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伐林: 与袁世凯曾孙聊袁氏家族百年 |
送交者: 高伐林 2010年06月11日22:11:3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提要】原始认为:“纵观百年来的中国领袖,袁世凯应该算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最少、干实事最多的一位。”而数一数他被指责最多的几件事:戊戌告密,史家多已否定;21条,他尽力拒绝了其中最凶残的七条,悲愤地签订了其它14条城下之盟;称帝是他的污点,但他并没有打算搞家天下……
原始夫妇在加拿大 ◆高伐林 定居加拿大的袁世凯曾孙、画家原始(原名叫袁缉燕),作品参加过在北京、香港、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地的画展,中国《美术》杂志刊登专文做过介绍。在香港1991年“中国现代绘画展”上,他的《牡丹》获得一等奖。他希望人们更多地关注他本人的艺术历程和创作个性,而不是将他只当成袁氏家族中的一员。 不过,原始承认,他和袁氏家族成员的命运,确实又受到这位著名先辈的极大影响。他的家族的命运,正是中国社会百年走向的一个缩影。 家族成员纪念,谢绝媒体参加 2009年9月16日,是袁世凯诞辰150周年,袁氏后人集中到河南项城,在家族成员内部举行研讨、纪念活动,“谢绝媒体参加”。这反而引起了我对袁氏家族的兴趣,与原始多次就此问题漫谈。 袁世凯的一妻九妾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这17个儿子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第四代就更加枝叶繁茂。原始十分坦率地告诉我,对于家族源流,成员情况,他远不如著有《项城袁氏家传》的王忠和、著有《袁世凯家族》的张永久等人掌握得全面,“你问我现在袁世凯的后人有多少,我说不清”。 袁世凯后人散布于海内外。原始告诉我,他哥哥袁萌临育有一儿一女,都在美国,儿子袁启禾现担任欧洲一家公司驻中国分公司的总经理,经常往返于欧、美和中国。 与其他名门望族相似,袁氏宗族也代代传家训、续家谱。原始说他小时候还见过家训,一直放在家里,但“文革”抄家之后就再没见着了。而家谱更是从一解放就被扫得差不多,只听说在袁氏老家河南项城,有族人保存并整理家谱。旅美物理学家袁家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回河南项城时,提议过“续家谱”,但后来不了了之。原始还得知,在纽约一所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姑姑袁家淦,多年来一直在搜集资料,准备写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袁氏家谱,供美国学者和研究部门参考。 袁克定晚年淡定无人企及 原始没有为亲者讳:“对于袁世凯称帝,应该说我爷爷袁克定是有责任的。而且,他封建思想严重,对弟弟妹妹总是摆出‘长兄如父’的架势,所以与弟妹关系都不融洽。他鼓动父亲称帝,大错特错,兄弟也都不满意他。他对子女更是摆足了家长威严——爷爷端坐在椅子上,我父母不能坐,站在旁边。他说什么话,我父亲都只说‘是’,我从没有看见他们对他表示过不同意见。” 但是原始又说,“抗战时日本人请他出山,他拒绝了给他的官职——我听长辈说过,当时还是有很大风险的,日本的便衣队将他监视起来,他要出门还派人跟着。1949年以后政府曾想给他政协委员之类头衔,他也不接受。” “一些文史资料中说,袁克定晚年很潦倒。我认为,作者并不了解袁克定的精神境界。他经历过的荣华富贵是常人很难想象的,晚年生活在书香世界,那份淡定,也是我们没法企及的。由于他在‘袁世凯称帝’一事上扮演了不光彩角色,后半生生活在愧疚之中,作出很多常人没法理解的行为,例如他挥霍起金钱来完全不在乎;他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不跟人来往;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地方官,在别人看来是不能得罪的一些人,他也不理不睬。他晚年生活困难,但他从来不向人诉苦,也不向人借钱,不苟言笑,闷头看书……” 原始告诉我,“我父亲有两个姐姐,袁家锦和袁家第。家锦姑姑嫁到天津的雷家;家第姑姑嫁给上海的费巩——费巩是浙江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跟沈钧儒他们一起参与民主宪政运动,1945年3月被特务秘密杀害,尸骨无存,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原始说,他爸爸的性格忠厚老实,从小受的封建伦理教育,影响了他一生,尽管他后来到美国来读中学、大学、研究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拿下地质学博士,前后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十来年,养成西方生活方式,但是关键时刻,影响他作出决定的,还是中国的忠孝古训。 原始举两件事为例: 一件是,袁家融在留美期间,先后与一位美国姑娘、一位中国姑娘相恋,但是他在童年时,就由他奶奶(袁世凯的正房夫人)于氏做主,与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女儿定了亲。这是一位熟读四书五经、精通琴棋书画的旧式淑女,在苦苦等待袁家融留学归来的漫长岁月中,就用绘画寄托情怀,“等啊等啊,等到26岁,在当时算是‘大龄女青年’了,不免会引发议论。