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毛泽东(上) |
送交者: 阿唐 2006年03月19日07:00:35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硅谷夜话
阿唐
atangwriting@yahoo.com
三十年前的一个子夜,毛泽东走了,抛下了这个他已经整整统治了二十七个年头的古老国度,径自去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传唱在中国大街小巷40年之久,并且在1970年被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带上了太空的歌曲,曳然而止。
不象他的忠实臣子周恩来,生命的最后阶段,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远远拍摄的追悼会上的新闻照片也不能掩盖他骨瘦形消的模样。也不象他的部下后来成为潜在对手的刘少奇,饱受精神折磨后,披散着长达盈尺的白发,睁大着不甘心的眼睛,恨恨地离开了人世。毛泽东走的很安详,昏睡之中,尘世与冥界之间一个趔趄,就去了。
其实早在4年前,他老人家已经走了一回。那是在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叛他而去之后,他实在经受不住日夜不眠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痛苦折磨,休克了过去,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自那以后,毛泽东的生命之火似乎已经奄奄一息,新闻照片和电影上,他总是一付淡淡的表情,很少再展现慈祥的笑容。对,慈祥,就是这个词,大概是那个年代里面与毛泽东一起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另外一个就是伟大。伟大的舵手累了,他革命了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把他的老对手蒋介石赶到了海岛上,又亲手发动了一场唤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浩大运动,整整运动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类达十年之久!
当他看到从他曾经的接班人家中搜出的点点滴滴的字条和随手在书籍的空白处写下的对他含沙射影的负面评价的时候,尤其是记载在一个普通记事本上,由那人的儿子,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与一帮不甘寂寞的年轻军人搞出来的一个军事政变的草案要点兼时局评论的时候,突然之间,他发现他的心血白白花费了,这一场运动了全中国人民已经五年之久的大革命运动算是白搞了。
不是吗?走资派还在走,造反派还在反,农民还是那么穷,工人还是那么懒,就连走后门还是照样的走,资产阶级法权兜了一圈之后,又依旧活跃在各级官僚的行列之中,就连农民们夜半时分在自家炕头亲热之后的体及话,也无非是自留地里的庄稼该要上肥了。。。
最要命的是,他似乎看到了人心的向背,听到了万岁呼声下面掩盖着的窃窃私语。曾几何时的“外王内贤”的伟大梦想,随着蒙古草原上的一声巨响,烟消云散了。
当毛泽东从72年那场大病中慢慢恢复过来的时候,他恐怕已经听到了天国的召唤,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开始为自己的后事打理起来,在第三梯队中慢慢物色起自己的接班人来。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文革中冲杀出来的退伍军人王洪文,年轻,有阅历,而且有魄力,曾经在文革中带头卧轨闹革命,颇对他的胃口。为了保险起见,又陆续提拔了一批新秀补充到中央高层:湖南的华国锋,河南的纪登奎,上甘岭的李德生,二野出身的陈锡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任何的派系色彩,拔猛将于士卒,一定能够换取他们的忠心。
很快,他就失望了,这些新近提拔上来的年轻一代,根本不能胜任他的接班要求。他就是想不明白,当年他们闹革命的时候,也是一帮子三十左右的年轻人,不是也打下了一个红彤彤的世界了吗?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的不成器?!
唉,老人家大概没有想到,世道已经变了,打打杀杀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建设一个新世界,远远难过打破一个旧世界。当年老蒋内忧外患的,多不容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况且,一个盘根错节地生长了二十多年的官僚机构,又岂是这些刚刚从基层坐火箭上来的年轻人可以随便参详得透的?论资历,论能力,论狡猾,论人缘,他们差的实在太多了。要想生存下去,要么就是倒向自己原来的政治生态的小团体中,如王洪文;要么就是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稳健派和以江青为代表的激进派中间,大致谨慎地保持独立地位,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能量,随波逐流地游移于两大阵营之中。
随着大管家周恩来的病重,无奈之下,毛泽东解放了已经被打倒的邓小平出山主理国家大事。希望邓能够吸取教训,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给他选定的接班人们一些时间,慢慢地成熟起来。
哪里料到,邓某的骨子里依旧是当年刘邓路线那一套,甚至演变到最后,连表面上的认输都做不到,拍桌子瞪眼睛地跟江青们干。这左派右派的两驾马车,眼瞅着就要倾覆在即。
唉,1976年初的老人家,心里难受的不行:从忠诚度上考量,江青是最让人放心的,可惜志大才疏,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掌舵人;从领会自己的思想意图并能有所发挥的角度而言,张春桥最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但是却为人阴沉,性格内向,不是一个当管家的好人选;王洪文更是操蛋,四十来岁的人了,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整天以江青张春桥的马首是瞻。其他人甚至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更不要说发挥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了,那个陈永贵连个文件都读不下来,如何有能力管理这个国家?!
