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戰初期國共力量對比看國民黨的“剿共”
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曾提出要在3個月到1年時間內消滅中共,結果三年後被後者趕到台灣,這長期以來被當成一個笑話用來調侃國民黨,但筆者經過對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的考察,認為這個估計並非痴人說夢。單就兩黨桌面上的力量來看,國民黨還是有機會實現這個目標的。
抗戰前國民黨總兵力為170萬,1935年3月,武昌行營設立炮兵整理處整理炮兵之時有堪用的火炮457門。裝甲兵1928年南京政府向英國購買了“卡登-洛伊德”一噸半小型坦克24輛,隸屬教導第1師;1935年又從英國購買“維克斯”兩棲坦克32輛,編成戰車教導營,附屬於交輜學校進行訓練。1937年初又向德國訂購“Ⅰ號”坦克16輛。5月中旬,國民政府以戰車營、步兵炮營、摩托車連、裝甲汽車隊、高射炮營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調25師副師長杜聿明為團長。空軍方面,到1936年6月前,國民政府中央所屬的空軍有14個中隊。7月,兩廣事變時,廣東的空軍投奔中央,又增加了9個中隊。同年10月,全國各地及海外華僑共捐獻了470萬元,以捐款購得飛機68架。1937年5月,國民黨軍事當局分全國為6個空軍區。實際成立的只有第一(南京)、第二(南昌)空軍區司令部。全面抗戰前夕,全國空軍總計有飛機約600架,其中作戰飛機305架。 w
全面抗戰爆發初期,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進行了激烈的抵抗,由於戰術思想落後,裝備較差,指揮不力等因素,導致開戰短短一年之內就傷亡了103萬軍隊,海空軍全軍覆滅。然而,由於日本的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蘇聯感到了威脅,後者從“7。7事變”3個月後就開始向中國提供援助。在蘇聯的援助之下,國民黨軍隊迅速恢復了實力,陸軍20個師獲得了蘇式裝備,並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空軍則在蘇聯援助下得以重建。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中斷了對華援助,但緊接着就發生了“珍珠港事件”,美國隨即參戰,並接替蘇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外援。1942年,美國向國民黨提供美援時,蔣介石向美國一開口就要100個師的武器裝備。美國則答應提供60個師的美式裝備,分為兩期,第一期為30個師,時間為打通滇緬公路之前,待打通滇緬公路之後再提供第二期的30個師,而後在開羅會議上,蔣向羅斯福要求將提供的裝備增加為三期計90個師,羅斯福答應了。因此,從1942年底起,美國開始陸續向國民黨軍發送武器裝備,第一期提供的裝備為國內的30個師與駐印軍6個師,共計36個師,而在打通滇緬公路之後,一方面因為蔣介石趕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國因得到了蘇聯出兵的承諾,認為不必從中國大陸進軍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給了3個師的裝備。就這樣,國民黨在抗戰時共獲得了39個美械師的裝備援助。在抗戰期間,國民黨用這批裝備共裝備了13個全美械軍,即新一軍、新六軍、第二軍、第五軍、第八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五十三軍、第五十四軍、第七十一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四軍、第九十四軍。4個半美械化軍,即第三十軍、第四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六十軍。