甚至有人传说‘袁家融已经在美国结婚了’。我爷爷大怒,一连发了12封电报,要他回国成亲。我父亲最终与心爱的姑娘分手,回国与我的母亲成亲。” 原始回忆:五十年代初,有一次父母带着他到王府井办事,巧遇那位女士,“他们三人寒暄时,我看见父亲脸上浮现出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怪异的表情。现在我才体会到父亲当时的尴尬。” 另一件事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前夕,袁家融的美国同学设法弄了一架飞机飞到香港,要接他全家去美国。但是袁克定坚持要留在中国大陆。袁家融为了尽孝,也就拒绝了去美国。 父亲回国后,先后在天津、绥远、武汉、贵州工作,原始有时跟著漂泊,有时父子离散。“我上过的中学多了,先在北京七中,后来转到武汉五中,从暑假念到寒假;我母亲在南方住不惯,她娘家人都在天津,就把我又带到了天津……” 根据他对一些家族成员的了解,几代人的遭遇,最大的共同之处是,都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和屈辱感;这些亲属分布在三百六十行,却有一个共同点:都远离政治。 原始告诉我,“袁家后人的身份,对我的命运、性格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上小学开始,就被同学指指点点说‘袁世凯的孙子’(其实我是重孙),内心就有屈辱感。‘文革’中我落到社会最底层,当一个自食其力的体力劳动者,我的心态很坦然、很平和;但‘二等公民’、‘阶级异己分子’,毕竟让我时时感受到政治压力。不过,反正没有政治前途,反而使我放开手脚,我行我素,在艺术中随心所欲地探索,远离正统的创作路线。” 原始总结说,自己性格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或许来自曾祖父;淡泊名利,热爱艺术,或许来自叔公袁克文;而绘画的天分,是继承了母亲的遗传。 童年的原始与母亲摄于颐和园。(原始提供照片) 我问他,袁家老宅,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处?原始说,“我年龄很小时,父亲带我去过老家项城,没有印象了。印象最深的旧居,是爷爷袁克定50年代初迁居的张伯驹住的承泽园,那是有一座山、一条河、两个湖的大庄园,每年寒暑假,我都会跟姐姐、妹妹去看爷爷,住很长一段时间。现在那儿是北京大学的一部分了。对我来说,最亲切的是租住的北京宝钞胡同63号,那个有四进院落的老宅。房主姓张,过去是给皇宫里养金鱼的专家。我出生在那儿,度过童年、少年时光,熟悉院内一草一木,多年来不时出现在我的作品之中。五十年代中期,房主把房子卖给了总政文工团,几十年拆建、改建,早已没有旧模样了。” 原始享有退休金,不时有画作卖出,可谓衣食无忧。他很珍惜能用全副精力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光。他居住在加拿大中部的爱德蒙顿,这里地广人稀,民风淳朴,茫茫草原上,湖泊星罗棋布,驾车三小时开外,就是终年积雪、令人震慑的洛矶山。原始说,“中国有很多秀丽山水,但人为修饰太多,我的性格,更喜欢未经雕琢的、天然粗犷的东西——所以我改名叫‘原始’。我一到这里就一见钟情,感到心灵找到归宿,能静下心来追寻往日的艺术之梦了。”原始早年习画学的是严格写实的俄罗斯学院派,又有几十年出外写生的功底,后来他借鉴了印象主义讲究光与色的风格,又融汇了中国泼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用油画原料尽情挥洒。退休之后的几年,他的灵感迸涌,创作了大量新作品。 原始感谢接纳他的加拿大人民。他决定,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将关于加拿大风土人情的所有作品,全部捐献给加拿大政府。 原始也没有忘记故国。他筹办了在天津小站的油画作品义卖,所得捐给项城扶贫、希望工程和袁世凯故居的修缮。他的父亲任教过的贵州工学院,也跟他联系,要求他去贵州办义卖,以资助该校贫困学生。这件事也正在筹备之中。 百年来对人民伤害最少的领袖 我们谈得最多的话题,除了他的画,就是袁世凯了。 原始是在袁世凯死后四分之一世纪才出生的。他告诉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对袁世凯的看法有一个转变过程—— 年轻时,对袁世凯的了解,仅限于从历史教科书和关于辛亥革命的读物上得到的知识:众口一词,痛骂他“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称帝开历史倒车”,“签订丧权辱国的21条”……“我没法对他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但是从父辈的谈话中,我隐隐约约察觉,辛亥革命不是像教科书所讲的那样。那时有一条我是坚信不疑的:对于推翻满清王朝,袁世凯功不可没——他掌握着新军,若站在朝廷这边镇压起义,那么满清还可能苟延残喘。说他‘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是不公正的。” 原始有了更多阅历,历史知识渐多,对袁世凯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他作为封建朝廷大员,在任内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中国的很多“第一次”都跟他有关。