不能再让邓矮子干下去了,不然我一闭目,没有人还能治得了他,我一生中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会被他彻底颠覆。在周恩来去世前后,毛泽东已经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最后的一个春节,过得非常冷清,甚至连卫生们在院子里燃放烟花爆竹,也不能让他展颜一笑。他时常情绪低落,不理睬身边的工作人员,有的时候看书看到伤心之处,甚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无疑,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毛泽东的心情是孤寂的,落寞的,失望的,伤感的,那是一种英雄暮年,却又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哀。
他怠倦了吗?我想是的。他在76年春天写给华国锋的字条是:不要急,慢慢来。当然,80年审江青时,她爆出一个内幕,字条的后面还有6个字:有问题,找江青。此是后话。显然,毛泽东累了,实际上他已经在思想深处放弃了他的文革主张:是人性的弱点和百姓的自私,使得这场划时代的思想运动以失败而告终,非我毛泽东战之罪也。这就是为什么,在他执政二十六年后,第一次有人在天安门广场咒骂他是当代秦始皇,并为邓小平抱不平的事件发生之后,他依旧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
如果说晚年毛泽东的所有举措,几乎都是稀奇古怪的,那么,保留邓的党籍一事,至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假如,邓的党籍被干掉,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不可能在77年就能出山。那时候的毛泽东,一言九鼎,仍然是中国绝大部分老百姓们心中的一尊神。
第二个亮点,是确立了华国锋作为他的接班人,全面接管了党政军大权,如果当时把权力交到张春桥的手中,日后老邓的复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有人说,这是毛抛弃“四人帮”的一个举动,因此毛与文革的秀才们其实是有区别的。此话大谬,在政治理念上,没有人比“四人帮”更加追随毛泽东的思想了,江青自称自己是毛的学生,这话一点不错。与毛泽东相比,他们欠缺的只是政治手腕和政治资源,他们的所作所为,全部体现了毛的意图。毛之所以临终的半年前选择了华,大概是因为华的不党,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四人帮”触犯了毛的禁忌。另一个原因是,毛本人大概没有意识到他会走的这样早,以为以华的中间色彩和敦厚,在他的指导下,思想意识上依靠秀才们的摇旗呐喊,继续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经济工作上依赖李先年等稳健派的运筹帷幄,保持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定,不至因为秀才们的过分躁动而把弓弦崩断,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如此,太上皇和儿皇帝,共同执掌左右两驾马车。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没有人能够拒绝死神的降临。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撒手人寰。临终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有关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三木武夫的书籍,因为当时正是日本大选之际;最后说的一句话是: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这两件事情都很有趣,前者既可以说是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也可以说是好高骛远,既可以说成哲人高远,也可以说是文人习气;后者说明毛泽东在最后时刻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因为他一贯是不相信医生的,2年前的老年性白内障的摘除,还是身边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小孟对他温言相劝的结果。
次日下午,阿唐正在学工的工地上劳动,听到工地上高音喇叭播出了伟大领袖逝世的仆告。回家的路上,小夥伴们低声交谈着:我们国家今后怎么办哪?那年,我们刚刚上初中。神的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包括年未弱冠的少年们。。。
毛泽东的离去,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幕。有人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史观是不对的。这话当然不错,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制约所引导的。但是,英雄人物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是万万不可低估的。
以中共的观点来说,毛泽东是中国革命成功贡献最大的第一人选,这话完全正确。
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历史上没有毛泽东,那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首先,一方面军大概熬不到与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草地会师,因为毛的用兵的确有其不拘一格机动灵活的特点。当然,最近也有人撰文说,四渡赤水,其中有被迫的成分,并非老毛的花活玩的有多出色。不过,毕竟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军没有被打垮,保留了一万多人的实力与四方面军会师。
