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秦始皇是如何被趙高害死的?
送交者: 章無計 2012年09月12日00:34:5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說秦始皇死後三個月內,放在一輛轀輬車上,一直不埋不葬,居然還能像正常人一樣,回到咸陽,葬入驪山北麓的陵墓中,這種說法也是有違常理的。任何一個人的屍體,除非採取嚴格的冷凍、防腐措施,否則是不能長期停放很長時間的。北方有“夏不過三,冬不過七”的說法。南方則有“春三,夏一,秋五,冬七”的習俗。意思是:在常溫條件下,南方地區的停屍時間,春季三天,夏季一天,秋季五天,冬季七天。棺木都要預先準備妥當,所用材料以上等楠木為最佳選擇,並且要漆成朱紅色。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風,所以棺木就要層層刮上膩子,要將所有的縫隙,全部封閉堵死,即使棺內屍體開始腐爛,也不會向外部泄漏一點屍臭。只要生活在這個世上的人,不管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高貴者、還是卑賤者,都要接受這種自然規律的無情制約。誰如果不按這種規律來安排喪事,那就必然會造成一系列非常難堪的後果。

  為什麼人死之後,會有“夏不過三,冬不過七”的講究呢?為什麼必須及時安葬、或者採取各種冷凍和防腐的措施呢?如果不及時安葬、或者採取各種防腐措施的話,又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難堪現象呢?其實,這個道理是十分簡單的:如同其它動物一樣,人類死之後留下的屍體,會迅速地生成一種毒性很強的鹼性物質 ----屍毒鹼(即腐毒鹼)。屍毒鹼化學名稱為Ptomaine,是肉類腐敗時所生成的有毒鹼性物質,當動物和人屍體中的含氮有機物(如蛋白質等),受到致腐因子作用而腐敗時,會輒刻生成一種毒性很強的物質。屍體腐敗24~28小時後,生成一種毒性最強的紐林 (neurine),五、六天后,毒性會繼續存在。這種物質之所以有毒,是它對周圍的活體生物,會起巨大的生理反應:會使正常人的神經系痙癱及心臟惡化,其病徵為眩暈、嘔吐、瀉痢、瞳孔放大,脈搏微弱,四肢寒冷,最嚴重時,還會導致周身麻痹,喪失知覺直至死亡。

  在一些特殊的災難事件中,常常是會死很多人的。人死之後會產生這種“屍毒鹼”,會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向外界不斷地散發和傳播,並且讓周圍的人,都能感到窒息、難忍,大量屍體腐爛之後,還會產生瘟疫。而這一種“屍毒鹼”本身,就是一種持久不衰的惡性氣味,人們經常也將它稱之為“屍臭”(odor of putrefaction)。“屍臭”本身,是一種腐敗細菌,它可以迅速分解出屍體腸道之中的蛋白質,產生以硫化氫和氨為主的腐敗氣體,並且從嘴裡、鼻孔、肛門等部位排出。這種腐敗氣味,通常從死後第二晝夜開始產生,甚至在人將死未死之時,就會產生少量的臭氣。這種臭味,會引來一些嗅覺十分靈敏的鳥類,有些淺埋的墳墓透出屍臭時,也會招來狐類的光顧。所以,當代即使在醫院的太平間停放屍體時,也必須將死者的口鼻以及肛門等孔道,要用衛生棉緊緊地堵住,使可能發生的“屍臭”外溢現象,能降低到最小程度。

  對於幾乎所有的人來說,“屍臭”是一種可以讓人長期難忘的劇烈臭味。應該說,人死後屍體產生的腐臭之味,是所有動物屍體中最臭不可聞的,這可能跟那種認為所有動物的大便之中,人的大便是最臭的判斷,有着類似的情況,應該比較接近的。過去,有一些人經常形容說,香花是“九里香”,而人屍體發出來的味道,則完全反過來說,實在是一種“九里臭”,因為人們在非常遠的地方,一下子就能聞到遠處這一種奇異的惡性之臭。其實,大多數的人在聞到“屍臭”以前,從來都沒有聞過這一種臭味的經歷,這一種來自夢幻地獄中的邪惡臭氣,可不僅僅是一般性的腐臭,而是讓人感到劇烈而刺鼻、腥膻而嗆人的腐濁之臭。據說,一些曾經聞過大量“屍臭”的人,在此後的幾個月時間內、有的經過一年時間,都不能好好吃一頓飯,有的在睡夢中都能被臭味薰醒過來,有的人聞“屍臭”後,成了自己生命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大陰影。

