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俘虜為何稱中國遠征軍是國際上最厲害的? |
送交者: ByStander 2011年12月17日17:37:1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核心提示: 楊毓驤:日本人看到我們幾個,沒有見過這個兵是什麼兵,(日本人中)有一個講漢語講得非常流利,他就問我們幾個,你們是哪裡的,哪部分的,什麼兵。我們就回答,這個印象很深啊,六十多年了,我們就是說我們是中國駐印軍,在印緬作戰的。當時這個日本兵聽見以後,日本軍官聽見這個話,非常,對我們是肅敬啊,他就用中文講,用漢語講,在緬甸的18師團全被你們消滅了,你們遠征軍啊,國際上最好、最狠、最厲害的。但是他最後一句他說,我們二十年以後我們還要回來。我問他名字,我現在永遠都記得,他是京都人,清水廉男。 (博訊 boxun.com) 解說:七十年前,十萬中國軍人遠征緬甸,異域喋血,命葬他鄉。七十年後,胡康河上的白骨流落異鄉的孤魂,他們還記得回家的路嗎? 司儀:遠征軍陣亡將士忠魂入園,奏安魂曲。 解說:《鳳凰大視野》十集呈現,七十年的遠征。 竇文濤:駝峰航線已經達到人類航空運輸的極限,可就這麼援華物資還是不夠用,本來就不夠用了,到底怎麼分這物資,倆人還針尖對麥芒,哪兩啊?說起來還都是美國人,一個史迪威、一個陳納德。這兩人的個性剛好相反,你看史迪威,他代表正統的美國陸軍,人家可是美軍中緬印戰區司令,這傢伙派頭,所以史迪威難免有點瞧不起陳納德,像是個野路子的,就跟個體戶似的。那反過來陳納德呢,照咱中國話講,他是一個比較講江湖義氣的人,對蔣介石夫婦忠心耿耿,所以他有點瞧不上史迪威,怎麼老罵蔣介石呢,老批評蔣介石呢,蔣介石大小也是一個國家元首,連點面子都不給。你看,有這矛盾。 當然,更關鍵的是分歧是戰略上的,照陳納德的戰略,他這飛虎隊創造神話,他這野心增大啊。他說,白宮,你只要再給我250架戰鬥機、轟炸機,得了,別的仗我看也甭打了,就我們飛虎隊,小哥幾個轟炸日本去,從空中就讓日本給他打敗了。可是,史迪威想得可能現實點,他覺得這空中打擊,駝峰航線成本太高,所以還是主張在陸地上組織反攻,那不也有個優先分配物資到哪兒的問題嗎。 這白宮最初是採納陳納德的(戰略),所以到1944年底,十四航空隊這飛機規模將近一千架。但是這一打,什麼事就怕算賬,成本太驚人了,陳納德的飛機出動一次,就要消耗駝峰運輸六次的物資。而且日軍他也有對策,為了應付你這美軍轟炸,他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攻勢,把陳納德在湖南、廣西等地基地給奪了。所以後來白宮又重新撿起了史迪威在1942年就提出的計劃。於是才有了“十萬青年十萬軍”,才有了氣壯山河的緬北和滇西大反攻。 解說:史迪威一直沒有忘記,1942年初夏的慘敗,從遠征軍退到印度的那一刻起,他就發誓要雪恥,要沿着失敗的路打回去。1942年,中國退到印度的兩個師(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被整編成中國駐印軍,這支部隊被史迪威帶到印度的蘭姆伽基地,用全套的美式裝備武裝,並接受全方位的美式軍事訓練。但是僅靠兩個師在緬甸北部發起反攻,顯然是不可能的,而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備力量,也不足以滿足要求。所以1943年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講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大後方的青年學生,加入中國駐印軍。 當時還不滿18歲的楊毓驤就是響應這個號召報名從軍,成為一名遠征軍士兵的。 