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那些事兒 |
送交者: sign 2010年12月22日19:43:5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天涯社區 天涯論壇 『煮酒論史』 [野史亂彈] 第一章:石器時代 傳說 越南真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而傳說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叫鴻龐王朝,又叫鴻厖王朝、文郎國、赤鬼國等,可能是中國史籍里的百越的一支:駱越。 越南史籍記載,炎帝三世帝明去旅遊時娶婺仙女,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祿續。帝明想把王位傳給祿續,而帝明又有長子帝宜。於是祿續把王位讓給了帝宜,自己去了南越這個不發達地區打狼去了,這一年是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祿續當了國王以後,就是涇陽王(陸陽王)。涇陽王很會游泳,自由泳、蛙泳都會,有一天他去洞庭君龍王那蹭飯去了,還娶了龍王的女兒神龍(太能混了)。涇陽王在位的時候,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早上打狼,晚上睡覺,很是快活。涇陽王有個兒子叫崇纜,涇陽王后來跟野獸搏鬥去了,讓位給崇纜之後,不知所終。 崇纜即位後,被稱為貉龍君(駱龍君、雄賢王),貉龍君改國號為文郎國。這位仁兄據說會使用法術,游泳比他爸還厲害,會蝶泳。他什麼都會,人民有困難就找他,隨叫隨到,當時有句諺語:有困難,找崇纜。他老去龍王那蹭飯,怕給兒子影響不好,於是他與妻子嫗姬商量:嫗姬帶五十個兒子上山打狼,他帶五十個兒子在城裡玩PSP。嫗姬可是個牛人,她還會下蛋,下了一百個蛋,生出一百個兒子,就是百越之祖。她帶領五十個兒子,長者為王,於是立長子雄麟為雄王,是為雄國王。雄王(加上涇陽王、貉龍君)共傳十八代(一說二十代)。以下為日本學者岩村成允考證出的世系(十八代說),僅供參考。 其他 滅亡 根據化石,早在25000一50000年前已有矮黑人在印度支那居住,他們與陸續前來的澳大利亞種與美拉尼西亞種的矮黑人,是迄今所知越南地區最早的居民,但後來都被南島人(印度尼西亞人)所同化。而直到公元前7世紀左右,他們還在打狼,所以上面的傳說不可信。後來,這裡還居住着泰人,一起打狼。 第二章:我叫你不聽話 王者 小偷趙佗 起義還是謀反 似乎是老天還覺得不夠鬧騰,一對姐妹生活在交阯郡麊泠縣,這對姐妹姓征,是那位被砍死的雄王的外曾孫女(好複雜的親戚關係)謾善的女兒。征側的丈夫詩索是朱鳶縣雒將(官職)的兒子,當時的太守蘇定是個財迷,在當地到處收保護費。公元40年,詩索因交不起保護費被毆打致死,征側和征貳起兵,得到交不起保護費的小弟們的響應。她們奪得了65座城池,被推舉為老大。最後被漢朝將領馬援、劉隆、段志打敗,小弟打不過正規軍,再加上越南史料中說馬援的軍隊中的男子裸體打仗,而二征的部下多為女子,無法正視而戰敗。二征戰死(或自殺)。三百名小弟被流放,馬援在當地安撫人心後回國,被封為新息侯。以上是越南史籍的記載。 你終究該是我的 傳了幾代,南越王又被漢武帝搞下課了,腦袋上留下一個碗大的疤痕(哈哈,治不好的),跟他一起倒霉的還有南越國丞相呂嘉,南越國又回到了漢朝的懷抱之中。 都是老爸惹的禍 哀王和太后死之後,呂嘉立趙建德為王。 混亂時期 東漢早期到三國時期,南越地區非常混亂,有的是當地少數民族不服漢朝老大,鬧點事外,還有的是中央委派至此的地方官,割據一方,自己做老大,帶着小弟出去到處收保護費。 民族英雄 這位在越南是岳飛那樣的民族英雄,被稱為越南“聖女貞德”,是個很牛的人,她叫趙嫗(又名趙夫人、趙氏貞、趙氏貞),是九真郡軍安縣(今清化省趙山縣納山一帶)人,她爸還是個土財主,但很早就去世了。趙嫗父母雙亡,與兄嫂相依為命,還好家中不算很貧困(財主嘛)。不過後來兄長趙國達在外面打牌錢輸光了,只好到外面打工去了。不知怎麼他們突然想到了造反,不知是不是與漢朝有什麼仇恨,還是實在沒錢,只能幹這高風險的活了。 我是流氓我怕誰 趙嫗可不是一般人,據說她身長9尺,胸長達3尺,那不得跟狗熊一樣。她還不騎馬,騎大象,行動可能有些不便。不過她還有點本事,多次打敗政府軍,還把交州刺史給砍了。有人勸她應該出嫁,不應該作這高風險的投資,她說:我要乘勁風,踏惡浪,斬殺東海的鯨魚,驅逐吳軍,光復河山,砸爛奴隸枷鎖,決不卑躬屈膝地做人家的妻妾!她還挺有理,造反要師出有名,她用這個理由搞得越南境內的百姓全都造反了。造反還搞這麼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誰。孫權差點氣暈。陸胤,你去破賊。他找來名將陸胤。是。陸胤說。趙嫗雖然有點本事,但終究打不過名將,陸胤很快平叛,趙嫗自殺,她自殺的方式很獨特,被大象踩死了,但也有說是投江。本來是投機,不知怎麼成了民族英雄,立碑立廟。但傳說畢竟是傳說,這段故事的真實性待考,《後漢書》只說這一年越南有人造反,但並沒提趙嫗。 學有所成 然後是當地軍閥士燮。 高風險投資 士燮當上交州太守後,非常高興,雖然官不大,但工資也不少。在這裡說一下當時的太守與刺史,太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職官稱謂,戰國時就開始設置。當時,列國在邊境衝突地區設立郡的建制,作為綜合行使軍政權力的特別政區,秩二千石。西漢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為公卿,三公、九卿罷政,亦多出為太守。東漢設州牧後,太守遂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級行政官。漢武帝廢除了沿秦而置的監御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十二州加上司隸校尉部),各州均置刺史一人(司隸校尉部屬首都特區性質,特置司隸校尉)。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轄,以六條詔書監察本州郡縣官,秩六百石,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 在越南當官不是好事。交州刺史朱符收稅太多,被當地彪悍的少數民族人海扁一頓,經搶救無效死亡。繼任張津喜歡裝神弄鬼,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被部將區景殺死。這時是東漢末年,西南地區被荊州牧劉表控制着,刺史死了,他又派一個。這人叫賴恭,同時蒼梧太守史璜因腦膜炎發作也掛了,劉表又派吳巨接替他。現在漢朝經過了黃巾軍造反、宦官之亂,已經是奄奄一息了,當漢朝發現劉表要鬧獨立,為了保持領土完整,準備用士燮制衡他,於是漢朝封士燮為安遠將軍、龍度亭侯,反正也差不多是個虛銜,這時交州名義上是大漢江山,實際上已成為了士燮的私人領土。