  秦王朝顯赫一時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在進行第五次全國大出巡的途中,突然死在數千里之外的河北邢臺“沙丘”宮中。後來,有學者說他是自己病死的,有學者說他是被人殺死的。然而,如果從趙高等人進行的一系列詭譎行動來看,說它是出於一個事先策劃好的政變陰謀計劃的一部分,說秦始皇被政變者害死的可能性,確實是最大的。只有讓他死在遙遠的地方,不讓他直接返回秦都咸陽,才是趙高等人篡奪政權的一種最好選擇。關於秦始皇的死地,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爭議,說明人們的認識是一致的。《史記》裡面明確記載着“始皇崩於沙丘平台”,沙丘平台又是一個什麼地方呢?《史記·正義》說“沙丘在邢臺平鄉縣東北二十里。”《史記·集解》說“沙丘去長安兩千餘里,趙有沙丘宮在鉅鹿,武靈王之死處。”而沙丘宮,正是一座“恐怖之宮”、“死亡之宮”、“政變之宮”,誰到這個地方,都會感到毛骨悚然的。

  沙丘宮本來是趙國的一座宮殿,公元前二九九年,趙國發生了一場政變,顯赫一時的國君趙武靈王,被政變者囚禁在沙丘宮內,所有“宮中人悉出”,他得不到任何食品供應,過了三個月,宮門才被開啟,而趙武靈王早就已經餓死在大殿之上。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就有“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的記載;在《呂氏春秋·知接》中,有桓公“蒙衣袂而絕乎壽宮,蟲流出於戶,蓋以楊門之扇,三月不葬”的記載。在《韓非子·二柄》中,有“桓公蟲流出戶而不葬”的記載。蟲流是什麼?蟲流就是腐肉生成的大量蟲蛆,《漢書·陳萬年傳》有“自絞死,歲數百千人,久者蟲出腐爛”的記載;蟲流是腐肉腐爛之前,溢出的屍水。趙武靈王慘死在沙丘宮,三個月不埋、不葬,當然會發生“屍水流滿地、屍蟲出於戶,屍臭九里散”的駭人慘象。秦始皇被趙高送到這座“魔鬼之宮”,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經到了。

  人們不要忘記一個主要的事實和教訓,這就是在中外幾乎所有的歷史上,尤其是當一國之君、或者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離開了京城,遠離了自已一直控制的權力中心,而處於生命垂危的緊要關頭,恰恰都是各方勢力的權力鬥爭,進入到一個最緊張、最詭秘、最恐怖的時期。應該這樣說,“政變和反政變”,一直是古代政治權力爭奪中的一個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當然,處於這個非常時期的“奪權和反奪權”的鬥爭方式,是千奇百怪的,“奪權和反奪權”的手段,是五花八門的,“奪權和反奪權”的過程,是尖銳複雜的,發動“奪權和反奪權”的策劃人,又是神秘莫測的。這一個“奪權和反奪權”的過程,人們通常將它們稱之為保皇和反保皇、或者政變和反政變。不論是歷史學家、還是考古學家,對於秦始皇去世這一段歷史,並沒有從政變的角度,進行全面、系統地探討和研究,致使秦末的許多歷史真相,都被模糊了、掩蓋了。

