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魯迅暗戀的北大校花馬珏
送交者: 谷青 2013年09月24日23:24:3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在一九三○年代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有位校花,她名叫馬珏。是北大教授馬裕藻(幼漁)的愛女,人長得高挑而漂亮。當時還流行一句話說,馬裕藻對北大 有啥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漂亮的女兒。話雖然有些刻薄,但也是實情。而在眾人都在迷戀這位校花時,也傳出大名鼎鼎的魯迅,也被名列其中。其實 魯迅應該是更早就認識她了。

        

魯迅所大力提拔的“未名社”的作家李霽野晚年在回憶魯迅的一篇短文《從細小處見精神——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的文章說:“……我又想起先生一位老友 的女兒喜歡讀先生的著作,並寫了一篇初見印象記,先生看了很喜歡,以後每有新着,一定送給她一本。”李霽野並沒有指明這位女孩是誰,她就是馬珏。

馬珏,浙江鄞縣人,父親馬裕藻,母親陳德馨。一九○三年父母雙雙考取官費留學日本,父親在日本帝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就讀,母親進日本目白女子大學學博物, 經過七年苦讀,一起畢業。一九一○年馬珏出生於東京,在日本期間馬裕藻曾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文字音韻學。一九一一年馬裕藻回國後,擔任浙江教育司視 學。一九一三年至一五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講授文字音韻學。一九二一年任北大國文系主任,一九二○年八月六日,《魯迅日記》云:“ 晚馬幼漁來送大學聘書。”是兩人共事於北大之始。

馬珏晚年在《女兒當自強》一文中,這麼回憶着:“魯迅先生一度在北大任教,與我父親是同事,他們性格相投,過從甚密。魯迅先生經常來我家作客,與父親一談 就是半天。”在一九二五年間,年僅十五歲的馬珏寫下了《初次見魯迅先生》一文,文章以稚氣的口吻先寫她從魯迅的作品中得來的對魯迅的印象:“看了他的作品 裡面,有許多都是跟小孩說話一樣,很痛快,一點也不客氣;不是像別人,說一句話,還要想半天,看說的好不好,對得起人或者對不起人。”所以想“大概同小孩 差不多,一定是很愛同小孩在一起的。”及見魯迅“穿了一件灰青長衫,一雙破皮鞋,又老又呆板,並不同小孩一樣”,“手裡老拿着煙捲,好像腦筋里時時刻刻都 在那兒想什麼似的。”又見“衣架上掛了一頂氈帽,灰色的,那帶子上有一絲一絲的,因為掛得高,看了不知是什麼,踮起腳來一看,原來是破的一絲一絲的 ”,“魯迅先生忽然問我道:‘你要看什麼書嗎?《桃色的雲》你看過沒有?這本書還不錯!’我搖了搖頭,很輕地說了一句‘沒有’。”而這次魯迅和馬裕藻聊得 蠻長的時間,馬珏一直等着要送客,等過了下午五點到了六點,魯迅都沒有要走,“……這時聽見椅子響,皮鞋響,知道是要走了,於是我就到院子裡來候着。一會 兒,果然出來了,父親對我說:‘送送魯迅先生呀!’魯迅又問我父親道:‘她在孔德幾年級?’我父親答了,他拿着煙捲點了點頭。我在後頭跟着送,看見魯迅先 生的破皮鞋格格地響着,一會回過頭來說:‘那本書,有空叫人給你拿來呀!’我應了一聲,好像不好意思似的。一會送到大門口了,雙方點了一點頭,就走了。我 轉回頭來暗暗地想:‘魯迅先生就是這麼一個樣兒的人啊!’”。