士燮的三個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別擔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一家都做官。 你又沒什麼本事,憑什麼得到我那麼多財產?吳巨與賴恭打牌輸了,很不服氣。 輸了就輸了,別不認賬,你還要打架嗎?賴恭有點害怕了,因為吳巨是個名將,賴恭肯定打不過他。 沒關係,再派一個。孫權心不在焉的說。 信任交州刺史步騭很快到任了,士燮盡力去巴結他,而吳巨卻想着怎麼造反,怎麼除掉步騭,自己反而被步騭砍了。孫權很高興,封他為左將軍,士燮很感激,後來他還把兒子士廞送到吳國當人質,並且還年年進貢。袁徽和陳壽很佩服他的才能和智慧,越南人也很崇拜他,把他當作君主供奉,稱他為士王。據說晉朝末年林邑國侵犯交州時,林邑人曾發掘過士燮的墳墓,見其面色如生,大為驚駭,重新封上了他的墳墓。越南人因此以之為神,立廟事之,號“士王仙”。他後來被陳朝追封為善感嘉應靈武大王(諡號真長)。 士燮死後,三兒子士徽(165年-227年)即位,被罷免交趾太守一職,改任安遠將軍領九真郡太守;取代士徽的則是孫權的親信陳時,士徽非常不滿。於是他造反了,孫權派呂岱前往討伐,遭到頑強抵抗,呂岱通過士匡告訴士徽,欺騙他說,如果他投降,孫權將赦免他。士徽嘆了一口氣,見守城無望,在兄長士祗的勸說下開城投降。呂岱設宴招待士氏一族,當眾宣讀孫權的詔書,士氏隨後被滅族,並斬首示眾。士徽死得真冤啊,其實他並沒有犯什麼錯誤,結果慘遭滅門。 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交州刺史張牧掛了以後,當地土財主李長仁造反,把劉宋政權派到交州的官員全殺死了,然後獨立,成為交州刺史(自封的)。他還嫌交州地方小,不夠過癮,北上攻打廣州,把倒霉的廣州刺史殺了。 陳伯紹,你去滅了那小子。宋明帝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結果還是沒成功,人家是土財主,在當地有一定聲望,加上當地民風彪悍,戰鬥力強,雖然武器裝備不是很好(板磚、棍子、蒼蠅拍等),但還是久攻不下。這李長仁也沒這個命享受,不久就得禽流感死了。哥哥死了弟弟上,李長仁的弟弟李叔獻即位。交州一直處於無政府狀態,直到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年),李叔獻已經享受了十幾年富貴時,南齊武帝命令大司農劉楷為交州刺史,率南康、廬陵、始興三地的軍隊,討伐李叔獻。李叔獻知道後立即投降,派使者去求和,想多當幾年官。條件是向朝廷進貢二千四百個純銀頭盔和孔雀翎,南齊武帝收錢不辦事,拒絕了他的請求,李叔獻很膽小,怕劉楷攻擊他,抄小路逃跑了,叛亂被平定。 下節預告: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十二月,交趾刺史李賁反。544年獨立,國號萬春國,年號天德(又作大德),傳四世至602年滅亡 第四章:非正式王朝 李賁反梁 公元6世紀,越南北部有領袖曰李賁(503年-548年),龍興太平(今越南太平省)人,是俚族(可能是現代的黎族)人,土財主家庭,祖上因西漢末年王莽太牛,逃到了交州,屬於避難,是外來戶。可能李賁覺得在梁朝混比較有前途,曾在那做官,工資待遇挺8錯,但因天天打仗,特沒有安全感,又逃回越南去了。越南現在已經有所發展了,不再是當年那個狗不拉屎的地方了。當時的交州刺史蕭咨(梁武帝蕭衍之弟蕭恢之子,封武林侯)有暴力傾向,老欺負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痛恨他。當時李賁是德州監,順便說一下當時越南的形勢,此地有梁朝統治,交州(州治龍編;在河內市東北)、在沿海一帶置黃州(在今越南廣寧省)、在前九真郡(州治在今越南清化省)置愛州、在前九德郡地區(州治在今越南乂安省榮市)、前日南郡地區(今越南承天順化省至廣治省一帶)置德州、明州。 官逼民反 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十二月,李賁帶領越南幾個州的弟兄們打着反對暴政的口號起兵反抗政府,以當時的交州地區政府所在地龍編為根據地,建立了“中央蘇區”,然後迅速占領了越南北部的大部分地盤。然後李賁一邊跟政府對抗,一邊派部將范脩去打占城國,取得了勝利。 544年,李賁自稱“南越帝”,年號天德(一作大德),國號萬春(即“春望社稷至萬世”之意),定都龍編,後來把他稱為“李南帝”,因為越南以後會有一個李朝,所以又把萬春國叫作前李朝。 現在說一下政府與李賁(以下稱李南帝)之間的戰爭。 擊退敵軍 朝廷人多,死幾個沒關係,朝廷又派蕭映的部下陳霸先(即後來的陳武帝)去討伐反賊,結果盧子雄的老部下周文育(周文盲?)、杜僧明為自己的上司的死感到憤怒, 544年冬,蕭映打不過李賁,極度鬱悶,卒了。陳霸先被任命為交州軍政官(司馬),領武平太守。 萬春分裂 李賁死後,萬春國分裂為二,為其兄李天寶和部下趙光復統治。 然後是南帝的哥哥兼下屬李天寶。這人同樣在中國史書中沒有記載,546年,南帝兵敗,投奔屈獠洞蠻族了,李天寶和趙光復也率三萬餘部逃了,被陳霸先在屁股後面追趕,那滋味可不好受了。逃到九真郡只有兩萬餘人了,又被陳霸先打敗,逃往德州,又到愛州,敗了好幾次,結果陳霸先回去救駕了(見前文),於是趙光復則屯駐偏僻的沼澤地區,而李天寶撤退到愛州的上游地區。李天寶改國號為野能國,選了一個“地廣衍沃可居”的地方建都,就是桃郎城,所以李天寶號“桃郎王”。後來陳霸先造反,建立陳朝,中原混亂,沒時間管交州那一片小地方,李天寶與趙光復又占領了越南的大部分土地。555(哭聲嗎?)年,李天寶掛了,南帝以前的部下李佛子即位,繼續與趙光復一起割據越南。 李佛子建都峰州,建立了政權,史稱“後李南帝”,就是南帝的繼承者之意。 大戰太平縣 下面報道本台最新收到的消息:李佛子與趙光復戰於太平縣(在越南金甌省),大戰幾天幾夜,戰場上屍橫遍野、血肉橫飛的場景十分壯觀,雙方找死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下面介紹一下雙方的武器裝備:雙方武器精良,有板磚、糞叉、菜刀等先進武器。雙方士氣高昂,敢於找死,見人就砍,雙方屍體已堆積如山,但仍分不出勝負,雙方現在處於休整狀態,準備明天繼續拼命。 吳王僚:雙方都損失慘重,現在由本台隨軍記者吳王僚為您跟蹤報道。雙方都殺累了,現在可能要停戰,是嗎,李佛子先生? 統一越南以後,還一直比較安寧。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這時中原王朝已是隋朝,隋朝大哥想要李佛子朝拜皇帝,李佛子不同意,並命侄子李大權(又作李代權)鎮守軍事要地龍編,將軍李普鼎據守鳴鳶城(又作烏延城,今河內市慈廉縣一帶),自己鎮守越王古城(河內市近郊東英縣的古螺城)表示抗議。 吳王僚:李佛子先生態度十分強硬,不尿隋朝那一壺,並且已經做好了迎敵的準備。再看隋朝那邊,據野能國駐隋朝辦事處的線報:隋文帝已經準備收拾李佛子了!