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聯德還是聯英美?——抗戰時期中國外交的重要抉擇
送交者: 5daziyou 2011年07月21日11:40:0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作者:  楊天石
 
  
  抗戰關鍵階段,孫科、白崇禧迷惑於希特勒的一時勝利,主張中國應該“聯德”。試想,如果蔣介石採納孫、白等人意見,中國的命運將與希特勒綁在一起,那麼二戰結束,中國將會有什麼樣的可怕命運?

  孫科、白崇禧等人主張“聯德、絕英”

  1940年7月1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七中全會。2日,討論外交問題,首由外交部長王寵惠報告國際形勢,談到日本逼迫法國政府關閉滇越鐵路,斷絕中國對外通道,成功後又逼迫英國斷絕中國通過香港和緬甸的對外交通,英國正在考慮中,等等。孫科聽後起立“放炮”說:“以英國目前之態度,香港且將放棄,勢將屈服,亦無疑義。唯吾人應明白表示,如緬甸方面亦允敵請,吾人只有取西北路線,積極聯絡蘇、德。德在歐洲已穩操勝券,吾人更應派特使前往。除外交外,並應發生黨的關係。英國在歐已無能力,必將失敗也。”(《王子壯日記》第6冊,《王世傑日記》第2冊)

  抗戰初期,中國政府將香港作為與歐美各國進行貿易,特別是軍火貿易的中心,大量戰略物資通過香港運入內地。據統計,1938年6月前,通過香港運進中國的軍需物資,每月約6萬噸,主要有炸彈、飛機、機槍、雷管、導火線、炸藥、火藥、子彈、高射炮、防毒面具等。日本力謀截斷這一通道,英國政府則不憚犧牲中國利益,曲意迎合日本要求。自1939年1月起,港英當局禁止經香港陸路邊界對華出口武器和彈藥。1940年6月24日,日方向英國政府提出,關閉滇緬公路和香港邊界,不僅要停止運輸武器和彈藥,其他如燃油(特別是汽油)、卡車、鐵路物資等,也均在禁運之列。6月28日,日軍宣布封鎖香港。孫科在五屆七中全會的發言正反映了對英國和港英當局有關政策的強烈不滿。

  王寵惠的報告還談到德國進攻法國,法國政府投降一事對遠東的影響。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進攻波蘭。3日,英、法對德宣戰。次年4月至5月,德軍陸續攻占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6月,法國和英國的軍隊前往比利時抗擊德軍。德軍繞過英法軍隊主力,侵入法國,英法軍隊急忙南撤,遭德軍包圍。英軍33.6萬人幾乎丟棄了全部武器裝備,於5月底、6月初撤回英國,英國隨即遭到德軍飛機的猛烈轟炸。孫科所稱,“英國在歐已無能力”、“德在歐洲已穩操勝券”,指此。在此情況下,孫科建議中國政府派“特使”前往德國,加強和德國政府及希特勒掌權的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的聯繫。

  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以後,認為德國的“物質”和“人才”均可借用,因此實行“聯德”方針。“九一八”事變後,蔣籌劃“對日秘密國防”,一面讓德國顧問參與整理兵工廠計劃;一面派人赴德,接洽經濟合作,以貨易貨,從德國取得軍火供應。之後,德日、德意先後結盟,蔣介石逐漸改變對德態度。1938年2月,德國承認偽滿洲國,國民黨內部要求對德絕交的呼聲日漸增強。3月,蔣介石本擬派朱家驊赴德,因歐局緊張,決定緩行,但仍不同意與德絕交。同年5月,德國政府下令召回德籍顧問,停止向中國發賣武器之後,蔣介石決定“對德應不即不離”。11月24日,德國延遲中國駐德大使陳介呈遞國書日期,蔣介石認為

  “實我莫大之恥辱”,致電行政院長孔祥熙及外交部長王寵惠,命陳介託辭離德,或正式召其回國,電稱:“否則國家與政府威信與體統全失,此種恥辱將無法湔雪矣。”此後,中德關係即處於冷凍狀態。孫科在五屆七中全會上的發言,實際上是在要求國民政府“聯德”,重建中德之間的熱絡關係。孫科的發言得到了許多國民黨高層人員的支持。

  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後,國際局勢對中國愈加不利。6月29日,日本外相有田發表包括南洋在內的“東亞門羅主義”聲明。7月6日,羅斯福總統授權秘書歐爾利發表談話,聲言“美國無意干涉歐亞兩洲之領土問題,美政府希望並認為應當實現者,即世界各部分及各洲實行門羅主義”。這份聲明給世人的感覺是美國只關心美洲的事情,不關心亞洲正在發生的戰爭。7月17日,英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抗議和聲明,在東京簽訂《封鎖滇緬路運輸的協定》,緬甸國防部隨即布告,禁止摩托、汽油、汽車、軍火及鐵路材料經緬甸運往中國。18日,國防最高委員會召開第38次常務會議,孫科再次發言,要求改變此前的外交路線。他說:

