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軍人蔡鍔——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流血救民。成不居功.敗不亡命
沒有蔡鍔先生,也許我們十幾億人今天還要向一個姓袁的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
蔡公改名為鍔,立志“流血救民”。
討袁護國,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護國軍誓師之語:成不居功.敗不亡命
一直以來,締造民主共和國,我覺得蔡將軍是堪當此任的最合適人選。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當然蔡將軍的膽識和軍事才能也是令人敬佩的。
蔡鍔的“軍隊國家化”理念,及其“軍人不黨主義”主張,可見他先進的思想.
曾幻想,共和國文有宋教仁,武有蔡鍔,那該多好。
可惜中山,黃興,教仁,蔡鍔倒下了,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站起來了。
蔡將軍生前常說:「人有善就拿來益我,我有善則拿出去益人,好比連環相生,所以善的源流永遠不會乾涸,而善端永遠不會斷絕。這樣,一個人才能停留在最好的境界,成為古今一個完全的人。」
蔡鍔對民主共和有更深更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國後,今後的任務就是建設國家,以前推翻清王朝是武力之爭,共和國建立之後,怎樣建設國家就應當是主義之爭,主義之爭只能是政黨在國會裡通過辯論來進行,因此軍人不應該加入政黨,政黨的主義之爭軍人參乎其中,主義之爭就會變成武力之爭。
因此,蔡鍔提出“軍人不黨主義”與“軍隊國家化”思想,反對軍人干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蔡將軍的見識比我們今天的一些人還要高出一籌。由此也可見蔡將軍的人品。他沒有什麼打江山坐江山的封建皇權思想,他考慮的只是國家、民族。
儘管蔡鍔將軍對政治非常淡漠,但他知道軍人該幹什麼,一旦有人要顛覆共和國,恢復帝制,他馬上站了出來。儘管這個人對他非常器重,力量強大,但國家、民族的利益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蔡鍔在護國戰爭勝利後,即得了嚴重的喉疾,在日本不治身亡。儘管蔡鍔身前一直身居高官,做都督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所有錢糧一手包辦,連中央都畏懼的土皇帝;護國戰爭時帶兵打仗,每天經手的錢糧千千萬萬。但蔡鍔死後竟欠有不少的債,還是他生前的好友湊錢為他料理的後事。其高潔的品行令人敬仰啊!
蔡松坡先生,實吾中華曠古之一完人焉!
==============================
蔡鍔(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882年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6歲時在當地一位名士幫助下,免費入私墊學習。12歲考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啓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
蔡鍔也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着急迫的心情,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
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入陸軍成城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軍事救國”的生涯,並正式改名為鍔,立志“流血救民”。
1902年2月,他在梁啓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丁他的救國救民主張。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他斷言:“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蔡鍔認為“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至於“國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蔡鍔雖冥思苦想,卻未能做出回答。儘管如此,他的這種探索還是有意義的。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准,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讚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南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1911年(宣統三年)初,蔡鍔抵滇。在等待接任新職期間,他伏案著書
1911年7月,清廷發布上諭,任命蔡鍔為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旅長)。蔡鍔開始按照自己的主張和設想,進行改造和訓練滇軍的活動。蔡鍔雖未參加同盟會,卻受到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的影響,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繫,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向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1月1日(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昆明起義,起義官兵在五華山組織了“雲南軍都督府”,公推蔡鍔為雲南都督。這時,他年僅29歲。蔡鍔就職後,積極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使雲南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任全國經界局督辦。他一方面領導經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熱心於軍事學術活動。他與蔣方震、閻錫山等11人組織軍事研究會,深入研究各種軍事學術問題。
