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信力建: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收復黃岩島
送交者: LuZhiShen 2012年08月01日10:03:2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信力建: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收復黃岩島

  中國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大規模外敵入侵,前兩次都亡國(王朝覆滅)了,一次是蒙元南下、一次是滿清入關,唯一沒有亡國的,並全面戰勝侵略的,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能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離不開蔣介石正確的衛國策略。
  抗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不僅大體保持了清王朝原有版圖,還拓展了370萬平方公里海疆。1946年,國民政府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派遣林 遵、姚汝鈺率“太平號”、“中業號”、“永興號”、“中建號”等四艘從美國租借來的艦隻收復南海諸島,隨行的內政部方域司官員在完成南海測繪後劃下“九段 線”(當時為“十一段線”)。為紀念新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中沙群島一處暗沙被命名為“憲法暗沙”,主島被命名為“民主礁”(今“黃岩島”)。“九段 線”被當時世界各國所承認,現在“九段線”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南海權益的重要依據。
  一、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有 人說,蔣介石消極抗日,堅持“不抵抗”政策,只是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才被迫抗日。做出這樣的判斷,不能不顧中國當時的歷史處境。1928年,國民黨北伐實 現了國家統一,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成為民國的中央政權。1930年,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平定了軍閥叛亂,國家軍事實力遭受重創。僅隔一年,1931 年即爆發了九一八事變。這意味着,國民政府尚未得到喘息的機會,就要應對中日戰爭。作為中華民國的領袖,蔣介石深知,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貿然與敵開戰, 只會自取敗亡。
  為了增強國力,獲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必要條件,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後,力求延緩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議。可謂“臥薪嘗膽”。在 委曲求全中,中華民國終於贏得了五年寶貴的發展時間。在這五年中,中華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9.3%,國防與軍事成就斐然。經濟方面,逐漸使國民經濟中心 西移,開闢不受海上敵國封鎖的陸上交通線。國防方面,以剿匪的名義苦心經營西南,在湖南、四川、湖北等省份創建軍工廠和重工業,使之成為日後的戰略大後 方;改組“國防設計委員會”為“資源委員會”,直接隸屬蔣介石領導的“軍事委員會”;大力發展軍工業,力求實現基本彈藥自給;公布兵役法,徵兵制度化;建 築武漢、青島、濟南等地的要塞工程,有資料統計,至七七事變前夕全國修築機關槍掩體,小炮掩體,觀察所,掩蔽部等各類工事3374個。軍事方面,聘請德國 軍事顧問,訓練中國軍隊,修訂陸軍典範令,將步兵兵器標準化;成立航空委員會,空軍正式成軍,同時興建飛機製造廠,建設機場,實施防空訓練。交通方面,全 國增修公路8萬餘公里,完成了浙贛、粵漢鐵路,全國鐵路增至2萬餘公里,民航航線增至12條,長1.5萬餘公里。外交方面,遊說美、英、蘇等大國,爭取外 交主動。另有資料還顯示,蔣介石準備通過與德國進行易貨貿易,裝備80個德械師,待時機成熟,一舉收復東北。
  “七七事變”完全打斷了國民政府的國力增強計劃,使中華民國政府和全國人民被迫陷入慘烈的對日作戰之中。著名史學家許倬雲評論道,“當時中國在選擇抗 日的時機上還是太急了一點,假如能再延遲五年,情況很可能完全不一樣。”更有學者指出,“如果中日全面戰爭晚打5年,中國的損失會減少一半。如果晚開戰 10年,中日可能打個平手。如果晚開戰15年,那中國就有可能擊敗日本”。只可惜,歷史不給蔣介石機會。
  截至七七事變,中日兩國實力仍然相差懸殊。從陸軍規模看,日本擁有現役及服役過的後備軍隊450萬,中國僅有現役軍隊220萬,無後備役,且派系復 雜,缺乏有效訓練。從武器裝備看,日本陸軍裝備精良,除步槍、輕重機槍、火炮外,還配備有馬匹、坦克、裝甲車、汽車等裝備,十分擅長機動性和進攻性作戰, 中國陸軍以地方雜牌軍為主,真正經過整編、裝備較好的只有20個師(沒有完成進口武器的裝備),士兵們普遍沒見過坦克;從海軍看,日本擁有航空母艦4艘、 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各種艦艇285艘,總噸位達190萬噸,為世界第三大海軍,中國具備實戰能力的艦艇僅56艘,陳舊落後,總噸位不到6萬噸。 從空軍看,日本擁有各種作戰飛機2700餘架,由於日本具備獨立生產各類戰機的能力,可隨時補充戰場上的損耗,中國空軍則尚處初建階段,作戰飛機僅有 305架,其中能夠投入實戰的只有223架,且無從補充戰機損耗。鑑於中日實力差距懸殊,有德國軍事顧問估計,如果中日全面開戰,那麼,中國海軍最多只能 支撐一個星期,中國空軍最多只能支撐一個多月,中國陸軍最多支撐六個月,而中國軍火的生產能力僅僅能支撐六個月的戰爭耗損。