其次,即便一方面军在其他人的指挥下,到达川西,在与张国焘的对抗中,一定是屈服于四方面军的压力,听从张的指挥,留在川西北开创新的根据地。因为张比其中共领导人强悍,毛又比张强悍,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只有毛张二人是秀才与丘八绝妙的结合。这样,最好的结果是,在2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时,红军没有败亡,但是被国军封锁在中国中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没有机会开赴华北敌后发展势力。
再次,即使在国内外各方的压力下,国共合作,中共也不大可能会走老毛的独立发展之路,完全可能全部投身于国民政府的阵营中,集中全力对抗日本的侵略。这是由于外部的苏共旨意和内部的民族情绪决定的,老毛在这一点上,头脑绝对清楚。事实上,老蒋也不差,日本一炸珍珠港,他就知道中国不会完了,从此就不怎么卖命打日本了。
又次,在三年的国共内战中,老毛的战略眼光的确高人一筹,即使以事后诸葛亮的心态,除开与粟大将有关是否挺进江南的争论和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是否恰当之外,基本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最后战争的进程比当初中共自己的估计快了一倍。最后斯大林怕美国干预,引火烧身,在解放军渡江前叫停,老毛也是眼皮都不眨地挥师过江,避免了南北朝的出现。
最后,关于出兵朝鲜的争议中,老毛也是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决策的依据是,一方面,美国不会把战火燃烧到中国;另一方面,既然已经投靠了社会主义阵营,那么就要递交一份漂漂亮亮的投名状。结果又让他赌对了。当然,出兵朝鲜,对于中国未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但是有一点我要提醒出兵有害论者: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只能是一边倒,没有可能做骑墙派,东亚的局势与南斯拉夫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真的做了骑墙派,一定是美苏都会提防你,谁都不吊你。六十年代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美苏从来没有同时讨好过中国,甚至有时候一致冷眼相向。
因此,韩战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之中,完完全全地是一尊高大的神。如果说,1942年的延安整风,很多党内资深人士在风口浪尖之上,不得不俯首称臣于毛泽东的旗帜之下,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在心理上完全拜服于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甚至很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前国民政府时期的专业人士,也对中共和毛泽东佩服不已:百年积弱的中国,与世界头号强国战成了平手!
是啊,中国人没有不高兴的理由,五十年代的中国,终于一扫晚清以来贫弱屈辱的形象,扬眉吐气地矗立于世界之林了。记得那个时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周恩来的新闻照片,总是一幅神采飞扬的模样。这一切,全拜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毛泽东则是这个党的伟大舵手。
毛泽东这个湖南乡下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究竟靠什么取得了成功呢?
老毛的曾祖是打过长毛的湘军,香火传到其父亲的手中,依旧只是偏僻山村中的普通农户,家道还算殷实,但是与书香门第毫不关联。在中共领导人中,大概只有彭德怀的家境比老毛更差,大部分都要比老毛的家境好,至少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上面,老毛的成长环境是非常闭塞的。
如果不是老毛以死相威胁要去读新式小学,后来又去读了师范专科,那么湖南群山中的韶山冲里,将会多一个壮硕的种田汉,人类历史上将会少一位叱诧风云的枭雄,并且最重要的是,中国将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政体下迈向二十世纪的中下叶,日本人在二战之后的悲惨境遇将从50年代末一直延伸到60甚至70年代,东亚的国际政治生态将呈现完全不同的格局。
青年毛泽东是勤奋的聪颖的坚韧的,同时也是好勇斗恨的。他的同学箫某对他的评价之一是喜欢抬杠,不达目的不罢休;另一个是狡诈,经常在争论中给对方设定一个思维陷阱,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他在就学期间,可能因为是年龄较大的插班生以及欠缺系统的新学入门知识,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自学为主,并且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致缺缺。这一段学习经历,对毛泽东毕生影响极大。今人评价毛泽东,可以说他是哲人毛泽东、诗人毛泽东、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军事学家,就是不能说他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甚至他缺乏起码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常识。尽管在建国之后,毛泽东有意识地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恶补,但是一般来说,一个人世界观在其青年时代就已经成型,因此,毛泽东在建国之后的种种虚妄狂想,与他知识结构中的缺陷有着极大的关联。