其間,他不斷上書袁世凱,為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獻計獻策,傾訴他希望建設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強烈願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不僅對蔡鍔改革軍事的熱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瘋狂地進行軍事獨裁和復辟帝制活動。
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才偉略,群望所歸”。
1915年5月7日,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深深刺痛了蔡鍔,使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北京出現了一個打着“籌一國之治安”旗號的“籌安會”,公然為復辟帝制製造輿論。接着,各類“聯合會”、“請願團”也紛紛粉墨登場,為帝制唱讚歌。
12月,袁世凱完成了復辟帝制的準備,於13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國,改用拱憲年號。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蒙蔽衰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啓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后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響應,廣西則越兩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
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台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
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醞釀發動討袁起義。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決策,並着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蔡鍔抵達昆明,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通電宣布獨立,眾推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占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占瀘州,卻牽制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瀘州前線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議。
袁世凱第二期作戰計劃,決定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於湖北,準備重點進攻湘西,再以湘西為跳板從翼側進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進攻陝西,(陝西將軍陳樹藩已宣布獨立討袁)以保障京師的側翼安全。張敬堯雖然與護國軍談判停火,暗裡也在制定新的作戰計劃,準備對護國軍發動新的攻勢。其作戰企圖是:以第8師主力分別從合江出先市、堯壩,向白節灘翼側進攻,張敬堯親率第7師主力由納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驛佯攻,鉗制滇軍主力,另以一部由二龍口,大渡口等處向大州驛側後實施深遠突擊,直搗永寧,斷絕滇軍後路。袁軍新的作戰企圖,早被護國軍識破。蔡鍔等一面對敵“虛與委蛇”,努力達成停戰協定,以便爭取時間,整頓部隊,調整部署,補充新兵,催運軍需,一面積極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以圖大舉”。
袁世凱在6月6日憂鬱死去,護國戰爭也隨之結束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歸故里,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公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裡間關馬伏波。
----孫中山挽蔡鍔
(本聯以東漢名將班超、馬援比擬蔡鍔。武昌起義爆發後,蔡鍔領導昆明新軍起義,宣布雲南獨立。故上聯說他一生意氣激昂,如同漢代任西域都護平定莎車、龜茲等地貴族變亂的班超。袁世凱稱帝時,蔡歷盡艱險潛回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察遂任四川督軍。因戰事積勞成疾,旋赴日本就醫,逝於福岡。故下聯將他比做漢代任伏波將軍、後出征時病死於軍中的馬援。全聯寄託了作者對察鍔的讚頌和緬懷。本聯運典襯托兼用,以班超、馬援兩典襯托蔡鍔,甚為貼切。)
國民賴公有人格;
英雄無命亦天心。
----梁啓超挽蔡鍔
知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梁啓超又挽蔡鍔