  即便如此艱難,蔣介石仍表達了鋼鐵般的抗戰決心。九一八事變後,他在日記中寫到,“此次對日作戰,其關係不在戰鬥之勝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與夫國 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國民固有之勇氣與決心早已喪失殆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之堅持,非惟於國無益,而且反速其亡”。蔣介石的抗戰決心更流露 於其1935年外交報告,“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但當犧牲已到最後關頭,不戰亦不能苟存”。待到抗 戰全面爆發,蔣介石立即開始做戰爭動員,在著名的廬山演講中,他講到,“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至,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 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 罪人!那時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南 京淪陷後,戰爭異常艱難,孔祥熙勸蔣和談,蔣介石怒,“還有人再來勸我和談,以漢奸論罪,殺無赦”。他表示,“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之為愈”。
  蔣介石早就知道,中日必有一戰,一旦開戰,必是持久作戰。蔣介石遠在毛澤東之前,就提出了“持久戰”思想。1933年4月,他發表演講說,“我們現在 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有第二、第三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 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這樣一步復一步的兵力,一線復一線的陣地,不斷地步步抵抗,時時不懈,這樣長期的抗戰,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 五年,我預計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一定有新的變化”。後來,蔣介石正是按照這個策略領導和組織全國人民進行抗戰的,也正是在這個策略指導 下,中華民族取得了抗日衛國戰爭的勝利。
  二、偉大的衛國戰爭
    1,上海失守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 發。隨後,日軍從華北平原快速向南推進,圖謀三個月滅亡中國。這一進攻路線基本在開闊地進行,日軍機械化部隊和強大火力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據預計,日軍 最多一個星期就可拿下鄭州,最多一個月就可拿下武漢,進而切斷中國東西部的聯繫,將國軍殘部殲滅在中國南方及沿海地區。要改變這一危局,唯一的應對策略就 是改變敵人的進攻軸線,使其進攻方向從“由北向南”變為“由東向西”,然後依託西南內陸地區的山地條件遲滯日軍的進攻,並等待機會組織反擊。這本是蔣介石 一貫的戰略設想。1936年6月,蔣介石還明確提出,“我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在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 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
  為改變日軍的侵華路線,蔣介石發動了淞滬會戰。在這一戰場上,國軍先後投入全國60%的精銳部隊,包括71個正規師及各種地方部隊,總兵力達75萬 人,日軍先後投入9個師團及各種漢奸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從參戰人數上看,國軍方面占有優勢,且集中了民國軍隊的精華,但兩軍實力依然差距懸殊。國軍 僅能憑藉劣勢裝備、血肉之軀,對抗現代化之日軍,英勇奮戰。據日軍評估,其一個營的戰鬥力就可以抵國軍一個師,若按民國三軍大學的評估,雙方戰鬥力之比更 達到六比一。淞滬會戰中,國軍打得慘烈至極,常常是整連、整營、整團地為國捐軀。據大陸史家記述,“國民黨官兵每小時的傷亡數以千計,主力各師補充兵源達 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級軍官和士兵傷亡達三分之二,旅、團長傷亡竟達半數以上”。如守衛上海閘北的孫元良88師原有編制1.5萬人,敗退南京後,只剩下不 足三分之一。馮玉祥回憶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 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淞滬會戰是八年抗戰中一次著名的大規模會戰,據相關資料,國軍在此役中犧牲了27萬人(日本為5萬人),其中團以上將軍就有28 人。上海雖然最終失守,日軍的侵華路線卻被改變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圖謀亦從根本破滅,從此,日軍不得不集中主力進攻中國內陸地區,陷入西南地區山川 河流的複雜地形。