楊毓驤:當時不滿十八歲,年輕的很,當時在印度蘭姆伽軍營當中拍攝的。 楊毓驤:這個裝備是美軍的裝備,當時我們的衣服換了,(但是)沒有配胸章、帽徽。 解說:楊毓驤那時候在西南聯大的中山中學念高中,滇西的老家施甸1942年被日軍占領後,經濟來源就斷了,當時住在他上鋪的一個馬來西亞同學,也是這樣的情況,於是他們兩人商量後,就發動了一批同學報名參加青年軍。 記者:這個是以前老的西南聯大了。 記者:那時候你們也經常來這裡吧? 楊毓驤:經常來的,我們讀書啊,中學時候。 解說:由於要接受美軍訓練,所以對青年軍的要求,是必須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那時後方青年學生紛紛報名,光是西南聯大就有八百多人從軍。在西南聯大的舊址,有一塊八百學子從軍的紀念碑。 楊毓驤:你看這個834個(學生)。 記者:有校長或者高層人士的子女參加嗎? 楊毓驤:有的,我剛才說有一個是張奚若的侄子,教務長的侄子。 記者:梅祖彥是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的兒子。像這些人有犧牲的嗎? 楊毓驤:犧牲的也不少。 解說:從1943年起,這些青年學生中斷學業,分批飛赴印度蘭姆伽接受軍事訓練。經過體驗和文化考試,楊毓驤和一批同學被編入青年軍第207師。在一個寒冷的清晨,他們來到昆明郊區的機場整裝待發。這些身穿灰軍裝的青年學生大多是第一次坐飛機,而他們前往印度,要飛越的就是當時的駝峰航線。 楊毓驤(中國駐印軍老兵):我們就是看見以後,祖國的山河,那個風光心情非常澎湃。 解說:剛上飛機的新鮮感過後,機艙里悄無聲息,大家看着下面的山河,或許都在默默地想念自己還在無淪陷的家鄉。 三個小時過後,飛機飛過緬甸的茫茫林海,進入印度的阿薩姆邦,最後降落在機場。 蘭姆伽是印度比爾哈省的一個小鎮,據說在它80英里以北的地方,就是當年唐僧取到真經的如加雅城。蘭姆伽原來有一個一戰時,英軍關押意大利俘虜的戰俘營,後來史迪威把它改為駐印軍的訓練營。在二十平方公里的營地里,這些中國青年學生,換上了嶄新的美式或英式軍服,開始了他們既艱苦又新鮮的訓練。 戈叔亞(抗戰史專家):史迪威說過一句話,一貫吃苦耐勞的中國人,如果是你經過最好的裝備和新的思想的訓練,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士兵,這是他說的話。他在蘭姆伽訓練的時候,史迪威這個老頭子跟中國士兵一樣,在地上摸爬滾打。他一直看着訓練出一支部隊,而且這支部隊口號就叫打會老家去。史迪威就一直堅持着這樣。 解說:在印度的日子過得很快,從1942年7月到1943年1月,駐印軍在蘭姆伽埋頭苦練了六個月。這個時候,反攻緬甸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駐印部隊合併為新1軍,直接歸史迪威指揮,鄭洞國為軍長。一年前抗命,帶領38師撤往印度的孫立人沒有降職,反而升為副軍長,同時兼任38師師長。22師師長仍是廖耀湘。這時的史迪威,已經不是第一次入緬作戰時,諸事不順的參謀長了,和他南轅北轍,只聽蔣介石話的杜聿明,九死一生後回中國了,沒有什麼軍事才能的羅卓英,也被蔣介石召回,換來了溫和敦厚的鄭洞國將軍。而孫立人這位弗吉尼亞軍校的高才生,和西點畢業的史迪威溝通起來非常默契。總之,此時的史迪威處在他軍旅生涯中最風光的時候,手頭握着裝備精良煥然一新的十萬大軍,可以調動上百架飛機,和中國戰區的援華物資。是時候實現他的“人猿泰山”,也就是著名的“Y計劃”了。 美國士兵稱呼史迪威Uncle Joe,而中國兵則叫他老喬,現在老喬的計劃是中國駐印軍,也就是X部隊,從印度反攻緬甸,打通印度到中國的陸地通道,而新組建的滇西遠征軍,也就是Y部隊將從雲南怒江以東,向日軍占領區反攻,中國遠征軍將要分別從印度和雲南重返緬甸這塊恥辱之地。