名將楊素向皇上推薦瓜州刺史劉方為主帥,率大軍進攻野能國。請問您要怎麼應對呢? 李佛子戰敗後,劉方勸其投降,李佛子是個膽小鬼,怕被殺就投降了,結果還是和其他將領一樣被送到長安咔嚓了,享年八十四歲(長壽啊!)。後來的諡號是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後人對這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還挺尊敬,諡號不錯,還在小鴉海口修了祠堂。 602年前李朝被滅之後,越南地區再次北屬,為隋朝統治。隋朝滅亡後,越南地區為唐朝所統治。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逐漸衰弱,到了905年,靜海節度使(唐代時設置,管理交州)曲承裕割據越南,建立曲氏政權,越南進入了自治時期。 梅叔鸞(?-722年),又名梅玄成,枚埠(現越南河靜省石河縣)人,後來拆遷到了玉征(現南壇縣),貧苦農民,從小就要干一些粗活(如撿柴、種田及放牛等)。梅叔鸞老是在烈日下幹活,所以長得很黑很黑,以至於死後的諡號是“黑帝”(不是中國神話中那個神仙)。 開元十年(722年)七月庚辰,梅叔鸞召集了對政府不滿的越南民眾,反了。 這次起義聲勢浩大,越南很多貧苦百姓都加入了起義軍。梅叔鸞率領群眾鑽進山里打游擊,在沙南地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沙南地區到處都是深山,地勢十分險要,起義軍今天殺個知縣,明天打個城市,然後到處招聘“工作人員”,當地官軍來圍剿時又帶領人馬鑽山溝里,雖然戰鬥力不強,但人多好辦事,沒有很大的損失,後來自稱有三十萬人。 然後,梅叔鸞派人沿着藍江占領衛山地區,並建都萬安城,在此當起了皇帝。梅叔鸞並沒有安於享樂,他聯合鄰國占婆、真臘(今柬埔寨)和當地的土著一起反抗唐朝,聲勢浩大。梅叔鸞比較有戰略眼光,攻下了交州的首府宋平,並占領了越南的大部分地區。這下驚動了唐玄宗,他立刻派遣內侍左監門衛將軍楊思朂、都護元楚客率十萬大軍鎮壓起義軍,起義軍很快被殲滅,詳細經過不詳,反正是一下就打贏了,起義軍戰鬥力太弱,史書都沒怎麼記載經過,反正是大敗。 說一下梅叔鸞的結局,他在亂軍中被剁成了肉醬,不過總比千刀萬剮要好,他成了越南的民族英雄,越南有兩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分別是:順化的梅叔鸞街和河內市的梅黑帝街。新唐書的記載很簡單:(開元)十年,七月庚辰,給復遭水州。丙戌,安南人梅叔鸞反,伏誅。梅叔鸞是否可以當成越南歷史上的帝王還有爭議,他發起的起義很快被鎮壓,但他在越南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富二代馮興 馮興(?-791年),唐林(今越南河西省山西市)人,家裡很富裕,是個富二代,而且整天大魚大肉,身體很強壯,是塊當運動員的材料。那他是不是想問題的地方進了一點液體呢,沒事不在家享受,去造反幹嗎? 其實具體原因我也不知道,總之是一個叫杜英翰挑唆的。關於這次起義的領導,《大越史記全書》作說是馮興,《新唐書》說是杜英翰,然後據越南史料:馮興與他的弟弟馮駭接受杜英翰的建議,率眾起義。不知道他幹嗎造反,可能是想做皇帝吧。唐德宗貞元八年(791年),馮興造反,然後朝廷派安南都護高正平前去討伐,被馮興打敗了,然後高正平怕皇上怪罪,憂驚而死。然後過了幾個月馮興竟然也病死了,其子馮安即位。馮安為馮興上了尊號,叫布蓋大王,在越南語裡就是“父母大王”的意思,後來陳朝給他加了幾個字,就是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 馮安投降 楊清是交州龍編人,他的先祖“世為蠻酋”,是個當地的土著,他在開元年間被任驩州刺史。當時的安南都護李象古是個貪官,然後李象古嫉妒楊清。這實際上是瞎扯,一個刺史有什麼可嫉妒的,當時驩州刺史還沒安南都護官大呢,這實際上是越南人編的。 這個李象古是唐朝皇室曹王李皋之子,一開始是衡州刺史,後來當了安南都護,現在也是個中年人了,其實也不算壞。 唐穆宗元和十四年(819),李象古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秘書。李象古很看不起楊清,認為他就是個土財主,把他當僕人使喚,老叫他幫自己修電腦、倒洗臉水,加班都不給加班費的,楊清也很氣憤,只是敢怒不敢言。 這次李象古讓楊清帶三千人去討伐反叛的黃洞蠻,李象古其實是黃洞蠻的鄰居,他們家和黃洞蠻關係很好,是時不時去串門的那種,讓他去打自己家的鄰居兼好盆友,他的氣憤達到了頂點,他忍無可忍了。 他和將領杜士交與兒子楊志烈等密謀造反,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計劃。他們夜襲安南都護府,李象古猝不及防,全家死光光了。 造反失敗 因為這一年唐朝正忙着從法門寺迎佛骨呢,沒時間收拾他們,一直到明年(820)才任命唐州刺史桂仲武為新任安南都護,討伐楊清。桂仲武認為楊清只不過幾千號人,招降得了,省得費力氣,先禮後兵吧。桂仲武許諾,只要楊清投降,不但赦免其罪過,還能官復原職,只不過換個地方當刺史。 楊清這邊什麼反應呢,拒不投降,還與占城過一起反唐。因為他出生在富貴人家,從小天不怕地不怕,一身傲氣,怎麼能做這種沒骨氣的事呢?楊清並沒有什麼才能,他對屬下的態度很不友好,導致屬下紛紛叛變,自己成了光杆司令。最後楊清被俘,與大兒子楊志貞一起被處決。 他的另一個兒子與杜士交一起退往長州(唐朝嶺南道安南都護下屬的一個州,在今天越南太平省、南定省一帶)的鑿溪(在今越南寧平省)繼續與唐朝對抗,最後投降唐朝。 第五章:大不了自治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也管不着越南那個偏僻的地方了,當時藩鎮勢力十分強大,管越南那一片的是靜海節度使。靜海節度使領管二十一州,地盤還算大。900年左右的靜海節度使是獨孤損,這個人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天祐二年(905年)三月,他受到朱溫的排擠,和裴樞、崔遠(另外兩個宰相)一起被罷官,還有很多朝臣也被罷官。本來是要流放海南島的親信李振對朱溫說:“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朱溫答應了,於是他下令把這三十個大臣全部殺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內,驛站名),投屍於河,史稱“白馬之禍(白馬驛之禍),兩年後唐朝滅亡,朱溫建立後梁,此是後話。 獨孤損死後,曲承裕(又作曲裕)成為靜海節度使。曲承裕是鴻州(今越南海陽省寧江縣)人,也是世家子弟,家裡很有錢。他從小就是個厚道人,史書上說是“寛和愛人”,而且有是名門之後,在當地有一定的聲望,所以他自稱靜海節度使、同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胃口很大嗎!)