《初次見魯迅先生》刊登於一九二六年三月的《孔德學校旬刊》上,那是馬珏所就讀的學校刊物。馬珏晚年回憶道:“不久,魯迅先生來孔德學校,讀到那期《孔德 旬刊》,我沒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後,十分高興。他誇我寫得好,說我寫的都是實話。後來先生把它收進了他親自編選的《魯迅著作及其它》一書中。他還 送書給我。過了幾天,父親還帶我去八道灣魯迅家去玩。從那時起,魯迅先生到我家,常問起我;如果我在,便和我說幾句話。我們還多次通信。根據《魯迅日記》 的記載,我向魯迅先生請教的信和魯迅先生的回信自一九二六年元月三日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通信持續六、七年之久。一九二六年元月三日魯迅先生在日記 中寫道:‘夜,得馬珏小姐信。’這封信是我對元月一日先生寄贈《痴華鬘》一書的道謝信,信中也表達了對先生敬慕和渴望指教的熱烈願望。魯迅先生總是循循善 誘,誨人不倦。他幾乎每信都回。非常令人痛惜的是我珍藏的那些魯迅的親筆信,在一九三○年代初白色恐怖中被燒毀了。”

今查《魯迅日記》中記有馬珏者,共有五十三次之多,其中馬珏給魯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魯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書,所送的書有《痴華鬘》、《唐宋傳奇集》、 《思想?山水?人物》、《藝苑朝華》(兩期)、《奔流》(一期)、《美術史潮論》、《新俄畫選》、《勇敢的約翰》、《墳》等。《痴華鬘》是王品青一九二五 年所校點的,王品青是河南濟源人,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學理預科,一九二一年升入該校物理系,一九二五年畢業。後任北京孔德學校教員,他愛好文藝,接近魯 迅。他校點《痴華鬘》,魯迅欣然為之作題記,另錢玄同為之題簽,一九二六年六月由北新書局出版,書出版後魯迅即到送了馬珏一本。而《思想 山水人物》原是日本作家鶴見佑輔的散文隨筆集,由魯迅翻譯出版的。

馬珏又回憶道:“大約在一九二六年,我開始考慮起兩年後報考大學的志願來,不知怎的,我很想學農,就去問父親。父親說:‘魯迅先生不是說有問題去問他麼。 你去請教請教他嘛。’於是,我給魯迅先生寫了‘我將來學什麼好’的信。兩天后,我高興地收到了魯迅的回信,信中說:‘你自己想學什麼,先要跟我談談 ’。我立即如實地把學農的志願告訴了他。覆信接到也很快。魯迅先生在信中熱情支持和鼓勵道:‘女孩子學農的不多,你想學,我贊成。’”一九二八年春,馬珏 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一九三○年轉入政治系本科。對於她後來上政治系,完全因為父親的關係,父親讓她上政治系,二妹馬琰上法律系,是認為“中國婦女地位最 低,你們出來要為爭取女權做些事情。”他還對馬珏說:“你出來可以當公使。過去當公使的都是男的,他們帶夫人出國。你開個頭,由女的當公使,你帶丈夫去赴 任嘛。”又對二妹說:“你可學習法律,將來就是離婚,也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七日,魯迅從北平給上海的許廣平寫信中說:“……今天下午我訪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漁,他未回,馬珏因病進了醫院許多日子了。……”到 了五月二十九日,他給許廣平的信又提到:“ ……晚上是在幼漁家裡吃飯,馬珏還在生病,未見,病也不輕,但據說可以沒有危險。……”魯迅對馬珏是十分關愛的,馬珏後來才讀到《兩地書》的這些文字,她 表示十分地感動。馬珏還說,“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還為我起了個號,後來覺得字過於生僻,就通過父親轉告我,可寫成大家都認識的‘仲服’。稱仲,是因為我排 行第二。”

馬珏長得非常漂亮,在北大被稱為”校花”。二○○七年二月間方才過世的散文名家張中行先生在《負暄三話》一書中,就有一篇文章談馬珏的,他說:“我一九三 一年考入北大,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馬幼漁先生是馬珏的父親;馬珏在政治系上學,有一項了不得的帽子,‘校花’。人,尤其是年輕人,常情,水做的怎麼 樣說不清楚,泥做的都愛花,如果還大膽,並願意築金屋藏之。誠如我所見,上課,有些人就儘量貼近她坐,以期有機會能交談兩句,或者還想‘微聞香澤’ 吧;以及她後來的文中所說,常常接到求愛求婚的信。”

