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之名、源、流、實 |
送交者: 青萍劍客 2010年05月22日11:09:0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八極拳之名、源、流、實 (作者:劉俊甫) 前 言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類繁多,各呈異彩。其中八極拳做為十大拳種之一,以其動作樸拙,注重實戰,外示剛猛而內寓柔巧的獨特風格享譽武壇,蜚聲海外。 由於此拳出手厲害,容易傷人,加之其他原由,前輩們多藝不輕傳,故此流布不是甚廣。又由於前人習練,多重下苦功,更重臨敵實效;再有大約是受文化水平的制約,而缺少書面的理論的總結;故此關於此拳的文字資料所留極少,公開示人者在文革前幾乎為零。改革開放以來,時有一些關於八極拳的文章、圖書面世,如今打開武術類期刊,瀏覽武術網站,關於八極拳的資料已是屢見不鮮,其中談及其名稱、內容、源流、掌故的文章不少,然眾說紛紜,時有相左或明顯謬誤,乃至胡編亂造、譁眾取寵。作為一名八極拳愛好者,也曾聽先師王金聲先生以及已是耄耋之年的師兄們講述(老師兄們更多是聽師祖王錫慶先生講述)八極拳的一些情況,其中關於八極拳的沿革,雖為口傳,不甚翔實,然而可信。因為老前輩們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環境,不會也無必要為了某些功利去製造假說,他們只是習武傳藝而已,至多是有些保守,也是事出有因。下面就老人們的口述,及我手頭掌握的零星資料,綜合起來從名、實、源、流四方面簡要說說八極拳。此文並無意釐正諸說,只想作為一家之言公之於眾,以饗同好,或許有拋磚引玉之效,或許能作有興趣研究此拳者的參考。 說 名 先說說“八極拳”這一名稱的涵義我想是必要的,因為這有助於對此拳拳理的理解。 八極拳也有人稱作“把計拳”、“八計拳”、“八技拳”、“八忌拳”、“開門拳”……,各有其解。我們的拳譜稱之為“把計拳”。如何理解“把計”二字?前人解為:把者,握也;計者,謀也。把計即“手把之中有把握地運用計謀克敵制勝”之意。前輩李大忠之曾孫李樹雲先生曾將“八極拳”解為“把計全”,即“手把之中計策全面”。雖“全”與“拳”二字為諧音,然而有助我們從中領會八極拳法之要旨。另外拳譜中還強調“計”的諧音字“極”和“疾”的意思也隱含其中。極者,至也;疾者,速也。即“發力至極點,出手須神速”之意。稱之為“開門拳”也有道理,因拳譜中有“不招不架,開門而進”句。所謂門者何?拳諺“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可做解。開門者,即是使對方雙手失去攻防能力,我便破門而進、登堂入室也。如今,普遍稱此拳作“八極拳”,這也符合前輩關於“頭、手、肘、肩、足、膝、胯、身”均可向八個立面的八個方向發力的闡述,我們是以從眾,故此此文也以“八極”稱之。需要說明的是,一些文章在談及“八極”二字時,過於強調此二字的最早出處見於《淮南子》一書,須知該書與此拳並無甚關聯,詞義與拳名是不同的概念,意思不盡相同。我們可以認為以“八極”二字命名此拳,是借用《淮南子》中關於“九州之外”宇宙無窮極的遐想,來比喻此拳向八方極處發力,使四夷賓服的氣概。(有人稱八極拳作“中心八極”,正是用此意)但切不可認為此拳也產生於《淮南子》成書的那個時代,那麼此拳產生於何時呢?
