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蘭:譙周對蜀漢政權的形勢分析 |
送交者: 深山蘭 2012年06月29日14:13:5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譙周對蜀漢政權的形勢分析
譙周是三國時蜀漢是歷史學家。他是陳壽的老師。
《三國志》中譙周傳中記載如下:
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凋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其辭曰:“因余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因余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
伏愚子曰:‘吾聞之,處大無患者恆多慢,處小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恩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賢卿曰:‘囊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當秦罷候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搏者獲多,遲後者見吞。
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黜征,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後遷光祿大夫,位亞九列。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輒據經以對,而後生好事者亦咨問所疑焉。
譙周對於蜀漢的形勢看得很清。諸葛亮採取高壓恐怖的政策,不設史官。在蜀漢政權下。沒有人敢對諸葛亮的所做發表評論。
諸葛亮窮兵黷武,屢戰屢敗。譙周和尚書令討論蜀漢的當時形勢,不敢直接發表評論,回家寫了一篇寓言時的評論。
陳壽說:“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凋瘁。”那說明諸葛亮及他選定的接班人治理下的蜀漢是何等的糟糕。只有對百姓的死活根本不關心的人,才會對諸葛亮窮兵黷武政策唱讚歌。
譙周寫了一篇文章叫《仇國論》。他設想兩個虛設的國家,一個叫“因余之國“;另一個叫“肇建之國”。很明顯,前者影射蜀漢政權,因為它是劉備從劉璋手裡接替過來的。後者指魏國。它是曹氏篡漢後建立的新國。這兩個政權是死對頭。
蜀漢中有高人問一個叫“伏愚子”的人。這個人顯然是影射譙周自己。
首先,那位高人問伏愚子,古今往來,小國有什麼辦法勝大國?伏愚子回答,小國有憂患者思善而治理好,才能勝大國。周文王修養生息,最後一擊而消滅了商朝。這個應是蜀漢的榜樣。
劉邦時代,天下紛亂。若劉邦退卻後,百姓無心再戰,形勢將完全不利劉邦。所以,劉邦趁勢出擊,一舉消滅了項羽。
譙周並不反對國語國之間的互相攻伐,他不是什麼人道主義者。但他認為蜀漢政權面臨的形勢與周文王的相同,而和劉邦面臨的形勢根本不同。蜀漢應當讓百姓休養生息,把握好時機,一舉成功。像諸葛亮所做的那樣,屢戰屢敗,勞民傷財,舉國沸騰。自己的國家已處於土崩瓦解之勢,還要去四處出擊。對於這樣的戰略,就是再有智慧的人也無法挽救了。
譙周認為,蜀漢政權的前途是很暗淡的。
很明顯,譙周認為,諸葛亮及後繼之人奉行的政策是將導致蜀漢政權滅亡的政策。對於諸葛亮愚不可及的政策,譙周看得很清楚。
當鄧艾的大軍兵臨成都城下時,譙周發現蜀漢的氣數已盡,無可挽回。所以,他力勸劉禪投降。並且準確地預言了司馬氏政權會對蜀漢的上層人物的待遇不會太糟。否則,譙周寧願自己去找司馬氏論理去。
在譙周對形勢的準確分析下,劉禪才決定投降。
最後的歷史事件的發展和譙周預言的完全一樣。
蜀漢政權是諸葛亮及他選定的人完全控制下才導致最後被消滅的。
把一個導致國家最後被消滅的人說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這隻有中國這樣一個盛行原始思維的民族才能出現這樣的結論。
這樣的思維今天仍然很盛行。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1: | VOA中共罪評:土改為什麼一定要流血? | |
2011: | 中國著名武術家,武林泰斗王培生前輩與 | |
2010: | 皇家方舟:中國軍民在朝鮮戰爭中共犧牲 | |
2010: | 山月歌: 我的外婆 | |
2009: | 難道毛主席發動文化革命一點道理都沒有 | |
2009: | 鄧小平掌權時,中國經濟才是真正的停滯 | |
2008: | 戰後初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想運動(上) | |
2008: | 林彪事件最可信的說法 ZT | |
2007: | 女間諜川島芳子的最後時光 被判死刑後 | |
2007: | 亞洲民族的淵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