。他當上靜海節度使後,越南漸漸脫離了政府的管轄範圍,儼然成了一個自治的小王國,從此越南進入了自治時期,為日後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建國打下了基礎。 政府很快承認了曲承裕當靜海節度使的合法性,反正也管不着,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曲承裕定都羅城(今河內),本來就是個聰明人,治理越南是得心應手,很快把越南治理得國泰民安。907年,沒享兩年福的曲承裕去世,史稱曲先主,被越南學者稱為“民族獨立的奠基人之一”。 曲承裕死後,兒子曲承顥(又作曲顥,下文稱曲顥)即位,成為靜海節度使。 當時的嶺南一帶由後梁的南海王劉岩管轄,與越南接壤,雙方經常有一些摩擦。917年劉岩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建國號為“大越”, 改年號為“乾亨”,定都番禺(廣州)。次年,劉岩覺得“大越”這個國號不好,又與吳越之越重複,他自稱是漢朝皇室的後裔為了表示自己建國是恢復昔日的漢家天下,於是又改國號為“大漢”,史稱南漢。劉岩改完國號起了一個很酷的名字,他於926年為自己改名為“劉䶮”,自創一“䶮”字,取自《易經》中“飛龍在天”之意。917年劉岩稱帝時,曲顥與南漢假裝友好,遣子曲承美為“歡好使”到番禹祝賀劉岩,實際上是去打探情報。沒過幾個月,曲灝又死了,越南地區的百姓都很悲痛,曲灝被稱為曲中主,被譽為古代越南的“令主”。曲灝統治時期,越南社會取得良好發展,越南的面貌開始有了轉變,進入了“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比過去好得多。 曲氏政權滅亡後,曲承美的部將紛紛逃命,但劉䶮並沒有在意,他不認為那些手下敗將能把他怎麼樣。但是,那些敗軍之將中,有一個人,叫楊廷藝。 楊廷藝,在歷史上被稱為楊正公,愛州人,是曲承美的舊將。楊廷藝的身世不詳,他在曲灝時就成為曲氏政權的將領,曲氏政權滅亡後,他則獲南漢授以爵命,名義上成為了南漢的臣僚。 937年,楊廷藝為手下的牙將因“惡廷藝所為,起所部攻殺廷藝”,並取代楊廷藝為節度使。他死後,部下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吳朝。部下丁公著(被楊廷藝封為驩州刺史)的兒子丁桓建立丁朝,越南就是在這時徹底從中國獨立出去。越南學者認為,楊廷藝決心繼承曲氏爭取民族獨立的事業,最終成功令(越南)又重新獲得了自主權。 吳權殺反賊 937年3月,矯公羨殺死楊廷藝後,取代其為靜海節度使,過了一年,戰事又起。 吳權開國 吳權(897年-944年),交趾唐林州人(一說唐林位于越南河西省福壽縣,又說吳權為愛州人),出生於當地豪族,父親吳旻曾經任唐林州牧,反正家裡很有錢。吳權出生時,家裡異光滿室(顯然不是他抄襲朱元璋,有可能是朱元璋抄襲他,不過此帝王說始祖出自中國,黃帝就是如此),背上有三顆痣,看相的人大驚,預言他可以成為一方之主,大權在握,故取名曰權。吳權是個帥鍋,而且智勇雙全,仔細得講是“及長魁悟(奇偉也),目光若電,緩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他不但成為楊廷藝手下的牙將,還娶了楊廷藝的女兒為妻。 我們上一章節說過,白藤江之戰吳權打敗南漢軍隊,還殺死了劉䶮的兒子交王劉弘操,劉䶮只能逃走。939年春,吳權廢除節度使而稱王,楊廷藝女楊氏為王后,定都古螺,然後他設置官職,制朝儀,定服色,也做了各種改革,使國家安定下來。944年,吳權突發腦溢血去世,享年四十七歲。他把幾個兒子託付給楊王后的兄弟楊紹洪,而接下來卻危機重重,長子吳昌岌沒能繼承君位,而兩個年幼的小兒子吳南興、吳乾興由楊王后照顧,吳朝的命運會怎樣呢? 平王篡國 吳權(吳先主)死後,兒子們年齡都比較小,權臣楊紹洪篡位成為國王。關於這位楊紹洪,他稱王時叫楊平王,關於他的名字,《宋史》說:後有楊廷藝、紹洪皆受廣南署,繼為交阯節度使。紹洪卒,州將吳昌岌遂居其位。這裡面的楊紹洪應該是平王,應為裡面意思大概是楊紹洪是楊廷藝的兒子,繼承地位。越南人普遍稱呼他為楊三哥,首先想到可能是排行,但楊廷藝有記載的兒子就他一個,應該不是,那就應該是小名之類的了,不是正式的名字,《越史略》說他叫楊主將,這倒不是沒有可能,不過我認為可能是斷句錯誤之類的,下文還是稱他為楊紹洪。 關於楊紹洪的家族,我已經在介紹楊廷藝時講了很多,這裡省略。944年吳權去世,兒子們可能耽擱了幾個月沒即位,到了次年(955年),楊紹洪篡位,尊號平王(不是諡號,尊號一般是給活人用滴。那吳權四個兒子到哪去了呢?兩個小兒子吳南興、吳乾興由楊王后撫養,我們要說的是長子吳昌岌和次子吳昌文,吳昌岌害怕被殺,逃到南冊江(今屬越南海陽省),投靠茶鄉(金城縣)的范令公家中隱居,做了個隱士,楊紹洪老是想找到他,派指揮使楊吉利、杜景碩到范令公處,“索取昌岌,凡三反命”,搜捕數回仍未果。范令公最後唯有“匿昌岌山洞間”,使楊紹洪找不着。二兒子吳昌文可能動作慢了一點,沒跑成,不過楊紹洪也沒殺他,還好吃好喝養着,要是吳昌笈知道有這麼好,他肯定不會跑了。 不過楊紹洪也沒做多久國王。此是吳昌文在楊紹洪手下混得不錯,也是個將領,950年,楊三哥派吳昌文、楊吉利、杜景碩三人征討太平、唐阮二村的動亂,然後途中吳昌文想讓吳氏復辟,他鼓動楊吉利、杜景碩,說了一大堆:什麼先王(吳權)把國家治理得很不錯,平王不義,奪我兄長的王位,今天又要我們去揍那些無辜的人,我們腦子有毛病啊,幫他做事哪有前途,然後肯定還說了事成之後封侯拜相、升官發財之類的,還說了一些好話,兩人覺得吳昌文說的還挺有道理(雖然有一部分是錢的原因),準備討伐楊紹洪。一陣鬥毆之後,楊紹洪被擒,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都想殺他,可吳昌文還是比較人道主義滴,沒有咔嚓他,說:平王於我有恩,豈忍加刑?確實,當年吳權爭地盤時,楊紹洪是有很大的功勞的,然後吳昌文還效仿中原王朝給楊紹洪封了公爵,當了個地主,叫張楊公,以張楊為食邑。然而後來,吳昌文與吳昌笈共治,後吳昌文戰死,吳昌笈先於他病死,再過幾年越南再次群雄割據,進入了十二使君時代,敬請期待。 上次說到,楊紹洪失敗後,吳氏復辟,接下來會怎樣呢?吳昌笈和吳昌文名字有點亂,下文就簡稱吳昌笈為長子,吳昌文為次子。長子還躲山洞裡吃狗肉呢,次子於951年自稱南晉王,並派人去接長子回來共治,就是一起當國王,當然次子也不退位。都城還是在 由盛轉衰 古螺城,長子自稱天策王與弟弟共掌政事,不過後來長子認為王位本來就是他的,飛揚跋扈,次子漸漸不參與政事了,兄弟之間也經常有一些摩擦,只是沒撕破臉。 有一次,楊廷藝舊將丁公著之子,也就是後來建立丁朝的丁桓對吳氏政權不滿,占山為王,兄弟兩都很氣憤,想派兵討伐丁桓。丁桓害怕了,派長子丁璉(又名丁匡璉)去向長子進貢,兩王捉住丁璉,繼續率兵打丁桓,還把丁璉五花大綁,威脅不投降就殺掉丁璉。丁桓卻不怕,且很憤怒:大丈夫以功名自許,豈效兒女之愛子耶!