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何亞福先生的《馬寅初其人其論》一文介紹:“支持計劃生育的人大抵是把馬寅初捧得很高的,但真實的馬寅初,恐怕會令計劃生育支持者大失所望了。馬寅初有一妻一妾、七個孩子。而且,馬寅初在納妾時,王仲貞年僅13歲,按照現在的法律來說屬於“未成年幼女”。如果是在封建時代,納妾確實是無可非議的,但那時已是民國時代了,馬寅初還曾在海外留學10年,接受西方教育近20年,而且馬寅初納妾是在擔任北大教授之後!”
胡適披露馬寅初身體好每夜必洗涼水澡近女色.
胡適在日記中記錄了哥倫比亞老校友馬寅初的性福生活:“飯後與馬寅初同到公園,……寅初身體很強,每夜必洗一個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個婦人不夠用,今有一妻一妾。”
解放後,馬寅初進步起來了。馬寅初是第一、二、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第一屆政協:1949年,馬寅初當選全國政協一般委員。
第二屆政協:1954年,馬寅初成為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
1957年7月15日,馬寅初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新人口論》,雖然引起不同意見,但事隔近兩年,仍然在二屆人大和三屆政協中當選常委或委員。
第三屆政協:1959年4月,馬寅初雖在政協變為一般委員,但仍連任全國人大常委。(1960年1月4日,馬寅初因為公開發表建議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新人口論》而遭受批判,被迫辭職後與兩位妻子下放浙江)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9年05期發表了《馬寅初人口論的反動本質》一文,開始對馬寅初的人口論進行批判。這篇文章的前言說:
“ 本年十一月號《新建設》雜誌發表了馬寅初的《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一文,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駁斥,一致指出馬寅初的理論和政治觀點是資產階級反動觀點, 現在把這些文章在本刊發表。馬寅初的文章,根據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時發表。”(一些渲染馬寅初“受迫害”的文章、電視節目,在摘錄這段文章時,通常是不會把最後一句話也錄出來的)
這段歷史文字表明,直到十一月,《新建設》雜誌仍發表了馬寅初的《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一文,因此馬寅初 1959年4月在第三屆政協未能當選政協常委,與其《新人口論》被批無關,而是委員們不選他進政協常委。對這一點的一個有力的佐證就是:馬寅初在這一年的第二屆人大中還是當選了全國人大常委。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9年05期雖然發表了《馬寅初人口論的反動本質》一文批馬寅初的人口論,但同時“馬寅初的文章,根據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時發表。”這至少表明馬寅初的言論自由是受到保障的。批判者能應被批者的要求,把批判文章與被批判文章並列,還要怎樣?試想一下,如果今天XX委批判易富賢的《大國空巢》,會應易富賢的要求把《大國空巢》一起發表出來嗎?
換一個角度看,一個大學的校長發表的關係國計民生大事的重要主張,到底是全校都不能對校長作任何批判更民主和科學,還是有人敢於而且可以公開對自己的校長進行批判更民主和科學一些呢?難道要一個校長在大學內說一不二一言堂老虎屁股摸不得更好?
批判並不等同於批鬥。所謂批判就是對被批判的理論進行嚴肅的批評。現代漢語詞典對批判一詞的解釋有兩項:(1)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2)批評。可見批判與“迫害”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一個學者發表了關係人民重大利益的主張,準備接受反對意見的爭論(或者說批判),就是一種義務。
有時候,在某種意義上,受批判竟也變成一種可以被取消的權利。一般人的觀點很難獲得重要媒體發表,及在重要媒體上接受批判。比如近日,幾位網友在XX網作出改變生育政策的提案,本來讀者可以通過跟帖的形式對他們的提案進行批判,但後來主辦方停止放出對這些的提案的新的跟帖,讀者失去了批判權,提案網友失去了 “受批判權”——他們是多麼希望能夠恢復這個權利呀!“馬寅初的文章,根據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時發表”——馬寅初當時就享受到今天這些提案網友所不完全具備的“受批判權”。
偏偏有人要極力借馬寅初人口論受批判的事,給人們以馬寅初受迫害的印象,這到底是為什麼麼呢?下面我們看看馬寅初受批判之後又怎樣“受迫害”。
1960年,馬寅初辭去大學校長職務,時年78歲,也就是說馬寅初擔任北大校長直到78歲。
馬寅初的《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還有精彩的:
“ 宇宙內的事事物物都有內在的聯繫,都不是孤立的。譬如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環節於此,各各之間都有內在聯繫,故甲與乙、乙與丙、丙與丁、丁與戊、戊與己、己與庚、庚與辛、辛與壬、壬與癸皆有聯繫,最後癸與甲(第十與第一)也必有聯繫,結果形成了一小圓圈。這就是團團轉的聯繫。我心中自問,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個環節能不能這樣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小圓圈?若把以上兩個疑問並成一個問題,就等於按團團轉的比例發展規律,把所有主要環節聯繫起來綜合平衡起來,能不能成功?不妨試一試,再看其結果如何。這就是中國計劃經濟的本質。” “‘理’即在事物之中,離開了事物無所謂‘理’,故說‘理’在事中,這是唯物的說法,而且這個‘理’是團團轉的,因為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有內在的聯繫,都不是孤立的。”——看了這一段,你有沒有一頭霧水的感覺?一個78歲的人,有好一陣子宣傳他這個學術成果,之後離開了中國最高學府校長的崗位(當然不僅僅因這個原因),這個人的名字就叫馬寅初。
現在我忽然想到這兩天,有網友提出要罷免提出雷人提案的政協委員。
2007年,北大校長許智宏給學生唱《隱形的翅膀》。2008年,66歲的他卸任北大校長(比馬寅初離任校長時整整年輕一輪)。我們能不能說許智宏是因為唱《隱形的翅膀》才去職的?
第四屆政協:1964年,受過批判的馬寅初又當選全國政協委常委,政治待遇又高了。1964年正是四清運動的時候,而這一屆政協一直到1978年才換屆,中間經歷了整個文革時期,馬寅初的政協常委職務不變。
——這就是馬寅初“受迫害”的經過。
第五屆政協:1978年,馬寅初續任全國政協常委。
之後,1979年8月一篇叫《錯批一人,誤增三億》的文章在《光明日報》發表。其後,馬寅初連同他的人口論一步步走上了神壇。
那麼,批馬寅初就等同於鼓勵生育嗎?在《錯批一人,誤增三億》一文發表的年代,中國是否真有必要出台比過去激進得多的計劃生育政策?馬寅初的人口論又為什麼能夠走上神壇呢?
先讓我們看看當年一篇批駁馬寅初的文章《評馬寅初先生的“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裡的原話:
“ 應該指出,我們也主張節制生育,適當地控制人口增殖率。但是;我們主張節制生育和他所說的‘新人口論’是根本不同的。” “同時,在我國人口稠密的一些地區,認真宣傳和推廣節制生育也有必要。因為有計劃地生育子女,有利於保護兒童和婦女,更好地教養後代,使家庭避免過重的生活負擔,有利於民族的健康和繁榮;有計劃地生育子女,也有利於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同勞動力資源供應之間的協調。節制生育也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口問題的方法之一。這些是我們的論點。也因為這樣,儘管我們和馬先生都同樣認為要節制生育,然而在問題的實質上,我們之間是有根本分歧的。” (《評馬寅初先生的“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戴園晨),可見,批馬寅初並不等同於批計劃生育,更不等同於鼓勵生育,而是一面批馬寅初人口論,一面主張節制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