  有一種政變,是政變者的力量,壓倒了一切,其結果是在絲毫沒有遇到對方抵抗的情況之下,便順利地取得了政變的成功;有一種政變,是政變者的力量藐視強大,其結果是剛一發動政變,便被反政變者一舉擊破;有一種政變,是政變者和反政變者,有一個非常激烈地交鋒鬥爭的複雜過程,而要根據雙方長期決戰的結果,才能最後分出勝負來。有一些政變,單從外表去看,一切似乎是風平浪靜的,但如果從背後去觀察,它們無一不是驚心動魄、充滿血腥的。有很多的皇帝、國君和首腦,不是被氣死,就是被餓死,不是被父兄所殺,就是被寵臣、宦官所害。有人經過一番統計說,在各種政治奪權的過程中,致使被政變者處於死地的方法,就有一百五十種之多。在一般正常情況下,秦始皇走就走了,死就死了,最多就是按照秦朝制定的官方最高禮儀,將他的喪事辦完之後,也就正式宣告結束了,根本不會再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

  誰能夠想到,就在秦始皇得的最初時刻,侍候左右的秦朝的宦官趙高,已經在暗中偷偷地醞釀、策劃、發動一場可怕的陰謀篡權活動了。秦始皇這一次東巡在外,從咸陽出發遠離了秦都咸陽,這是他們發動一場政變的最好時機。秦始皇進行第五次出巡後,出武關、到南陽,經雲夢、上衡山、過錢塘、祭大禹、來吳中、掘劍池、渡長江、去贛榆、游琅邪、登芝罘,在一萬多里的行程中,身體一直很好,直到平原郡(今山東德州)才感到不適。秦始皇命隊伍加速前進,以便能夠儘早到達邯鄲城,在那裡可以靜靜休養一個時期。人們應該知道,邯鄲在秦始皇的心目中是有特殊地位的:邯鄲是他的出生地,是他母親的故鄉,是他父親秦莊襄王長期居住過的地方,這裡還有他童年生活的美好記憶。但是,趙高心裡正打着算盤,不能讓秦始皇真的到達邯鄲,最好能在到達邯鄲前的途中,就讓秦始皇死去,只有這樣才能好做以後一系列的文章。

  司馬遷在《史記》中,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甚至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方式,對秦始皇的死因、以及返回咸陽的整個過程,始終都在掩蓋、在迴避、在轉移一個最重要的歷史事實。書中只是說:秦始皇在酷暑公元前七月死於沙丘,卻不說那是一個酷暑難熬的季節;說只有趙高等五、六個人知道秦始皇的死訊,卻仍然能夠真正做到“秘不發喪”;明知從沙丘到九原(今內蒙古五原縣)有三千多里,從九原到咸陽有兩千多里,卻仍然製造出種種秦始皇一直健在的假象;秦始皇的屍體被存放在異常狹小的轀輬車上,以一車變質的腐爛鮑魚,緊跟秦始皇御車的後面,就能瞞過整個東巡隊伍中的其他文武百官;東巡隊伍在秦始皇死後三個月,才返回秦都咸陽葬入驪山,秦始皇的遺體竟然還能安臥在充滿水銀蒸汽的地宮之中。如果這些文字都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原話,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是把後人和世人統統都當成不懂事的孩童耍弄了。

  為什麼對秦始皇的死,要採取“秘不發喪”?過去眾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並沒有將“秘不發喪”當作是一件多麼重大的事情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從來沒有將它看成是趙高發動的一場“政變”,從來都沒有追究這一場“政變”的來龍去脈。其實,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後,趙高篡改了遺囑,並且處死了扶蘇和蒙恬,隨即掌控了秦朝的軍政大權,所有這一些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都是經過長期精心策劃和準備的,包括秦始皇死的時間和地點,都是趙高“政變”陰謀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保證“政變”的成功,是絕對不能讓秦始皇死在邯鄲的。如果讓他死在邯鄲,就要在邯鄲舉行正式治喪活動,然後再去發動政變,就會遇到很多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真的讓他死在車上、死在路上,那麼在光天化日之下,去公開發動一場“政變”,消息很快會傳到各地,忠於秦始皇的蒙恬和扶蘇,會奮起反抗,會舉兵進行清剿,會使政變陰謀流產。

