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十五年 禅宗六祖慧能的“潜伏”生涯 |
送交者: 好啊好啊 2010年01月05日02:16:4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逃亡十五年 禅宗六祖慧能的“潜伏”生涯(图) 六祖殿里的六祖像。 相传当年六祖慧能在湖北黄梅山继得五祖衣钵之后,为了躲避争夺衣钵的名利之徒的追杀,连夜隐遁而去。然后整整消失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后,他如同天降奇人般在广州现身,以达到禅界巅峰的修悟震惊四座,正式成为中华禅宗的第六代宗师。 然而,这之前的十五年时间,慧能究竟去了哪里呢?他惊人的修为又是在何地修炼的呢? 从古至今,有关的猜测颇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迷雾渐渐散开:原来肇庆境内的怀集、四会的深山僻野,正是慧能十五年修炼与顿悟之地…… 前传 慧能为何而逃亡 慧能,本姓卢,广东新州人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22岁之前,慧能一直以砍柴为生。一直到某一天,他在集市上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心性大开,动了到湖北黄梅东禅寺拜弘忍大师为师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慧能回家安顿好了老母,即刻启程上路。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了东禅寺,气喘吁吁地向弘忍大师讲明自己的来意:“不求别的,只求作佛!” 弘忍大师知道他来自荒蛮的岭南之地,故意“难为”他:“你是岭南人,那里都是没有开化的南蛮。蛮子也能成佛吗?”慧能却不甘示弱:“人虽有南北东西地域的差别,但佛的本性却不会因人而异啊!”弘忍大师识得慧能有慧根,决定收留他。不过,弘忍大师并没有让慧能成为自己的入室弟子,而是命他去做劈柴、挑水、舂米等杂役。 也许从最一开始,弘忍大师就认定慧能有很好的资质,但是因为他并非嫡系,所以恐他遭人排挤,因此故意的“冷落”是对慧能的保护。有一天,弘忍大师意识到该是为自己选立法嗣的时候了。他召集众徒,命他们将体悟到的般若智慧用一首偈子表达出来。 在当时弘忍大师的众多弟子中,公认为资历最高、学问最精的是神秀。神秀也确实不负众望,三更半夜时分,神秀秉烛在寺庙的南廊墙壁上写下他的作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位于怀集的山洞是当年六祖闭关打坐的地方。 第二天,弘忍大师早早地起床了。一推开门就瞥见了贴在墙上的偈子,他走上前去,仔细端详片刻,然后微微摇摇头。 慧能一直在后房做杂役,过了好几天,他偶然听到有小师兄边走边吟诵神秀的偈子,才得知弘忍命人做偈传位的事情。他心里也默默地想好一条偈子,因为不认得字,所以请小师兄代为写在神秀的偈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被弘忍大师看到,他心中暗暗吃惊,但表面仍然佯装平静。对于自己身后传法之事,终于有了决定。 隔日夜里,弘忍大师避开众弟子耳目,将慧能叫到自己的禅房,将达摩始祖的袈裟和圣钵郑重交与慧能。弘忍大师料到,他将衣钵传与这个甚至还没有办过正式出家手续的慧能,一定会引来一番血雨腥风的争夺,于是他命慧能赶紧离开黄梅,以防不测。 当年的六祖道现已是水泥公路,但两旁仍是古木参天。 根据《坛经》的点滴记载,接受五祖衣钵之后,慧能一路“发向南”,越大庾岭,度梅关,两个月之后,来到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没过多久,神秀的手下追将上来,在熊熊大火中,慧能因为躲在寺后的一块大石头缝隙中才幸免于难。为了不连累寺内僧人,慧能只能离开曹溪,继续南奔。 离开宝林寺之后的慧能如同泥牛入海,觊觎他手中五祖衣钵的追兵,再也无法寻找到他的身影了。 唐代王维于《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中》说,慧能在那之后“怀宝迷邦,销声异域”;柳宗元作大鉴禅师碑时也曾提及此事,却也只是模糊地说慧能“遁南海上”,再无更详细的地址。那么,慧能究竟去了哪里? 怀集六祖岩,虽地势险要,仍吸引了众多来访者。(资料图片) 不为人知的“潜伏秘事” 解密:怀会大地“潜伏”十五载 怀集县志主编林昉告诉记者,慧能离开宝林寺之后的行踪,之所以在王维处无以记,在柳宗元处语焉不详,乃是因为慧能当时的南返最重要的是要保命,其行踪越隐蔽越好。当时传递信息渠道稀缺,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慧能的行迹恰如柳先生所说的“人无闻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再度现身,并正式确认了六祖的地位之后,关于他那失踪的十五年究竟待在哪里的答案,还是可以散见于不少的历史典籍中的。比如在元本《坛经》中就记载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慧能在离开湖北黄梅时,五祖弘忍曾经送给他八字箴言:“遇怀则止,遇会则藏。” 后世人解读这一机语,揣摩其中的含义是:“遇到叫怀集的地方就应该停止逃遁而居留,遇见叫四会的地方也可以躲藏和歇息。”此种揣测在唐代之后的典籍中数次出现。《曹溪大师别传》中记载:“能大师归南,路至曹溪,犹被人追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南唐静、筠二禅所撰的《慧能和尚传》中也说:“能难返后隐四会、怀集之间”。 而来到怀会大地走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你会发现这个世人眼中的千古谜团,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听着有关慧能的典故传说长大的,而跟六祖有关的诸多遗迹也就存在于他们的周围:慧能逗留过的一间小屋、他歇息过的庙宇、他曾经在其中打坐的石室、抑或是拍打过草鞋上泥泞的“打鞋石”……无论是真实的典籍记录,还是一代代的口耳相传,都使得他们深深地相信,慧能在“江湖”上消失的十五年,就生活在他们的中间…… 六祖殿采用了当年六祖修行地的岩石造型。 