八極拳到底源於何時,無從考,至少目前尚無令人信服的材料證明其源頭。八極拳當是古代兵將、拳師在長期實戰和技擊研究中不斷總結經驗而來。一般認為八極拳始於元、興於明、盛於清。拳譜中記載:吾拳保過朱洪武。據此應該說八極拳至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了。明大將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有“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一句,有人認為其中所說巴子拳即八極拳。理由是:八極拳是原名的雅化;或稱“巴”與“耙”通假,耙子是喻八極拳的特殊拳型(一般握拳拇指是屈附於食指中指之側,練八極握拳時拇指是屈覆於拳眼之上),當然也有人不同意此說,姑且存疑。 目前八極拳已分若干支系,形成不同流派,但尊吳鍾(或寫作吳忠、吳宗,當為一人。因河北鹽山、孟村一帶及周邊方言將舌尖後音zh、ch、sh讀如舌尖前音z、c、s ,故有人據音將“鍾、忠”寫成了“宗”)為八極拳一世祖似均無異議。 據拳譜記載:吳鍾(1712——1802),字弘升,今山東慶雲後莊科人。他自幼好武,先拜馬勝彪為師學拳,因其尊師重道,為人忠厚,又悟性很強,練功刻苦,師喜之,於是悉心教授,不久便有江郎才盡之感。某日語吳鍾曰:“吾之藝已傾囊授汝,如意欲深造,則薦汝至鎖羅山,投賴魁元門下繼續學藝。”吳鍾遂拜辭師父前往。 賴魁元大約是一位反清復明人士,占山為王,以圖義舉。其所長者,即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所記載的“六合大槍”。吳鍾幾經周折上得山寨,又幾經考驗賴魁元才允收其為徒。吳鍾從師學藝六載,槍法精熟。一日,師謂其藝成,遣其下山,臨行囑之“黃河以北任你扎,黃河以南屬夏家”(然至今未聞夏家有所傳),始知所學未盡。然即便如此,吳鐘下山後與人較藝,亦是屢試屢勝,一時槍法無出其右者,被譽為“神槍”(有人傳說吳鍾曾親訪至夏家,終使槍法合璧)。關於吳鐘的事跡,人們常提及的是他曾三闖南少林寺,還有即是曾和康熙第十四子允禵比武勝出之事。吳鐘下山後曾在今津郊鹹水沽設場授藝,其間,聲名顯赫的劉三閃、康大力、李章先後慕名造訪。劉三閃是該人綽號,實名不詳,精八極;康大力工棍法;李章善擒拿。時有謠云:康大力的棍、吳鐘的槍、短打擒拿數李章,劉三閃的把計天下揚。此四人堪稱當時武林高手。既來訪,必試手。吳鍾與劉三閃比試時,吳鍾持槍,示意劉三閃可於兵器架上任取兵器,然劉並未取,卻哂而謔曰:倘不慎折損,尚須賠償。乃舉雙手道:莫若以此奉陪。吳見其欲徒手較藝,戒之曰:吾槍尖無眼。劉對曰:汝但扎無妨。於是吳鐘的槍上下翻飛刺向劉三閃,而劉左右躲閃靈活,毫髮無損。真是棋逢對手,各有千秋。吳鍾稍有不慎,槍尖被劉讓過後握住槍桿,吳鍾一見喝道:你握住也無用。遂雙膀叫力,槍桿附腰,欲將劉連人攪起掀翻。劉遽曰:且住,壯士的槍法領教了,果然名不虛傳。吳鍾亦誠心贊劉:果然天外有天,君之武藝高強,前所未見。乃入室敘話。吳與康大力、李章比試情形大致亦然,雙方均各恃所長,難分伯仲。吳鍾與此三人俱有惺惺相惜、相見恨晚之感,彼此欽佩,先後義結金蘭,切磋換藝。並約定各自去再下功夫,三年後再聚再比。吳鍾以槍法換得諸藝後,試以兩臂當作槍棍,將槍法棍法融於拳法,並將李章的擒拿納入其中,打拿結合,使拳術有了質的飛躍,脫胎換骨,更加精湛,更加厲害。三年後,劉、康、李再次登門切磋試手時,已俱不是吳鐘的對手,均嘆服吳鍾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劉三閃見八極拳經吳鍾改造升華已是今非昔比,自嘆弗如,遂稱:八極拳從此歸汝門下。這就是我們尊吳鍾為八極拳一世祖的由來。 