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伐林: 平型关炮火回声--七旬老人寻访真相为父辩诬 |
送交者: 高伐林 2010年07月06日16:15:5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七七”将临。中国大陆民众熟知“平型关大捷”,在很长时间中,这是中国大陆中小学历史课唯一讲到的抗日战斗。实际上,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的伏击战,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组成部分,整个战役中最惨烈的血雨腥风,笼罩在高桂滋中将指挥的84师拼死防守的阵地。
◆高伐林 前一机部黄河工程机械厂工程师高斌先生,78岁了,还在美国新泽西州上班,开著车从上午忙到深夜,一周工作六天;唯一的一天休息,他精神抖擞地上网、去书店、去图书馆……查阅浩如烟海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成天盘旋于高斌脑海的,是70多年前的往事——确切地说,1937年9月22日深夜至9月25日上午,中国山西省西北角上那个叫“团城口”的村庄,险要山梁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高桂滋的儿子高斌休息日就查阅抗战史料。(高伐林摄) 将门之子 高斌是中国抗日名将高桂滋的独生子。“高桂滋”这个名字,年轻读者未必熟悉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后,就被软禁在高公馆——那是高桂滋刚建成还没来得及入住的住宅,被张学良借去派了这个临时用场,现在这里是陕西省作家协会所在地。 高斌未满周岁时,父亲就参加了长城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高桂滋请缨抗战,于7月9日奔赴南口前线,后被任命为第17军军长兼第84师师长。井儿沟、喜峰砦两役,与日本的藤井少将指挥的两个武器精良的伪蒙军教导团恶战,俘敌280余名,毙伤800余人,缴获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13挺等大量武器装备和120余匹马,藤井仅以身免,被史家称为平绥线战场“仅有的胜利”(李良志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9月14日,在广灵、火烧岭与日军坂垣师团又恶战了一场的高桂滋,按照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命令,仓促赶到平型关北翼的团城口、迷回村一带布防。 中国大陆民众熟知“平型关大捷”,在很长时间中,这是中小学历史课唯一讲到的抗日战斗。实际上,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的伏击战,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组成部分,整个战役中最惨烈的血雨腥风,笼罩在高桂滋指挥的84师的阵地。 高斌对笔者说:我爸爸带的84师是“杂牌军”,当时交他指挥的李仙洲21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参加平型关战役的晋绥军、陕军、中央军和八路军有十来万人,其中84师、21师,晋军的73师、独3旅等部队从前方退来,伤亡减员严重,没有得到休整补充;而像晋军郭宗汾的军队从后面开到,并无对日作战经验;口音混杂,装备悬殊,士气和战力差别很大,主军、客军又打算各异,根本来不及上下左右好好沟通……没有办法啊,日寇不容人有喘息之机,有名的精锐之旅坂垣师团,带著伪蒙军队,正马不停蹄一天几十里急速追来!