可能会有人抬扛说,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都懂的领袖人物。不错,的确如此,但是很少有人如毛泽东这般,好胜心如此之强,好奇心如此之旺,不仅要当世俗君王,而且要做精神领袖,既要当霸主又要做圣贤。这样,麻烦就来了,别的领袖人物可能不懂就闭嘴了,老毛偏偏要去为人师长,要去Try,不仅自己一个人去Try,而且还要大家一起Try。党性坚定如刘少奇者之所以在大跃进后对于老毛阳奉阴违,就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老毛的瞎指挥。
青年毛泽东也是运气的,他身在湖南这个新学运动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接触了很多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思潮和理论,这一切大概应该归功于曾国藩胡林翼张之洞潭嗣同等前辈的不懈努力。当然,最幸运的某过于他被恩师杨昌济所赏识,谓之“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多方提携。其后,又被其爱女杨开慧的绣球抛中,这样,青年毛泽东得以从一介平民迈入了精神贵族的行列,从而有机会随恩师到北京接触外面的精彩世界,博闻广见。相应地,也提高了他的社会知名度,不然的话,以他一个连官话都说不清爽的乡下愤青,是不大可能当上中共的一大代表。
因此,老毛对于杨开慧始终不能忘怀的原因,除了青春年少两情相眷,杨开慧本人知书达礼秀外慧中之外,杨家曾经给予的恩惠与机遇,大概不时会让毛泽东感到感恩与愧疚。因此,在得到杨开慧的死讯后,老毛痛心疾首:“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说到底,杨开慧应该是毛泽东所有女人中,学识见解和思想造诣最高的一位。两人在热恋中的诗词唱和,也是一往情深,毛泽东曾写下《虞美人》赠杨开慧:“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呵呵,在我看到这首词前,从未想到桀傲若毛泽东者,原来也潜藏了若许小儿女情愫。
而毛泽东对于贺子珍的爱显然是感性和性欲的,两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思想和学识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杨开慧尚在狱中,老毛就上了贺子珍的床,显然是荷尔蒙作用的结果,不大可能是精神之恋的升华。因此,到了延安,老毛去和谈得来的文学青年一起天南海北,实在是顺理成章,以他的性情,以他的精力,他如果如同厚道之人朱德一般守着同样粗旷的康克清过上一辈子,那倒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了。所以,贺子珍的出局完全在意料之中。
毛泽东对于江青的爱应该是很复杂的,江青的年轻与美貌无疑对于老毛有着极大的感性吸引,但是如果说老毛是为了贪恋美色而抛弃贺子珍,那实在是过于看扁了老毛。贺子珍出走在前,江青认识老毛在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联。江青之所以能够让老毛动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吸引。江青是在十里洋场上海见过世面的,她的身上折射着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这对于出身下层,曾经一窥高级知识分子生活氛围,骨子里面仍然是土包子的毛泽东来说,其魅力是很难阻挡的。有人说,夫妻关系是互补关系,这话不无道理,越是自己身上没有的越有无穷的吸引力。
另外,世人其实把江青脸谱化了,她的形象并非如此。江青的文学造诣不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对于表演艺术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人很聪明,意志坚强,懂得生活,会做女人。因此,老毛一头扎进江青的温柔乡里不肯出来,甚至以辞职作为要胁要与江青长相厮守,就很容易理解了。
为什么进城之后的五十年代末之后,老毛对江青渐渐失去了兴趣?这并非是老毛的喜新厌旧,原因恐怕还是出在江青身上,一方面当年国共内战,陪同老毛在陕北转战期间落下的疾病困扰,是否能够人道当存疑问;另一方面,江青置身于共产主义洪流二十年,除了穿衣戴帽还略微考究之外,已经被彻底革命化了,左的比老毛还左,旧有的互补效应荡然无存。如果说老毛是在把共产主义理念作为手段来运用,江青就是作为理想来奋斗了。这也是老毛对江青恨铁不成钢的原因:笨哪,凡事怎么能直奔主题,讲究点方式方法好不好?!
关于老毛与张玉凤是否有那层关系,阿唐判断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多人包括张本人曾经回忆张可以在老毛面前发脾气,不经过那个,如何敢如此放肆?!这一点上,我有些鄙视老毛:没有品味,缺乏自制。想那张玉凤居然在老毛身后用此招牌生财有道,实在不是有品之人。
至于老毛与最后的红颜知己小孟的关系,显然是祖孙之间的舔犊之情,实在不必妄加揣测,要知道其时老毛,高龄病弱,他老人家还能干什么?不是人人都有本钱去做老杨的。并且,小孟在老毛身后,过着相对低调的平静生活,阿唐很是佩服。
呵呵,不知道如何拐到这个话题上了,权当作对老毛人性中另一面的解读吧,待俺接着剖析老毛的成长之路。
3/18/06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