還派了十幾個弓箭兵向丁璉狂射,兩個王爺沒見過這陣勢,先班師回朝了,丁璉也回到了他老爸的陣營中。 954年長子死了,次子被南漢皇帝劉晟(又說是南漢後主劉鋹,年代相差甚遠,不可信)封為靜海節度使兼都護。也有說是吳昌笈死後,弟弟叫吳昌浚的即位,昌浚卒,弟昌文立;卒,其參謀吳處坪、峰州刺史喬知佐、寧州刺史楊輝、牙將杜景碩用土兵爭立。既而丁部領平之,遂有其地。965年吳昌文率領軍隊攻太平唐阮二村,他本人則在船上觀戰,被埋伏的弩劍射殺,十二使君時代開始。 我們先說吳權的兒子問題吧。《安南志略》說:吳權死後,吳昌笈即位,沒有提平王篡位,也沒有提二王共治之事。《安南志略》接着記載:然後吳昌笈死後弟弟吳昌浚即位,《新五代史》也是這樣記載。然後吳昌浚死後,弟弟吳昌文才即位,吳昌文死後,“其參謀吳處坪、峰州刺史喬知佐、寧州刺史楊輝、牙將杜景碩用土兵爭立。既而丁部領平之,遂有其地。”這種說法也有可能,中國正史亦是如此記載,不過我還是採用前一種說法吧。順便說一下:越南也有學者認為吳昌浚和吳昌文是一個人,中國學者武尚清提出“岌、浚、文俱權子”。吳昌笈由於他的專權,在越南評價較低,他甚至被越南後黎朝史家黎嵩成為庸才之主。 吳昌文戰死後,吳氏王室的威聲,更加低落,他的侄兒吳昌熾(吳昌岌子)也僅能以“吳使君”的名義割據一方。 十二使君中比較強大的是陳覽(號陳明公),他兵力較強、領地較廣、家產富有,而且聰明、厚道,還沒有兒子。他在951年吳昌文打敗平王之前就已起兵反吳,據守布海口(陳仲金說在太平省奇布,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說在太平省武仙)。 李奎(是李逵諧音?號李朗公),身世不詳,據守超類(今河北省順城),起兵較晚。 十二使君介紹完了,但還有一個人有爭議。《大越史記全書》中沒有把呂唐呂佐公列入十二使君,而是另一個人:吳南帝。吳南帝可能是他的號,不是真名,他割據夜澤(前面說的趙光復曾稱夜澤王,並定都龍編,後遷都武寧,如果按照地名稱王的話,龍編的可能性稍大)。 第六章:大一統時代 另外,還有幾個割據者沒有列入十二使君。吳昌笈曾投奔的范令公就是當地望族,他居於茶鄉(陳仲金說在海陽省金城縣),關於他和吳昌笈,我們前面說過。 另外,丁桓的叔叔丁頂也割據芃冊(不知在何處),不過他們叔侄不和,丁桓年輕的時候曾率軍和他的叔父打仗,結果敗了,那個時候丁頂就已經割據芃冊了。丁桓924年出生,算他和叔父打仗時20多歲,也就是945年左右,也就是楊紹洪統治時期割據的。不過這次戰鬥還沒結束,丁部領不敵逃到譚家娘灣橋時,橋身斷裂,部領陷入泥淖,叔父要刺死他時,突然“見二黃龍擁之,懼而退”。後來“帝收余卒復戰,叔乃降。這又是一個帝王式的謊言,反正他先收降了自己的叔父,不過,這只是霸業的開始,從此他的事業將一發不可收拾。 另外,還有兩個割據者。吳昌文死後,他的手下引用一句水滸里的話是“做鳥獸散”,史書說吳昌文的“參謀”(不知是稱號還是官職,那麼早就有參謀長了?)吳處坪(也姓吳,有可能是王族)和率軍參戰。因為是參謀長可能還是王族,應該有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很快就率軍參戰了,他與寧州刺史楊輝、軍閥杜景碩和矯公罕混戰一團,霎時打得天昏地暗......(此處省略一千字)最後不分勝負,最後諸軍閥紛紛退軍,吳處坪部和矯公罕(喬知祐)處於僵持狀態。(本報訊,記者:吳仁幸) 丁桓在收編了叔叔丁頂的部隊後,和兒子丁璉率兵投奔了較強大的陳覽陳明公,這個陳明公會看相,估計當過算命先生,他覺得丁桓長得形貌魁奇,又有器量,因養為己子,愛遇之恩,日益隆厚。丁桓也很爭氣,每次帶兵打仗,都是衝鋒陷陣、攻無不克,很有軍事才能,陳明公也就更加喜歡他了,不過真正殘酷的鬥爭還沒開始。 陳明公楊紹洪掌權時就已起兵,現在可能也有五十多將近六十歲了,可是他沒生兒子,於是他就把自己的愛將丁桓收為義子,立為後嗣。967年年,現已六十歲左右且割據了兩年多的陳明公突發腦溢血而死,儲君丁桓嗣位,於是,另外十一個使君的的末日就開始了。 鑑於吳日慶與吳昌熾是親戚,可能會互相幫助,丁桓決定使用遠交近攻的計策,使得自己不會兩線作戰。他先把女兒嫁給吳日慶,又娶其母為妻,又給了些金銀財寶,就收買了吳日慶,吳日慶歸屬。然後丁桓率兵攻打鄰居吳昌熾,把幾萬人馬往那一擺,再設宴勞軍,嚇都把吳昌熾嚇個半死,吳昌熾投降,吳昌熾只不過是依靠家族勢力保住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哪見過這陣勢,趕快投降。 而大軍閥杜景碩實力較強,又依靠有利地形,堅持了一年多,後來實在堅持不住了,也投降了,此役中,杜景碩也為流矢所中。 大敵當前 可是,正得意的丁桓碰到了困難。丁桓的下一個目標是阮超阮右公,可是阮超可沒那麼好欺負,他擁有重兵和大將數人,而且他的糧食足以堅守很久。丁桓打了很久,可是一直沒有什麼進展,己方還折了四員大將,士兵死傷無數,其他物資損失慘重。不過丁桓並未氣餒,他又命將領阮匐為先鋒、黎桓為後援,自己當總司令,並使用了攻擊性強的大象,但是阮超繼續頑強抵抗。阮超也有點慌張了,畢竟人一般打不過比自己大好幾倍的大象,他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堅守陣地,另一路由他親自率領(方便跑路),向同宗的使君阮寬、阮守捷求援,大家都是姓阮,不救說不過去。但是天算不如認識,阮超坐船上遇到了風暴,船翻了,阮超也餵魚了。丁桓知道後,只帶了十個勇士組成的敢死隊潛入了敵營,放了一把火,最終獲勝。 然後,該做的差不多做完了,他就派黎桓、阮匐為先鋒,自己則作為後援,休息一下。然後,黎桓、阮匐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矯公罕、矯順、阮寬、阮守捷、呂唐、李奎(這人還比較幸運,最後被消滅),不過這些人的結局史書都沒有記載,反正丁桓已經統一了全國。 967年,在這一年之中,矯公罕、矯順、阮寬、阮守捷、呂唐、李奎不算強的六個使君相繼被消滅,而最後獲勝的丁桓的身份該有所變化了。回顧一下丁桓的一生,他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牙將,又叫丁環,最後卻打破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野心家的陰謀 此時,有一雙眼睛正狠狠地盯着他,他看到了機會,一夜暴富的機會。這個人是宮廷侍衛杜釋,他原來只是一個小吏,後來得到丁部領的賞識與信任,加上他武功比較好,所以他成為了丁部領的貼身保鏢,但是杜釋野心很大,一直想篡奪主公的江山,他對丁部領反而是恩將仇報。一天晚上,丁部領喝得爛醉躺在家裡的沙發上,於是在他旁邊的杜釋趁機殺死了丁部領和南越王丁璉。丁部領一共三個兒子,兩個都死於非命,可嘆啊!但是杜釋並沒有當成皇帝,他最後被定國公阮匐誅殺,丁部領嫡次子也就是丁璉的同母弟年僅六歲的丁璿(音玄)即位,而這也埋下了禍端。 越南版黃袍加身 丁部領死後葬於華閭山陵(後改名為長安山陵),諡號為先皇帝,史稱丁先皇。現在說一下丁朝國內的形勢,我們先介紹一下皇族勢力:原皇太子丁璉的後代在朝中為中級官員,丁璉的後代丁列在後黎朝曾經弒君並掌權,此是後話。