  2,遷都重慶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蔣介石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據蔣緯國回憶,他經常聽見父親蔣介石在浴 室中悲鳴,有時他長聲大叫“啊——”,有時喊“媽——”、“天——”。蔣介石在絕境中感受到了無盡的孤獨、無助。事實上,進入中期抗戰後,國民政府就陷入 空前困難時期。在經濟方面,國民政府的稅收主要來自海關、工廠,但抗戰僅一年多,所有海運港口即全部淪陷,大部分東部城市被日軍占領,國民政府因此丟掉了 一大半收入,而戰爭等各類支出卻激增10倍以上。外交方面,國民政府不僅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援助,反而遭到國際社會的無情打擊和扼殺,比如,蘇聯為 確保自己的安全,曾於1937~1939年對中國實施有償軍事、經濟援助約2.5億美元,但1941年蘇日兩國簽訂《中立友好條約》後,援助就沒有了;德 國原為中國最大的武器進口國,1937年德、意、日簽訂“反共公約”後,德國政府連一個軍事顧問團都沒有給中國留下,全部被強令歸國;英國曾於1940年 聽命日本,在中國海運港口盡失的情況下,封鎖中國唯一的對外交通渠道“滇緬公路”三個月之久;美國在1940年以前對華援助非常少,甚至還與日本做軍火交 易,以至於很多中國老百姓和軍人死於美國製造的炸彈。
  在內外交困之下,中華民國只剩勤修內政一途。1938年,國民黨在武昌舉行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改變領導體制,實行總裁制,蔣介石被推舉為總裁,並 通過《抗戰建國綱領》作為國家的施政總方針。難能可貴的是,本次大會宣言顯示,中華民國和國民黨在千難萬苦中仍在為自由而戰:“吾人必須與抗戰之中集合全 國之物力,以同赴一的,深植建國之基礎,然後抗戰勝利之日,即建國大業告成之日,亦即中國自由、平等之日”。
  3,絕地反擊
    正是在重慶,國民政府逐漸站穩了腳跟,逐漸有能力與日軍抗衡。
     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在這場歷時四個半月的會戰中,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前後投入兵力達35萬人,國軍投入120個師,總計 110萬人。此戰之最終結果,武漢失守,國軍傷亡慘重,海軍基本上被消滅,空軍損耗亦極大,陣亡將士達40萬人。而日軍也受到重創,有資料稱日軍被擊斃者 達14萬人,直到1944年日軍再也沒有能力發動同等規模的作戰。
  實際上,截至武漢會戰,日本已達到其戰略極限。從日本陸軍軍力分布上看,日本投入中國戰場33個師團,駐東北8個師團,駐朝鮮1個師團,日本本土只剩 下1個近衛師團。可以說,日本本土空虛,已處於無兵可調的窘境。1938年11月,日本天皇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他們此時對形勢的判斷已經是:“對華戰爭 的本質屬於持久戰,……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國邁進”。蔣介石卻分析認為,“武漢之後,照敵人的理想,他何嘗不想一鼓 挺進,攻占我們的長沙和南昌?……他不來,就表示他們的力量不夠,氣勢已竭”。在同月舉行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判斷,武漢會戰後,中國已進入“第二期 抗戰”,即“我們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基本戰略是,“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游擊戰;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襲擾, 化敵後方為前方,迫敵侷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制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調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為實施 這一戰略,蔣介石進行整軍,將全國軍隊分為三組:三分之一在正面戰場堅持抗戰,三分之一在敵後進行游擊作戰,三分之一到後方進行整訓,每四個月輪調一次, 一年整訓完畢。1939年年底,國軍對日寇發起兩場全面攻擊,即桂南會戰、冬季全面攻勢。
  隨着中國士兵畏戰心理的克服,以及作戰經驗的增加,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根據相關資料,抗戰初期,中日軍隊作戰死亡比例多在1/3至1 /6之間,到了抗戰中期,中日軍隊作戰死亡比例逐漸接近,甚至出現了國軍戰勝日軍的大型會戰。如1939年5月隨棗會戰中,日軍投入11.3萬兵力,傷亡 2.1萬人,國軍投入22萬兵力,傷亡2.8萬人。又如1939年9月長沙會戰(第一次)中,日軍指揮官崗村寧次集結18萬軍隊,進攻長沙,國民黨第九戰 區副司令薛岳則組織40萬人馬,對日軍實施名為“天爐戰法”的阻擊作戰,結果日軍全線潰敗。這是抗戰爆發以來國軍第一次取得全勝。總的來說,在中期抗戰 中,中日軍隊各有勝負,處於誰也吃不掉誰的僵持狀態。