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平型关。(网上资料图片) 举棋不定 汪精卫曾有个一针见血的说法:中国并无真正的“国防”,只有“省防”,至多是“数省联防”。无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还是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哪有什么“全国一盘棋”“覆巢之下无完卵”的观念,都幻想让自己的地盘躲过一劫。从东京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山西王”阎锡山,也利用各种手段和社会关系,企图把日寇祸水引到别处。但日寇沿著平绥线直扑他的地盘,避无可避,只得匆忙调兵遣将。南京中央政府担心日寇攻占山西,长驱直入南下四川,也匆忙调来援军。 1937年8月底,阎锡山把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一所窑洞,同周恩来、彭德怀会商制定第二战区战役计划,作战方针为“利用山地歼灭敌人”。阎锡山分析:日军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于是调集重兵布下迎战阵势。 没想到,日军于9月13日攻占大同,坂垣师团却打了个“左勾拳”,避实就虚,挥军直指平型关,沿著坂垣征四郎在一年前强横地假借“游历五台山”而亲事勘查的路线,要越过平型关天险,抄击中国军队的后方。雁门关一带兵力雄厚而无用武之地,而平型关一带则危如累卵,阎只好赶紧调兵赶往平型关。 平型关战役的方案也几经更改。阎锡山原来的构想是:我方11个军、10余万人,放日军进入平型关之后,再封死其退路,在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沙河一带开阔地打一场包围战。阎锡山自诩这个部署为“口袋阵”,亲召他的嫡系陈长捷、郭宗汾两名军长面授要领。 关键时刻,前线指挥官却犹豫起来。 前线指挥官是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总司令是孙楚,杨对孙言听计从。孙楚对这一放日寇进关、关门围歼的计划产生动摇,说服了阎锡山在大敌逼近时临场变卦,改为拒敌于关外。 如果只有晋绥军,阎锡山守土有责,平型关这一仗他硬著头皮也得打。可是来了三支客军:八路军115师,高桂滋17军,由安徽开来的刘茂恩15军,阎的想法就复杂了。他本想让115师和高桂滋一起守平型关正面,周恩来、彭德怀提出,这非八路军之所长,不如让115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后伏击,阎锡山同意了。 战幕拉开时,高桂滋的84师布防在平型关以北的东、西跑(一作泡)池、团城口至1981.49高地(按海拔高度命名),防线长约14公里;右邻是晋军独8旅、73师防地,左翼是名义上归高指挥的中央军21师,向北延伸13公里到讲堂村;21师的左边是刘茂恩15军,向西、北延伸。八路军林彪115师在东南边的平型关外进入潜伏阵地;由后方开来的晋军郭宗汾71师、陈长捷72师为预备队——其中71师于9月23日晚抵达高桂滋84师防线的后面集结;72师于9月24日午夜抵达离前沿阵地约10公里的齐城待命。 中国军队布防时,并不确知日寇主攻矛头所向,但后来根据地形地貌看,84师防守的内长城上的团城口,与平型关、东西跑池,应是主战场。 高斌给我摊开当年许多战报、电报、官兵回忆录。有的他从这里史籍中查到的,有的他在西安工作的妹妹高士洁(她也曾是陕西省政协委员)多年从档案馆、图书馆和政协等单位苦心搜集的。我2006年10月前往西安,承高士洁多次接谈,更提供很多关于其父亲和平型关的详细资料,字里行间弥漫著血火硝烟,“激战甚烈”“全部殉国”“伤亡殆尽”的字样比比皆是。 