嗣後某日,又有一人登門拜訪,不報姓名,只提比試,吳鍾提槍在手,照例讓來客自選兵器,其人不取利刃,只取一竹刀在手,幾經過招,均以吳鍾槍不中的,而來人的竹刀早已橫於頸前而告終。吳鐘不勝驚佩,扣問來者姓名,方云:“某姓皮名虓,汝之師兄,今奉師傅(賴魁元)之命特來傳你刀法。”至此,吳鐘的技藝更加全面。 一次吳鍾返歸故里途中,不幸病倒孟村,得到該村吳永、丁孝武的悉心照料,吳鍾見吳永、丁孝武為人善厚又喜好武藝,且有一些功底,病癒後,便將自己所精者,用幾年的時間悉數授予丁、吳兩家(一說吳鍾是受丁、吳兩家固請到孟村授藝)。孟村丁、吳二院藝承吳鍾之說為其周邊好武者所熟知。 吳鍾乏嗣,有女名榮,隨父習藝,功夫也非同一般。(現不少資料提到吳永、吳榮、吳勇、吳 氵榮。時有混淆,我推測與當地方言發音有關,如同相聲《山東話》中所說的油yóu和肉ròu 發音均大致為yòu 一樣,永、勇yǒng 和榮氵榮、 róng 發音也相同,都讀似yóng , rong、yong不分。現在京劇演員也普遍把“容”唱作yóng 。另外當地發音鮮有標準的第三聲。這些可能是造成為文用字混亂導致人物混淆的原因之一)吳鍾晚年回歸故里,頤養天年。忽一日,一和尚打扮的人來尋,細辨乃其師賴魁元,自訴山寨被剿,化裝出逃,事出無奈前來投奔徒弟。吳鍾冒險收留,養老送終。賴魁元、吳鍾之墓今均在山東慶雲後莊科村,吾之同門人曾去憑弔,並有錄像。 綜上所述可知,八極門中先有六合槍,後有八極拳。六合槍一世賴魁元,二世吳鍾、皮虓,三世吳永、丁孝武與吳鍾之女吳榮;八極拳一世吳鍾,二世丁孝武、吳永、吳榮。 一些資料在談及八極拳起源時,不是說“仙人飄然而至”授法,就是講僧道“癩”“癖”傳藝(癩、癖或許指賴魁元和代師傳吳鍾刀法的皮虓),這種故弄玄虛,加以神秘化的做法,古已有之,實在是無實事求是之意,有欺世盜名之嫌。關於八極拳源頭,馬明達先生本着求實精神做了實地考察,在2000年第10期《武林》雜誌發表了《八極拳尋根記》一文,為澄清八極拳之淵源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有興趣者可尋來一讀。 說流 如上所述,八極拳發源於現冀魯交界一帶,特別是滄州地區鹽山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南皮縣及其周邊習練者很多。1976年秋,我曾參加在鹽山縣舉行的滄州地區普及武術現場會,一天輾轉四個公社觀摩,各村武術隊均有人表演八極拳,可見八極拳在此地相當普及。八極拳除了在滄州一帶盛行外,在京津地區、東北三省、西北陝甘,海峽彼岸也有流傳。八極拳傳人中名家輩出,1991年出版的《滄州武術志》之“人物編”中,分“文獻轉錄”“名人傳略”“傳人事略”三章共介紹滄州籍武術界名人凡229名,其中八極門人有41名,占18%,間接提到的還有若干,並且遺漏如吳永、丁孝武這樣的重要人物。這足以說明八極拳在武術之鄉——滄州流傳的諸多拳種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說說影響很大的李大忠一系。 李大忠(1810—1874)現孟村縣羅疃人,自幼練家傳“貼身靠”,後因仰慕八極拳法,拜丁孝武為師,因功底很好,且習練刻苦,功夫日有所長。丁孝武收了個得意弟子的消息傳到吳永耳中,就登門一觀,吳看後頻頻稱讚,說收此徒當唱三天大戲慶祝。丁孝武見吳永如此喜歡李大忠,當下就說:果真如此,願將此徒拱手相送。於是李大忠又拜吳永為師,吳大喜,乃踐其言唱戲三天。此後李兼承丁、吳二位老師的精心教授,全面繼承了八極門的技藝,槍拳皆精。習藝中,他將八極拳法與家傳貼身靠技藝有機融合,使拳法達到爐火純青,成為八極拳發展史上的又一集大成者。李大忠曾保張之洞數次歷險而無所失,其人其事屢見各武術雜誌,茲不贅述。其傳人有:×大爺、杜二爺(杜鳳元)、馬三爺、黑四爺、李五爺、×六爺、張七爺等。 