  4,加入同盟國
    抗戰兩年後,蔣介石迎來了他在對日戰略中所設想的國際 形勢的變化。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歐戰爆發。10月,蔣介石在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重申中國的抗日戰略,“我們的戰略亦就是要使 中國抗戰能達到與世界戰爭同時結束的目的。在歐戰沒有結束,世界問題尚未解決以前,我們若急求速了,妄想與日本妥協講和,這就是自取失敗,自取滅 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8日,美國對日宣戰。9日,中國政府在進行四年艱苦抗戰後,正式對日、德、意宣戰,成為同盟國中的一 員。美國開始以“租借法案”的名義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支援中華民國抗戰。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 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簽訂“反侵略共同宣言”,蔣介石被推舉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中、泰、越等地區的盟軍作戰。
  盟國對中國戰場的援助遠沒有想象的那麼重要。由於盟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加之運進中國的軍事物資有限,並沒有改變中國戰場上中日兩軍的力量對 比,甚至為了援助緬甸,國民政府派出大量精銳部隊,致使中國戰場國軍實力大為削弱,終於在日軍1944年“一號作戰”的凌厲攻勢之下,喪失鄭州、許昌、洛 陽、衢州、株洲、湘潭、長沙、衡陽、桂林、柳州、梧州、南寧等數十座城市,並威脅重慶。與此同時,中國遠征軍卻在緬甸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中華民國政府向緬甸派出遠征軍共計兩次。第一次遠征是在1942年3月至8月,中國精銳部隊10.3萬人入緬作戰,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唯一的機械化軍第 五軍,因英軍情報錯誤等原因,第一次遠征失敗,中國軍隊傷亡達5.6萬人,其中大部分並非戰死,而是殞命野人山、胡康河谷等原始森林。第二次遠征是在 1943年3月至1945年3月,中國精銳之師再次入緬作戰,並取得勝利,其中,中國駐印遠征軍以傷亡1.8萬人為代價,殲滅日軍4.8萬人,收復緬甸 13萬平方公里領土,滇西遠征軍以傷亡6.7萬人為代價,殲滅日軍2.1萬人,收復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
  中華民國在二戰中牽制了日本絕大部分戰鬥力量,已經儼然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了。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策劃舉行中、美、英、蘇四國會議,討論戰 後秩序重建。由於斯大林決絕參加由蔣介石與會的會議,四國會議分兩部分召開,第一部分是沒有斯大林參加的中、美、英開羅會議,第二部分是沒有蔣介石參加的 美、英、蘇德黑蘭會議,及之後衍生在蘇聯的雅爾塔密約。1943年11月27日,蔣介石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開羅宣言》(原件存放於台 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按該宣言,“中、英、美三國堅持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日本交 還占領自中國的所有領土,比如台灣、澎湖及滿州,歸還於中華民國;讓朝鮮半島自由獨立”。
  5,抗戰勝利
    盟國沒有派軍隊到中 國大規模參戰,卻的確加速了中國取得抗戰的勝利。1945年2月,美軍攻陷菲律賓首都馬尼拉,6月,美軍殺到日本沖繩,威脅日本本土。受此影響,日軍在中 國戰場被迫縮小防線,主要部隊撤守廣西,防衛武漢。這時候,國軍展開全面反擊,克復南寧、宜山、柳州、桂林、全縣。7月26日,中華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 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波茨坦宣言》(原件存放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重申三國將在戰勝納粹德國後,共同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 羅宣言》。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致日本死傷20餘萬人。8月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是日,蘇聯向日本宣戰。8月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當日,蔣介石致電南京的崗村寧次,宣示五項投降原則。17日,崗村寧次派今井武夫乘飛機往浙江玉山乞降,因天氣原因飛機無法降落,遂改飛 至湖南芷江向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請降。27日,中華民國陸軍副參謀長冷欣飛赴南京建立“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籌劃受降事宜。9月2日,日本 外相重光葵在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至此,中國的抗日 戰爭,並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三、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抗戰
