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四民”一般指的是四种职业:士农工商。这个顺序出自《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个顺序逐渐被当作从高到低的等级。《管子》这本书,现在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前725年-前645年)死后齐国人的托名著作。《管子》之前有书籍提到过顺序不同的这四种职业,也没有等级的意思。《春秋穀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中有“农士工商”。
“农工商”很清楚,“士”比较麻烦。从商代到春秋时期,士是卿大夫(诸侯之下的封建领主)之下的官吏,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时必须作为军人打仗。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士在战时做军人的职责不再特别了,剩下的就是当官吏的特点了。战国末期人荀况在《荀子》“儒效”中分辨了“古之仕士”(当了官吏的士)和“古之处士”(没当官吏的士),可见士扩大到了官吏候补群体。当官吏要有公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就要接受较多教育。接受较多教育,需要家境富裕。
“四民”是良民,良民之外就是贱民。贱民主要是奴隶。此外,乐户、匠户、仵作、牙人、娼妓甚至宋代的一部分军人,在法律上也是贱民。清代雍正帝废除了贱民制度。
中国过去的曲艺和戏曲艺人还有一些调侃的职业等级说法,如元代艺人说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再如各种“九流”说法。
1920年代,苏联援助国民党搞名为“国民革命”的内乱,“工农兵”成为动员对象。
沙俄末年爆发革命,革命党(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多数)派、社会革命党、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少数)派)组织的城市临时代表会议叫作工兵苏维埃(代表会议)。城市中的士兵大多是因为一战而临时动员的大量穿军装的农民,所以兵也代表了农,工、兵也就是工农兵了。
“工农兵”就是国民党向苏联学来的宣传用词。例如,利用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重新填词的著名革命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其首句就是“工农兵联合起来!”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共频繁使用“工农兵”,例如“工农兵苏维埃”。有时为了统战需要,加上教师、学生和商人,成为“工农兵学商”。
从职业技能角度来看,可以分出新“四民”。
首先是没有职业技能的人,姑且称作“素人”。
其次是有职业技术的人,姑且称作“匠人”。
再次是有艺术专长的人,姑且称作“艺人”。中国传统是鄙视“艺人”的,除了文人诗文书画作者。特别鄙视表演艺人,“倡优”并列。现在网红艺人和影视上常露脸的艺人是媒体英雄,官二代和富二代都想当,可还是有很多人说他们赚钱太多太容易了。艺人赚多赚少、难赚好赚,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中赚的,就没什么可嫉妒的,你有本事你去赚大钱。
最后是技术、艺术和学术研究人员,姑且称作“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