战况日志 9月22日 夜11时,日军第五师团21旅团四、五千人配战车尾随我第73师,进逼至平型关前,在平型关前公路上与高桂滋部的断路部队遭遇,爆发激战。 9月23日 凌晨,日军主力并坦克数十辆,沿平型关汽车公路南北高地进攻,企图占领高地控制便道,直取大营镇。驻守1886.4高地的晋军两个连官兵殉国,阵地失守,后高桂滋部夺回;路北敌人进攻,84师502团的王新耀和李荣光两个营全部投入战斗,艾捷三团长亲率两个连抢堵敌人的突破口,腹部中弹负伤,李荣光营长阵亡。高桂滋即令84师250旅来援,499团杨学武营对敌反击,杨学武也受重伤。 另敌二千余攻晋军独8旅,两连守军牺牲,阵地失守。第六集团军副司令孙楚急令高桂滋84师499团、501团向南攻击,晋军73师和独8旅配合,血战至午后一时,84师付出惨重代价将敌击退,收复的阵地仍交晋军防守。 进攻84师阵地的是坂垣机械化部队,炮兵整天轰击。战前虽然南京中央政府给山西拨了国防经费,但这一带事先并未挖设工事,84师进驻后匆忙挖的掩体无法抵挡日军猛烈炮火,石片横飞,加重了我军伤亡。到下午4时,敌军终被击退,501团吕晓韬团长一度出击,缴获轻机枪四挺等武器。 这一天,800余敌寇进攻21师阵地,未得逞;千余敌寇进攻15军阵地,也未得逞。 23日凌晨5时,晋绥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到阎锡山电话命令:“敌以优势兵力攻我平型关阵地,我84师与敌苦战中,已调71师郭宗汾部前往大营布防,35军所属步兵2旅,著用汽车输送至大营附近,增援平型关战斗。”阎并命令傅与杨爱源联合指挥平型关战事。 傅作义即于同日电令各部: 给朱德电:我决歼灭平型关之敌。增加八团兵力,24日拂晓可到。希电林师(115师)夹击敌之侧背。 电令71师速即向大营东北地区(团城口一线)前进; 电令72师陈长捷部速向沙河前进待命。 傅作义命令:乘日援军未到,我军将预备队投入到团城口方向全线出击,全歼关前日军。原定24日出击,但是郭宗汾称“预备队71师行军疲劳”,改为9月25日凌晨出击。傅作义无奈,只好赶快通知八路军总部转告林彪,推迟一天出击——好险,林彪的报务员正要关掉电台出发,他们赶忙派通信员通知已在行军中的部队。 入夜,日军又猛攻团城口,在高桂滋部队后方待命的晋军71师清晰地听见枪炮厮杀声。 9月24日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20里公路两侧进入伏击阵地。 这是高桂滋的将士打得最惨烈的一天。敌增兵五千余,向平型关、团城口等各阵地猛攻,炮击甚烈,激战终日,高军伤亡团长、副营长数员,连排长30余员,士兵千余,师、旅、团、营的全部预备队均已投入战斗,各处告急,却无兵可派,高急电阎锡山和孙楚求援,却没如愿。 阎锡山命令傅作义赴大营附近指挥。傅率幕僚于午夜12时进驻大营附近,又得知郭宗汾师“因天雨行动困难”,出击“延后二小时”——作战方案变更,傅总指挥竟然不知情! 9月25日 凌晨2时,日寇再攻1886.4高地,晋军又失守了。大雨如注,84师吕晓韬团长挑选奋勇队,再度夺回该高地。 凌晨3时30分(日方史料说“凌晨4时”),日军的龙泽(第9)、石山(第10)中队及橘(第12)机枪中队等部,夜袭我军,占领团城口、东跑池附近某高地(日军称为“石山高地”),但日军三个中队共伤亡98人。(见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及《滨田联队史》) 八路军115师伏兵向坂垣师团第21旅团辎重、补给部队发起歼灭战,115师的685团则顽强阻击日寇来救援的三个中队。 高桂滋的84师连日血战损失惨重,渐不能支(2006年10月,高龄95岁的84师501团营长邵春起,对高士洁回忆当日情况:“凌晨我腿部负伤被勤务兵救下火线时,阵地上已经没有能作战的人了。”)。上午10时左右,团城口一带阵地陆续被敌突破。502团代理团长杜文卿在率队强堵阵地缺口时,壮烈牺牲。 