其中五爺李貴章(1855—1928)是李大忠之獨子,自幼隨父習武,自然是衣缽真傳。當年黃士海各處走訪武林高手歸來後,盛讚津北“塌鼻子”李瑞東武藝高強,李貴章遂步行數百里前去尋訪,初,不見,李貴章則於門外出不遜之言以激之,李瑞東始出,互通姓名後,只看李貴章練了小架的開始幾勢,即延入內庭交流技藝,結果李瑞東嘆服,款待數日,切磋技藝,結為朋友。之後備車贈銀,送歸羅疃。 李貴章的傳人三十有餘,佼佼者有“神拳”王錫慶,“小太保”張慶恆。當然還有子李萬成、李萬青,孫李樹森、李樹雲等。順便提一句,某網站在介紹李貴章傳人時增加了“飛鞭”李贊臣,此說有誤。李贊臣(1911—1995)、李良臣(1917—1989)兄弟乃李貴章之孫李樹森之徒,王錫慶之義子,少年時或許得到李貴章指點,但非師徒關係。後來李贊臣在濟南、李良臣在天津皆為八極名家,很有影響。 李樹森(1897--1955)自幼隨祖父李貴章習武,出身八極世家,當然深得其中三昧。曾有來訪者要與其祖父李貴章較藝,李貴章就讓孫李樹森代為過招,來人見其年紀尚小,恐誤傷不妥,李貴章說無妨,他輸即算我輸。並囑李樹森只准用一槍(一招之意),結果比槍勝出,故他少小就有些名氣,槍、拳及其他器械皆精,堪稱全才,是李氏門中又一出類拔萃的人物。民國時李樹森曾在唐山國術館、天津洋行國術館任教。一次為解決一場武界矛盾,由他出面調停。他到場後並未動口,而是提槍擰了幾下,扎了兩槍,便放置地上,眾人看時,槍桿已劈裂,眾人遂賓服,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李重武德,與人試手,可以數次將人擊倒,而不傷人,讓人口服且心服,這手中用力分寸的掌握,非有大功夫是做不到的。其弟李樹雲也同時在唐山執教。兄弟二人的弟子很多,如:張秉武、王直諒、呂洪良、劉立秉、張貴林;李九峰、趙榮勛、謝眾、謝茂林、韓九柱等。 鹽山縣後王莊的王錫慶(1889—1962)有 “神拳” 之美譽,亦羅疃李氏八極的重要傳人。王自幼喜武,先拜李大忠之徒杜鳳元為師,杜見其肯下苦功,即盡心教授。王錫慶基本功十分紮實,一套八極架練了七年,才學其他拳、械、六開、八招之類。後經杜鳳元介紹又拜李貴章為師,使其技藝更上層樓,日臻完善。王錫慶好武幾近痴迷,練起功來常常廢寢忘餐,致使種莊稼荒了地、養牲口餓死驢,只要說起“把勢(方言,此處指武術)”就忘了要辦的正事。去羅疃學藝十八里路,往返練着拳走,功夫之深可以想象。他習武注重實用,反對華而不實,經典語言是:“我不管你名氣多大,就是皇上的二大爺來了,咱們也得試試。”“寧讓人打死,也不讓人嚇死。”他為師門懲治不義之人的故事,被傳為武壇佳話(欲了解詳情,參見《神拳王錫慶》一文)。他晚年來北京,出發前因聞北京藏龍臥虎、名手雲集,即在思想上、技術上作了充分準備,然在京數年中,與人談拳論藝,從未遇對手。老人沒有文化,性情直爽,樸實憨厚,有兩件事說來幾近荒唐:當時北京有一楊家將武術社的槍法很有名,好勝的老人總欲見識見識,苦於無此機會,一日走在前門大街,識字不多的他見一木牌上有“楊家將”字樣,挾之便走,自思我取你招牌,你必要追,這樣彼此結識,比試一下的機會就來了,殊不知拿的竟是戲園子的廣告。事雖可笑,然可見其心中已是左券在握;當他得知有武功的賀龍元帥任國家體委主任(當然也管武術)後,竟托他人代筆給賀老總寫信,提出能否利用閒暇切磋技藝。後來賀老總委託秘書登門致函,勉勵老人要把技藝無私的傳與後人。通過此事,我們可以看到賀龍元帥平易近人的作風,也可以看到一個莊稼人的直率和質樸,當然也是“藝高人膽大”使然。 王錫慶之子王金亭、王金強、王金聲、王金武、王金華均從父習武。王金亭曾在唐山國術館任教;王金強功夫也十分了得;王金聲在北京是著名武術教練:王金武現在村里辦有八極武術社,王金華之子前不久還參加了北大國際武術論壇。王錫慶的傳人還有李貴恆、李贊州、黃秀嶺等二十餘人。 王金聲(1920——1974)字振遠,是我們的老師。