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人海戰術之謎 |
送交者: LuZhiShen 2010年11月09日06:33:2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朝鮮戰爭人海戰術之謎 人海戰術一直是個名詞上的誤用與誤譯。嚴格上來說,毛澤東聲稱的將把聯軍淹沒在人海之中應是此語的濫觴,但這應屬於戰略層次,以中國充沛的人力資源對抗西 方的軍備資源,所以應該稱做“人海戰略”才是,以英文來說,“Chinese hordes”、“sea of human beings”可能比較能適切地代表這個概念。但在戰術層次,“人海戰術”通常用來翻譯西方所稱“human waves”,那就往往造成誤解。 所 謂 human waves ,據個人涉獵聯軍官兵回憶及戰史的理解,指的應是志願軍“一點突破”的戰術,特別是尖刀連、尖刀營等所使用的戰術隊形。也就是說,在狹窄正面以多波狀密集 投入兵力的戰術配置,而非以寬廣正面以密集隊形展開的全面進攻。在聯軍官兵對戰鬥過程的描述中,往往可以看到的是與一波十數人或數十人的接戰,打掉一波, 後面一波又不顧犧牲繼續上來,隔不遠後面又是一波,再後面有更多的人波跟隨着;同樣地,也可以看到,在陣線上某點承受這種波狀的強力攻擊時,其他地方卻沒 有多少壓力,往往只是受到騷擾或牽制攻擊而已。 對於面對這種攻擊的聯軍官兵來說,印象當然很深刻。他們所防守的陣線範圍有限,自然不會知道其他單位被攻的情形。對他們來說,整個景象看來就像是全中國的軍隊都排起來對他們個人所在的散兵坑衝過來一樣。用 human waves 來描述這種震撼的經驗,並不算是太誇張。 只 不過,human waves 這個詞彙被西方媒體開始使用後,卻往往沒有精確界定,讓人以為這是寬廣正面排山倒海式的戰術;等到翻譯成中文,又與“人海戰術”掛勾,更進一步加深了錯誤 印象。這麼一來,自然雙方各說各話,中國方面稱沒有人海戰術,聯軍方面稱 human waves 確切存在無疑,雙方都對也都不對,究其實質,是名詞界定上的出入。 共軍的“一點突破”對付火力較弱的國軍自能有很大功效,一波又一波對定 點的進攻,以輕兵器為主的國軍往往很快地就耗盡彈藥,肉搏血拼也擋不住相繼而來的突擊波。美軍自動火力強大,但真正發揮威力的是各種大小口徑炮火,良好的 前觀和通訊,可以機動調度集中火力;就算陣線被突破,往往也可以構成阻絕火線,讓志願軍後繼攻擊波無法上來擴大戰果。由於所謂的“人海戰術”並非寬廣正面 的攻擊戰術,聯軍的火炮門數不必多,只要彈藥供應充足,通信暢通,也能針對志願軍“一點突破”的戰術集中火力發揮效果。這才是火海對人海的真諦。 這是三兵團參謀長王蘊瑞在五次戰役後對兵團副司令王近山講的一段話: 我 們兵團在這次戰役執行中的指揮上有一連串的嚴重錯誤:第一階段用兵過多,在17公里的窄狹地區,投入三個軍作戰,實際上是容納不下的,由於部隊擁擠,造成 戰場混亂,增大傷亡……第二階段錯誤更多更嚴重,違背志司命令,擅自將60軍主力181師179師由春川西調到春川東北地區使用,正面助攻力量過於薄弱, 這是一錯;60軍主力雖已東調,仍可機動使用,或用於正面補救之,但是又迅速在寒溪南北地區投入戰鬥,這是再錯;即便如此,還有39軍兩個師在春川以東地 區尚可補救,可是過早地在20日將該軍撤走,這樣就造成了300餘里地區不可彌補的一大空隙,為敵所乘,同時180師也因之而更加突出和孤立,這個缺口是 一而再,再而三,一連串錯誤所鑄成的……在撤收的時間上,也是違背志司命令的,志司規定5月23日夜晚北撤,而兵團於22日夜北撤,15軍則於22日夜北 撤的,由於該軍撤得過早,不僅使已造成的缺口更加擴大,而且使整個北撤處於危境……因傷員尚未運完,而急躁不冷靜輕率的命令各部暫不撤收,掩護運轉傷員, 因而引起60軍的誤解,致使180師遲撤而處於不利地位……180師被包圍之後,即堅令60軍接援180師堅決突圍,這種決心是好的,但是始終未能貫徹下 去,60軍兩次接援計劃流產,致180師造成如此嚴重而慘痛的損失……造成以上錯誤的原因是: 個人認為一是美國士兵已經習慣於常性的火力支援! 美 軍從二戰開始炮兵領先各國,原因不是口徑較大或數量較多,而是其優越的通信能力。前進觀測組、火力控制中心、各炮兵營間的通信網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 機動靈活調度集中火力支援一點,隨時轉移。各炮兵營並不一定固定支援某個單位,而是隨時視戰況優先程度回應各火力控制中心(FDC)的要求。美軍跟據這個 通信能力,發展了一個稱為TOT(Time On Target)的炮兵戰術,火力控制中心根據各炮兵單位與目標的距離,不同口徑炮彈的飛行時間,算出各炮兵單位的開火時間,依序要求射擊,讓所有火炮的第 一發同時落在目標區,以達到最大震撼力與殺傷力。而隨着戰況移轉,前觀組可以隨着控制炮火的轉移,自然可以精確地控制炮火接近到極近的距離。 美軍炮兵的這個能力在二戰中無人能及。德軍嘗試模仿,但並不成功。蘇軍雖然以炮大量多著稱,但是其通信能力不足,往往只能執行預先準備好的火力計畫,對臨時出現目標或變化的戰況反應能力極差,所以特別仰賴迫擊炮。 朝鮮戰爭時美軍炮兵前觀組配置到連級,火力控制中心在營級,陸空聯絡組也在營級,這完全都是通信之功。戰鬥中空中近接支援投彈近到50公尺、炮兵彈幕近到30公尺是家常便飯。 轉自王樹增《遠東朝鮮戰爭》: 甚 至按照從柳潭裡老兵的觀點,接下來三個小時的戰鬥如果說不是長津湖戰役最激烈的,那麼也是最壯觀的。在此之前,他們從未見過如此之多的中國士兵蜂擁而至, 頑強地進攻。夜空時而被曳光彈耀眼的火網撕裂,時而被照明彈的奇異光芒照亮,中國士兵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無遺,他們衝鋒的隊列紛紛倒下。陸戰隊的坦克、大 炮、迫擊炮、火箭和機槍如秋風掃落葉,但令陸戰隊佩服的是敵人仍源源而來,視死如歸。中國人如同穿着棉襖的小精靈,多次進攻到手榴彈投擲距離後倒下。 蘇聯對中國的支援還是很大的,不僅是武器裝備方面,還有現代化作戰經驗和技術,挽救了許多志願軍的生命吧。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痞子毛澤東──讀李銳《廬山會議紀實》 | |
2009: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關於反動當局在重慶制 | |
2008: | 皇家方舟:大選,大選,大選 | |
2008: | 楊繼繩: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 |
2007: | ZT:棋王卡斯帕羅夫:防普京暗殺不在陌 | |
2007: | 西藏問題的關鍵是政教分離 | |
2006: | 記錄了中國人在日本的命運--為張麗玲喝 | |
2006: | “大躍進”時期的吹牛比賽 (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