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賠款弄殘了大英帝國? |
送交者: sign 2010年12月17日18:28:1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原題《大清的GDP與甲午戰爭賠償》) 近代中國是如何衰落的,最官方的版本,是清朝閉關鎖國,西方列強打上門來,中國在割地賠款中逐漸落後於時代。似乎作為一個佐證,這些年出現一個被大量引用的說法,即清朝曾占據世界GDP總量的1/3。這個統計自然來自西方。關於此,一個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國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32%,幾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鴉片戰爭發生的前十年,中國已從康熙盛世的頂峰衰落,但GDP仍占世界總量的29%。在可以預見的21世紀裡,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巔峰。” 正經的專家學者,自然不會拿這個當回事,但一些特別聰明的笨人就會拿這個不斷聯想,於是誕生了一篇奇文,曰《誰弄殘了大英帝國》,作者盧麒元職業不詳,但看其文章,顯然是個宋鴻兵式的金融專家。 他這篇文章有兩個非常強悍的總結(以下兩段均為其原文): 一、歷史跟英國人開了一個玩笑。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了。有一個叫大清帝國的肥大國家,竟然接受了英國人鴉片換白銀的遊戲。不僅如此,這個國家願意提供堪比大英帝國年度預算的戰爭賠款。聰明的英國人再聰明也搞不明白,世界竟然還有如此美妙的“商業模式”。於是,英國人開始放棄在工業領域的激烈競爭。他們收取天量的白銀,向全世界放高利貸,將工業帝國變成了金融帝國。很遺憾,這種“商業模式”有歷史的局限性,無法複製,不可持續。 二、歷史這一次要跟美國人開玩笑了。又一個肥大國家出現了。這個國家竟然接受紙幣換資源的遊戲。這一次,比鴉片戰爭還離譜。美國人不用去種鴉片,也不用派艦隊,人家主動就將資源送來了。聰明的美國人與聰明的英國人一樣,實在搞不明白世界上竟然可以有這樣美妙的“商業模式”。於是,美國人只能拼命地印錢了。他們徹底放棄了在工業領域的競爭。美國人終於成為全球資本的提供者。又一個工業帝國變成了金融帝國。 這篇文章傳播甚廣,我這種無所事事的非專家閒着也是閒着,正好借他的文章澄清幾個基本常識。 一、大清國是當年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麼? 原本,這個問題根本不應成為問題,因為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早就說明了一切,但現在不但有一個清朝GDP占世界1/3的說法,這位盧麒元同志還提出鴉片戰爭賠償堪比英國年度財政預算的說法。這就不得不稍微較真一下了。 先說一下這位盧麒元同志說的鴉片戰爭的賠償相當於英國的年度預算收入。 鴉片戰爭結束後,大清對英國的賠償折英鎊為600萬英鎊(2100萬銀元)。當時英國入侵中國的總花費,為100多萬英鎊,賠償額為其實際支出的4倍多,但這個賠償還包括商欠、行欠和鴉片本身的賠償(鴉片款賠償為600萬銀元),英國索取的戰爭賠償,實際上只是保證其沒有做賠本買賣而已,鴉片戰爭真正英國人賺到的一筆,是香港的割讓。 當年英國與中國的財政實力對比如何? 事實是,1840年,大英帝國的年度財政收入接近9000萬英鎊,折成中國當時庫平銀,約為2.4-2.7億兩,而當時大清帝國的財政收入則為4500萬兩白銀,英國的財政收入約為大清的6倍,其年度軍費預算正好與大清的年度財政收入相當。當時英國海軍規模和實力可以是世界其他列強的總和,依賴的正是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國家財力。 不難計算出,《南京條約》大清向大英分4年交納清償的賠償,比英國年度軍費預算的1/3略高,與其年度財政收入相比,則遠不足1/10。