下午3时,晋军防守的1886.4高地得而复失,84师师部亦在敌炮火覆盖下。 郭宗汾71师按再三延迟的方案,应于上午8时抵达攻击位置,由团城口以北出击,但据晋绥军人员回忆录及该师战报记录:遭到攻占了团城口高桂滋阵地的日军射击,出击受阻! 怪呀,上午10时,高师残兵失守部分山头,怎么郭宗汾8时出击就说遭到高桂滋阵地上日军射击? 这正是后来争论了70年的问题,下面再说。 9月26日 日军从鹞子涧和平型关正面抽兵来援,61军程继贤团趁虚夺回鹞子涧,日军又反扑,程团和敌人逐院争夺,弹尽援绝,坚持至28日,团长以下官兵近千人壮烈牺牲。 高桂滋的84师残部仍在团城口以西坚持,其251旅旅长高建白、250旅旅长李浓藻仍在迷回村。26日晨日军飞机和大炮轰击迷回村,下午501团吕晓韬团长被日军包围,251旅派部队将其救出。 郭宗汾71师对日军攻击没有进展,至16时敌我呈混战状态。 9月27日 日军继续进攻我21师阵地;另一路日军东条纵队在北面进攻由杨澄源第34军防卫的茹越口。高桂滋致蒋介石密电:职军马已奉令向灵邱西南王成庄附近转进。 9月28日 平型关这边激战正酣,远远的北边防线被日军东条纵队突破了茹越口,防守的203旅梁鉴堂旅长阵亡,晋绥军退到茹越口南边的铁角岭,杨澄源退入繁峙。 高桂滋84师师部移至西河口,收容整理残部。 9月29日 晋绥军丢失铁角岭。 9月30日 日寇攻占了繁峙县。繁峙位于平型关我军防线的侧后,如日军堵住后路,中国军队就有被包围全歼的危险。阎锡山紧急会议,决定全线撤退。 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一部派往晋军第六集团军的监军介景和,这天致电军委会第一部部长黄绍竑,急报战况:“敌以一联队攻茹越口,已长驱直入。刻杨、傅二总司令已作向五台山退却准备,此战失后,第二线更无法守。请中央速筹大计,以免贻误全局。” 10月1日 日军攻占代县,情况更加危急! 10月2日 夜,中国军队撤退,平型关战役结束。 从交火到撤退,平型关之战历时十天,日军记载伤亡8562人;中方伤亡无法确切统计,但无疑远超日军。 自左至右:高桂滋、杨永泰(蒋介石的侍卫室主任)、张学良、杨虎城。(高斌提供) 本可取胜 高斌说:傅作义不愧为名将,他极力主张在日军大批增援部队尚未赶到之际,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出击,全歼关前敌人。奈何啊,傅作义并不是晋军的掌门人。 二战区“爰定于24日出击”,预定用总预备队中之郭宗汾71师附金宪章新2师共八个团,并以陈长捷72师及35军两旅为总预备队,由傅总司令任出击军之指挥(见附录《平型关战役八次争夺战》)。16个团出击,与林彪的115师形成合围态势,兵力应该超过平型关前已有相当消耗的日军和伪蒙军队。 然而,郭宗汾71师却提出:不行,“以出击军行军疲劳之故”要休整一天。(出处同上) 对此,高斌百思莫解:高桂滋等不少部队都是从河北、察哈尔一路阻击、千里转移到这里,战斗减员十分严重,两个月来连续作战,没有时间休息整顿,接到命令后,立即构筑简易工事投入战斗;而郭宗汾部还没有跟日寇交过手呢,又是在山西本乡本土,不说养精蓄锐吧,也是以逸待劳,怎么就“行军疲劳”不能马上上阵?同为晋军将领的陈长捷不是还称赞郭宗汾“该部初次上抗日战场,士气尤锐”吗! 出击时间后来再次推迟。按84师高建白旅长回忆:出击从24日下午6时,推到晚8时,再推到晚12时,又推到25日凌晨4时,又因雨推到8时以后——“改变五次,结果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不仅出击时间延后,傅作义本来制定了出击计划,到24日午夜出击在即,他才得知被改动。郭宗汾的第11号命令,已经不是傅作义策划的与八路军合围日军于平型关之外,而是把敌人放进平型关内来打。 当出击时间一再延迟时,在最前线快顶不住的84师高建白旅长等人,逼问晋军202旅旅长陈光斗究竟何时出击,陈拿出一纸命令:“郭载阳(即郭宗汾)转阎长官命令‘无本长官电话命令不得出击’。” 