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評傳:(七.諸葛亮北伐的利與弊)
前面已經談到揮師東指優於北伐,不知何因,諸葛亮放棄了揮師東指,可以選擇的就只有北伐了。大多數史學家對諸葛亮北伐持否定態度,理由是勞民傷財,消耗了國力沒有取得一寸土地。與其無意義的北伐還不如關起門來使老百姓休養生息。這些看法似乎有道理,但是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大小環境聯繫起來分析),這不過是諸葛亮稱之為的“腐儒之見”。我們來對比一下蜀國與魏國當時的歷史條件。
土地資源:魏有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十州全境以及荊州的南陽、南鄉、江夏、襄陽、等四郡65縣。揚州的九江、廬江等二郡14縣。蜀國只有益州。蜀國的土地只有魏國的十分之一。
兵力:魏有百萬之眾,蜀國不足20萬。蜀國的兵力只有魏國的五到六分之一。
人口資源:魏有人口1400多萬,蜀國約200萬。蜀國的人口只有魏國的七分之一。 [三國時期人口有多少沒有一個準確的數目(700-3000萬),人口2000多萬比較靠譜 (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447、448頁)。蜀亡時阿斗交出的94萬的人口簿嚴重的漏報了蜀國的實際人口數。原因是諸葛亮死後法衰,許多人為了免兵役,偷稅漏稅而脫籍(戶口沒紀錄在案),豪強及富戶也有意少報依附與他們的人口]。
人才資源:魏國人才如雲,蜀國諸葛亮獨木難支。
戰略資源(包括馬匹、鐵器):魏國豐富,蜀國極度貧缺乏。蜀國本地也產馬,叫川馬,川馬個子小,與驢子不相上下,不能用作戰馬,如果小個子的川兵騎川馬去作戰,魏國的騎兵會笑掉牙,以為小孩過家家,所以蜀國要發展騎兵必須花大錢從西北部購進馬匹。鐵器在蜀國也奇缺,用壞了幾把刀,諸葛亮都心痛不已,造幾百把斧頭還要諸葛亮親批(“問自令作部刀斧數百枚”《做斧教》),購進鐵也要錢。錢從何來?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錦”就是蜀錦,蜀國戰略資源就只有蜀錦,靠賣蜀錦的錢來交換馬匹、鐵器。
總的國力:魏國是蜀國的九倍。這是晉初《袁子》撰寫者袁準的估計 “孔明起巴蜀之地, 蹈一州之土, 方之大國, 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
曹操死後,魏國的治國方針是不向外用兵,讓人民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相當於今天的“韜光養晦”或“掏光養匪”)。但是“掏光養匪”並不是魏國的終極目的,魏國終極目的是通過“掏光養匪”,增強國力,最終達到一統天下。諸葛亮對魏國“掏光養匪”的策略洞若觀火。他說:“…魏僦荒芏珊海橇τ杏嘍蝗∫病薄R饉際撬滴汗現在不來攻占蜀國是它還沒有這個能力, 有了這個能力它是一定要來的。怎麼樣才會有這個能力呢?“掏光養匪”。讀者要問:蜀國就不能用“掏光養匪”來對抗魏國嗎?諸葛亮說:“不能”。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不斷北伐的原因。諸葛亮精於計算是有名的, 諸葛亮知道兩國同時“掏光養匪”吃虧的是小國,因為同時“掏光養匪”, 魏國國力的增益是蜀國的N倍。幾年下來,蜀國就會被魏國吃掉而沒有還手的餘地。 我們來看一看兩個實際的例子。其一,如果一個貧困戶(蜀國)投資100元到股市,而一個有錢人(魏國)也投資1000元到股市,他們兩人的絕對貧富差距是900元(1000-100)。N年以後他們的投資都增加了10倍,貧困戶的財富是1000元,有錢人的財富是10000元,他們兩人的貧富差距現在是9000元(10000-1000),比N年前大了10倍。結果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怎樣才能減少這種貧富差距,擾亂投資環境,破壞股市,不讓富者投資獲利。 其二,假設1979年我們與越南的國力差別是10:1(如魏國:蜀國),我們攻克它一個邊境重鎮涼山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犧牲了5萬多戰士。兩國都和平發展了30年,現在我們與越南的國力差別是N x 10:1,再打越南別說涼山就是攻克它的首都都是指日可待的事,因此,小國是不能與大國比“掏光養匪”和平發展的。