大清的賠償怎麼可能去養活大英啊? 大英帝國通過這種基本不賠不賺的戰爭,根本不可能發財。 當時,英國本土人口約為2萬千,大清人口約為4億。 但英國當時的GDP數字是否也和財政收入一樣,是大清的6倍?當然不是。大清的GDP數字極有可能處於一個與英國相差不大的水準上。簡單的說,如果一個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的原始部落,每年可以獵獲一千頭鹿若干只野豬,採集若干噸野果子,這樣的部落只要足夠多,其經濟總量依然是非常可觀的,達到一個現代中型農場相差不遠的水平,不算是難事。但是,一個完全處於自然經濟的前現代國家,其社會可供政府吸取的財政資源是極為有限的,因為其生產能力極為低下,全社會創造的財富用於國民維持生存所需後,基本就所剩無己。這些部落加一塊兒,雖然GDP可觀,但可提供的剩餘物資則遠不如後者。 對一個處於自然經濟為主的前現代社會,計算其GDP總量是無意義的,因為其財富積累和可供交換的剩餘物資可以忽略不計。僅就從財政角度來說,在鴉片戰爭時期,一個英國人的貢獻能力相當於120個中國人。 當時大英帝國的經濟實力,幾個數字或許可以增加一點直觀印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每年的海外投資總額達到了2億英鎊的規模,其本土的煤炭產量已達到千萬噸規模,其生鐵年產量已達百萬噸規模,鋼產量達到十萬噸規模,它的經濟實力與我大清的差距確實不是一般的遠。 二、戰爭賠償能讓一個國家因此發達,讓另一國家從此落後麼?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西方國家是靠對外掠奪發達起來的,但問題是,瑞典、瑞士、挪威、芬蘭、奧地利、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大票國家根本沒機會參與對外掠奪,它們一點不比那些瘋狂對外擴張的國家更窮,甚至比起西班牙之類的老牌殖民國家更富有。而沙俄這個擴張最兇狠的國家,一直就是歐洲最落後的。 被中國人認為是通過戰爭發財的典型,毫無疑問是日本。沒錯,日本在甲午戰爭時,真正撈到了一大票賠款,遠遠超過其年度財政收入。我們先不說這筆錢對日本的實際貢獻有多少,先只討論一個問題,戰爭賠償能讓一個國家因此發達,讓另外一個國家從此落後麼?或者換成一個幾乎被公認的結論:甲午戰爭的巨額賠償葬送了中國的現代化,造就了日本的現代化,果真如此麼? 我們不妨拿一個與中日高度相似的案例做比較。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的1871年,普魯士與法國爆發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支付50億法郎的戰爭賠償,這筆款子折中國的海關銀約為7.2億兩,3年內清償完畢。普法戰爭前,法國的年度財政收入約20億法郎,普法戰爭時期,法國人的賠款與其支付能力,即賠款總額與年度財政收入之比,與我大清甲午戰爭時期剛好完全一致。 如果一筆巨額賠償導致戰敗國從此現代化發展進程被中斷,那麼法國就會在普法戰爭後就會變成一個二流國家甚至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但法國並沒有因此被德國“絞殺”,而是很快恢復元氣,依然是歐洲一流列強,四十年後,依然有資本與德國狠狠打一仗。而德國在普法戰爭後的強大,不是來自賠款,而是來自民族統一,其人口、國土面積迅速翻倍,在總量上一舉超過法國,但在人均上,戰爭前後沒有什麼變化,德國工業技術水平與法國工業技術水平始終處於旗鼓相當的水平。 回過頭來看中國和日本。其實,有沒有甲午戰爭,我大清都會迅速拉大與日本的差距,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維新的時間短於我大清洋務運動的改革開放,但日本在工業技術上迅速超過中國,大約可視為真正的資本主義與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必然差別。