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漸進革命與民族主義 |
送交者: 非言飛語 2011年06月22日07:24:1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英國的漸進革命與民族主義
歐洲中世紀的世俗社會,由嚴格的等級制構成,位於最上層的是僧侶階層,其次是世襲貴族階層,再其次就是所謂第三等級,主要是平民。到了16世紀英國國教獨立的時候,第三等級中已經有了較多的新興資產階級。英國的議會成立較早,一開始 主要是僧侶和貴族的天下,14世紀的時候,愛德華三世把議會分成上議院和下議院,開始出現兩院制度。形式上是給第三等級一些權力,其實,下議院長期都沒什麼權力。在那個時候,還有一大批社會成員,就是所謂農奴,即便在兩院制系統內,也沒有任何權力。 16世紀英國國教的獨立,實際上是貴族階級和第三等級聯合起來,首先革了教會系統、僧侶階層的命。英國國教成立以後,教會的財產被沒收,分給了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僧侶在上議院的議員席位被大規模地剝奪,沒剩下幾個席位。在這個過程中,資產階級其實是與貴族階層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僧侶階層。站在民族主義發展的角度,英國國教的形成,對於英國的民族主義,也產生了獨特的作用。 長期以來,歐洲社會的教育,都由教會負責。因此,天主教會掌握的教育權力,必然導致受教育的學生,對羅馬教會的效忠。英國國教成立之後,教育的權力從天主教會轉到國教手中,雖然還是由教會掌握,但是,一方面,教會受國王控制,另一方面,國教會的教師必須宣誓效忠國教,而非羅馬教會,等於是讓每一個受教育的人,效忠英國國王或英國利益。這是英國國教獨立後,對於英國民族主義的一個重要作用。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當時英國的社會財富的積累程度和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遠沒有到產生全民義務教育的地步,因此,即便國教出現後,受教育的對象,一類是普通民眾的類似初等教育,但並不很普及;另一類是有錢人子弟的高等教育。換句話說,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受教育主要還是社會精英的權利。這一結果也使得英國的民族主義思想,在很長時間裡,大都局限在少數社會上層人物那裡。 此後,宗教改革運動也滲透到英國,但是,英國的宗教鬥爭與歐洲大陸相比,激烈程度、殘酷程度要低一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英國的國教在性質上介於天主教和新教之間,從宗教上相對緩和了保守的天主教與激進新教的廝殺。此外,已經失去大多數財產的英國國教,從財產上也相對緩和了後來資產階級與教會的鬥爭。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偶然因素。代表天主教行使教會世俗權力的西班牙,曾經組織了無敵艦隊,試圖征服英國。如果英國戰敗,英國的國教很可能成為歷史的記憶。 歷史研究說,英國海域變幻莫測的天氣狀況,幫了英國的大忙,導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失敗。這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只能眾說紛紜了。 英國國教的出現,相對來說,以比較緩和的情勢,首先實現了宗教的改革,英國成為較早宣布信仰自由的國家。其後,17世紀克倫威爾的革命,使得革命的任務相對單一,它只是資產階級對於封建貴族的革命,革命過程中,宗教因素較少,因此,資產階級革命不那麼劇烈。後世有人說,克倫威爾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夠徹底,這種話大多出自職業革命家之口,但說的也是事實。對照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第三等級對於教會、對於貴族的革命同時發生,革命的暴力程度大為增加,造成的社會動盪也持續很久,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漸漸喪失了一流強國的地位,淪為二流國家,而法國的死敵英國,則真正成為世界霸主。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相比,還有一個不太令人注意的地方。