而孫立人和他的38師,成為緬北反攻的先鋒,部隊的武器裝備和軍費開支,全部由美國政府提供,步兵能在作戰中,能得到空軍的火力支援和後勤補給。 戈叔亞:我覺得美國人作用是非常大的,緬北作戰,首先物資,所有的你穿的一身的物資,你的槍炮、子彈、汽油、汽車,包括吃的東西,穿的東西,所有的全部都是美國的。在戰爭當中,有大量的機械化和大量的物資保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解說:留在緬甸的廣東籍老兵林峰,當年是滇西遠征軍,他要帶我們去找的老兵鍾雲清,六十八年前曾經參加過緬北的反攻戰戰役。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居然敢進入胡康河谷這個鬼門關來作戰,更沒有想到這次和他們交手的,也是一支沒有打過敗仗的部隊,孫立人的38師。那時候在叢林裡的相互聯絡很困難,因為樹上有隱藏的日軍狙擊手,怎樣區分敵我呢?鍾雲清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 鍾雲清:用鳴槍來做記號,我們衝鋒鎗打三下,嗒嗒嗒,那邊是我們的部隊,他也打三下,嗒嗒嗒,這樣我們就曉得了,這邊是我們的部隊。日本人也是用鳴槍作聯絡,他們是卡克卡克,用鳴槍作聯絡。 鍾雲清:回來看到骨頭很殘忍。 竇文濤:這仗要這麼打下去太艱難了,駐印軍就這麼着,在緬北的叢林裡打了幾個月,可是進展太慢,面對這種局面,孫立人將軍想到了中國古代的迂迴戰術。怎麼迂迴呢?用適當的兵力,在正面攻擊,吸引敵人,然後主力在森林中開闢道路,繞到敵人背後去,截斷他們的補給線,然後前後一包抄。您還甭說,這種戰術一試就靈,居然在叢林戰當中屢屢奏效,這把中國軍隊鬥志,信心全給打出來了。 後來在於邦這麼一個地方,一場仗打了七天七夜,我軍傷亡二百多人,而日軍呢,日軍死傷是咱們的七倍。後來我軍渡過大龍河,38師乘勝往前追擊,在路上發現一些丟棄的紙條,上面字跡歪斜,日軍留下的,上面寫什麼呀?中國弟兄不要追吧,這一仗我們打敗了,孟關再見。如何處置於邦戰役當中的日本俘虜?參謀長就要請示孫立人了,孫立人說你去審一下,凡是侵略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槍斃。 解說:於邦戰役後,緬北的整個戰局開始轉變,中國的軍隊越戰越勇,節節推進。1944年3月,中美軍隊聯手攻克瓦魯班,將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趕出胡康河谷。據繳獲的日軍報告稱,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隊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我軍損失慘重。 3月到6月,中國軍隊連克緬北的加邁和孟拱,田中新一師團長,率18師團的一千五百多名殘兵倉皇南逃。在孟拱附近的一個山谷里,竟有兩千多名裝備齊全的日軍,被中國軍隊集體困死。 戈叔亞:有一個日本的高級軍官,他叫做服部卓四郎,他寫過一本書叫做《大東亞戰爭》,他把在中國大陸的中國軍隊,和從印度通過訓練反攻的駐印軍,進行了些比較。他就說在中國大陸,日本人的一個大隊,就是日本人的一個營,可以去進攻中國的一個師,並且把中國的一個師打敗,但是在北緬,中國駐印軍的一個團,可以進攻並且打敗日本的一個大隊,就是一個營。有時候中國的一個營,也敢於向日本的一個營的防禦陣地發動進攻,他這個評論的結果就是說駐印軍,在有大量的物資保障的情況下,已經可以跟日本人,一對一進行較量了。 解說:駐守緬北重鎮密支那的日軍,還沒有意識到大戰將至,5月16日,史迪威實施了他一生中最為冒險的舉動,美國空軍大規模空降突襲密支那。 解說:5月18日,62歲的史迪威將軍,全副武裝飛抵密支那,親自督戰。