他自幼隨父習八極拳,受到嚴格的訓練,後在唐山又得到李樹森的指點,具有深厚的功底。上世紀五十年代,他曾代表北京參加了全國性、地區性的一系列武術比賽和表演,獲得獎狀、獎牌若干。還曾到中南海為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作過表演。1959年他已三十八歲,還作為運動員代表北京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他還曾在公安部任過武術教練;並參加了國家武術比賽規定套路的編排工作。六十年代初,他開始在北京什剎海體校任教練,在這裡他培養了很多的學生,其中有不少在市級武術比賽中獲得少年組冠亞軍,如聶寶鳳、張春榮、石玫瑰、康大可等。在1966年的市少年武術比賽中,他的學生幾乎囊括了男子組全部名次。1973年國家體委組織武術代表團準備訪美,當時國家體委負責武術的毛伯浩同志深知王金聲功力非凡,親點他作為最老的運動員入集訓隊,時年五十三歲。由於王金聲功藝精湛,慕名拜師者眾多。其傳人除其子王京雨外,還有入室弟子邸金雙、許修香、邸金國、王振江、曲伯芳、趙德盛等五十餘眾,其早期弟子有幸得到師爺王錫慶的指教,功力深厚。 王家之藝學自李家,兩家關係也極好,可稱世交。李氏祖孫、王氏父子的傳人主要在其原籍和京津唐一帶。 下面說說張克明一系。張克明亦孟村縣羅疃人,與李大忠同村。初,二人關係不錯,以兄弟論,張提出學藝,李也就教他。後張曾祈李代師收自己為徒,李以“師已故,代師收徒,強加於師,是欺師”為由,拒之。自此兩家有隙。張克明傳子張景星;張景星傳子張玉衡,還傳同村人韓會清。馬英圖(1898—1956)經馬鳳圖引薦也拜張景星為師。這幾人都有一些名氣,其中韓、馬還參與了南京國術館的創建。 馬鳳圖(1888—1973)馬英圖兄弟均是自幼從父馬捷元習劈掛,後兼習八極拳。馬鳳圖的八極師承吳懋堂、吳世科,也請教過張景星。馬鳳圖之子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也隨父習八極拳及其他拳種。總之馬氏兄弟、父子於武術各有建樹,負有盛名(據《滄州武術志》)。我國西北地區的八極拳多為馬氏父子所傳。 黃士海(1829—1914)(因方言故,或訛作四海)亦八極門中著名人物,與李大忠同村,家境貧寒,據說為李家看墳,後從李大忠學八極拳,曾代李大忠保張之洞。一說黃為張克明之徒,事出有因。據說黃奉帖欲拜李為師時,李大忠因見黃的年齡已屆四十,未允,便說:憑咱們的關係,你的為人,我教你就是,不必拜師。於是未收其拜師帖,但帖被在場的張克明說了句“你跟我學吧”拿走了,故有此說。此後黃主要從李家學藝,兼從張克明,黃每外出歸來總是先到李家看望,後去張家。黃士海的弟子主要有王鍾泉、李書文。 李書文(1862—1934)鹽山南良村人,善拳法精大槍,有神槍之稱。據說曾見義勇為,抱打不平;也曾挾藝行走於李景林、許蘭州、張作霖之間,一展身手,曾擊敗日本人的挑戰。其事跡有關書刊介紹很多。由於李功深力大,與人較藝,多次傷人,據說後遭人暗算身亡(一說病故)。李之傳人中有名者為霍殿閣、劉雲樵等,還有其子李萼堂(1904--1972)。 霍殿閣(1886—1942)今南皮小集村人,自幼苦練,功夫頗深。偽滿時,因做傀儡皇帝溥儀的御前侍衛而聞名。傳人有子霍青峰、霍青山、侄霍青雲。霍青雲也做過溥儀的御前侍衛,傳人有子霍文伯、霍文學。由於霍氏三代人在東北,特別是長春廣為傳藝,使八極拳在這裡得以發揚光大。被稱為霍式八極拳。 劉雲樵,今南皮縣集北頭村人,曾挫敗日本劍道的挑戰。由於歷史的原因定居台灣,使八極拳在台灣得以弘揚。 通過以上介紹,可見不少八極名家之技藝傳承多可溯及李大忠,故稱李大忠是八極拳的一代宗師,里程碑式的人物實不為過。稱羅疃是八極窩也名副其實。 強式八極指強瑞清(1861--1947)一系,強師承曹井田,曹師承王長錫,王師承吳永。