另外還有一些老臣與丁部領叔父丁頂的子孫與眾皇族。而後族有丁璿、丁璉的母親太后楊雲娥及一些外戚。兵權掌握在十道將軍黎桓、定國公阮匐、外甲(官名)同時也是皇族的丁佃等人手上,而丁璿實際上只是個傀儡皇帝。 黎朝初建 我們從頭說起,980年初,宋太宗得知丁朝內亂的消息後,那時黎桓還沒當皇帝,宋太宗下令起兵南下征討越南,在次年,宋軍開至越南境內,第二次白藤江大戰開始了! 宋太宗得知黎桓篡位,更是名正言順了,他以扶立丁璇復位為名義,下令侯仁寶率陸軍出邕州,劉澄率水軍出廣州,立即發兵討伐黎桓,試圖水陸夾擊。並且宋太宗給黎桓寫信(下國書),斥責他擅行廢立之事。黎桓派牙將江巨望假冒丁璇的使者出使宋朝,要求加封節度行軍司馬,這是緩兵之計,因為越南跟中原王朝打仗,他還是沒有把握,再加上時間倉促,他得趕快掉各路兵馬來護駕。但是宋太宗察覺到這是黎桓的緩兵之計,一面令宋軍繼續進兵,並一面遣使赴黎桓處,要求黎桓或是交出丁璇與太后,或是入朝受封,但是黎桓也不是傻子,他是一個軍人,膽子大得很,大不了跟宋朝拼了,再說他也不是純粹是大老粗,他當天晚上急忙把《孫子兵法》翻了好幾遍,用來應急。 宋軍的侯仁寶、孫全興部已到達諒山,陳欽祚部到達西結,打敗一萬左右的黎軍(下文皆用此名),殺死二千餘人,這是第一回合。不過黎桓投入此次戰役的兵力共一萬五千人,現在還剩一萬三千人左右。宋軍是水陸並進,水軍方面,劉澄率部到達白藤江,黎桓命令在白藤江里打下許多木樁(學習吳權的做法),但是好漢不吃眼前虧,宋朝不打了,雙方僵持着,這也給了黎軍喘息之機。 次年春,宋朝水軍在在白藤江打敗黎軍,斬首千餘人,俘虜戰船二百餘艘,黎軍還剩一萬兩千人左右或更少,宋軍傷亡不詳,但應該不大。大軍繼續前進,侯仁寶為先鋒,孫全興部停留在花步地區七十天等候劉澄的水軍。侯仁寶多次派人催促,但依舊滯留不前。劉澄軍到來後,兩軍方才合兵前進,由水路至多羅村。黎桓引兵退至支棱江,然後派使者向侯仁寶獻詐降書。侯仁寶中計了,他緊繃的神經鬆懈下來,黎桓夜襲宋軍軍營,宋軍潰敗,侯仁寶陣亡。陳欽祚得知侯仁寶已戰敗身亡,率軍撤退,遭黎桓追擊,大敗。 轉運使許仲宣向宋太宗上奏此事,宋太宗也只好下令撤軍。不久,宋太宗下詔懲治相關將領,主帥之一的劉澄活活嚇死了,賈湜、王僎二人在邕州被處死,孫全興被押赴京城斬首,其他將領有撤職的,有罰俸的,有降級的,都遭到了不同的處分。 另外,宋朝給陣亡的“革命烈士”侯仁寶開了追悼會,追贈工部侍郎。宋軍退兵後,黎桓打算與宋軍修好,畢竟越南是小國,大戰過後死了幾千人,要是宋朝再來打,就勝負難料了。983年,黎桓遣使向宋朝朝貢,遣還俘虜,上表謝罪,986年,黎桓又遣牙校張紹馮、阮伯簪等朝貢,並要求宋朝承認其在越南的統治地位。993年宋封其為交趾郡王,997年又加封其為南平王,承認前黎朝政權。 然而黎桓即位之後,他就原形畢露了,黎桓其實是一個是一個殘暴、酗酒、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雖然他後宮美女成群,生活極為糜爛,揮金如土,肉林酒池,但他還是比較有能力的,所以把國家的制度完善得還比較好。他在戰爭勝利後不久的982年(白藤江大戰是981年)就率軍攻打占城,占城本來就是小國,一下國都就被攻陷,國王吳日歡(梵文名因陀羅跋摩四世)投降,並成為黎朝的屬國,按時向其朝貢。 然後他就在國內進行改革,他嚴刑峻法,並開鑿運河,發展經濟,並於1002年改全國十道為路、州、府。當時農民起義與當地的土著鬧事頻繁,他都予以殘酷鎮壓的方式,所以名聲算不上太好。為了鞏固統治,他分封自己的十一個兒子與一個義子為諸侯王,鎮守各地,而這也是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黎桓有三個妻子,第一任妻子Thiên Phúc(980 - 988,是結婚的時間,不是生卒年)無子,第二個妻子Hưng Thống (989 - 993)生了前九個兒子(真能生!),第三個妻子Ứng Thiên (994 - 1005)生了十子至十一子。黎桓的長子黎龍(左金右俞)(筆者註:估計這個字天涯顯示不出來,所以以這種方式代替)被封為皇太子、擎天大王,但1000年死了。次子東城王黎龍錫(一作黎龍銀或黎銀錫,後改為東城大王)。三子南封王黎龍鉞,是黎桓最寵愛的兒子。四子御蠻王黎龍釘,駐守清化省,事跡不詳。五子開明王黎龍鋌(後為開明大王),他與黎龍鉞不和。六子御北王黎龍釿、七子定藩王黎龍𫓩(這個字沒查到,越南語為Tung,大概是唐吧)八子副王黎龍鏘、九子中國王黎龍鏡、南國王黎龍鋩、行軍王黎龍(左金右是,又名黎明提)加上一個義子扶帶王(名字失考,鎮守扶帶)。(註:我之所以把這些人列得這麼清楚,是為接下來的寫作做好鋪墊,他們中大多數人都要出現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當然名字也不用記那麼清楚。這些是我在越南語維基百科上查到的,google加上人腦翻譯,所以比較詳細。) 長子黎龍(左金右俞)於1000年早逝,年僅11歲。 跟我們沒有很大關係的是四子御蠻王黎龍釘(991年—?),他在任上得禽流感死了。六子御北王黎龍釿(991年—?),鎮守富蘭(位于越南北部)。七子定藩王黎龍唐(993年—?)暫且這麼叫吧),封地位於清化省。其他就不說了,都跟我們的故事沒有很大關係。 1005年,國父黎桓駕崩,享年六十四歲,葬德陵,廟號太祖,諡號大行皇帝(在中國是對剛逝世還沒立諡號的皇帝的暫稱,下葬後立正式的諡號,日本引用為大行天皇。大行是永遠離去的意思,最早見於《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不知是不是黎桓的兒子們偷懶或者應爭權沒時間立諡號,或者是在越南大行皇帝與中國意義不同?) 老爸一死幾個兒子就開始爭皇位了。黎桓指定的皇太子是他的愛子南封王黎龍鉞,可是次子東城王黎龍錫和五子開明王黎龍鋌都對皇位有覬覦之心。黎龍錫於爭鬥之中慘死(此說為我考證),剩下的是南封王黎龍鉞與開明王黎龍鋌兩兄弟。南封王黎龍鉞是黎桓最寵愛的兒子,所以封地多兵多,於是黎龍鋌選擇了隱忍,黎龍鉞當上了皇帝,但屁股還沒坐熱的他馬上就出事 首先,我們為黎桓的逝世默哀三分鐘,然後開始更文。 上回說到,皇太子黎龍鉞與五弟開明大王黎龍鋌爭奪皇位,而最後黎龍鋌竟然退讓了。 這是因為黎龍鋌的兵力可能不如他哥哥,而且黎龍鉞是皇太子,朝中肯定有很多的死黨、擁護者,要是開打的話,不定誰輸誰贏。於是黎龍鋌準備玩陰的,他做出了精密的部署:先假裝不敵,投靠哥哥,先讓哥哥當上皇帝,然後再趁他不備,發動一場政變,奪取皇位。 黎龍鉞死後廟號中宗,不知所葬,可能是隨便找個地方拿草蓆一裹就埋了,然後新的時代開始了。 黎龍鋌,又名黎至忠,興統三年(991年,註:黎桓有三個年號,分別是天福(980年—988年)、興統(989年—993年)、應天(994年—1005年))封開明王。正月丙午,即皇帝位,上尊號曰開天應運聖文神武則天崇道大勝明光孝皇帝(看來則天這個詞不是武則天發明的,一開始就在尊號里出現過),他把自己捧這麼高,其實他卻是個暴君。 《越史略》記載:王性好殺,人有臨刑,用茅纒以火燒之,又使優人廖守心持鈍刀而解之,以遲其死,如此數日,其人哀號痛切,守心戱曰:“汝不慣受死。”