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王曉漁:一部自省的民國憲政史
送交者: chang le 2014年07月08日07:30:2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2014-07-08
   當時民國普選程度已經超出了同時期絕大多數歐美國家。後來的黨人批評辛亥革命不夠徹底,但是民初共和出現種種危機,根源常在革命思維越過憲制思維,黨人開出的藥方卻是“不斷革命論”,可謂飲鴆止渴。

http://ww2.sinaimg.cn/large/962225bdjw1eglzj5j713j21kw1y3jzj.jpg中國近代史有兩種主流敘事,一種是悲情敘事,一種是黨派敘事。這兩種敘事的共同點是“不自省”的歷史觀,所有的問題和錯誤都歸咎於“他者”,自身是完全正確的。在這種歷史觀里,歷史已經不再是歷史,成為論述自身合法性的工具。史實不再重要,或者說史實是被選擇過的,“他者”的錯誤和自身的正確同時被放大。
 
蔣廷黻寫於1938年的《中國近代史》是奠定近代史敘事的“範式”之作,講到鴉片戰爭時他跳出了悲情敘事的框架,沒有神話林則徐,也沒有把琦善視為內奸、把英國視為敵對勢力,而是冷靜、沉痛地表示,林則徐被罷免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因為“林不去,則必戰,戰則必敗,……但林敗則中國會速和,速和則損失可減少,是中國的維新或可提早二十年”。
 
即使這本經典的《中國近代史》,也沒有擺脫黨派敘事的框架(甚至可以說,它參與建立了近代史的黨派敘事),第四章從戊戌到“北伐”的解讀,基本是以國民黨為視角展開的“革命史”,同盟會及國民黨是革命史的主體,清朝政府和北洋政府成為反面典型。在黨派敘事之下,出現“憲政史即黨派史”的怪誕現象,即使國民政府時代的憲政史也僅僅是以憲政為研究對象,在價值上以一黨利益評判憲政得失。
 
劉仲敬先生的《民國紀事本末》,開宗明義,要寫“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歷史——憲制演變的歷史”。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憲制演變的歷史”又是最不古老的歷史,出現的時間很晚,數量也很少。歷史學者未必了解憲制常識,憲制學者又對近代史比較隔膜。在當代學人的著述中,陳峰的《中國憲政史研究綱要》(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是為數不多的能夠跳出黨派敘事的一本,可惜影響有限。
 
《民國紀事本末》兼採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體例,對各種事關憲制演變的事件進行點評。
 
今人談到《臨時約法》,往往只關注誰遵守《臨時約法》,誰違反《臨時約法》,但對《臨時約法》自身的程序和法理問題很少涉及——這很容易把責任單純歸咎於政治人物的“素質”。劉仲敬指出《臨時約法》未能得到遵守,與自身存在問題有關。在制定程序上,已經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載之公布《臨時約法》,本身就需要存疑,“於情於理,當由參議院或業已就職之全國元首頒行約法”。在約法法理上,“民元法統兌現激進共和主義和超級國會制之徹底,獨步全球,後無來者”。
 
對超級國會制,已有不少批評。此前帝制是君主專制,民初對於共和的理解是放大國會的力量(其中有孫載之失去臨時大總統,試圖以國會限制袁慰亭的因素),但權力分立不應是某種權力獨大。當超級國會制變成了國會專制,總統在這個限度內幾乎無可作為,只能毀壞憲法。
 
激進共和主義,此前少有論述。甚至對民初共和的批評,多是指責選舉範圍太過有限,沒有影響到中下層。劉仲敬做了比較,指出當時普選程度已經超出了同時期絕大多數歐美國家。後來的黨人批評辛亥革命不夠徹底,但是民初共和出現種種危機,根源常在革命思維越過憲制思維,黨人開出的藥方卻是“不斷革命論”,可謂飲鴆止渴。
 
劉仲敬對“大一統”常有批評,戲稱“華人之惡專制而戀大一統者,實無異於愛苗條而不舍甜食”。但是他對聯省自治亦有批評,不是把聯省自治指控為“分裂”,而是批評“民初省內集權制與民國聯省制極不協調,違背聯邦以縣鄉自治為節制州權根本之義”。這種批評或可商榷,但開拓了“聯省自治”的討論空間。如果每次討論聯省自治,總止步於“是不是分裂”,那是談不上。
 
憲制維度,使得道德敘事變得無效。孫載之和袁慰亭常被視為正負兩極,《民國紀事本末》卻指出兩者在觀念上有共通之處,孫載之在“聯俄”之前即是國家社會主義傾向,袁慰亭“亦國家主導經濟論兼土改愛好者”。作者對陳炯明的評判也是如此,承認陳炯明是“罕見之道德型政客”,在孫載之和陳炯明之爭中,並不站在孫載之一邊,但是他批評陳炯明誅殺黃小佩之暴力,與憲政背道而馳。
 