強之妻曹劍英是曹井田之孫女,亦武藝高強,據說在強瑞清之上。 吳式八極也是很有影響的一支,早已名播東瀛。現在的代表人物是吳連枝。查《滄州武術志》第596頁載:“吳連枝,1947年生,滄縣孟村人,幼時隨父吳秀峰習八極拳法。”第507頁載:“吳秀峰(1908--1976)……七歲習武,秉父吳會清嚴教,十分刻苦。”再查第443頁載:“吳會清(1869--1958)字穆亭,回族,滄縣孟村鎮人,少年習八極拳法,……。”這裡並未提及吳會清師承誰人。既然書中有所隱諱,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只是列舉了八極門中較具名望者。其實八極拳門人眾多,功力深厚者也不少,不過他們平生沒有拋頭露面去參加什麼活動,比如:設場、打擂、比賽之類,故鮮為人知,就算是“隱逸者也”吧。 說實 為照應前面的“說名”,故此節冠以“說實”,即談談八極拳的內容。 八極拳的套路有二:即八極架和八極拳(或稱小架和大架)。八極架不長,二十幾勢,然八極之手法多蘊含其中,很吃功夫。八極拳編排得很巧妙,既可單練,亦可對練(對練時,上手按順序練,下手先練後半套、再練前半套)。眾所周知,八極拳技法的核心是“六開”、“八招”。“六開”指:頂、抱、撣、提、挎、纏;“八招”指:霸王請客、二郎捆人、霸王頂門、閻王三點手、金剛伏虎、旱地撐船、白蛇吐信、順手撥簧(這與現在普遍流傳的有異)。當然這不意味着沒有老虎爬山、霸王折江等其他招法。曾見有人撰文對八極拳法的效用表示懷疑,認為僅僅六加八共十四下,臨敵能什麼情況都可從容應對嗎?是不是吹過頭了?這實在是因為對此拳了解不多,理解也過於機械所致。“六開”是指六類開門的方法,既是類,就不是一種,一招、一勢;八招的每一招亦非一下,而是因“敵”制宜,隨機應變,有主動出擊,亦有後發制人,一招不中,連環進招,大招套小招,小招套散招,散招套雜招,步步進逼,招招要命。正如拳譜所說“內有三十六招着法,七十二把手法”“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只要功夫深,定能克敵制勝。還有人對自己練了半輩子的十幾套小架有“為何大同小異”的疑問,對此我三十多年前就曾問過先師“為何我們的小架只有一套”,師曰:八極精華,多在小架,雖自古一套,然果若練精弄通,終身受用。十套者,無非為延長學時收費耳。 八極拳的內容除上述外,還包括身法、眼法、心法、氣法、樁法、靠法、腿法、拿法等等,還有單人,雙人的單個動作、組合動作操練。八極進招,講究“內三合、外三合”統一,“內五行、外五行”並進;講究“四梢俱合,三盤用力”;講究“打”、“拿”結合,聲東擊西;講究發招“不見形”,“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講究“挨傍擠靠,粘連黏隨”;講究“用十字頂把勁”,“進窄身之形”,“走鷂子穿林之勢”,“接接連連六肘頭髮招”,上述果能做到,則“一路光明照滿堂”(喻破門而進,登堂入室,即拳諺“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之境界)。羅疃李氏八極拳譜已發表,愛好者可查閱2000年第7期《武魂》雜誌。記得馬明達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談及武術之美,用語生動、簡潔、精闢,大意是:如果說足球之美是臨門一腳,那麼武術之美是:只聽“啪”的一聲,你倒了,我還站着。八極拳練好了,即有這樣的效果。 由於滄州一帶流行的拳種很多,老前輩之間多有交流,所以習八極者一般也兼練劈掛拳、飛虎拳、秘宗拳、功力拳、太祖拳、梅花拳等,特別是對能取其長補己短的劈掛拳更為重視。習劈掛使八極的技擊技術更加全面,故有“八極加劈掛,神鬼全不怕”一諺。 