  我國外交政策日趨困境,似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之方法應付危局,因法既屈服,英又將失敗,美為保持西半球,亦無餘力他顧,勢必退出太平洋,放棄遠東。我之外交路線,昔為英、美、法、蘇,現在英、美、法方面,均已無能為力。蘇雖友好,尚不密切。

  今後外交,應以利害關係一變而為親蘇聯德,再進而謀取與意友好之工作,務必徹底進行。

  美國與英國關係密切,在德軍攻陷巴黎後,羅斯福立即向英國保證,將以美國的資源幫助英國。孫科認為,美國援助英國,自然無暇顧及亞洲,因此美國也靠不住。他主張,在英、法助日,中斷運輸線,已妨害我國之後,中國應即採取激烈行動,召回駐英、法大使,退出國際聯盟。“藉以對美表示民主國家辜負中國,使中國迫於生存,改走他道”。發言最後,孫科要求主持會議的孔祥熙以及王寵惠部長和張群秘書長向蔣介石報告,從速決定方策。

  自1934年之後,中國政府即企圖聯合蘇聯,抗衡日本。1937年8月,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實際形成了戰略上的對日同盟關係。孫科要求“親蘇”,有其正確性,但要求“絕英、疏美,聯德、聯意”,這就是在要求和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反法西斯國家決裂,轉而投向法西斯陣營了。

  討論中,鄧家彥表示:“親蘇聯德,極端贊同。”張厲生表示:“親蘇聯德,應如何進行,希望徹底檢討,獲得共同意見……”孔祥熙是會議代主席,他說:“我國外交政策,現在應予檢討,改走有利途徑。”1938年5月3日,英國與日本簽訂協定,承認日本在中國占領區內所有海關稅收,一律存放日本正金銀行。1940年1月,日本為攫取中國存放於天津英租界交通銀行的白銀,封鎖天津英租界,日方加緊壓迫,英國遂與日妥協。孔祥熙主管財政,因上述二事也對英國強烈不滿,並且不看好英國與德作戰的前途。他支持孫科的意見,聲稱“英對我關稅及天津存銀問題處處出賣中國,當不能再事虛與委蛇。德國軍人尤其國防部中人有許多做過我國顧問,對我頗有好感,要做聯絡工作,似亦不難。德英戰事,英雖不屈服,恐亦難免失敗。”

  抗戰爆發,英國為保護它在遠東的利益,處處遷就日本,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普遍憤怒。王子壯在日記中憤憤地寫道:“最可恨者,英人以緩和日人,免攫奪其遠東殖民地,則以吾國為犧牲,斷我交通以制我,希望在此時期以與日本議和,狡詐險惡,何以如此!”王只是國民黨中央的一個小秘書,他的這頁日記反映出當時許多普通中國人的情緒。

  除孫科等人外,作為軍事家的白崇禧也主張聯德,並與蔣介石辯論。關於此,蔣介石在1941年1月13日回憶說:“當此之時,我中央外交方針,幾乎全體主張聯德,而孫哲生、白健生等為尤烈。”一時間,國民黨中央幾乎一片“聯德”聲。

  蔣介石堅持中國外交政策不變

  怎麼辦?是與軍事上處於頹勢的英、法站在一起,還是與正在侵略歐洲、軍事上不可一世的德國站在一起?這取決於當時掌握中國最高權力的蔣介石。

  7月5日,蔣介石在七中全會講話,闡明中國的外交方針是廣泛團結友好國家,孤立日本。他說:“我國現行之外交政策,大致仍遵一貫之抗戰到底方針,友好各邦,以對暴日。”接着,蔣介石分析,英法雖然失敗,但不足以撼動太平洋形勢。在蔣介石看來,太平洋形勢決定於美蘇兩大國。兩大國不變,則太平洋形勢如舊。他說:“現在美國已實行擴軍,較我們所料增加三倍,及太平洋設防等,均足以威脅日本,所以我們預定的目標依舊,不過因此時間要延長些罷了。”

  美國長期實行門羅主義和中立主義、孤立主義政策,標榜不過問美洲以外的事情,尤其不願捲入中日戰爭,但是,羅斯福總統已在做加強太平洋防務的準備。6月30日,美國艦隊調回夏威夷。7月4日,中央社自華盛頓報道,羅斯福將於下周提交新國防計劃,咨請國會追加國防預算50億美元,其中40億用於陸軍,10億用於海軍。蔣介石由此看出,美國和日本有利益衝突,不可能長期聽任日本侵略勢力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為所欲為。美國擴軍、增防等行為,均足以威脅日本,有助於中國抗日。8日,蔣介石應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之邀,對美演說,宣稱中美兩大民族利害相關,美國應迅即採取行動,援華制日。

