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下嫁”說,自民國以來,沸沸揚揚。小橫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觀》,民國五年(1916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書中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下嫁賀詔》、《太后下嫁後之禮制》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之事,並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也”!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蔡東帆(藩)的《清史通俗演義》,其第十八回目《創新儀太后聯婚,報宿怨中宮易位》的上半回,說的就是“太后下嫁”。民國八年(1919年),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寫了《多爾袞軼事》,書中的《太后下嫁》條,談到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攝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認為“非有羈縻而挾持之,不足以奠宗社於泰山之安,故寧犧牲一人,以成大業”。而多爾袞“涎太后之色”,常入宮禁。太后為了“衛我母子”,“兩人對天立誓,各刺臂作血書,互執一書”,以為憑證。特別是書中安排太后詐崩,在舉行隆重喪禮後,再以皇帝乳母身份嫁給多爾袞,故事曲折,引人入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王浩沅的《清宮十三朝》(又名《清宮秘史》)由文業書局出版,書中描述多爾袞與皇太后相戀事,如《種情根巧救小玉,償夙願親王大婚》、《槐樹蔭中窺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臥嬌艷經略降清,宮內候兄安親王戲嫂》、《建新儀攝政娶太后,名打獵姊妹嫁親王》等,而布木布泰名“大玉兒”、其妹名“小玉兒”,則是王浩沅的亂編之一。此外,還有許嘯天的《清宮十三朝演義》等。總之,太后下嫁之事,野史流布,遍及民間。那麼,皇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
【一】【二】【三】【四】
關於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及其討論,下面列出十二條:
第一,關於“建夷宮詞”。張煌言《建夷宮詞》曰:
上壽觴為合卺樽,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蒼水全集》)
張煌言(蒼水)(1620~1664年)是浙江寧波人,這時他在江南抗清。他的這首詞寫在當時,明確寫了住在慈寧宮的皇太后又結婚了,所以成為太后下嫁說的一條證據。我們分析一下:
其一,張煌言雖然是當時之人,但是他並沒有在北京,而是遠在江南。他對清朝的態度是對抗、敵視,那麼“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出在敵人之口,記在異鄉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直接證據。
其二,《建夷宮詞》是詩詞,而不是宮廷檔案。詩詞可以誇張,也可以比附,所以也不能不加考據,簡單地、直接地作為歷史的證據。
其三,或謂張冠李戴。順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多爾袞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病故,次年(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納娶寡居的肅親王豪格王妃。這件事牽扯到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又是叔娶侄媳,有悖倫理,朝野內外,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張煌言遠在江南,也許是聽到了誤傳,把多爾袞娶王妃當作娶孝莊皇太后了。但是他的《建夷宮詞》是寫於順治六年,當時還沒有發生多爾袞娶豪格王妃之事。
其四,“慈寧宮裡爛盈門”一句,是說喜事在慈寧宮裡辦的,因為皇太后住在慈寧宮。當時有兩位皇太后,一位是中宮孝端太后哲哲,寫《建夷宮詞》時孝端太后已病死;另一位是孝莊太后。但是,根據歷史檔案記載,慈寧宮在李自成臨撤出皇宮時被焚毀,順治十年(1653年)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寧宮,多爾袞則死於順治七年(1650年),他與皇太后怎能在此舉行結婚典禮呢!
所以“建夷宮詞”說只能是一說,而不能成為歷史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