而馬珏在《北大憶舊二題》中回憶:“六十年前我正好十八歲,當時女生很少,所以我顯得很突出。記得上第二外語時,課間休息,我到女生休息室去回來,見我書 桌上寫着‘萬綠叢中一點紅’,我一見很生氣,也不知誰寫的,就用紙擦掉了。第二次再上課時又見上面寫着‘杏眼圓睜,柳眉倒豎’。我又擦了。不但有這種‘題 詞’,還常接到來信。……來信絕大多數是普通信格式,大意是要求通信做朋友,充滿敬慕之詞。有一個裝訂成本的給我印象很深,一共兩本,一本給馬先生,一本 給馬小姐,內容從不知我的名‘珏’字怎麼念說起,然後介紹自傳,直至求婚。還有一個經常來信而不署名,發信地址又老變的,我也留下了印象。”當時北大的學 生選馬珏為花王,《北洋畫報》也多次報導,她的照片更是兩次登上封面,聽說情書每天接到十餘封 。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魯迅從上海返回北京探視母病,馬氏父女曾來看他,魯迅銘感之,他在十一月二十日給許廣平的信就說:“這種老朋友的態度,在上海勢利 之邦是看不見的。”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三日魯迅在上海“得幼漁告其女珏結婚柬”。馬珏嫁給天津海關職員楊觀保,在當時又是一件盛事,《北洋畫報》還刊登了他 們的結婚照。據說楊觀保與馬珏相識已久,他對馬珏頗為忠懇,每星期返平一次,經過長期交往,終獲佳人芳心。但又有一說,指楊君能贏得美人歸是疑有天助者, 即此時有謠言發生,馬珏不堪同學之譏笑,於是毅然與楊君結婚,當時馬珏都還沒有畢業。

十幾天后,魯迅在給臺靜農的信中說:“今日寄上《蕭伯納在上海》六本,請分送霽(李霽野)、常(常惠)、魏(魏建功)、沈(沈觀,沈兼士的兒子),還有一 本,那時是擬送馬珏的,此刻才想到她已結婚,別人常去送書,似乎不太好,由兄自由處置送給別人罷。《一天的工作》不久可以出版,當仍寄六本,辦法同上,但 一本則仍送馬小姐,因為那上本是已經送給了她的。倘住址不明,我想,可以托幼漁先生轉交。”

對於馬珏的結婚,魯迅不再送書給她的事,李霽野也說:“一次送書給我們時,他托我們代送一本給她,我談到她已經結婚了,先生隨即認真地說,那就不必再送 了。”李霽野說他當時認為魯迅太過於小心了。而後來他知道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污衊魯迅對她無禮,而導致兄弟失和的創傷之巨,因此導致出他過度的“防範意 識”。但這種解釋還是過於牽強,我們從整體觀之,魯迅是喜歡馬珏的,由於她的外貌加上她的聰慧,但更多的是父執輩的關愛,而非男女之情。尤其在認識馬珏前 後,許廣平也進入了他的視野,而且兩人由師生關係逐漸發展為戀人關係,這其中魯迅考慮很多,甚至都猶豫過。馬珏是好友馬裕藻的女兒,設若魯迅對其有意,那 不是更要遭受世人異樣的眼光嗎?但“美好記憶的憧憬”是存在魯迅的心中,也因此一旦它突然失落,是會有點恍然若失的感覺,這或許是他不再送書或寫信的原因 吧。(摘自紅潮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與釣魚島相比 海參崴是毫無爭議的中國
2012: 王立軍事件結果判清15年,這是中共各方
2011: 美國和他爹以色列不得人心!所以要用91
2011: 共同信仰與共同犯罪促成的辛亥首義
2010: 說說蔣介石的心胸
2010: 周恩來待賓心細如絲
2009: 長津湖大戰美軍評價志願軍不如日軍善戰
2009: 公元1421年:大明王朝震驚世界的“大閱
2008: 申時行: (社論) 警惕姚明式的大熊貓海
2008: 劉達與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