探访:上爱岭上六祖岩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散见的典籍以及流传乡野的传说,为当时逃亡的慧能整理出一份大致的线路: 他先是来到了四会和清远交界处的灯盏岭,在龙甫镇营脚一条名叫“上林铺”的村落脚。在村民的帮助下,他在半山腰平坦之处用坭墙杉瓦建起了一间小泥屋,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乘小筏沿着河溪逆流而上。这一趟路程的终点是怀集。目前在怀集县城里保留着一口六祖井和一座六祖庵,相传是慧能曾经驻足的地方。 然而,慧能南下的首要目的是躲避追杀,随身还带着五祖弘忍所传的袈裟金钵,所以他稍作停留后继续沿南溪逆流而上,行至怀集高岭下的三江渡口,过渡后往西北方向而行。最后,他的目光锁定在西北方向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上。这座山的名字叫上爱岭。怀集县志中如是记:“五祖传衣钵与慧能,密嘱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潜至上爱岭石室栖迟。”而所谓“石室”,在上爱岭的峰顶。 柯杉岗凌亭。 上爱岭上云雾缭绕、仙气十足。 趣闻:不吃肉、爱放生的“猎人” 在这封闭的重峦大山之巅,慧能如何度过漫长的十五年时光?首先,虽然是为了躲避追杀而选择了远离尘嚣的上爱岭,慧能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有一个传说,说六祖岩里有一“出米洞”,是当时上苍怜惜栖身于此的慧能,乃令石裂缝以资慧能日食——这当然只是传说。在元本《坛经》里,有一段字数不多的记录做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慧能……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林昉告诉记者,当年上爱岭一带是茂盛的原始森林,野兽众多,在此杂居的汉人和过山瑶,主要以耕山打猎为业。慧能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他以砍柴为生,并顺便帮助猎户们张网打猎——不过,猎人们应该并不知道,心怀慈悲的慧能,经常会暗中把捕捉到的猎物给放生了。对于早年有过打柴经历的慧能来说,这些体力活并不在话下,可是每当用餐,问题就来了。当时慧能还未剃度,大家并不知晓他是修道之人。有时大家捕捉到了野物,自然要来个大聚餐。而佛教五戒却有规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相传每当吃饭的时候,慧能只捡锅里的肉边菜吃——直到今天,怀集当地的村民,每逢年节,都会在家里做一桌“锅边菜”以纪念慧能。 不吃肉、又热爱放生的猎人慧能,在伙伴眼里一定是个“异类”。相传慧能常常劝导山民要多种五谷和蔬菜,少杀猎物,摒除暴虐野蛮之气。而这里的山民对这个奇怪的“猎人”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渐渐的敬重,最后真的在他的影响下,改掉了不少暴虐性格和不良习俗。 许是受了这种渊源的影响,今天的怀集人依然保持着温良豁达、乐天知命的性格。生活在上爱岭旁边的民众,在山下集资建了一座六祖寺。自古以来,香火极旺。今年已经有九十岁高龄的理事谭锡汉告诉我们一件他的母亲亲身经历的奇事:六祖岩前过去有一株桃树,不知年代。但岁岁花实唯核内无仁,不能移种,果味奇香,大多经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上一两个尝。“不过这桃树很怪。它结的桃子是带不走的。我妈曾经试过摘两个桃子放在兜里,但还没走到山下,桃子已经不见了。”从那之后,当地人再也没有人想过要把这棵桃树上的桃子带下山去。“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不要总是想自己独吞。”——他们认为这是慧能给予的启示。 六祖岭下的八卦岗。(资料图片) 怀会大地慧能的“顿悟之地” 在怀会大地的荒山野岭里沉潜了十五年之后,慧能于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676年)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吟诵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名句。他以禅学大师的身份横空出世正式剃度出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禅宗第六代师祖。 “慧能曾经用一首著名的偈语来概括自己学法、顿悟以及大圆满的全过程:‘心底含诸种,普雨悉皆荫。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如果说他年轻时在金台寺听《金刚经》心有所悟,是在自己的心里孕育了悟道的‘种子’,五祖在黄梅对他的提点是春雨,使这‘种子’发了芽,而在法性寺的一语惊人是菩提智慧的果实,那么发芽和结果之间的‘开花顿悟’阶段是在哪里呢?应当就是慧能在怀会大地‘潜伏’的这十五年时光了。” 也许看似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在这人迹罕至的山区,在和猎人混迹的日子里,慧能在一种几乎与世隔绝、几乎是天天与天地大自然和鸟类兽类的默默对话中,最终完成了他对天地的参悟,对‘顿悟成佛’学说的创立。”广东学者雷铎如是说。 “世人大都知晓,广东新兴是慧能的诞生地,黄梅东山寺是慧能的得法地,广州法性寺是慧能的剃度出家地,而韶关南华寺是慧能的弘法之地。但是却很少人知晓慧能令整个世界石破天惊的‘顿悟禅学’体系是在哪里形成的,答案是在怀会大地,在慧能潜伏的这十五年里形成的。”林昉说。而仔细回味,怀会大地又是如此恰如其分地适合完成这一使命:因为,只有在这渔于河、耕于野的劳动人民中间,才可能诞生毛主席所说的“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也只有这最辽远、最坎坷、也是最不可思议的生活,才具有最磅礴的能量,足以孕育出历千年而不息的般若智慧。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How much debt when Clinton | |
2009: | 当时有多少人赞成和拥护知识青年上山下 | |
2007: | 朝鲜与满清的数百年恩怨zt | |
2007: | 汉字在高丽的兴起、终结与复兴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