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李世默:為什麼中國的政治模式更加優越
送交者: 亂世梟雄 2012年02月23日08:18:0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本周,奧巴馬政府款待來訪的中國國家副主席,同時也是下一任領導人習近平。世界上最強大的選舉民主國家與最大的一黨制國家在面臨政治過渡之時相會在一起。

  許多人都會把這兩個巨人的競爭看做是民主與專制間的衝突。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與中國對於政治體制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美國將民主的政府看做政治制度本身的目的,而中國則將其現今的政府體制,或任何其他政治制度僅僅看做實現其國家目標的手段。

  在跨越千年的人類政治史中存在着兩種民主制度。一種是延續了一個半世紀的古代希臘;另一種則是現代西方。如果我們將民主定義為一人一票的話,美國的民主也只有92年歷史。從實踐來看,如果我們從1965年的投票權法案算起的話,美國民主的年齡則只有47歲,這比中國歷史上很多王朝都要短暫得多。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大膽地宣稱他們為全人類發現了完美而永世不朽的政治制度呢?

  答案源於當代民主經驗形成的根源上。 當代民主制度誕生於歐洲的啟蒙運動。 兩個基本的思想構成了其核心:個體是理性的,個體的權利是不可剝奪的。這兩個信念構成了對現代性的世俗信仰,而這種信仰的最終政治表現形式是民主制度。

  在民主制度的早期,民主思想在政治治理中推動了工業革命,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和軍力強盛的西方世界。然而即使在民主思想的開端,一些推動民主的人就在民主實踐中注意到其中隱含着的致命缺陷,並設法將其限制。

  美國聯邦黨人曾經明確表示,他們所要建立的是一個共和國,而非民主國,並作出無數設計限制大眾的意志泛濫。然而,如任何宗教一樣,信仰總是強過制度的限制。

  政治投票權利的擴展帶來大量的民眾參與到越來越多的決策之中。 就像人們在美國常說的, “加利福尼亞就是未來”。而未來意味着無窮無盡的全民公決,社會癱瘓與入不敷出。

  在雅典,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致使權力被煽動家篡取。 在今日的美國,金錢則成為了煽動的助推器。正如諾貝爾經濟學家邁克爾· 史賓斯所說,美國曾經歷過“一份財產一票,一個男人一票,一人一票,目前正滑向一美元一票。” 以任何標誌來衡量,美國這個憲政共和國都是徒有虛名。被選出的代表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只為獲得連任而迎合民眾的一時興致;特殊利益集團更是操縱民眾為更低的稅率與更高的政府支出投票,一些時候甚至支持自我毀滅的戰爭。

  西方與中國在當代的競爭並非民主與專制間的競爭,而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政治觀念的競爭。 現代西方視民主與人權為人類發展的巔峰。這個理念基於一個絕對的信仰。

  中國則走在一條截然不同的路上。當廣泛的政治參與有助於經濟的發展與實現國家的目標之時,它的領導人便會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政治決策之中。在過去10年他們就是這樣做的。

  然而,當條件與國家需求發生變化,中國的領導人將毫不猶豫地去限制那些自由。 上世紀八十年代,民眾政治參與的擴大有利於打破具有破壞性的“文化大革命”的意識形態枷鎖。然而當它走得太遠時則帶來了八九風波。

  那次風波被果斷地撲滅。中華民族為這次風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如果不那麼做,結果將遠為糟糕。

  隨之而來的穩定則開啟了一個增長與繁榮的時代,一個將中國推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代。

  華盛頓與北京在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在於認為前者認為政治權利是天賦的而且是絕對的,後者則認為它是根據國家的需要與條件而被賜予的。

  西方似乎已經無力減少其民主的程度,即使是在它的生存都依賴於這樣的轉變之時。 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美國與舊日的蘇聯頗為相似。兩者都篤定自己的政治制度是終極的。

  歷史並不站在美國道路這一邊。 誠然,基於信仰的意識形態上的自大也許會很快將民主制推下懸崖。

【譯後記】

  不想去討論那些諸如過去十年中國政府做了多少擴大政治參與的工作這樣說不清楚的實證問題。 只想談兩點作者在這篇短文中思路上似乎未完成的東西。

  作者開始對西方的民主制度做了一個個性化的詮釋,而提煉出民主制基於一種信仰或者意識形態,而非真理。其批判民主制的路徑似乎用了精英主義的套路,提出民眾參與政治是不可靠的。然而作者又不願意明確的提出精英主義的主張,即政治權利應當掌握在少數“賢者”手中,而在談論中國體制時則滑向了實用主義表述。而實用主義並非民主或民粹主義的對立面,因此,作者會說:“當廣泛的政治參與有助於經濟的發展與實現國家的目標之時,它的領導人便會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政治決策之中。” 這說明作者所認定的中國的理念並非與民主相衝突。民主只是一個根據“國家的需要與條件”給予或收回的東西。

