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 |
送交者: duziteng 2017年04月23日22:47:51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荆轲,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名有名的刺客了。关于他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一个卫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全六国的解放事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不远千里来到燕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抗秦大业中,并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深入虎穴,伺机行刺。可惜功败垂成,最终还是倒在了秦帝国主义的利剑之下,空留千古遗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从此荆轲就以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定格在了中国历上。后世对其褒扬者甚多,有说“暴秦夺魄,懦夫增气”的,有说“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的,有说其行为“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的,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然认为不宜将荆轲拔高的人也很多,这些人或说荆轲为匹夫之勇,或说其行为逆历史潮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这里不对荆轲的行为及其意义进行评价,只讨论一件小事: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应该说,荆轲是很适合搞刺杀的。 当初燕太子丹为了找到执行刺秦任务的合适人选,找来了很多猛人,比如夏扶、宋意、秦武阳等,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留了名的。太子丹还不放心,就找了个足智多谋又善于相人的田光老先生来给自己出主意。结果田老先生来看了一圈,说太子你这些人都不行啊。太子问怎么不行,田先生就说:“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大家都知道,搞刺杀要的就是出其不意,在对方未察觉的情况下一击得手。现在这些人一动怒就跟喝酒上脸一样,又红又白的,简直就是把作战意图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这还搞毛啊。让这些人去执行刺杀秦王这种高难度任务,肯定是不行的。事实也证明了田先生的看法:后来秦武阳和荆轲一起去见秦王,就吓得脸色煞白抖如筛糠,差点害得两人提前报销。 那么谁最适合作刺客呢?田先生说了,就是荆轲。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简直就是天生干这个的料。从后来的表现看,荆轲确实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有勇有谋,在心理素质方面,的确是很过硬的。 然而有一点田先生看走眼了,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机会看到:荆轲心里素质很好,但业务能力不行。这是他行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什么叫业务能力?对一个刺客来说,业务能力自然就是杀人的本领。荆轲名气很大,但事实上他杀人的水平不高,或者说,他武功不行。 当年荆轲在江湖上闯荡的时候,曾经路过榆次,跟当地的一个剑客盖聂谈论剑术。谈了一会,盖聂心想这人水平不行啊,净瞎说,就不高兴了,对荆轲怒目而视。结果把荆轲给吓跑了。边上有人跟盖聂说你别这样,大家互相学习嘛,你再把他叫来聊聊。盖聂说:“你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被我吓坏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那人到荆轲住的地方一看,荆轲还真的已经离开了榆次。 后来荆轲又漫游到邯郸,跟一个叫鲁句践的人博戏(一种赌博游戏),结果双方一言不合,起了争执。鲁句践当场就“怒而叱之”,荆轲呢?“嘿而逃去”,默默地逃走了。 盖聂和鲁句践在历史上就出镜了这么一次,他们的水平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都是比荆轲强的,甚至强很多,否则荆轲不可能两次连争辩都没有就被吓走。也就是说,荆轲的剑术,是到不了当时的顶级的,而刺杀秦王又是当时最顶级难度最高的刺杀任务,荆轲的能力和任务难度是不匹配的。 大家都知道,荆轲在临行前,一直在等一个人,史称“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他等的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盖聂。因为荆轲也知道凭自己的剑术很难取得成功,所以想拉上盖聂这个强人一起去。可惜太子丹等不及了,一个劲地催促,这才使得荆轲不得已带了秦武阳这个战五渣仓促上阵。
当然,剑术高低并不是决定刺杀成败的主要因素,毕竟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刺杀又不是比剑,武功高也不见得比瞅空子抡一板砖更奏效。个人认为搞刺杀最重要的因素有两项:一是决心与勇气,二是合适的策略与行动方案。对荆轲而言,第一项无疑是完全具备的,但在第二项上就出了严重的问题。 当时荆轲带去执行任务的武器是名叫徐夫人匕的天下名器,本身就锋利无比;太子丹又用剧毒的毒药浸了匕身,可谓见血封喉,沾身即死。面见秦王时,荆轲又获得了亲自呈上地图的机会,当时两人基本上是面对面,中间大概只隔着一张几案。可以说这样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荆轲不用使什么剑术,只要能拿匕首随便在秦王身上划拉几下,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然而奇怪的是,当时荆轲左手分明已经抓住秦王的衣袖了,但右手的匕首却未能刺中秦王,反而让秦王挣断衣袖跑开了。之后两个人一个跑一个追,绕着大殿的柱子展开了赛跑,结果名满天下的荆轲始终没有追上秦王,反而遭到了秦王侍从的药囊攻击,之后又被刺杀目标秦王一剑砍伤了大腿。