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是摘自高華先生書中關於富田事變起因的一些史料,讀來頗讓人覺得有些觸目驚心。
2)我在讀下面一段的時候,便不由地感嘆中國近代史時刻都離不開“鬥爭”二字,好似一部鬥爭史。中共內部有鬥爭,國民黨內部有鬥爭,黨派間有鬥爭,軍閥間也有鬥爭。各派別政黨高舉不同的旗幟,有民主的,有專制的;有社會主義,有保守主義,還有自由主義,為的都是“正名”二字。“正名”這件事早在孔子的時代就開始做起了,《論語》中就提到“正名”的重要,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到了近代,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商路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制度。這些紛繁的新事物面前國人早已手足無措,所以無論是學者還是政客都急於要去“正名”。於是,抱有不同的人們依附到各種學說和主義的旗幟之下,進行着漫長而殘酷地“鬥爭”。
3)由下文中的描述,可見至少在1930年,中國共產黨是受制於共產國際的,其性質也只是蘇聯政權的附屬。如今,看到黨內有人高舉民族主義(亦或稱為國家主義)的大旗去做宣傳,搞統戰,不免讓人覺得有自己打自己耳光的嫌疑。時常聽人提起“馬列子孫”一詞,恐怕也未必是空穴來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間的界限其實並不明顯,並且很容易被人利用的。即使是愛國,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國家不一定永遠都是正確的”。所以,一個成熟社會體制下的有素養的民眾,應該是要能抵禦得住各種主義的鼓惑。這就需要我們的民眾有“存疑”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4)此段讀起來很像《紅岩》裡的描述,不過《紅岩》本身就是一本小說,很多地方都有藝術的加工和誇張,是經不起考據的。本段有部分內容摘自《江西蘇區中共省委工作總結報告》,是高華先生考據的成果,後人也有了再考據的方向。“寧肯殺錯一百,不肯放過一個”後來有人講是蔣介石說的,現在也有了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