個旅團40萬人左右(其中華北方面9個師團,5個旅團,分別是 14、20、108、109、5、10、16、114、中國駐屯師團,3、4、5混成旅和1、2野戰重炮旅;華中方面6個師團,1個旅團,分別是3、6、 9、13、18、101師團,第10步兵旅團),比蘇聯第一次攻擊芬蘭的兵力還要少,但蘇聯第一次攻擊芬蘭動用兵力54萬人,屢屢損兵折將,連芬蘭的邊境也突破不了,而日軍僅僅40萬人,就可以長驅直入,僅幾個月時間,就占領我國河北、察哈爾、綏遠、山西、山東、江蘇、浙江的大片領土,連中國的首都南京也被日軍占領。到八年抗戰結束,日軍針對中國作戰的總人數也只有36個師團、41個獨立旅團,總兵力108萬人,坦克只有383輛,飛機堪用者只有291 架,不僅人數還不如侵略芬蘭的蘇軍最後的兵力,技術裝備更是大大不如。 (3)從投入的突然性上比較,蘇聯攻打芬蘭時,1939年11月 28日與芬蘭斷交,11月30日立刻就發動54萬大軍從四個方向攻擊,根本不給芬蘭喘息的機會。而日本攻打中國由於軍方和政府意見不一,是逐步增加力量,採用的是添油戰術:“七七事變”時華北日軍只有一個旅團,到7月28日才增援一個師團三個旅團到達平津, “八一三”時上海日本駐軍只有海軍陸戰隊7000餘人,8月23日才增援2個師團在上海吳淞一帶登陸, 10月1日再增援3個師團到上海,11月又在金山投入三個師團、在吳淞投入一個師團,日軍15個師團是逐步到位的,這種兵力投入實在是兵家大忌,不僅給了中國軍隊充分的準備時間,而且也極易給國軍各個擊破。 2、從已方的實力(芬蘭和中國)比較: (1)從國家的歷史條件比較: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而芬蘭1060年時還處於原始社會,與中國文明不可同日而語。1840年以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社會,可是,國家的基本本主權仍然存在,因此才會有後來的同治中興和洋務運動,但芬蘭比中國還不如,在1809年就被最野蠻的帝國主義國家沙皇俄國占領,連主權也沒有了,環境比中國惡劣得多,通過不斷的鬥爭才在1917年沙皇俄國崩潰後獲得獨立,立國第一天就遭遇蘇聯干涉,內戰打了3年,可以說,中國的歷史條件比芬蘭要好的多。 (2)從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比較:中國抗戰前有正規軍就有182個師,總兵力超過200萬人,再加上各地的保安大隊、警察部隊等準軍事部隊,立刻可用的兵力就有400萬之多,而芬蘭全國人口只有370萬人,國防軍總數只有33000人,只有中國軍隊的六十分之一。而從裝備看,中國軍隊經過抗戰前德國顧問不斷的整訓,武器裝備已相當可觀:在輕武器方面,1935年國軍開始大量裝備民二四步槍,即Kar98毛瑟槍,這種槍即使在二戰中也是德軍主要裝備,其性能比日軍的三八槍好得多;日軍的歪把子機槍也不如國軍的民二六輕機槍好用,後來日軍都改裝與民二六相似的九六式輕機槍;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彈板供彈,必須兩人才能射擊,且易卡殼,而國軍的各類馬克辛除需水冷外,可靠性好得多,可見從步兵槍械看,國軍是不亞於日軍的;在火炮這方面,中國的現代後裝火炮製造始於清末,當時仿德之克魯柏型及奧匈百祿型居多,時稱克式山炮或野戰炮,這些型號是一戰各列強的主要裝備。到民國時期,改進不少,稱為民式火炮,如滬廠出的民十四式七五野戰炮等,那時,也開始仿製日式三八式七五野戰炮和大正一五零榴彈炮等,總之,抗戰前夕,中國在生產和裝備德,日,美,奧,英,俄等各國火炮,其口徑為七十五輕型火炮居多,除了數量不如日本陸軍裝備得多以外,在性能上是毫不遜色的。再加上1934年後大量的德國重裝備開始運到中國,其中有15公分野戰重炮(即德軍FH-18型)24 門、“克虜伯”戰車16輛、75毫米仆福斯式高射炮28門、37公厘戰防炮20門及瑞士奧利根公司的20公厘機關炮、15公分要塞大炮(用於長江江防)等各式武器,中國由此成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機械化重炮團和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充實了中國部隊的實力。