民族主義也在書中消散了魔力,劉仲敬多次痛惜民族主義對自身國家利益的傷害。在民族主義至上的情況下,革命外交取代了公法外交,摧枯拉朽式的廢除條約、收回租界容易收穫民心,也輕易地扔掉了國家公信力,最終埋藏了很多後續的問題。
 
經過“去道德化”、“去自我中心主義”的自我清理,《民國紀事本末》具有“自省的視野”,同時也注重“內在的批評”。劉仲敬講到“多數民國借款,皆以賴債了事”之時,談及“華史絕不提及己方失德之處”。這是近代史最為致命之處,也是《民國紀事本末》難得之處。
 
劉仲敬對日俄美三個對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均有描述,他稱日俄的區別是“俄狡倭暴”,“日式外交,擅長受橫暴之名實,享微薄之實惠,恰與俄人相反”。這種說法初聞之下,有些難以接受,但是對照歷史,卻入木三分。1917年,蘇俄宣布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這僅是一紙空文,非但沒有兌現,蘇俄還對中國加強滲透,可是那紙空文至今仍被傳頌。1919年,“五四”之後,日本外相同意青島歸華,“以華方誠實執行一切協定為前提”。相比之下,美方對中國多有平等對待。1927年,黨軍進入南京,傷及外僑,英美軍隊與之交火,劉仲敬指出“其曲在華,責無可卸”,事後美方中止寧案交涉,以示友華。在中國近代史中,俄國對中國的傷害和在中國享有的美名恰成正比,美方對中國多有平等對待卻享有惡名,與俄國之待遇形成兩個極端。
 
1928年,日本最為親華之新黨總裁床次竹二郎訪華,反日會進行圍攻,同時搗毀外長王正廷私宅。劉仲敬這樣點評:“五四以來,華民族主義所仇者,一向為友華勢力,於仇華者無伎可施。‘愛國者’不受成法約束,‘賣國賊’公權不受保護,傳統悠久深厚,除暴民亂政霸君專政外,不知有他。”
 
通過憲制的視野,劉仲敬對民國史有很多縱深的觀察,諸如“五四”運動和“三一八”事件都呈現出更為多樣的面貌。作者鈎沉了許多不應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注意到奉天財政廳廳長王永江、穆儒丐小說《福昭創業記》。王永江雖有兩本研究專著(薛龍《張作霖和王永江》和王鳳傑《王永江與奉天省早期現代化研究》)涉及,但即使在歷史學界,只知張作霖不知王永江,仍不鮮見。《福昭創業記》198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之後,沒有再版,這兩年台灣陸續出版了他的小說《梅蘭芳》和《北京》,反響甚微。重提這些細節,有助於校正觀看歷史的視角。
 
寧漢隱為敵國,如何貫穿民國?革命吞噬立憲,怎麼成為“主旋律”?軍人零星干政與黨人毀憲霸政有何區別?以國民大會為外交手段,對立憲程序和國會政治有何影響?五色旗遺老以什麼方式報復黨軍北伐?《民國紀事本末》的“洞見”俯拾皆是,這些“洞見”或許會有爭議,但爭議可以喚起對歷史的多重思考。
 
拋開可能的爭議不說,《民國紀事本末》亦有幾處瑕疵。其一,大事記與郭廷以先生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多有重合,雖然參考文獻列有此書,似以更加明確標示為宜;其二,對中央憲制較為關注,但對地方憲制關注較少,比如湖南省憲被一筆略過;其三,對北洋憲制論述較多,對南京政府憲制論述較少,這固然與後期憲制變動不是那麼劇烈有關,但黨國與憲制的關係值得申說;其四,重憲制實踐,輕憲制思想,比如對“民主與獨裁”之爭幾無涉及。
 
不過,如果把上述這些內容全部納入,就不是一本書的容量了。在很多問題上,《民國紀事本末》只是點到為止,不乏粗疏之處。劉仲敬是休謨六卷本《英國史》的譯者,如果能以憲制的維度撰寫一部憲制中國史(不僅是中國憲制史),會很讓人期待,這不僅僅關乎過去。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0%(0)
0%(0)
  請刪主帖  /無內容 - chang le 07/08/14 (52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李登輝說釣魚島是日本的,是事實領土控
2013: 領土主權即實際統治權,李登輝說釣魚島
2012: 台灣網友對毛澤東中國的總結
2012: 保釣黃會長談舉五星紅旗玄機:大陸才能
2011: 中原王從來不是最佳全球戰略家?
2011: 顛覆官方宣傳:《清華蒯大富》是一部值
2010: 艾畦: 孔子對上古倫理道德傳統的繼承和
2010: 抗戰初期毛澤東寫給蔣介石的效忠信
2009: 王力雄: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2009: 新疆王: 盛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