  很多人一直弄不清楚,秦始皇最後到底是怎麼死去的?一直都沒有從“政變”這一個角度,去判斷這個歷史進程中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實際上秦始皇最後是被趙高害死和氣死在沙丘宮中的。為什麼說秦始皇是被趙高氣死的?這是因為秦始皇一直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任何人不管過去有沒有過錯,只要對方有真才實學,一律都會得到重用。軍事家尉繚咒罵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輕食人”,秦始皇知道後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任其“為秦國尉,卒用其計謀。”李斯也曾經頂撞過秦始皇,但李斯一直得到秦始皇的重用。趙高犯下重罪,按律要處死刑,但其精於書法、通曉法律、秦始皇完全赦免了他,任命他為中車府令,時時跟隨自己的左右。秦始皇是那樣倚重、信任趙高,可是在到達邯鄲的前夕,趙高等人卻把當朝至高無尚的皇帝,送進一座早就已經荒蕪不堪、無人敢去的沙丘殘宮之中,秦始皇立即意識到自己的末日到了。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代紂王“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冣樂戲於沙丘。”《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欲出不得,又不得食,三月余而餓死沙丘宮。”由此可見,這一座沙丘宮,是臭名昭著的紂王,在此荒淫無度、殘暴施政,最後導致亡國的地方;是戰國時期稱霸諸侯的趙武靈王,被政變集團幽禁致死的地方。秦始皇從小跟隨着父親,長期居住在趙國的都城邯鄲,早就知道沙丘宮中這駭人聽聞的故事,對於沙丘宮中發生的種種悲慘死難的經歷,比誰都更加清楚,知道這是一座“政變之宮、恐怖之宮、魔鬼之宮、死亡之宮、不祥之宮”。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各個諸侯國家原一百四十五座巨大宮殿,全部加以拆除,將所有的木頭和其它建築材料運往咸陽,在北阪地區按照原樣進行重建。唯獨這一座沙丘宮,由於處處充滿血腥氣味,所以一直留在邢臺,然而長期無人使用也就逐漸衰敗了。

  一個人不吃不喝,被關在沙丘宮裡面,那種慘狀是可想而知的:在那一堆白骨上,布滿了各種鳥糞;在那塊地面上,處處都是螞蟻洞穴;在大殿的柱礎上,還有一股股強烈的狐臭味和一撮撮稀疏的野狼毛。整個一座宮殿,除了陣陣陰風陰雨、野滕野草、枯根枯葉之外,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如今正當秦始皇一心想着要返回邯鄲故地的前夕,在一片朦朦朧朧的狀態中,趙高竟然讓他住進了這毛骨悚然的殺人之宮,還被直接送到趙武靈王憤然離世的大殿之中,他知道自己已經被趙高送進了鬼門關,預示着一場政變,馬上就要開始,意味着自己開創的大秦帝國、大秦王朝,即將土崩瓦解。秦始皇完全明白了,就是這一個早年本來應該處死的趙高,對他進行了最後的政治報復,還想進行反抗嗎?一切已經太晩了。除了憤怒的眼神、抽搐的身影之外,秦始皇什麼都不能再做了,在可怕的沙丘宮內,秦始皇的一生,就這樣被趙高畫上一個句號。


陳景元

0%(0)
0%(0)
  胡扯。那秦始皇是在哪裡死的?  /無內容 - 古三通 09/25/12 (185)
  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麼?  /無內容 - 熱心 09/12/12 (139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蘇俄的世界革命戰略與中國的具體位置和
2011: 高伐林: 解謎“九一三”?先答百道題
2010: 滴血川康 27
2010: 高伐林: 專訪舒雲(上):找到林彪事件
2009: 毛澤東用才一絕:原國軍上將任水利部長
2009: 唐朝的疆域區劃
2008: 沈志華: 試論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
2008: 潘涌: 雕盼青雲睡眼開,望着黑鷹高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