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簽字投降69周年之際,我們有幸參觀美國西海灣最大的彈藥庫港口Port
Chicago Naval Magazine國立紀念遺址。這個位於舊金山海灣東北角Suisun灣、在高速公路680和4號交接地的深水港與舊金山海灣北部的San Pablo海灣Mare島上的軍港相連,陸地上又連接從紐約、芝加哥來的鐵路,遠離密集人口,是個理想的彈藥港。在二戰、越戰等期間利用頻繁,1991年的海灣戰爭所用的1/3彈藥就是從這裡出航的。1994年,在Concord軍隊海洋中轉站Military Ocean
Terminal中劃出5英畝占地設立此國立紀念遺址。
紀念遺址今年只在8月的前兩周4、5、6對外開放,需要提前一周預約。我們總共11名參觀者中午到達John Muir國立歷史遺址,先看10分鐘沉重的歷史災難錄像,然後由嚮導開專車帶領去紀念遺址。我們在入口登記時,我注意到牆上張貼的從總司令奧巴馬到中轉站主任的十幾個負責人頭像中有四個黑人,感受到在陸軍里人種的歷史性變化。
這是我見到的最大鐵路中轉站(占地7600英畝)。雖然目前基本上沒有被利用,但我可以想象戰爭期間的繁忙景象和可怕的事故災難。嚮導是個歷史系畢業的白人青年,很坦率地介紹1944年7月17日晚10:18發生的最大的(原子彈之外的)人為爆炸的背景:黑人青年被召集在這裡從事艱苦而危險的裝卸工作,周圍的白人社區不歡迎他們,既沒有正式水手的待遇又沒有普通勞工的權利,他們一周的工資相當於一般港口勞工的一天工資。更不可思議的是:海灣工會和海岸警備隊已經警告過這裡的安全措施問題,當局不但沒有理會,那一晚還安排兩艘運輸船同時來裝載彈藥!
那一晚的相當於5千噸NTN當量兩次連續爆炸,造成二戰期間美軍在本土大陸的最大傷亡事故。當場炸死320名青年,其中有202名黑人,占所有二戰期間黑人士兵死亡數的15%,碎片飛到1萬2千英尺高,一英里以內的建築物都化為廢墟,周圍40英里都感受到衝擊波。沒想到的是:生存下來的人沒有得到海軍軍官享受的30天修養,於8月9日被送往Mare島上的軍港繼續裝卸彈藥。258人拒絕前往,但在軍事法庭的威脅下,有208人從命,餘下的50人被軍事法庭判處8-15年徒刑。頗具自由精神的嚮導謹慎地作結論說,這是反大法西斯戰爭中的小法西斯行為。
正如中轉站入口處高於種族比例的黑人陸軍官員的相片所顯示的那樣,美國“軍事革命”的進一步深入還包括軍方、特別是作為世界警察的海軍的組織結構的多元化和民主化,特別在面臨大幅裁減的和平時期。軍方雖然拒絕為此事故認錯“平反”,但由此取消了把一個種族的成員單獨編入任何一個單位的政策,也算是民權運動的一種開張。嚮導介紹說,美國的民權運動一直在為受難者們的權利、聲譽鬥爭,但事件經過半個世紀後,生存者所剩無幾,美國內務部不可能為“戰爭期間的罪犯”建立國立紀念標誌。最後,生存者們接受政治妥協,由總統簽署“赦免”他們的行政命令,公眾才能公開地在國立設施紀念這次悲劇。我不由得對比起二戰期間亞洲“慰安婦”們的命運:作為政治妥協,不肯承認官方直接責任的日本政府出面成立“民間捐助的”亞洲婦女基金,向所剩無幾的願意接受資助同時放棄追究日本政府罪行的“慰安婦”(多在菲律賓)發放2萬美元的安慰金。
除了河邊的遺址,我們也由嚮導帶領到一處專門闢為參觀用的彈藥庫戰壕和戰壕之間的海軍運輸列車,很象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國乘坐的“悶罐車”。除了戰壕,我們被允許面向水面拍攝(不能拍中轉站)紀念。這裡是紀念69年前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好的美國本土大陸所在,面對蔚藍的天空、開闊寧靜的河灣、對岸優美的景色和拂煦的秋風,我們都不由得感謝和平的每一個時刻。
[趙京,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