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為中心興建了各大部委的辦公地。隨後各個機關大院也相繼建成。這裡也成了新北京高級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此形成的大院文化獨具的魅力。
在各機關大院中,計委大院很有代表性。
大院的整體布局是學習了蘇聯街坊式住宅的“合圍布局”一個大的街坊為中心,七個小的“雙周邊”式街坊錯落有致地四面圍繞,把整個大院分割出若幹個自然的小院落,非常別致且有特色。
所有的宿舍樓,每個單元里都建有廚房、衛生間和陽台,並配備了暖氣和上下水設施。四層的宿舍樓除了廚房更寬大外,還加了間浴室。像這樣功能如此完善的住宅,比起北京的四合院住房,算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城為數不多的豪華住宅了。
大院中的宿舍樓是按幹部的級別分配的:科級、處級幹部可以分到一套二居室,副局級以上的幹部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或四居室,並還可配一套一大二小的沙發。正局級以上的幹部家中還可安裝一部電話。那個年代電話並不普及,家中若有電話,幾乎成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大院裡有食堂、糧店、百貨公司、公共澡堂,還有郵局、招待所……應有盡有,如同一個小城市。有人開玩笑地說:差個“火葬場”就齊全了。人們不用出院,生活問題就基本得以解決,十分便利。
計委大院住着近兩千多名機關幹部,這些幹部中有中共建黨初期就從事革命工作的資深老黨員,有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有八年抗戰的新四軍和老八路,有在黑山沃土抗擊日寇13年的抗聯老戰士,還有從朝鮮戰場下來的中、高級指揮員這些曾經戰功那麼顯赫的幹部,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部革命史詩,每個家庭都有着一段故事,那故事有的非常動人、曲折,甚至異常的悲壯和傳奇……
幾十年中,從大院陸續走出過21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和200多位部長、副部長。全國頂尖級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馬洪、吳敬璉都出自這個大院,從這裡出來的局長和處長們更是多不可數。更讓計委大院自豪和驕傲、並引以為榮的是好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自這個大院,如黨的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國務委員陳慕華副總理,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宋平。
這些領袖人物,曾經是那麼平凡和近距離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當中的一員。開始,人們並沒有太注意,直到許多年後才突然驚奇的發現:在我們周圍竟有那麼多叱咤風雲的“大人物”。這些“大人物”中數朱鎔基在大院裡住的時間最長,也最為大院人所熟悉和了解。
朱鎔基清華畢業後,先去了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工作。1952年進京到國家計委,成為了當時最具有潛力和前途的年輕幹部,並舉家搬進了計委大院。在這個大院中,他生活了二十三個春秋。朱鎔基總理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夫人勞安賢惠、樸實善良,為人從不張揚,並且精通四國語言。他們的一兒一女,小時候都在“中古友誼小學”就讀,聽說他們長大後都很爭氣,事業都很有成就。
在計委大院生活期間,朱鎔基一家十分低調。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身材高大的朱鎔基夾着大黑皮包匆匆步行去辦公大樓上班。晚上,經常能碰到他和夫人勞安說笑着在大院裡散步。中古小學開家長會時,可以見到他以家長身份在那裡侃侃而談;在食堂打飯,可以看到他和正在排隊打飯的同事們打個哈哈,說個笑話。有時還可見到他挎着個籃子去買菜,甚至和賣菜的人在那裡砍砍價。在機關聯歡會上,他還會大大方方的為大家清唱一段字正腔圓的京劇。
在大院裡,無處不留着這位兩道濃眉不怒而威的總理的深深印記。去年,當年生活在計委大院的孩子們舉辦聯誼會,尋找童年美好的記憶。會上用幻燈放出一張朱鎔基年輕時期和機關同事們一起在頤和園留影的巨幅照片,片頭題寫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共和國總理從這裡走來。細看,照片裡別的大人和幾個孩子都在看着鏡頭,只有朱鎔基一人抬着頭,深沉的凝望着別的地方。這時,聯誼會的主持故意停頓一下,然後一指照片煞有介事地調侃道:“大家看,我們總理那時候就盯着中南海吶!”
也許只有這個大院的孩子們才敢這樣沒大沒小的“造次”,因為他們沒有把朱鎔基當外人,他們對他是那麼的熟悉和敬愛。在孩子們眼裡,這位共和國的總理是他們父母曾經的同事或好朋友;是他們天天都能見到的左鄰右舍;是他們整天都喊着叔叔、伯伯的十分親近的人。
朱鎔基已從大院搬走了許多年,聽說他身居高位後,還來過大院好幾次,看望朋友和鄰居。看來這位總理的“大院情結”竟也是如此的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