王大笑,以為樂。凡征討所獲虜俘,則押赴江岸,潮退,令人作水牢,驅入其中,潮漲,則呵呷而亡。又使登髙木,從下伐之。王又幸支寧江,江多蛟,乃繫人於舟側,往來中流,令蛟害之。凡牲牢將供庖廚,先使人牽入,手刺殺之,然後付庖人。又削甘蔗於僧統郭卯頭上,陽為失手,傷卯頭,流血,王大笑。或寅夜殺貓,賜諸王食,食畢以貓頭示之,諸王皆嘔吐。每視朝,則使優人喋喋其口以亂執政之奏事。又以守宮為膾,以與人相爭而食。 如此暴行,人人都恨死黎龍鋌了,他的四哥御蠻王黎龍釘起兵反對黎龍鋌,被黎龍鋌的軍隊擊敗,改黎龍釘的封地峰州為太平府,收歸國有。另外,他給自己的母親“初侯姨女”(可能是誰的姨女吧,史書上是這麼說的)上尊號興國廣聖太后,母子倆天天吃山珍海味,而他們不知道很多人都恨不得殺了他。然而他的對外政策是“一尊於宋”,只要把大哥伺候好了,自己就可以一直有這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他暴虐遠勝乃父,性好殺戮,且好色成性,因酒色過度,生活作風又不好,得了痔疾(就是長了痔瘡),所以他天天上朝都是側臥着,所以有個綽號叫“黎臥朝”。1008年,黎龍鋌改元景瑞(又作建瑞)元年,而這時他已經很危險了,加上他也不怎麼管事,大權旁落,這才有了前黎朝的滅亡。 景瑞元年,好鬥的黎龍鋌決定親征都良、渭龍兩州,大勝,他下令把抓來的俘虜用杖擊之,俘虜痛得大叫,黎龍鋌就很高興,真是心理變態!他又親征愛州,犯下了很多暴行。景瑞二年(1009年),黎龍鋌為痛恨他的下屬所殺,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四歲(虛歲),他的兒子黎乍只有十歲,兩個弟弟爭奪皇位(黎桓的前五個兒子都死光了,所以是六到十一子中間,但是其他兒子年齡太小,可能就是六子和七子作亂),殿前指揮使李公蘊篡位(趙匡胤也是這個職位)於1010年建立李朝。 黎龍鋌死後廟號莊宗,李公蘊也很幽默,給黎龍鋌的諡號就是臥朝皇帝,這個朝代史稱前黎朝,因為後面還有一個黎朝。 第七章:李太祖建國 李公蘊何許人也 說到李朝(又名後李朝,為了與李賁的前李朝有所區別),就要先說起李太祖李公蘊老先生,那李公蘊又是什麼人呢,肯定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得或者外星人移居地球,他老人家還是正宗的華僑。關於他的先祖,有兩種說法,不過都是中國人。 其一,他的先祖住在福建泉州市所屬的縣級市晉江市安海鎮(即《越史略》中的北江法州),安海鎮位於福建省晉江市南部,靠海,與金門島隔海相望,這裡風景不錯,文化也很發達,朱熹之父朱松為首任安海鎮官。朱熹一家三代在此講學,為官,明清兩代,安海共計有進士43名。1130年,南宋設立石井津,所以當時這裡應該叫石井津,李公蘊的先祖如果生活在這風景優美、文化發達的小鎮上,平時種種地,沒事在海灘上曬曬太陽,也很是快活。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也是越南人提出的,即:李公蘊是我們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曹王李明的後代,680年,他因為唐高宗的太子李賢事件(可以去看蝸牛兄的那本書,我就不多說了,已經稍微有點跑題了)連坐,降為零陵王,流放黔州。682年,黔州都督謝祐逼迫李明自殺,老好人唐高宗深悼李明之死,將黔州官吏全部罷免,他的三個兒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長子李俊襲封零陵王,兼南州別駕,次子李傑為黎國公,垂拱年間被處死(685年正月—688十二月,這時雖然是唐睿宗繼位,但武則天掌握實權,她處死了很多李唐貴族),也不知道李公蘊是哪一個兒子的後代。 不過史籍記載的那個說法比較可信,《越史略》接着記載:李公蘊生於丁部領太平五年(974年)二月十七日(或說二月十二日),母範氏,他出生時倒沒有紅光滿室,他是范氏去焦山旅遊時跟神人生的(這種傳說見多了,多一個沒關係),他小時候很聰明,器宇恢豁,他小時候去六祖寺遊學,有個比較有名的萬行法師說:“此非常人也,強壯之後,必能濟世安民,為天下主。”一般來說有這種預言在身的都是大人物甚至聖人,又是一句讖語,而他也很快成為了國家公務員,也許是因為萬行法師的讖語,他在當地小有名氣,再加上他能力也十分不錯,他的仕途可以說是平步青雲,他很快就由地方官搖身一變成了京官。他慷慨有大志,不事產業,好涉獵經史,待人謙和,是一見如故的那種,再加上長得英俊,他經常上各種銷量很大的八卦雜誌。 形勢危急 這時,越南也發展了起來,全國人民攜手奔小康,實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一打就輸,就算贏了也有運氣的成分,現在至少越南人自己不把自己當蠻夷了,比如說黎桓有一個兒子被封為御蠻王,說明他們自我感覺還是很良好的。另外我要說的是,越南陳朝建立之後在下令把李朝改成越南語中讀音相近的阮,叫阮朝,李公蘊有時被寫作阮公蘊或阮蘊,可能有點貶低的意思。 關於萬行法師,還有兩個小故事(用Google看了好久才大致搞懂),第二次白藤江大戰時(980年),宋軍仗打得挺順利,黎桓有點慌神了,問道:“軍師,你有什麼好辦法沒有啊?)於是萬行說:“陛下,如果用我這個辦法,不出七天就可以打敗宋軍。”黎桓懷疑這禿驢是不是在忽悠他,半信半疑之際,萬行把辦法說了出來,就是以前講過的詐降使敵人不備將其擊敗那個辦法,就是萬行出的主意,結果果然成功了,還將宋軍主將侯仁寶殺死。 另一個故事是:982年,占城內亂,黎桓在猶豫要不要去攻打,又覺得這樣趁火打劫有點不道德,萬行看到了,對他說:“陛下,機會難得,時不再來啊!陛下不要有婦人之仁,這年頭講那麼多仁義道德幹嗎,又不是宋襄公。”萬行是出家人,至少不會講道德頂個屁用之類的話,他本來就五六十歲的人了,於是他就耐心地給黎桓講解,黎桓也不是傻瓜,覺得他說得極是,於是黎桓下定決心,發兵攻打占城,攻陷其王都,迫使占城稱臣納貢。 後來因為黎桓死後幾個兒子爭奪皇位,天下大亂,於是萬行就安心干自己的老本行去了,每天打打坐、念念經、敲敲木魚,他並沒有幫助黎桓的哪一個兒子爭奪皇位。 順便說一下李公蘊既然是天神的兒子為什麼會姓李呢?因為李公蘊三歲時(那時還沒起名字),他的媽媽范氏結婚了,丈夫叫李慶文,李公蘊也就成了李慶文的養子,所以姓李,起名李公蘊。 當時李公蘊也成了一名不大不小的官員,那時黎龍鋌向哥哥黎龍鉞讓步了,其實他想讓哥哥失去警惕心,在哥哥剛登基時殺掉哥哥。黎龍鉞(也就是黎中宗)繼位三天后被殺,當時朝臣一見這陣勢,反應慢的還呆站在那裡,反應快的都四散逃命去了(用史書上的話說是“皆奔亡”),過了一會兒,只見剩下的大臣中跑出一人,抱着中宗的屍體痛哭流涕。黎臥朝看到這一幕後,有些感動,也有些愧疚,他當着朝臣們的面表揚了李公蘊的忠誠,並於事後拜李公蘊為四廂軍副指揮使,幾日後又升為左親衛殿前指揮使(即皇上貼身侍衛中的長官)。 李公蘊當上左親衛殿前指揮使後,李公蘊老家種的一棵木棉樹在一個刮着狂風暴雨得夜晚被雷擊中觸電了,上面竟然出現了一行字:“樹根杳,工木表,青青禾,刀木落,十八子成。