  儘管英國和法國長期侵略中國,蔣介石個人極端不喜歡英國,但是,在反對德國侵略歐洲這一點上,英法是站在正義方面,蔣介石表示要“一本立國仁厚的精神”,在可能範圍內“還要幫助他”。蔣介石相信,英國由於其遠東利益所關,在世界反侵略戰爭中,必將對中國“親善”。蔣介石的這一估計是正確的。後來英國雖然仍輕視中國,排擠中國,但還是和中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關於對德,蔣介石說:“德國的友好關係我們始終保持。他雖然對不起我,但我們依然派大使前往。歐戰起時,有人主張對德絕交,我認為與我們以日本為唯一敵人之方針有違。我們現在證明了我們方針的正確。現在也不必着急。德國實際上已傾向我國。以前有戈林及里本特羅夫親日,現在戈林的態度也轉變了。”蔣不贊成派“特使”赴德,認為在大戰之際,德國“實際上對我們是不能援助的”。

  由於蔣介石堅持外交方針不變,7月6日,七中全會通過的《對於政治報告之決議》中稱:“美與蘇均超然歐戰之外,我自當本一貫之方針加緊努力,增進相互間之合作;對於英、法,盡力維持固有之關係;對德、意等國不僅以維持現存友誼為滿足,更宜積極改善邦交,以孤敵勢,並打破敵之陰謀,以期有裨我抗戰建國之前途。”這一決議,將中美、中蘇關係作為中國外交重心,表示將“本一貫之方針加緊努力”,對英、法,表示“盡力維持固有之關係”;對德、意,表示將“積極改善邦交”,其目的在於“孤敵勢”,最大限度地孤立正在侵略中國的敵人——日本。

  7月9日,蔣介石致閉會詞:

  “我們常有國際環境之變化,即思改變政策以資應付,殊不知今日各國均有國策,決不能如古人效秦廷之哭,即可實際助我。我唯有從自強不息中使世界認識我之實力,始能活用外交於國際。”公元前506年,吳楚相爭,楚國危殆,申包胥到秦國向秦哀公求援。秦哀公一時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兵,申包胥在秦廷痛哭七日,終於感動秦哀公,出兵援楚。蔣介石這裡借申包胥的故事批評孫科,向德國求救行不通,必須“自強不息”,靠自己的“實力”才能站住腳跟。

  這一時期,蔣介石曾認真思考、研究過對德關係。他的決定是維持現狀。在與白崇禧辯論時,蔣介石堅決表示:“此次則決不能因德大勝而更求交好,徒為人所鄙視也。”又稱:“此時親德,決不能由我強求而得親也。國際大勢莫測,當暫處靜觀,以待其定。”他決定對德外交僅限於經濟、軍學、文化等方面,“不用正面外交,亦不積極,以免英、美、蘇俄之顧忌”。(《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40年7月10日)

  這時,蔣介石雖然還沒有決定對德絕交,但他的外交天平明顯地倒向“英、美、蘇俄”。他對美國的要求是:一、支持英國,迅速在遠東合作,反對日本侵略。二、美國長期以戰略物資供應日本,在日本向中國宣戰時,美國必須禁止向日本供應戰略物資。蔣介石的結論是:“我們的政策還是依太平洋上主要的國家來決定我們的外交方針。我們在國內是堅持抗戰到底的國策,對外是按照九國公約美、英諸國的意向來解決遠東問題。”

  蔣介石的決定起了安定人心的作用。7月6日,錢昌照致電正在美國的宋子文:“哲生主張聯德後,頗多響應。幸介公昨說明外交方針不變。”與此同時,蔣介石的決定也得到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世傑等人的支持。7月10日,王世傑專門到蔣介石的黃山官邸表示,外交政策不可改變,“聯德”等於放棄立場,沒有任何實際好處。在場的王寵惠、張群則主張對德“敷衍”,事實上反對孫科、白崇禧的主張。


  中國避免了二戰後淪為戰敗國的噩運

  蔣介石否決了孫科、白崇禧等人的意見後,繼續推進聯絡英美的外交方針。

  7月28日,蔣介石致電英國首相丘吉爾,聲明“唯有中國戰勝並保持其獨立,英國遠東利益方能保存”。他要求英方為兩國利益計,從速恢復緬甸運輸線。9月27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締結同盟條約。10月14日,蔣介石召見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商談中、英、美合作問題。蔣介石表示,“中國人為具有自尊心之民族”,英美必須“以平等待我”,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軍事、經濟與政治合作。卡爾詢問前一時期國民政府內部“傾向德國”的情況,蔣介石坦率相告:

