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戰敗項羽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喝到高興時就問大臣們:你們都說實話,為什麼朕能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天下?
有大臣就回答說:陛下你是“慢而侮人”、項羽是“仁而愛人”。可陛下你讓人攻城略地,得了好處能分給這些人,跟大家利益一體;項羽卻妒賢嫉能,害功臣、疑賢者,打仗贏了不給大家分好處,所以最後還是失了天下。
漢高祖劉邦
劉邦哈哈一樂,說:各位卿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朕比不上張良;要論安撫百姓、保障供給,朕比不上蕭何;要論指揮千軍萬馬,戰必勝、攻必取,朕又比不上韓信——這三位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朕能用好他們,所以朕能得天下。可你們看項羽,好不容易有個范增還不能用,所以他最後輸給我了。
談到劉邦,連《史記》裡面都很大膽地說他是“好酒及色”,當個小官,把同事給狎侮了個遍,出去喝酒經常欠債不還,典型的一個無賴。可司馬遷同時也客觀說他“喜施,意豁如也”——是個大方而大度的人。論才幹,他自己也說了,比不上手下的一干人等,可最終卻是劉邦戰敗了“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的項羽,創建了漢王朝。
豈止劉邦,我們去看歷代的開國皇帝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開國皇帝們是普遍性的“無能”——論本事都比不上自己手下的一幫能人、也比不上敗給他們的競爭對手。可為什麼是這樣的一些人,在歷史舞台上成為最重要的角色呢?
人的通病是喜歡有意或無意地賣弄自己擅長的東西——否則就不會有“技癢”這個詞了。本來,讓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是提高效率的好途徑。但是,如果是領導者,總在技能的層面上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更大的問題就出現了——你的部屬的空間會受到極大的擠壓。項羽論帶兵打仗,那是絕對的高手,所以韓信在他的手下最終沒有什麼出路,只好跳槽去了劉邦手下。劉邦帶兵打仗不行,韓信到了劉邦手下就天然有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最終成為輔助劉邦得天下的頂梁柱之一。
再看西漢以後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哪個又不是因為能用好一群能人、而不是靠自己的文才武略得天下的?看上去,這些開國皇帝普遍性“無能”,可他們的“能”恰恰就在於能用好能人。
開國如此,創業和管理亦然。矜伐己能的毛病很難避免,很多人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長,當了或坐到了企業的領導者,可坐在了這個位置上,仍然有意或無意地愛賣弄自己的這“一技之長”。俗話說“文人相輕”,愛賣弄自己一技之長的領導者,看自己的屬下這兒也不對、那兒也不好(其實屬下也這麼看他們,可就是不太敢充分表達出來而已),扼殺了有才幹的屬下的空間、也扼殺了他們的積極性,最終落得韓信去楚,剩下一幫只會逢迎的“太監”天天用語言或行動誇你文才武略無人能比,失敗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此類的案例比比皆是。
當領導要有當領導的樣子,當領導最重要的事情是領導好你的屬下。“依靠團隊力量”的說法都被說濫了,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的領導仍然俯仰可拾,可見要克服矜伐己能的毛病是一件多麼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老子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總依戀和依賴過去成就的領導者,永遠不會是成功的領導者。項羽帶兵打仗厲害,每每都靠自己的這點兒本事;劉邦雖然自己沒有“三傑”的那些本事,卻依靠“三傑”的團隊力量最終戰勝了項羽。
找對人、用好人,領導之道說起來其實原本就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