但是人都有局限性,袁世凯限于知识结构和生长环境,看不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前景,当共和内外交困、自己权力受到挑战时,袁世凯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头走老路。 当原始来到加拿大,阅读了海外大量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资料,对袁的功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全面的判断。袁世凯是中国继李鸿章之后,引进现代军事、政治体制、教育、经济、工业、商业、贸易、金融等最积极的一位当权者,他主持在中国初次试验议会民主制度;民国初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在此后近一百年,都算得上最活跃的时代。后来的当权者,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一直将袁世凯称为“窃国大盗”“卖国贼”,对袁的功绩只字不提——不公正持续了近百年啊! 直到21世纪,才有唐德刚这样评价:“袁世凯是传统中国里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大心细,做事扎扎实实,有板有眼,是位极有效率的行政专才,和标准的中国法家;然此公无理想,对现代政治思想更是一无所知,这是时代关系,先天后天自然发展的结果,非可相强也。” 原始认为:“纵观百年来的中国领袖,袁世凯应该算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最少、干实事最多的一位。” 原始告诉我,袁氏后人基本上持有相同的观点:袁世凯功大于过。 原始与混血孙女袁枫。(原始提供照片) 二十一条与称帝 过去所说的袁氏“罪行”中,许多站不住脚。例如关于戊戌变法失败,越来越多的史家相信,不可能是袁世凯告密所致,这方面的文章太多,此处无须细述; 签订21条,袁世凯应该承担一定责任,但史家认为,他尽了他最大的力量与日本周旋。在当年直接参加谈判的曹汝霖所著《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唐德刚《民国前十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后来大陆广西师大出版社节选其中内容,出版《袁氏当国》)、张永东《百年之冤:为袁世凯翻案》(明镜出版社)、赵焰《晚清有个袁世凯》(广西师大出版社)等书中,对于此事都辨析甚详。 简略而言,是这样的: 日本趁欧战爆发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之际乘虚而入。中国要求日本从山东退兵,日本反而向中国提出了“五号,二十一条要求”: 第一号四条;第二号七条;第三号二条;第四号只有一条,这前四号的要求,集中在要中国承认日本在山东、南满和东内蒙的路矿等权利,以及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借与他国; 第五号有七条,最为苛刻:中国须聘用日人为中央政、财、军顾问;日本在中国开设的医院、寺庙、学校,有土地所有权;中日合办各地警察局、军械厂;日本享有武昌至九江、至南昌及南昌至杭州、潮州各铁路之修造权;福建省内路矿、港口、船厂,日本有优先权;日人有在中国布道权。 面对这次危机,双方交涉之初,袁即疾言厉色地告诉日使,可让者自可谈判,不可让者,如第五号诸条,则绝不能让。谈判历经四月,中方代表能拖就拖,费尽唇舌,想方设法保住国家利益,“卖国言行则末尝有也”。日本要求袁世凯保密,但袁推动将消息曝光,以求让列强对日本形成制约。果然条约内容在欧美披露之后,举世哗然。说袁世凯“为了圆自己的帝制梦,关起门来跟日本搞交易”这样的说法并无根据。 经过多方交涉,二十一条中最凶残之“五号七条”,日本人终于被迫放弃。日本政府下了最后通谍,中国再不签字,日本就要海陆并进。袁世凯被迫无奈,只好签订城下之盟。他含恨宣布:(第五号)现在即已撤回,议决各条,虽有损利益,尚不是亡国条件。只望大家记住此次承认是屈于最后通牒,认为奇耻大辱,从此各尽各职,力图自强,此后或可有为。“若事过辄忘,不事振作,朝鲜殷鉴不远,我故责无旁贷,诸君亦与有责也”。 “称帝”无疑是袁世凯的重大污点;但袁世凯纠正错误、退回民国的举措之爽快,也是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过去我们都没有想到,我读到《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忍不住将其中原书167页的一段回忆,打字发给原始: (袁世凯去世)后黄陂(黎元洪)同合肥(段祺瑞)视金匮,黄陂说一定有芸台(袁克定字)名字。有一固封木匣,启视后,见项城(袁世凯)亲笔写在红笺上,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合肥看了叹一口气。可见项城虽然帝制自为,尚无家天下之心也。 “卖国贼”、“窃国大盗”这样的帽子,难道不应该给袁世凯摘下来么?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毛泽东曾让周恩来多次写检讨且不准秘书 | |
2009: | 师东兵女儿的信 | |
2008: | 有担当的汪精卫 | |
2008: | 黎阳:如何看毛泽东时代 (1) | |
2007: | 咖啡和羊角面包的起源 | |
2007: | ZT 传统中国的“私宅不受侵犯”观 | |
2006: | 芦笛:关于用中子弹解决89学运问题的 | |
2006: | 战国策里唯一出现的黄色故事——秦太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