要想生存就只能是死纏亂打,使大國不能“掏光養匪”(現今朝鮮不斷的叫板美國就是用的這一招)。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列舉了六條北伐的理由,有四條就明白無誤的說出了不能與魏國比“掏光養匪”和平發展。第一條:“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蜀國皇帝不如劉邦,謀臣不如張良、陳平,想靠“掏光養匪”坐等統一天下,連門都沒有”。第二條:“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劉繇、王朗二人就是因為今歲不戰,明年不征與孫策比“掏光養匪”和平發展,結果使孫策的勢力更加強大,被孫策滅了”。第三條:“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蜀國精英的自然耗省非常嚴重,蜀國又不能象人才資源豐富的大國那樣馬上得到補充,再和平等待幾年,蜀國三分之二的精英就白白浪費掉了,還怎麼打仗”?第四條:“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這一條更是說到了點子上,“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還是不能停止。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沒有什麼差別。還不如北伐。想用一州之地,與魏國比 “掏光養匪”和平發展是等死”。結論是:“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不北伐的話蜀國是要滅亡的,與其“掏光養匪”和平發展等死,還不如北伐”。如果諸葛亮對東征有顧忌的話(前章以分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北伐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我們從下面的計算中可以看出北伐的信價比要遠遠的高於“掏光養匪”和平發展。如果比“掏光養匪”和平發展,蜀國的國力每增加1倍,魏國國力就增加10倍。也就是說雖然蜀國的國力在“掏光養匪”中增加了一倍,但相對於魏國同期增加的國力,蜀國的國力實際上是下降了10倍。如果每經過一次北伐,蜀國的國力下降了一倍,而魏國與蜀國臨近的幾個州,涼、雍、司、並及荊州的北部要受到戰爭的影響,魏國的國力大約下降0.4倍(受到戰爭的影響地方大約是魏國總面積的40%, 1 X 0.4 = 0.4)。那麼相對於魏國的國力,蜀國的國力實際上是下降了2.5倍(1÷0.4 )。“掏光養匪”和平發後展蜀國的相對國力(相對魏國)下降10倍; 北伐蜀國的相對國力下降倍2.5倍,當然是北伐合算。並且,北伐是在敵戰區進行,諸葛亮又採取了屯田,“就食”(割敵戰區老百姓的麥子吃)的方法,除了第一次北伐外,歷次北伐的損失都很小,而對魏國的搔擾很大。
這種小國搔擾大國的戰略春秋時孫伍就用過,孫伍為了幫助弱小的吳國打敗強大的楚國,將吳國的軍對分成三份,輪留去攻打楚國,搞得楚國雞飛狗跳,不能“掏光養匪”,被弱小的吳國活活的拖垮,被後世稱之為“三分疲楚” 戰略。正是由於蜀國不斷的北伐,拖住了魏國的發展步伐,才使蜀國在劉阿斗的手裡維持了42年,要是“掏光養匪”和平發展的話,肯怕熬不到42年就提前歇菜了。《袁子》高度的評價了諸葛亮北伐“若此人不亡, 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 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意思是說小國能搞得大國雞犬不寧, 拖住大國和平發展的步伐這本身就是勝利。
(反證: 諸葛亮死後他的繼承人蔣琬、費禕自認為才能不如諸葛亮,諸葛亮親自北伐都不能取得魏國寸土,自己北伐那就更無所建樹了,因此停止了北伐閉關自守“掏光養匪”了十多年, 結果是蜀國的國力雖然有了一定的增加,但魏國更加強大了,新的人才就出了司馬師,司馬昭,鍾會、鄧艾,而閉關自守“掏光養匪”的蜀國沒有出一個能當大任的新人才,光在人才這一項上就輸了一個精光。當姜維繼承諸葛亮北伐搔擾戰略時勝負之勢已決、最後蜀國就是被鍾會鄧艾滅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