    抗日戰爭是蔣介石領導的一場全民族抗戰。據統計,八年抗戰 中,中華民國政府軍共指揮大型會戰22次,入緬作戰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雖然中原大戰中,蔣介石與各地軍閥結下血海深仇,在 國家和民族危亡時刻,軍閥們卻全部願意接受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領導,與中央軍並肩作戰,可歌可泣。在淞滬會戰中,即便軍紀散漫無多少戰力的川軍,都一手拿步 槍、一手拿煙槍奔赴淞滬戰場,準備犧牲自己保衛國家。此時,第二次國共合作也開始了。1937年8月22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收編紅軍為國民 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下設三個師,即林彪115師、賀龍120師、劉伯承129師,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司令,總兵額為3萬人左 右,全軍從國民政府領取糧餉和給養。10月,活躍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 四軍”,葉挺任軍長,總兵額1.03萬人。“新四軍”隸屬第三戰區,顧祝同為最高長官,受命在蘇北、皖南擔任游擊作戰。這支4萬人左右的軍隊,到抗戰勝利 後竟然發展成為一支擁有92萬人的正規軍,其中八路軍60萬,新四軍30萬,還有300萬民兵,解放區面積達100餘萬平方公里。
  中國雖贏得抗戰的勝利,代價卻是極其沉重的。人員損失方面,八年抗戰中,國民黨軍隊犧牲133萬人,平民死亡440萬人,共產黨軍隊犧牲16萬人,平 民死亡318萬人,加上失蹤人口,戰爭直接造成的人口死亡達960萬人。這個數字是建立在可靠的統計基礎之上的(來自國共內戰時期雙方的各自統計),因此 應該偏低,一般認為,中日戰爭直接和間接造成的人口死亡應在2000萬左右。經濟損失方面,據國民政府行政院賠償委員會統計,以1945年匯率計算,戰爭 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損失為559億美元。實際上,這場戰爭已經把中華民國拖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為了維持軍政開支,國民政府大量發行法幣,導致通貨膨脹,物 價飛漲。伴隨經濟崩潰的是道德社會的解體。古人常說“衣食足,知禮節”,中國老百姓在八年抗戰中飽受破壞、死亡、飢餓、恐懼的煎熬,心態慢慢起了變化。
  也正是在抗戰中,中國樹立了國際地位。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屢次侵略中國,每次戰爭中國都以失敗告終,結局不是割地賠款,就是讓渡法權。只有 抗日戰爭,中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可以說,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由衰而盛的一個轉折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1942年10月,蔣介石督促美國率先主動放棄不平等條約,9日,英美兩國同時通知國民政府,表示願意立即放棄不平等條約,締結平等新約。隨後,比利 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諸列強跟進。截至1943年,中國與所有列強均重新訂立平等新約,列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不平等 條約徹底終結,一舉雪了百年恥辱。至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並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主要領導人,中國亦成為 “世界四強”之一。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46年,國民政府聯合共產黨、民盟、青年 黨、無黨派社會賢達人士等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召開政治協商和制憲會議,制定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民主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將中國推上民主憲政軌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高伐林:黨雖是蘇聯特務創立,軍隊卻是
2011: 挪威大屠殺兇犯是“原教旨基督徒”?
2010: 鄧小平把一張紙扔給撒切爾,要翻譯告訴
2010: 做人是要人格的。 反毛瘋子如星辰, 邏
2009: 文革中流行的人身侮辱方法及其巫術原理
2009: 林立果,一個背着十字架的反抗者和蓋世
2008: 毛澤東是天才的軍事家嗎?
2008: 張戎筆下的毛澤東(15)文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