八極拳作為一個武術門派,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當然不是只有拳,還包括器械、對練等。前面講過,八極門中先有槍,後有拳。槍即是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的六合大槍二十四勢,諸如夜叉探海、鐵牛耕地、闖鴻門、鋪地錦、琵琶、滴水之類,並無套路。習練以劃大杆和單勢、組合對扎、散扎為主。後來為便於記憶和練習李大忠將槍法精華編成套路——“子龍槍”流傳至今。記得曾有很多人向先師學此槍,但多因掌握不了其獨特的扎槍技法而放棄。若問獨特在何處?其一,前手(左手)食指前指,且不准翻動;其二,槍扎出之前、收回之後必要緊貼腹上,不得離開;其三,一般所講的攔、拿動作均靠後手(右手)完成。槍法的要點是:蘸、納、擦、滑、崩、錯、帶、還。還有諺云:一占、二拿、三插花,四崩、五挫、六擒拿。總之,練槍很吃功夫,所謂“年拳、月棍、久捻槍”。精槍法者,搭杆即勝。八極門人,多善槍法,有“神槍”之美譽者眾多,如吳鍾、李大忠、李書文等,八極門中很重視槍法的習練,因為拳法中融有槍法,練槍習拳可互為促進。當然後人習藝以先易後難原則,先學拳,後學械。馬明達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講到:“從某種意義上說,練八極拳是為了給練大槍創奠基礎的,是大槍入門最好的前期準備。”“論八極者,必論六合大槍,不論槍,或者論槍而無正傳者,徒以‘蹦撼突擊’喋喋不休,實際上不過是捨本逐末的淺學者。”余然其言。 八極門的棍是“行者棒”,對練是“把棍頭”。棍法講:豁、挑、碰、砸、滾、翻、擠、塞。棍一般等身或稍長於身,但因欲兩頭雙使,手握中段,則兩端所余都不多,故戚繼光把棍歸為短兵類。短兵欲長用,就要重進身。八極棍法即是如此。戚繼光還說:“用棍如讀《四書》,鈎、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明矣。”可見習棍法的重要。先師曾說過:“棍打一片,槍扎一線”這句諺語,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棍並打不了一片。須知持棍一味左右橫掄者,其中並無多少棍法。所以“行者棒”“把棍頭”中的橫棍各只有一勢。直線進攻路線近則速度快,力點集中而不易設防,故不必濫加橫掃而捨近求遠。槍棍形似,所異者,有無槍頭。無槍頭也可刺可戳,二者於械理於招法有相通之處,兼槍帶棒,順理成章。 八極門中的刀是飄遙刀、四門刀。刀法講的是:扇、砍、劈、剁、甩、扎、撩、刺。劍是提袍劍、連環劍。劍法講的是:劈、刺、撩、穿、攪、抹、掛、點。刀重在研究如何破刀,如何破槍;劍的對練有對劈劍。此外還有春秋刀、雙刀、三節棍、若干對練等等,茲不一一列舉。 ※ ※ ※ 習八極拳久矣,更知其技藝之高超,實堪稱武壇之奇葩;上身(指技術有效地掌握於身)之艱難,果須下苦功才奏效。雖隨時間之流逝,冷兵器失寵,而各家之藝恐皆非完璧;然為文化之遺產,是國粹當興,則諸派傳人當竭力弘揚。 八極拳之名、實、源、流,簡介如上,惜資料之匱乏,竊恐閱畢難酬讀者之望;愧理解之淺顯,自忖定有謬誤在所難免。不避行家之哂笑,但求大方為法正。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陽光在多城:百年性情·沈佩貞大鬧神州 | |
2009: | 西路軍失敗損失最大的其實不是四方面軍 | |
2008: | 《生活》記者現場報導 災民憤怒與悲情 | |
2008: | 黑鷹,你在哪裡?(2) | |
2006: | 二戰德國作戰勇猛的“嬰兒師”的覆滅zt | |
2006: | 匈牙利、匈奴和歐洲匈人 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