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19:30,南区礼堂座无虚席。著名清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阎崇年先生做客第186期“孔目湖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评说康熙盛世”的精彩讲座。
经文纬武治国功绩 寰宇一统康熙盛世
讲座伊始,阎崇年从中国版图奠定、民族关系稳定、中华文化承续等方面讲述了康熙帝的丰功伟绩。康熙帝以文武兼施、征抚并用的方式对中国版图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东南,统一台湾,金瓯一统;在东北,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在正北,多伦会盟,善治蒙古;在西北,三次亲征,败噶尔丹。并最终奠定了清朝13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图。
阎崇年认为,康熙王朝之所以被誉为“盛世”还表现在康熙朝对民族关系的妥善处理上。在东北,打败俄国的侵略,解决并巩固了自辽河到黑龙江流域的民族问题;在北方,先后绥服了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在西南,进兵安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且在康熙年间未曾出现大的民族动荡与分裂问题,而这也是康熙盛世的真实写照。
阎崇年指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其中康熙帝对中华文化承续的影响功不可没。众多的史学家对清朝存有非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近百起。康熙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这是应当批评的。康熙帝兴文重教、编制典籍,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六十余种,二万余卷,其中《康熙字典》一直沿用至今。中华文化在交融中传承、在曲折中发展。这既是康熙帝治国的功绩,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现。
功过是非自有评断 取长补短促进发展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他完成了本民族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过度,但并没有如后人所愿走向工业文明。他仅仅把西学当成个人爱好,但并没有将其推广、普及,八旗制度改革不够彻底,文化差异没有根本弥合,这些都为清朝后世的发展留下隐患。
那么在康熙治国的经验中,我们能够吸取怎样的教训,获得怎样的启迪呢?阎崇年在讲座中提出,康熙盛世的形成与良好的国际环境不无关联,康熙年间,西方大国崛起正处低谷,因此康熙王朝能够长期独立,不受外界干扰的完成国内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和睦,未发生冲突。从决策机制的角度看,康熙帝亲政后,实行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就是御门听政。康熙帝天天坚持、亲自主持办公会议,数十年如一日,将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此形成最高决议。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在我们对重大事情做出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
就个人素养而言,康熙帝知敬,敬天、敬地、敬祖、敬人;知一,一一贯之、一直坚持的做好每一件事;知止,知道什么事情到什么时候理应终止;知学,康熙帝饱读了国内外各种书籍,其过人的学识使其产生了过人的思想与过人的行为。
由此观之,在历史的浩瀚天空中,透过清朝的兴盛衰亡,从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所获得的比历史本身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