  然而關鍵在於什麼因素決定“國家的需要”?怎麼界定國家的需要?由誰來決定什麼時候民主權力應當被給予,什麼時候應當被收回?如果西方民主制是基於對個人權力的信仰之上,那麼中國體制在界定“國家需要”之時似乎也不可避免的要基於一個世俗的信仰。 這個信仰是什麼呢? 作者那裡沒有答案。 因為在作者看來,什麼是“國家的需要”似乎永遠是明確的。八十年代打破意識形態枷鎖,九十年代至今的經濟發展都是理所當然的“國家需要”。同時,那些其他可能的選項,諸如公平與正義,則應暫時放在一邊。

  作者的陳述中隱含着的是,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基於一個絕對的信仰,因此是意識形態的,是非真理的。而中國的體制走的是實用的道路,中國的領導者們永遠知道民族真正的需要在何方。

英文原文:

Why China's Political Model Is Superior

  By ERIC X. LI

  Published: February 16, 2012

  Shanghai

  THIS week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playing host to Xi Jinping, China's vice president and heir apparent.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its largest one-party state are meeting at a time of political transition for both.

  Many have characterize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se two giants as a clash between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But this is false. America and China view their political systems i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ways: whereas America sees democratic government as an end in itself, China sees its current form of government, or any political system for that matt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chieving larger national end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governance, spanning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 have been two major experiments in democracy. The first was Athens, which lasted a century and a half; the second is the modern West. If one defines democracy as one citizen one vote, American democracy is only 92 years old. In practice it is only 47 years old, if one begins counting after the 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 - far more ephemeral than all but a handful of China's dynasties.

  Why, then, do so many boldly claim they have discovered the ideal political system for all mankind and that its success is forever assured?

  The answer lies in the source of the current democratic experiment. It began with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Two fundamental ideas were at its core: the individual is rational, and the individual is endowed with inalienable rights. These two beliefs formed the basis of a secular faith in modernity, of which the ultimate political manifestation is democracy.

  In its early days, democratic ideas in political governance facilitat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ushered in a period of unprecedente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military power in the Western world. Yet at the very beginning, some of those who led this drive were aware of the fatal flaw embedded in this experiment and sought to contain it.

  The American Federalists made it clear they were establishing a republic, not a democracy, and designed myriad means to constrain the popular will. But as in any religion, faith would prove stronger than rules.

  The political franchise expanded, resulting in a greater number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more and more decisions. As they say in America, "California is the future." And the future means endless referendums, paralysis and insolvency.

  In Athens, ever-increasing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led to rule by demagogy. And in today's America, money is now the great enabler of demagogy. As the Nobel-winning economist A. Michael Spence has put it, America has gone from "one propertied man, one vote; to one man, one vote; to one person, one vote; trending to one dollar, one vote." By any measure,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onstitutional republic in name on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have no minds of their own and respond only to the whims of public opinion as they seek re-election; special interests manipulate the people into voting for ever-lower taxes and higher government spending, sometimes even supporting self-destructive wars.

  The West's current competition with China is therefore not a face-off between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but rather the clash of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political outlooks. The modern West sees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as the pinnacle of human development. It is a belief premised on an absolute faith.

  China is on a different path. Its leaders are prepared to allow greater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decisions if and when i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vorable to the country's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y have done in the past 10 years.

  However, China's leaders would not hesitate to curtail those freedoms if the conditions and the needs of the nation changed. The 1980s were a time of expanding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untry's politics that helped loosen the ideological shackles of the destructive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it went too far and led to a vast rebellion at Tiananmen Square.

  That uprising was decisively put down on June 4, 1989. The Chinese nation paid a heavy price for that violent event, but the alternatives would have been far worse.

  The resulting stability ushered in a generation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 that propelled China's economy to its position as the second largest in the world.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Washington's view and Beijing's is whether political rights are considered God-given and therefore absolute or whether they should be seen as privileges to be negotiated based on the needs and conditions of the nation.

  The West seems incapable of becoming less democratic even when its survival may depend on such a shift. In this sense, America today is similar to the old Soviet Union, which also viewed its political system as the ultimate end.

  History does not bode well for the American way. Indeed, faith-based ideological hubris may soon drive democracy over the cliff.

  Eric X. Li is a venture capitalist.

投資者:創業者李世默The Link2011年第一期)

  12年前,李世默創辦了成為基金(Chengwei Capital Limited)。如今,成為基金持股的公司 多達25家,遍布各行各業。然而,為何新近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董事能夠讓他如此引以為榮呢?