震宮現日,兊宮隠星。六七日間,天下太平。”不知道誰發現了這行字,然後傳到了萬行的耳朵里,於是他把這件事告訴了李公蘊,然後說:“臣近見讖文之異,知黎當亡而阮當興也。阮氏無若公之寛慈仁恕,頗得行模寄昶呤敘N,但以不及見盛治為恨耳。” 這件事很荒謬,很多人見了絕對會大喊一句:“搞什麼灰機!”。不知道那些讖語是誰寫的,很有可能是萬行出的主意,然後李公蘊派人去刻字,黎桓時期萬行給黎桓當謀士想得出那麼損的招(見前文),他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再說了這文字寫得這麼精細的讖語一定是出自高人之手,李公蘊身邊除了他很有水平,還能有誰呢? 上面那個讖語事件據說是發生在李公蘊稱帝之前,然後李公蘊就稱帝了。讖語事件之後,據說李公蘊怕這句話泄露出去自己性命不保,於是讓萬行到芭山(今地不詳)躲一陣子去了。 景瑞二年(1009年),黎臥朝駕崩了,當時太子年幼,有一個人看到了機會,準備發動政變,可是他又覺得自己不夠當皇帝的資格,於是就想到了李公蘊,李公蘊胸有大志,又很有謀略,皇帝非他當不可,再說了政變之後自己就是開國功臣了,這政變成功率又高,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他就去跟李公蘊說:“主上冥頑,多行不義,天厭其德,弗克壽終。嗣子沖幼,未堪多難,庶事煩擾,百神靡依,下民嗷嗷,欲求其主。親衛曷因此時逺追湯武之跡,近鑒楊黎所行,上順天心,下從人望,而猶守區區之小節耶?”李公蘊聽了這話以後很高興,但還有所懷疑,說:“公何為敢出是言!吾必執以送官。”然後那人又說:“臣見天時人事如此,故敢啓之,今欲送官,詹晦o死。”然後李公蘊打量了他一下,確定不是自己的對手派來的奸細,於是客氣了很多,但還是怕隔牆有耳(李公蘊是個十分謹慎的人):“吾安忍告公?但恐語泄而併誅耳。”那人趕快拍馬屁:“國人皆謂阮當代黎,圖讖已見,不可掩也,轉禍為福,今其時矣!親衛尚何疑乎!” (註:此文中阮皆是李,因陳朝要求越南李朝的後裔都改為阮姓) 李公蘊到:“吾觀公志與萬行不異,杖鞝搜裕媽渤觶俊蹦僑嗣Φ劍骸胺澆癜儺掌1祝癲豢懊SH衛若撫以恩德,彼必翕然從之,猶水之就下,孰能禦之?”於是到這時,雙方意見一達成一致,就等執行了。 當時的形勢是:黎臥朝的太子黎乍只有十歲,兩個叔叔起兵造反(後來查了一下,據說是黎桓十一子行軍王黎龍(左金右是,又名黎明提)和黎明昶(據說是峰州刺史,曾向北宋進貢,被賞食邑七百戶,據我考證應該是黎桓第九子御北王黎龍釿的又名))。於是李公蘊迅速出兵殲滅了叛軍,黎明昶死於亂軍之中,黎明提逃走。 這時,李公蘊派人召回了萬行,幾個人開始商量登基的事,這時李公蘊兵強馬壯,也沒有人反對他,於是他就成了當皇帝的最佳人選,他的皇帝之路太過順利,因為他不僅有萬行那樣的謀士,還有人馬,而且他本人也胸有大志,而且太子年幼,且都城地勢高,不易攻破,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他能不篡位成功嗎?他不是權臣,只是皇帝身邊的侍衛長官,最後能榮登大寶,這與他本人的才能息息相關。 那李公蘊的登基會一帆風順嗎?那個煽動他篡位的人又是誰呢?在此留個懸念。欲知後事,請看下回:榮登大寶。 榮登大寶 關於李公蘊先生登基的過程,後黎朝編寫的《大越史記全書》只說:“及臥朝崩,遂繼帝位,改元順天,大赦。”由此可見《大越史記全書》還是給李公蘊留了面子,關於李公蘊篡位的事上面一點都沒寫,好像黎臥朝一死,李公蘊就繼位,是順理成章的。《大越史記全書》是後黎聖宗於1479年命史官吳士連編纂,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後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 聲明一點,後黎朝與黎朝一點關係也沒有,一個家族怎麼可能運氣那麼好,建立過兩代王朝,所以後黎朝沒有必要為黎朝鳴不平,再加上後黎聖宗比較崇拜李公蘊,最重要的是崇拜他長得帥,然後是崇拜他得了天下,李公蘊既然是皇上的偶像,吳士連也不敢亂寫,當然多寫點好話。 古代都是為尊者諱,連越南也不例外,據《越史略》記載,那個人是見李公蘊有受禪之意,才想擁立他作皇帝,說白了就是篡位之意,只是書面上說得好聽一點而已,其實也不是什麼好事。 於是李公蘊順利登基,這一年是黎臥朝駕崩的那一年也就是景瑞二年(1009年)的下一年(1010年)的11月,也就是1000年前,他建立了李氏王朝。 李公蘊繼位後的時局還不是十分穩定,於是李公蘊找來師父萬行與擁立他的人商量怎樣收買人心,現在可以揭曉那個擁立者的身份了,他是隨龍軍統帥陶甘沐,也算個識時務的人,或者說是投機者。 李公蘊主要是向萬行請教,另外也把心腹陶甘沐請來了。李公蘊問萬行:“現在時局尚未穩定,我該怎樣穩定局勢呢?” 聖旨的大意是:給李公蘊上尊號:奉天至理應運自在聖明龍見睿文英武崇仁廣孝天下太平欽明光宅章明萬邦顯應符感威震藩蠻睿謀神功聖治則天道政皇帝(馬屁之詞,威震藩蠻,他還真不拿自己當蠻夷看。李公蘊死後就用這個做諡號)。追尊皇考李淳安為顯慶王,母親為明德太后。冊封了六個王后(黎氏、陳氏是有記載的,她們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沒有地位高低之說),立長子李佛瑪(又名李德政)為皇太子,其餘的兒子皆為侯爵。十三個女兒被封為公主,長女安國公主被嫁給陶甘沐,陶甘沐還被封為義信侯(煽動他人篡奪皇位還被封為義信侯,寫到此處筆者不禁大笑起來!)然後分封宗室:王兄某為武威王,弟為聖翊王(李公蘊是次子)。然後他先派考察團到宋朝考察了一下管制,然後封官:陳鎬為相公(宰相的別名),吳丁為樞密使,歸碩輔為太保,鄭文孝為太傅,裴車磊為右金吾,譚坦為左武衛,杜間為右武衛。 李公蘊這時又命人編了個故事逗老百姓:李公蘊出生時,他的老家古法鄉的應天寺的一條看門狗生了條小狗,這小狗從遠處看一身雪白,但近看小狗背上竟然有黑毛構成的天子二字。這個故事編的不怎麼樣,難道李公蘊就相當於一隻狗崽嗎? 難道那天子二子是用毛筆寫上去的?再說了,如果有人離小狗崽那麼近,那母狗肯定早撲過去了,他還能活着回來嗎?再說了,就算是他家旁邊的廟裡的狗崽碰巧身上有天子二字又能說明什麼,這個故事編得很拙劣。 天下漸漸太平,李公蘊卻準備遷都,這是為什麼呢?請看下回:遷都升龍。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落基山人:開國後毛澤東的歷史貢獻3 | |
2009: | 真理赤裸裸:雕塑大師脫光了張志新的衣 | |
2008: | 香椿樹: 為什麼說毛澤東是窮人的佛祖 | |
2008: | 三十年代上海女作家的悲慘結局 | |
2007: | 柞里子:香港離島風光 | |
2007: | 制度的政府,還是民主的政府 | |
2006: | 俄羅斯PK中國:誰的經濟增長符合窮人利 | |
2006: | 外蒙古獨立始末 斯大林背棄諾言毛澤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