在这个过程中,荆轲始终没有用毒匕首对秦王造成哪怕一丁点伤害。 这是很匪夷所思的,以荆轲的心理素质和本领,这个发挥简直太失常了。关于这点,荆轲本人在受伤倒地后给出了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意思就是说我想抓个活的,所以才没下死手。 荆轲就算剑术不精,但其为人冷静沉稳,在当时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如果真的要让秦王死,是不可能连一下都刺不中的。他的失败,是因为把行动目标从planA“刺杀”调整成了planB“劫持人质”,相当于自行将任务难度从困难模式提高到了地狱模式。 高风险有高收益,荆轲的意图,是生擒秦王,然后逼迫他订立契约,归还秦国已侵占的六国土地。在他看来,这个结果比单单杀死秦王本人要更好。从这点看,史载荆轲“好读书”是真的,因为这个方案并不是荆轲的原创,他应该是从书中学来的。 早在四百多年前,那时候还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将曹沬带兵跟齐国交战,三战皆北,鲁国也丢了很多国土给齐国。曹沬一看在战场上是打不过了,心一横,趁齐鲁两国国君会盟的时候执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逼迫桓公归还了侵占的土地。可以说曹沬劫桓公的效果是极好的,曹沬本人也被看作是历代刺客之首,名垂千古。 荆轲想必是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所以才不惜增加任务难度也要调整任务目标。可见他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想法、有责任心的优秀雇员,和带非鱼这种上班偷懒开小差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遗憾之余,让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荆轲的planB成功实施,真的会更好吗? 曹沬劫齐桓公的时候,是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人还比较单纯,重礼仪,讲信义,“盟约”这种契约形式,在国家这个层面还是有约束力的。所以召陵之盟可止齐兵,三舍之约可退晋师。更何况当时齐桓公还想当江湖老大,正需要树立“仁义守信”的形象,曹沬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所以才能成功。 到荆轲刺秦的时候,这世界已经变了!那时候是战国后期,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区区一纸契约,在国家利益面前基本上等于不存在。不信你打开史书看看,这一时期的毁约事件甚至于今年立约明年就撕毁的事情简直层出不穷。信义是什么,信义能开疆扩土吗? 因此即便当时如果荆轲真能劫持秦王,即便秦王迫于形势假装和荆轲订立契约,但一等秦王重获人身自由,可以马上就翻脸不认人的。秦王根本不会有“背信弃义”的心理负担,第一想法肯定是“连老子都敢动你活腻了吧”。更何况当时秦国已经消灭掉了韩赵两国,统一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秦王断然不会因为一两次恐怖袭击就放弃统一祖国的伟业。 所以说,荆轲认为planB能奏效,怎么说呢,还是年轻啊,图样图森破。
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荆轲采取简单粗暴的planA,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好那么一点点。 PlanA就是不废话,不多想,直接上去一匕首把秦王干掉。那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秦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真的死于刺杀,历史会被改写吗? 当然荆轲无论如何是死定了的,我们站在六国抗秦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坦率地说,个人认为以当时的天下形势,秦王政即便死于刺杀,秦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仍然高达99%以上。为什么这么说这篇文章就不讨论了,这里只说说荆轲有可能带来的那1%的变数。 首先从秦国内部看,秦王政当政的第八年,其兄弟长安君成峤就曾起兵反叛过,这说明秦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当时秦王的长子扶苏十三岁,不算小也不算大,难保秦王宗室里没有人对王位有觊觎之心。如果王室有乱,秦国军方的高级将领如王氏、蒙氏又未必能站在同一立场上,那就热闹了。更何况如果这些带兵的有了贰心呢?。。。所以如果秦王猝死,那么秦国发生内乱的可能性虽然很低,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 另外,残暴的秦帝国主义头子嬴政的死,想必会对六国——啊不,当时只剩四国了——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虽然这四个国家已经半死不活了,但如果能因为嬴政的死而重新振作精神,再加上如果秦国发生了内乱,一时无暇东顾,那么东方诸国的重新崛起。。。
当然上述情形要发生的条件太过苛刻,基本上不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大势基本上已无法逆转,无论荆轲选择哪个方案,都不会达成太子丹的心愿。只不过单从两个刺杀方案本身来比较的话,荆轲其实完全没必要采取更困难的那一个。他如果想得简单一些,对其本人来说,应该是能实施一次完美的刺杀的。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6: | 关于清朝的十大认识误区 | |
2016: | 董胜今:我所经历的“土地改革”运动 | |
2015: | 郭沫若到底抛弃了多少女人? | |
2015: | 日本印象之三:日铁新干线和日本人对时 | |
2014: | 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军 | |
2014: | 江青强行拆散李讷初次婚姻为何? | |
2013: | 西安挺薄组织向灾区捐款 | |
2013: | 温十年贪官多难发财,太阳报:号称可抗 | |
2012: | (组图)轮子难民支持温总理 要求严惩 | |
2012: | 单少杰:毛泽东的整人与惧怕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