  文/ Charmaine N. Clarke

  13年前,李世默在斯坦福大學完成MBA學業後回到上海,一位朋友帶他去參觀中歐早年在閔行的校舍。“那實在很簡陋,很一般。我離開的時候想:這學校永遠也辦不好。”李世默笑着回憶。“中歐現在辦得這麼成功,而且成功得這麼快,讓我驚訝不已。” 事實上,近年來,李世默和他於1999年創辦的成為基金,都一直在中歐的成功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一切都始與四年前他與中歐院長佩德羅?雷諾(Pedro Nueno)教授的那次會面。他們詳細商討了成為向中歐出版集團的創辦提供種子基金的可能性。2008年,中歐出版集團正式啟動,我院因而成為中國唯一一所附設獨立出版集團的商學院。“就這樣,我和中歐走到了一起。”李世默說。他在中歐出版集團擔任副董事長,該集團出版月刊《中歐商業評論》,並運營中歐在線這一電子學習平台。除了李世默以外,中歐出版集團的核心領導人還有學院院長雷諾教授和院長助理周雪林博士,他們分別擔任主席和CEO一職。 但成為基金與中歐出版集團的合作僅僅是個開始。2007年,成為基金在中歐設立了創業學教席,由雷諾院長擔任教席教授。這一教席的設立,對於熟知起步型企業的風險投資公司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步進展。正如李世默所解釋的那樣:“我們認為,創業學對於最近30年來的中國敘事十分重要。中國奇蹟,中國發展,中國的一切,創業都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而這也正是成為基金的主營業務。”

  他堅信,在提供那些培養創業者所需的管理技巧方面,所有商學院尤其是中歐都應當發揮領銜作用。“要在中國成功創業並獲得風險投資需要三種人:卓越的企業家,傑出的智囊,還有偉大的CEO。”李世默說,“在中國,前兩種人車載斗量,最後一種人卻寥寥無幾。”這個問題從他15年前投身風險投資者這一職業至今一直存在。“培養聰明的管理者需要很長時間。所以,這正是我們要同中歐合作的原因,我們認為中歐在培育管理技巧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成為基金與中歐的合作以外,李世默本人還參與了我院的非洲課程,擔任顧問委員會成員。中歐在非洲啟動的EMBA課程向非洲提供世界級的管理教育,以促進非洲的發展。對李世默來說,中歐非洲課程與他對這片土地擁有的興趣極為吻合。如他所見,非洲與中國的將來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需要非洲的資源和潛在市場。那麼多發展之路都在非洲敗下陣來,中國的發展之路是否能為這片長期受苦受難的大陸指明另一種方向?要促進中非關係,管理教育是最實用的辦法。”

  這個等式中還有商業化的一面:成為基金是中國最大的私營鑽井服務商安東石油(Anton Oil)的最大股東,安東在非洲有業務。

  此外,成為基金在20多家公司擁有高額股份,安東石油只是其中之一,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網絡電視公司優酷。它是優酷最早的投資者,目前仍是該公司最大的外部股東。成為基金的投資對象還包括漢庭酒店和舜宇光學,前者是中國第二大連鎖型經濟旅館,後者是中國最大的光學鏡片製造企業。在過去的12年裡,成為基金投資於各行各業的許多公司,同時吸引着來自海內外的投資夥伴??耶魯基金和斯坦福基金分別是它最大和第二大的投資人。

  成為基金所作風投的規模和成功,讓李世默和他的合伙人贏得了高度認可和尊敬。李世默顯然熱愛他的事業,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作出如下總結:“我的前半生一直是個投資者。”那麼,已然躊躇滿志的他,為什麼將出任中歐董事視為一大榮譽呢?他解釋道:“我是上海人,中歐對於上海,在我心目中好比皇冠上的珠寶。有機會為中歐、為上海貢獻力量,確實令我激動。”他補充說,他將與董事會的其他成員一起努力,幫助中歐獲得更高的成就。

  商業成就令人矚目的李世默,對中歐提出了什麼樣的建議呢?“中歐為建成世界級的教育機構已經做了很多。”他說,“現在還不是驕傲自滿的時候,重要的是時刻提防競爭,才能遙遙領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視屏)美國大使王府井現身 為中國鬧劇
2011: 【轉載】不再沉默 - 吳石將軍案真相考
2010: 葉挺殺四支隊司令高敬亭
2010: 揚眉長吐一口氣(第三版)
2009: 非常震驚!中國是世界上丟失土地最多的
2009: 明朝真的不如清朝?—揭開明不如清的天
2008: 如果這是宋史 (八)
2008: 英國二戰片《猛鷹突擊隊》英語中字
2007: 廣闊天地山鄉歲月(四)
2007: 回憶我七五年下鄉之前的一些真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