中國當時洋務運動的所謂近現代企業,全部是官辦企業,比我們今天的國營企業效率要低得多,因為我們今天的國企老總好歹還是內行,而當時幾乎全部是不懂任何經營的官員在管企業,不但產品質量低劣,價格還比進口的更貴。 甲午戰爭,日本軍費開支2億日元,獲各種賠償3.4億日元,除了造一家鋼鐵廠外,全部用於擴軍,因為要應付沙俄,果然10年後就用上了,日俄戰爭,日本軍費開支17億日元,很大一部分靠在英國證券市場籌集,但這次戰爭卻是一分錢賠償沒拿到。如果按照戰爭賠償致富說的邏輯,這麼兩場仗算下來——日俄戰爭幾乎是甲午戰爭的必然延續,日本完全是做了一筆賠本買賣。中國史學家說日本拿拿筆錢幹這干那,導致工業起飛雲,在日本史中似乎未得相應佐證。 日本侵華和占領東北也差不多,我們說日本人掠奪了我們多少礦產資源,但日本留下的東西遠比它能搶走的要多(戰爭破壞因素除外),尤其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工廠、技術人員實在要比地下的礦產更值錢。 至於甲午戰爭後,中國國門洞開,因此日本人的工業摧毀中國民族工業這種調調,只有相信完全斯大林主義經濟學的人才會堅持。馬關條約其中一項是雙方成為貿易最惠國,中國同樣可自動享受英美與日本簽訂的種種貿易權力,如果當時中國的體制與日本一樣,即便工業技術稍微落後,也不存在被日本摧毀一說,就如今天的中日經貿,中國技術落後於日本,但並未發生日本工業徹底摧毀了中國的工業,看上去相反,是中國迅速縮小了技術差距。 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中國知識分子們普遍認為,日本的迅速崛起,不是因為中國在戰爭中敗於日本,而是制度差距的必然,反而是在今天,日本因為甲午戰爭才成了爆發戶,而中國則因為甲午戰爭而葬送了現代化,這種觀點成為主流,我們今天的智識,比大清時還不如。 其實,甲午戰爭以及所獲賠償對日本的經濟貢獻,相當於日本實施了一次史上最兇狠的凱恩斯主義,日俄戰爭亦然。這種凱恩斯猛藥推的效果,其實只要稍稍看一下歷史數據,就不難得出自己的結論:日本真正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恰恰是不再有了這種兇狠的凱恩斯主義的戰後。 相信戰爭掠奪可以讓一個國家富裕,和相信搶錢可以發財致富一樣,看上去搶錢比正經做生意來錢更快,問題是,這個世界上當今的富豪,可見過有誰是靠搶錢發達起來的?即使是窩在三不管地帶的毒品大鱷,其財富也沒一個能與正經做生意的相比。地下豐厚的自然資源,同樣從來不會給一個國家帶來想當然的財富,倒是被地下財富葬送了機會的國家可以舉出一大把,這個現象標準說法叫做“荷蘭病”。受《環球時報》和CCTV影響的中國受眾,會堅決地認為,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伊拉克地下的石油。其實這個說法檢驗真偽很容易:1、美國的軍費支出得從伊拉克白采多少年的石油才能撈回成本?2、為什麼是中國的石油公司在那裡瘋狂投標中標開採石油? 順帶說一句,其實西方早期殖民帝國在海外搞殖民地的具體做法是重商主義的,與中國今天國有壟斷企業海外擴張差不太多,多是特許壟斷經營而妨害自由貿易的,它給殖民帝國本身帶來的財富增益是非常可疑的,拉長歷史時段來看,或許可以認為完全得不償失,就像中國壟斷國企在非洲擴張,並不給中國人民帶來任何福利增益一樣。當然,這應該是另文專述的話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明朝十萬人大閱兵震驚世界 | |
2009: | “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是最無恥最荒謬的 | |
2008: | 這個定理不僅不是個東西,也太不知趣了 | |
2008: | 禍國泱民的退休雙軌制 | |
2007: | zt: 粟裕為什麼與三位領導都“搞不好” | |
2007: | 探訪華南虎故事背後的真相zt | |
2006: | 60年前東京大轟炸後地獄一般的真相 (Z | |
2006: | 柞里子:誰更適合推廣中國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