而反觀芬蘭陸軍的裝備,還停留在一次大戰的水平上,大炮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後的輕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沒有現代駐退裝置的加農炮;坦克只有二十八輛一次大戰時法國雷諾戰車,和十輛左右比較現代的輕戰車,芬蘭唯一比較先進的只有在步兵輕武器方面,配備的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槍,準確性較高;另外還有不少蘇米衝鋒鎗。可見,無論從軍隊的數量還是裝備來看,中國都要勝過芬蘭。 (3)從國家的軍事潛力比較: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當時人口45000萬人,領土面積1140萬平方公里,地理環境複雜,既有江南水網密布的地形,也有雲貴一帶的崇山峻岭,地勢險要,地域廣大,可以以空間換時間,為抗戰留下了充分的周旋空間;人口眾多,為動員提供了充分的人力來源,備戰條件優越。而芬蘭全國領土面積只有 44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70萬人,且國土的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極圈內,人口大量集中的南部沿海又是蘇聯重點打擊的目標,國土狹小,根本沒有戰略空間;人口不多,無法提供足夠的兵源,條件比中國惡劣得多。 (4)從準備時間看:中國抗日,從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有6年準備,抗戰前利用德國援助完成了20個德械調整師的整編,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還有20天時間可以應變。而蘇聯攻打芬蘭時,1939年11月28日與芬蘭斷交,11月30日即發動50萬大軍從四個方向攻擊,根本不給芬蘭喘息的機會,芬蘭根本無從準備。 3、結果比較:從以上分析,芬蘭起點比我國低,人口和軍隊比我國少得多,國土狹小,根本沒有戰略空間,而敵人蘇聯又遠比日本強大,軍隊機械化程度高,人數也多,又是突然襲擊,條件比我國抗戰要惡劣得多。然而,芬蘭抗擊蘇軍,自1940年11月到次年3月和約簽訂,不過四個月,使蘇軍遭到了慘重的損失,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28日向蘇軍最高統帥部報告的紅軍傷亡數字為: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這還只是一個大大縮水的數字,根據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的回憶錄透露,蘇軍實際在蘇芬戰爭中損失上百萬人(赫魯曉夫回憶錄142頁),死亡20萬人以上(柯林斯著“世界軍事歷史全書”第865頁),蘇軍全建制被芬軍殲滅的就有蘇軍第一六三師、第四十四師、第五十四師、第十八師和第一六八師,第一二二師和第八十八師遭到了殲滅性的打擊,被俘55000人,而芬蘭軍隊只有兩萬三千人陣亡,四萬七千人受傷。更可貴的是,芬軍通過戰爭,徹底打消了蘇聯企圖吞併芬蘭的企圖,蘇聯一開始動用了54萬大軍進攻芬蘭是志在必得,連傀儡政府也準備好了(即在蘇芬戰爭開始那一天就成立的庫西寧芬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想把芬蘭象其它波羅的海國家一樣吞掉,但蘇芬戰爭的慘重代價使蘇聯不得不正視現實,解散了庫西寧的芬蘭人民共和國,重新與芬蘭談判和約。芬蘭通過戰爭避免了與其它波羅的海國家一起被併入蘇聯的命運,最後雖對蘇聯作出一些妥協(主要是按蘇聯要求以 1806年芬俄邊境線為準調整了兩國的邊境,芬蘭邊境線從列寧格勒附近後退15公里,總計損失國土4萬平方公里),但基本保證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戰後,芬蘭憑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目前已成為世界上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福利條件最好的國家之一,1999年以來,與美國一起名列世界最有競爭力國家的前兩名;而日本原來對併吞中國心裡沒底,“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一直在要求軍方不要擴大戰線,但日軍的長驅直入刺激了