(1916年11月8日蔡鍔以肺病卒於日本福岡醫院。梁氏聞耗悲痛異常,除於12月5日與旅滬人士舉行公祭外,並率仲弟啟勛等私祭之;此聯為私祭時所撰。此為典句聯。"知所"句,語出《孟子·告子上》:"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意謂死亡本是我所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所以有的禍害我不躲避。"非夫"句,語出《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 曰:'有慟乎?非夫人之慟而誰為?'"末句是說: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麼樣的人傷心呢?吳恭亨評此聯時說:"集《四子書》語不難,難在出副語痛至,對副語襯出師挽弟,尤栩栩欲活。"蔡是梁主講長沙時務學堂時的得意門生,又是出師討袁的合謀者,因此,蔡的逝世給梁啓超帶來極大悲痛?他在《祭文》中說:"嗟乎嗟夫,天不欲使余復有所建樹,曷為降罰不於吾躬而於吾徒。"梁氏善集句聯,此為其中最恰切的一個。)
濁世生公天大錯;
人間留我老何為。
----譚人鳳挽蔡鍔
一身肝膽生無敵;
百戰靈威歿有神。
----黎元洪挽蔡鍔
正倚濟時唐郭李;
竟嗟無命漢關張。
----黎元洪挽蔡鍔、黃興
微君之功,今為洪憲之世矣;(另有版本首句為:"微君之躬,")
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
----康有為挽蔡鍔
食少事煩,西川勞苦思諸葛;
功成身退,東海蒼茫哭仲連。
----馮國章挽蔡鍔
才氣自空群,往事莫將成敗論;
英靈還為國,壯懷寧以死生殊。
----馮國璋再挽蔡鍔
非若輩可嗤,英名萬古江流在;
慰我民以笑,侯船兩旗風泊之。
----張謇挽蔡鍔
(1916年11月8日,逝世於日本福岡大學醫院,後喪舟歸經南通天生港,張謇挽此聯以示哀悼。"英名",極力肯定蔡鍔。在當時上層人物中,對蔡鍔不乏非議者,而張謇認為,江流不止,則蔡鍔的英名萬古長存。"慰我",語出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侯之船兮兩旗,度中流兮風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pin2]以笑。"相傳,柳州風俗,迎神的船上插有兩旗,船中放置木馬木偶人,音樂前導,迎而至廟。嚬,同顰,謂皺着眉頭。不嚬以笑,不愁而喜。上述風俗是寫柳州人民迎柳侯神[柳宗元]入廟的情形,今借來寫蔡鍔靈船,惟妙惟肖。)
魂魄異鄉歸,如今豪傑為神,萬里江山空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楊度挽蔡鍔
(上聯對蔡的去世表示悲泣。異鄉,指蔡病逝於日本福岡。楊度曾擁護袁世凱稱帝,袁死後思想轉變,加入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中稱蔡為豪傑,反映了他對蔡一生的肯定。"萬里江山空雨泣",極寫對死者哀痛之深切,江山本無情,現在亦為死者致哀哭泣,何況人乎!下聯一方面反映了楊對國家前途、民眾疾苦的關心,同時也反映了楊當時對討袁戰爭的保留看法,表現了楊度思想上的局限。瘡痍,指創傷,比喻戰爭帶來的民生雕敝。"當時成敗",指蔡鍔領導的討袁戰爭。滄桑,滄海變良田,這裡指已成往事。)
萬里南天鵬翼,君正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廿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易順鼎(代小鳳仙撰聯)挽蔡鍔
(這是作者代小鳳仙擬的一副挽蔡鍔的對聯。蔡鍔被袁世凱軟禁時認識了北京名妓小鳳仙,彼此相愛。小鳳仙不僅色藝超群,而且明辨是非,愛憎分明,敢作敢為。後袁世凱公然稱帝,蔡鍔在小鳳仙幫助下逃回雲南,立即向全國發出了《討袁檄文》,組成護國軍,起兵討袁,贏得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護國戰爭的勝利。蔡鍔則積勞成疾,客死日本。上聯歌頌蔡乃生長在南國的英雄,如同大鵬展翅,正扶搖直上,前程萬里,但出於憂國憂民,心力交瘁,不幸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我和他萍水相逢、結下的姻緣,可終成一場空夢。"萬里南天鵬翼"兩句典出《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下聯直承上聯而來,我從北地南來,墮入風塵,淪為官妓,正悲身世淪落,卻贏得了英雄的賞識,結為知己;我這樣一個妓女,也將附驥尾而千秋留芳了。"燕支",即胭脂,代指妓女。"桃花顏色",喻指小鳳仙。聯語文筆典雅精美,感情真摯,評價蔡鍔及申述兩人關係完全切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且能將一己之悲哀與時代之憂患結合起來,使聯意得到深化,因此傳誦一時,被譽為名聯。一說,掩護其潛出北京者是孫中山顧問、澳大利亞駐北京記者端納。)
旗揚滇省,軍震川疆,聽叱咤一聲,洗清帝制腥膻,風起雲飛酬壯志;
身寄外邦,心懷祖國,讀臨終遺電,試問同胞痛哭,淚枯血竭為何人?
----佚名挽蔡鍔
昆明一鼓,北震燕京,勸進封還帝闕書,誰能把七二奇峰壓倒嵩岳;
巫峽片帆,東浮瀛海,長生不與仙家藥,我欲乘三千巨浪鏟卻蓬萊。
----吳獻征挽蔡鍔
攻錯似曾左,交契似雷陳,為國家患難相依,竟慘類扼吭,問年只等周公瑾;
發憤如祖劉,代將如郭李,儻時局紛紜多事,恐難鳴孤掌,何處重逢鍾子期。
----唐繼堯再挽蔡鍔
具乾坤旋轉之才,帝制推翻,民國再造,費幾許熱血苦心,奇略振全球,何殊光武復劉,少康興夏;
當風雨飄搖之際,神州依舊,柱石先頹,胡不吊忠魂烈魄,哀思動三迤,從此平原繡像,范蠡鑄金。
----雲南省議會挽蔡鍔(37+37=74字)
成不居首功,敗不作亡命,誓師二語,何等光明,故一旅突興再造共和;
下無逞意見,上無爭利權,遺書數言,如斯深切,問舉國朝野奚慰英靈?
----丁懷謹挽蔡鍔
湖南長沙嶽麓山蔡鍔墓對聯:
以國家社會為前提成不居功敗不亡命
得衡岳瀟湘之正氣生則人傑死則鬼雄
北京西城區棉花胡同66號有蔡鍔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