克倫威爾革命比法國大革命早100多年,不像100多年以後的法國,經歷了啟蒙運動,受教育的人數增加,即便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普通民眾,也被盧梭等人的言論薰染多時,普通民眾的革命意願極為強烈,甚至妨礙了資產階級想要達到的成果,造成革命者內部的鬥爭,造成革命的反覆,造成很多血腥的暴力。相反,在克倫威爾時代,普通民眾由於教育的缺乏,容易與貴族和資產階級達成妥協。 英國的兩院制說的簡單點,上院是貴族,由世襲和任命產生,下院是平民,由選舉或推舉產生。按照現代民主的標準,上院是完全不符合民主概念的。因此,在克倫威爾革命時代,廢除了上院,權力全部集中在選舉產生的下院。然而,正是由於上文所說,當時的英國,還缺乏資產階級的社會普遍性,民族主義也只在社會上層有影響,因此,新型的資產階級最終沒有徹底革貴族的命,而是與貴族達成了妥協,犧牲了廣大民眾的利益。 克倫威爾之後,上院恢復,延續至今,憲法所規定的自由、民主,僅僅屬於貴族和資產階級,與普通百姓無緣。兩院的議員資格和選舉,受到嚴格的財產限制,也就是說,沒有相應財產額度的人,享受不到民主和自由。甚至有財產者,如果破產,也將失去作為議員的資格。我們今天在講述英國的革命、民主等憲政歷史的時候,如果從一些詞彙、概念來理解,顯然不能對現實產生有意義的借鑑。實事求是,從現實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才是我們需要的。 在英國的這兩次革命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民族主義色彩並不普遍,它只局限於少數社會上層人物。例如,對於議員資格,除了財產限制外,還必須是出生於英國,外來的“歸化”國民,不具備議員資格。出生於殖民地的人,很久以後才具有成為下院議員的資格,而下院的權力,要到19世紀以後,才慢慢超過上院。即便如此,殖民地的非白人,也依然沒有成為英國議員的資格,甚至沒有選民的資格。英國的這種民族主義,確實比較含蓄,在國家利益的強烈意識下,民族主義既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也與少數上層人士的利益相結合。 人群是需要互相認同的。在教會掌權的神權時代,認同標準來自宗教。教會失去世俗權力後,世俗權力被分裂的專制王權代替,認同標準來自在於王權。不管後人對於文藝復興如何評價,如何把它描繪成光彩無比的人類意識覺醒,它的直接後果是,造成了一批絕對主權的專制君主國家。在這個王權林立的時代,作為培植民族主義有效工具的教育,也出現了一種過渡狀態。例如,文藝復興後,歐洲最強大的專制國家法國,很多教育機構都冠以“皇家”的名號,拿破崙就是在“皇家軍校”接受的教育。教育成為王權的工具。 民族主義的真正昌盛,出現於專制王權消失之後。失去了在王權基礎上的認同感,民族主義立即填補了人群認同的空缺, 這個過程以法國最具代表性。法國大革命將王權推翻後,立即出現了全民普及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新的凝聚力。人民的效忠對象,從過去神權轉到王權,最終轉到國家,將國家利益置於最崇高的地位。此為後話。 簡單對比一下,英國的王權始終沒有消失,只是減弱,全民普及教育也比法國晚,一直到19世紀才逐漸推行。這個過程又恰恰與英國下院的權力漸漸超過上院相一致。由此,我們不僅看到英國民族主義的特殊性,也看到其階段性。 站在回顧歷史的角度,如果說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那麼,英國的民族主義過程基本上避免了民族主義對內部不良的一面,而儘可能地利用了民族主義好的一面。但在對外關繫上,英國的民族主義則日益顯得自私自利。英國的對於民族主義的這種態度,實際上對美國的民族主義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天接着說。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解放前中國的工人農民雖然窮,但絕對有 | |
2010: | 落基山人: 專制與平民的崛起 | |
2009: | 江青張春橋是偉大的預言家嗎? | |
2009: | 來評中國古代最毒婦人 | |
2008: | 抗美援朝14個爭議問題的澄清 | |
2008: | 揭開歷史的面紗 閻崇年評說康熙盛世 | |
2007: | 笑談張聞天與誣衊“洛川會議”共產黨不 | |
2007: | 不許誣衊胡耀邦,毛時代有多腐敗?! | |
2006: | 是誰幹掉了林彪“256”專機?(1) zt | |
2006: | 是誰幹掉了林彪“256”專機?(2) 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