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日軍1937年7月開始陸續增加到15個師團,在4個月左右的時間裡竟然能連占河北、察哈爾、綏遠、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各省的大片領土,1937年12月甚至攻占了中國的首都南京,日本因此得寸進尺妄圖滅亡中國,1938年1月,日本政府正式宣言不與蔣介石政府舉行和平談判,妄圖通過扶植傀儡政權一舉控制中國,抗戰一直打了八年,中國軍隊節節敗退,1944年甚至出現幾十萬日軍大敗國軍幾百萬、狂追幾千里,從河南一直追到貴州獨山的豫湘桂大潰敗,最後靠蘇聯進軍東北和美國的原子彈打倒日本,中國才算是獲得了抗戰勝利。但抗戰期間中國共死亡3500萬人,財產的損失更是不可勝記,尤其抗戰期間軟弱渙散的軍隊,不僅刺激了日軍的侵略胃口,連蘇聯也覺得可以來趁些便宜,結果蘇聯借進軍東北的機會以索取援助中國抗戰的代價為由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及蘇聯在東北的特權,中國的領土面積因此減少了150萬平方公里公里,是芬蘭喪失領土的30倍以上,旅順、大連、南滿鐵路還被蘇聯強行租借。中國抗戰一共付出了3500萬人死亡(其中 90%是平民)和150萬平方公里土地損失的巨大代價,國軍在正面戰場卻才殺傷日軍53萬人,殺死日軍的數目更是在20萬以下,也就是說,中國幾百萬國軍抗戰八年,付出了3500萬同胞犧牲的慘重代價,結果殺傷敵人的數字連芬軍在蘇芬戰爭中4個月時間內殺傷的敵軍人數都不到,而芬軍付出的代價只有不到七萬軍人傷亡,平民的損失就更小了,只有1800人死於轟炸。 4、我們的思考:芬蘭是以寡敵眾,結果不僅及時制止了蘇聯的侵略,保衛了國家民族的獨立,而且還殺傷了大量敵人,為國家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自己平民的損失也不大,一共只有1800人死於空襲;而中國以眾擊寡,總兵力是日本的幾倍,卻連戰連敗,不斷刺激日本侵略的胃口,抗戰打了八年,結果雖然靠蘇聯進軍東北和美國的原子彈打倒日本獲得了勝利,但卻被自己的盟國蘇聯敲詐喪失了外蒙古150萬平方公里土地,更重要的是付出了比芬蘭多500倍的代價,犧牲了同胞 3500萬人,其中90%是平民,而換來殺傷日軍的戰果只有53萬(指正面戰場),我們捫心自問,抗戰是不是如“一寸山河一寸血”里所說是“實力懸殊太大”、“我們已盡了全力”。如果說實力懸殊太大,我們和日本與芬蘭和蘇聯比哪一個懸殊大,而我們已盡了全力雲者,與芬蘭的戰果相比,我們作得真是太不夠了。 芬蘭能打的比中國好,主要是因為芬蘭真正把國民當人看,真正愛護人民。芬蘭在獨立之初,與中國一樣是個農業國,農業人口在獨立之初占66%,而這66% 的農業人口中無地佃農占76%,貧富極其懸殊。芬蘭國家獨立以後,這76%的無地農民就成了政府重點關懷的對象,1918年,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規定由政府先墊付資金向土地所有者買下土地交給耕種的佃農,再由佃農分年償還,土地改革法案徹底改變了芬蘭農村貧富懸殊的局面,到1930年,農村小土地占有者占總農業人口的94%,徹底解決了無地佃農的問題。而對一般居民,芬蘭於1917年國家一獨立就公布了八小時工作制的法律,不久,關於工傷事故、年老和殘廢者的保險、產婦補助、貧窮兒童的照管和失業救濟等一系列的法律也制訂了,有人擔心政府沒有錢來支付這一龐大的福利計劃,問當時力主該計劃的曼內海姆議員錢從那裡來,曼內海姆議員回答說將軍隊從10萬降低到1萬,節約了軍費自然就有錢了,那人大為擔心,擔心軍隊少了蘇聯會乘機打進來,曼內海姆議員回答:“蘇聯人來了,我們大家和他拼命就是了,總不能讓他們傷害到人民。但如果現在不實行福利制度,那我們與蘇聯人又有什麼區別呢,國家等於是還沒有建立,又談何保衛呢”。在芬蘭國家獨立後的二十年時間裡,國家關懷每一個公民,盡一切努力去幫助他,真正盡到國家的責任,芬蘭的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日益平等,到 1939年,社會50%的財富掌握在工人、農民手裡,芬蘭被稱為“工人和農民的社會”、“一般勞動者的共和國”(伍里寧著“芬蘭史”第34頁),西蘭珀女士的經歷可以說是芬蘭社會的縮影,她1866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家庭,作過工人和女僕,1900年開始擔任女僕工會的管理員,1905年擔任“僕婦雜誌”的主編,1907年擔任“勞動婦女”的主編,1919年國家獨立後被選為議員,1926年進入政府擔任社會事務部部長,國家能作到真正由普通的勞動者來管理,人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所以到1939年蘇聯進攻時,芬蘭人民就象保衛家一樣保衛國家,因為芬蘭真正是他們自己的國家。