  我等中國人素講信義,既不甘屈服於強國之威脅,亦不鄙視戰爭失利之國家。法國屈服之後,中央領袖確有大部分主張重新考慮我國策者,然我人仍主張堅守此項原則,不應更張。我人絕不改變我國家之特性。

  卡爾再問,中、英、美聯合對日作戰時,中國是否對德宣戰,蔣介石明確答覆:“我自應對德宣戰。”這就將中國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抉擇正式通知了英國政府。

  美國長期奉行不與其他國家建立同盟的國策。10月31日,蔣介石再見卡爾,提出中英兩國先訂同盟,而僅與美國成立“紳士協定”,內容為:在戰爭中,美國擔任空軍,中、英擔任陸軍。11月1日,蔣介石約見卡爾及美國駐華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國合作方案》,其原則部分規定:一、認定中國之獨立自由為遠東的和平基礎,亦即太平洋整個秩序建立之基礎。二、堅持九國公約門戶開放與維護中國主權、領土、行政完整之原則。三、反對日本建設東亞新秩序或大東亞新秩序。方案提出相互協助的具體條目四項:甲、英美與日本,或英美兩國中任何一國與日本開戰,中國陸軍全部參戰。乙、英美兩國共同或個別借款給中國,總數為美金二萬萬至三萬萬元。丙、美國每年借給中國戰鬥機500至1000架。丁、英、美派遣軍事與經濟、交通代表團來華,組織遠東合作機構。18日,蔣介石再次召見卡爾,提議立即開始中英軍事合作談判。同日,又約見詹森,表示“不論將來之發展如何,敝國必與英美合作到底”,“在中、英、美之合作中,我人當隨美國之領導”。次年2月21日,蔣介石甚至向卡爾表示,倘戰事在新加坡發生,中國願派15萬人至30萬人赴新助戰。

  英美此時仍不願意捲入對日作戰,蔣介石的《中美英三國合作方案》遭到拒絕,但他堅持聯合英美的方針卻逐漸發生良好作用。9月26日,羅斯福下令自10月16日起對日禁運一切廢鐵,走出了制裁日本的重要一步。10月17日,美國復興銀行董事長瓊斯表示:中國可接受美國1億元之借款。22日,《中美鎢砂借款合同》簽訂,貸款額2500萬美元。27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演說,表示將繼續援助中國。11月30日,美國政府聲明,不承認汪偽南京政府。次日,羅斯福立即宣布予中國1億美元貸款。12月29日,羅斯福發表《爐邊談話》,宣稱“任何國家都不能對納粹姑息縱容”,“現在就要不遺餘力地支持那些正在保衛自己並抗擊軸心國的國家”,“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制度的巨大兵工廠”。1941年1月5日,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向記者宣告,中國平準基金談判即可簽字,將以5000萬元貸給中國,協助中國穩定法幣。10日,羅斯福向國會提出《軍火租借法案》,為打破中立主義、孤立主義,從軍事上援助中國等反侵略國家提供了法律依據。

  美國援華態度日益明朗,英國隨之跟進。在美國鼓勵下,10月8日,丘吉爾宣布,自10月18日起重新開放滇緬路。11月14日,英國成立緊急救濟會,以英鎊100萬元救濟中國難民。11月30日,英國和美國同時聲明,不承認汪偽南京政府。12月10日,英國政府宣布,貸予中國“平準基金借款”及“信用借款”各500萬英鎊。雖然後來的歷史證明,道路曲折,阻礙尚多,但是,中國仍然和英美等國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並最終取得了對軸心國的完全勝利。

  當時,英、美援助中國的姿態和表現雖然是初步的,但蔣介石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前景,他覺得,當初拒絕孫科、白崇禧的“聯德”意見完全正確。蔣於1941年1月13日的筆記云:“若余當時不堅持,聽健生等之言而違美、聯德,則英、美今日不僅不願與我合作,其必聯倭以害我,我處極不利之地矣。撫今追往,思健生等之幼稚如故,實不勝為國家前途憂也。”

  在“聯德”還是堅持“聯英美”的選擇上,孫科、白崇禧迷惑於希特勒的一時勝利,確實幼稚、荒唐,而蔣介石的選擇則是明智、正確的。試想,如果孫、白等人的意見被採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和希特勒綁在一起,那麼二戰結束,中國將不是戰勝國,而是戰敗國,那是多麼可怕的場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林曉: 魂兮孟良崮(圖文)
2010: “毛羅對話”解讀
2009: 日本海軍的興亡(34-3)
2009: 轉帖:台灣法輪功高層打壓學員真相——
2008: 林毅夫等:食物供應量、食物獲取權與中
2008: 葛玲/辛逸:政策偏向與1959-1961年農
2006: zt: 亦文來稿:史實直說胡宗南
2006: 親歷越南人偷襲珍珠港。(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