密支那戰役轉入地面爭奪戰,駐守日軍拼死抵抗。戰鬥呈膠着狀態。7月7日,在抗戰爆發七周年的紀念日,身處前線的鄭洞國、孫立人等將領,向中國軍隊下達總攻令。8月1日深夜,由一百零四人組成的中國“敢死隊”與正面部隊同時發起進攻,日軍腹背受敵,意志終於崩潰。除死傷於陣地的日軍外,其他殘兵逃出戰壕,投入滾滾的伊洛瓦底江。 駐印軍207師的楊毓驤,沒有參加最早的緬北反攻,他們這批青年軍,當時計劃是要投入到太平洋戰場,配合盟軍攻打日本三島。就在大家摩拳擦掌,整裝待命的時候,得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在回國的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批日軍戰俘。 楊毓驤:日本人看到我們幾個,沒有見過這個兵是什麼兵,(日本人中)有一個講漢語講得非常流利,他就問我們幾個,你們是哪裡的,哪部分的,什麼兵。我們就回答,這個印象很深啊,六十多年了,我們就是說我們是中國駐印軍,在印緬作戰的。當時這個日本兵聽見以後,日本軍官聽見這個話,非常,對我們是肅敬啊,他就用中文講,用漢語講,在緬甸的18師團全被你們消滅了,你們的遠征軍啊,國際上最好、最狠、最厲害的。但是他最後一句他說,我們二十年以後我們還要回來。我問他名字,我現在永遠都記得,他是京都人,清水廉男。 竇文濤:這清水廉男,後來也不知道回去怎麼樣了,反正二十年之後,也沒聽說他回來過,當年他說這話可能不服氣。可不服不行啊,看看第18師團指揮官最後的下場,水上源藏少將,當時他被命令要死守密支那,戰到最後,不准投降,不准逃跑。可是到後來這死守也就變成守死了,水上源藏眼看大勢已去,自己跑到伊洛瓦底江邊的一棵大樹下面,拔槍自殺。 1944年8月5日,日軍第18師團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給打破了。密支那也成了日軍在亞洲戰場僅有的三個“玉碎”地之一,咱叫全數殲滅,一個不留。日軍管這叫“玉碎”,八十天的艱苦戰鬥,中國駐印軍上萬名官兵的性命換來這場勝利,這場勝利在整個亞洲戰場上,那是具有戰略轉折性意義的勝利。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出征的時候,戴安瀾將軍講過,此次遠征軍系唐明以來揚國威之盛舉。後來戴安瀾的這個願望,在他犧牲兩年後,由他的安徽同鄉孫立人實現了。密支那戰役勝利了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中印公路可以加速修建了,意味着駝峰航線可以永遠載入史冊了。因為飛機可以走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昆明、飛重慶。這個意義太大了。而與此同時,正當中國駐印軍在緬北跟日軍鏖戰的時候,滇西遠征軍也結束了兩年的怒江對峙局面,開始了滇西大反攻。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大清的賠款弄殘了大英帝國? | |
2010: | 唐太宗是王羲之粉絲 設計騙取王羲之真 | |
2009: | 明朝十萬人大閱兵震驚世界 | |
2009: | “犯我強漢雖遠必誅”是最無恥最荒謬的 | |
2008: | 這個定理不僅不是個東西,也太不知趣了 | |
2008: | 禍國泱民的退休雙軌制 | |
2007: | zt: 粟裕為什麼與三位領導都“搞不好” | |
2007: | 探訪華南虎故事背後的真相zt | |
2006: | 60年前東京大轟炸後地獄一般的真相 (Z | |
2006: | 柞里子:誰更適合推廣中國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