他們保衛芬蘭,實際就是在保衛自己的八小時工作制、義務教育制度、國民生老病殘全面保險福利制度。這種制度激發出來的強大力量,即使是強大如蘇聯強硬如斯大林者也抵擋不住,斯大林攤上這麼一個生而自由的芬蘭鄰居真是倒了八輩子霉了。 > 而當時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當時統治中國的,是以蔣介石為首的腐敗買辦官僚集團,這個集團一方面要抗日,要維護民族的尊嚴,其實也就是他們自己的尊嚴;另一方面,這個集團平時卻過慣了腐化墮落、貪污受賄的日子,該拿的地方他們是一點也不肯少拿的。1942年2月7日美國國會批准無條件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到1943年底,中國政府提取了約一半的2.4億美元,但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調查資料,中國政府提取的2.4億美元中有8000萬美元已經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個人帳號上,美國人對中國官員“公私不分”使用國家資金的方式非常惱火,結果蔣介石要求的10億美元貸款1分也沒有得到,而且羅斯福還決定,美國用於中國戰場的開支每月將限制在2500萬美元以內。中國抗戰並非真的沒有錢。據美國方面調查,當時中國富人在美國銀行的存款約有33億美元,如把這些富人的存款拿出來充作軍用,足夠再抗戰5年,但支持重慶國府的腐敗買辦階層不肯自己出錢打仗,卻利用戰爭向美國伸手要錢,這讓美國人十分反感,美國國會自1942年2月批准向中國無條件貸款5億美元後,再也沒有批准向中國貸款一美元。1942年6月美國與中國簽訂《租借協定》,向中國提供價值為35億美元的軍用物質,但這些援助物質,被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官員們視為“唐僧肉”,大家都試圖從這裡撈一把,裝滿戰略物質的卡車從印緬公路開進中國後,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不久這些戰略物質就出現在黑市上,不少軍用物資還通過走私的方式賣給了日本人。美國駐中國戰區最高參謀史迪威向羅斯福密報過很多美援物質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把國民黨政府對軍用物質的走私貪污稱為“二戰中最大的醜聞”。另外,掌握國民黨政府經濟運營大權的宋氏家族,更是藉機大發國難財,50年後的1983年,美國公開了聯邦調查局1943年的調查報告,其中這樣寫道: “宋氏家族對中國經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對金錢的欲望更超過對政治的欲望,美國5億美元貸款相當一部分已經裝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美國財政部甚至還有人把宋氏家族戲稱為“宋氏賊團”。蔣介石統治集團這麼腐敗,其他官員上行下效,乘戰爭之機搜刮民財,甚至軍隊也不例外。管轄河南戰區的湯恩伯將軍,借戰爭之名向農民徵收“特別稅”,把農民的最後一點存糧也強行奪走。湯恩伯的苛稅加上天候不好,造成了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餓死同胞400萬人,是南京大屠殺人數的10倍以上,當時河南農民有這樣的口頭禪:河南兩大害,黃河和湯恩伯,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到河南採訪報道了那裡餓殍遍地,人吃人的慘狀,河南大饑荒的報道在《時代周刊》刊登後,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美國人很反感中國政府不顧民眾的需求,強征老百姓口糧的作法,宋美齡看到《時代周刊》的報道後大怒,要求《時代周刊》解僱寫該報道的記者,但被《時代周刊》拒絕,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向蔣介石問起河南大饑荒的情況,蔣介石卻對此話題表現的十分冷漠,羅斯福在開羅會議後說:“對於中國民眾的悲慘狀況,中國政府明顯缺乏應有的同情心”。