抗戰勝利後,美國並沒有停下援助國民黨的步伐,將儲存在中國和太平洋各地的大量戰爭剩餘物資運給國民黨。從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不到一年之內,美國援助了國民黨價值7億8千多萬美元的物資——超過了抗戰時期的美國援華物資總值。其中的為原定的39個美械師在抗戰結束前只運到了33個師,補足;以廢鐵的價格提供了一批貯藏於印緬地區的美械裝備,內有100餘輛M3A3;將美國在華駐軍的物資移交給國民黨,包括儲存在昆明的上萬噸航空器材和大約4000噸武器、彈藥。國民黨用這些裝備在內戰爆發前最終組建了22個美械、半美械軍,64個師,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其中45個師(旅)與交警部隊為全美械部隊。除此之外,美國還向國民黨提供了900多架飛機和271艘艦艇,幫助國民黨重建了海空軍。國民黨美械軍的標準編制為:每軍一個榴彈炮營,每營配備105榴彈炮12門;每師一個山炮營,每營配備75山炮12門;每團一個戰防炮連,配備戰防炮4門,每營一個迫擊炮排,配備81迫擊炮兩門;每營一個火箭筒排,配備“巴祖卡”火箭筒兩具;每個步兵連配有輕機槍9挺,“湯姆森”衝鋒鎗18枝,60迫擊炮6門(每排兩門)及火焰噴射器1個。步槍為美制斯普林費爾德步槍,每個師4500枝。這個裝備水平超過了抗戰前的德械部隊,尤其是迫擊炮和衝鋒鎗的數量,而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為後者所無。
除了美國和蘇聯的援助外,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還從其他國家進口了不少武器裝備。英國:飛36架,子彈1667萬發;法國:飛機24架;意大利:裝甲車101輛;比利時:步槍5.4萬支,子彈3867萬發;捷克:輕機槍1829挺,步槍5000支,子彈2600萬發;瑞典:子彈1.18億發;匈牙利:子彈1500萬發。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有接受了關內日軍的投降,據軍委會統計,總計收繳的日軍武器有步騎槍685897支,手槍60377支,輕重機槍29822挺,火炮12446門,戰車383輛,裝甲車151輛,軍用汽車15785輛,軍馬74159匹,飛機1068架(其中堪用21架,待修626架,不堪用151架),軍艦26艘(90-1000噸,都是小艇),另有快艇。炮艇、潛艇等29艘,更小。需要特別予以指出的是,以上均不含偽軍武器,因為偽軍基本都被收編為國軍。
國民黨獲得的上述武器裝備連同自身抗戰期間在大後方兵工廠的產品,使得國民黨軍在抗戰8年時間內從戰前的170萬,擴充到戰後的近600萬。經過精簡整編,到了內戰初期其總兵力仍高達430萬,裝備上也今非昔比。靠着這些本錢,國民黨才敢喊出3個月消滅中共的口號。
另一方面,中共武裝雖然在抗戰期間得到較大發展,從戰前5萬人擴充到了戰後的127萬,但數量上相比國民黨軍隊仍處於絕對劣勢。武器裝備就更不用提了,抗戰勝利後統計,全軍僅裝備步槍44.7萬支,手槍4.4萬支,衝鋒鎗2678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可以看到,這些裝備中,相對於軍隊總數,輕武器還是比較充足的,尤其是步槍、手槍和輕機槍。但重武器就嚴重缺乏了,步兵炮僅有124門,而山炮僅有58門,僅相當於國民黨軍5~6個師(旅)的數量,這和中共武裝100多萬的規模是極不相稱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中共武裝沒有任何外援,軍事工業也極為原始、薄弱,只能依靠繳獲。由於中共武裝主要進行的是游擊戰,戰鬥規模較小,在抗戰中進行的12萬次左右的戰鬥,絕大部分都是營級以下規模的戰鬥。即便是“百團大戰”,也一系列中小型戰鬥集中在一起組成的。所以中共繳獲的裝備以輕武器為主,重武器相對很少,僅有的8輛坦克還是進入東北後接收的。
抗戰勝利後,據劉統先生考證,中共在東北“通過蘇軍直接或間接獲得的日軍裝備應有步騎槍30萬支左右、各種炮1600多門(含迫擊炮、擲彈筒)、坦克20輛左右。
從上述資料對比看,國民黨軍在1946年7月內戰伊始的“硬實力”要遠高於中共。國民黨軍總兵力約為430萬人,其中陸軍200萬人,特種兵36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機關和院校101萬人。中共部隊總數約為127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1萬人,地方部隊66萬人,沒有空軍和海軍。裝備上國民黨軍更是占絕對優勢,且不說抗戰期間從美國蘇聯接受的援助,及後方兵工廠的生產。僅就抗戰勝利後接收的日軍繳械,也遠遠高於中共。因此,陳誠放言“也許三個月,至多五個月,即能整個解決(中共)”並不完全是吹牛,就硬實力而言,國民黨確有資格說這樣的話。而中共方面的種種表現,如毛澤東不顧危險赴重慶參加和談;撤出新四軍在江南的8個根據地;在和談中作出重大讓步,接受在未來國防軍中只保留國民黨軍五分之一數量的條件,等等。也都說明,此時中共領導層在實力對比上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