一個不關心自己國民的國家,能得到其它國家的尊重嗎,一個腐敗貪婪的統治階級,能領導全民族進行殊死的抗戰嗎,一個只知道搜刮掠奪國民卻從不知道關心照顧國民的國家,國民會對他效忠嗎。果然,1944年日軍打通中國陸上通道的 “一號作戰”開始了,日本結集50多萬軍隊向豫湘桂地區大舉進攻,駐河南的湯恩伯守軍40餘萬,面對5萬多日軍的進攻,竟然全線潰敗,前後不過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軍占領。守軍司令湯恩伯首先脫離戰線逃走,而且還命令他部隊中800輛卡車中的600輛,為他和他的妻妾親戚們搬運家私,面對日軍的進攻,中國守軍無心抵抗,軍官們則忙著把自己的親屬財產轉移到安全的內地,在戰場上甚至出現幾百人的日軍敗走上萬人中國軍隊的狀況,在歷時八個月的“一號作戰” 中,中國軍隊損失兵力五、六十萬,喪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大部和貴州一部,丟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軍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在已成為強弩之末的日軍面前,中國軍隊居然連連潰敗,很多情況下甚至是望風而逃,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一下子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其實,從芬蘭和中國對國民的不同態度上,已經可以得出這兩場戰爭結果迥然不同的原因了。蘇芬戰爭結束後,對國民在戰爭中的損失,包括人民在戰爭中自發堅壁清野的損失和從蘇占區搬出的難民被迫放棄的資產,由芬蘭政府包賠,其中損失在6500芬蘭馬克以下的政府全額賠償,金額往上則賠償比例逐級遞減,100 萬芬蘭馬克以上賠償10%,這才是真正為國民着想、視國民為主人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沒辦法不富裕、沒辦法不繁榮、沒辦法不強大。而蔣介石的中國則完全相反,1938年,為掩蓋他軍事上的失敗,他在沒有採取任何救護措施的情況下悍然下令決開黃河,一舉淹死我國同胞近百萬人,喪失全部財產流離失所的人更是不計其數。1942年,由於黃河決口,同時也由於蔣介石政府的苛捐雜稅壓榨太兇,河南爆發了大規模的饑荒,餓死同胞400萬人,蔣介石對瀕臨絕境的饑民,不僅不採取任何救濟措施,而且還不同意減少任何苛捐雜稅,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國民藐視到了這個程度,他還能發展嗎,還能抗戰嗎,甚至還能生存嗎。 現在的蔣介石後裔一張嘴就說中國抗戰失敗是因為軍閥不聽指揮,完全忽視抗戰中真正的硬仗幾乎都是軍閥們打得,中央軍在軍閥被日本人打殘了之後被中央軍收編 到是不少, 所以軍閥的抗戰成果也就成了中央軍的成果了。 蔣介石自己轉進大西南, 不土地和人民丟給日本人, 回頭卻說共產黨搶地盤, 完全無視白崇禧自己說游擊戰比正規陣地戰重要, 可是派往敵後的國民黨都紛紛當了偽軍了, 同日本人勾結, 襲擊共產黨到是很順手。國民黨的失敗就是失去民心,河南老百姓是寧可要日本人也不要湯恩伯, 何況秋毫無犯的共產黨了。 果然,1949年,該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這個剛剛吹噓取得了蔣介石自稱的“抗戰的偉大勝利”、已經“躋身世界大國行列”的中華民國政府終於滅亡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文化大革命和非理性的毛澤東 | |
2009: | 美國富有並不能證明西方人的素質比中國 | |
2008: | 陌刀與大唐帝國的軍事 | |
2008: | 明軍火器應用 | |
2007: |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8) | |
2007: | 惡意詆毀周恩來:阿爾巴尼亞與中國交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