高斌说:“战机一纵即逝,这推迟一天,对于战争胜负、对高桂滋的部队来讲事关重大!” 郭宗汾71师战报更称:9月25日,由于高桂滋据守的团城口阵地被日寇占领,导致71师出击受阻。 团城弃守?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高桂滋是否擅自下令84师自团城口阵地撤退? 第二个,郭宗汾71师出击究竟情况如何?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要点:高桂滋是否下令撤退?日军什么时候占领团城口? 《抗日战史·太原会战》说:“平型关正面之敌,获援军五千余后,于本(24)日拂晓起,复向我平型关、团城口及讲堂村一带阵地攻击,并以战车队向我东跑池以南冲击,战斗至晚,敌未得逞。”“至25日,我第71师各部队正前进之际,适敌铃木兵团及伪蒙军亦向我84师团城口附近阵地攻击,第84师被迫撤退,敌遂占领团城口、鹞子涧、六郎城一带高地。我第71师,沿公路前进之第404团,于2时许与上述之敌遭遇。”(第26-29页) 这里说的是:高的第84师于9月25日在敌军攻击下“被迫撤退”。时间虽未注明,但是说郭宗汾71师“2时许”与敌遭遇——71师若出击也是在上午8时以后,可见这里“2时”只能是午后2时。 时任84师营长的邵春起现仍健在,曾任安徽省人大代表、民革阜阳市名誉主委。他曾撰文回忆当时的血战,让人惊心动魄: (9月)24日先是阴雨蒙蒙,继而越下越大,士兵没有雨具,衣服都被淋湿,敌坂垣师团大部赶到。下午1时,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路向我师全面进攻,敌攻甚猛,接近肉搏距离。此时,营、团、师预备队全部投入战斗,士气大振。由于我将士齐心协力,英勇奋战,打得敌尸狼藉……502团代团长杜文卿壮烈牺牲,499团杨世立营长负重伤,我营四连代连长张振恩以下官兵伤亡数十人。 25日拂晓前,右翼由我师的499团刘营防守的无名高地被敌人偷袭占领,若敌居高临下,天明后,我营就要受到威胁,无法立足,而不战自退。……为了确保我营阵地安全,我立即决定从六连抽出士兵20名,联合刘营官兵,由排长郁风祥率领,从无名高地右侧迂回到敌后,实行两侧夹击,一举夺回小高地。经过白刃拼搏,浴血奋战,终于把该高地夺回,仍交刘营防守,稳定了战局。但排长郁风祥和十多名士兵在战斗中壮烈殉国,同时我的右腿负重伤。 ……高桂滋虽然多次向总指挥杨爱源及阎锡山请求增援,他们每次都答应,但始终未见派来一兵一卒。终因伤亡过重,阵地无人固守,于26日沦入敌手。 他说的是:阵地无人固守,9月26日“沦入敌手”。 而抨击高桂滋“下令撤退”的将领,以时任晋军61军军长的陈长捷为代表。陈长捷1948年担任天津警备司令,被解放军俘虏,被判为“战犯”关押多年,1959年获特赦。他回忆说: 高部的团城口、鹞子涧、西泡池间阵线,虽不断受敌炮击,守军依托强固阵地,配备稍疏,尚无重大伤亡。由于攻平型关之敌源源北展,高部发生了恐慌。一闻郭军到达大营,更加紧向孙楚呼告不克支持,且直接要求郭军即刻增加前线守御。郭以奉令出击为辞。孙对双方争执,未加明确节制,固知高部意存避敌,以为郭军集结好,一展开出击,便得立解纠纷。24日晚,敌对高部阵地右翼西泡池和团城口两处,发动夜攻,高益觉形势严重,要求开到齐城的郭军一部就近增加于西泡池,郭又未允。当夜孙楚适得八路军高参通报:林师已阻截平型关、东河南敌后的公路,即对敌发动抄击,并以一部向大小含水岭挺进,接应团城口、平型关大军进击。形势大好,敌已陷我掌握之中。孙楚认为高部纵感紧急是暂时的,可以坚持的;郭军须集结全力作大规模出击,万不可分割应付,陷于胶著。遂要求高桂滋、李仙洲须镇定固守,不得动摇。高桂滋根本藐视孙楚的指挥权能,认为孙楚是有意识地要牺牲他们,来让晋绥军独占风头。由于错觉而怨愤,擅自放弃团城口,鹞子涧、东西泡池各部亦均退迷回村,再缩避于恒山方面,依刘茂恩军,共同保存实力,耍著杂牌军的故态。他们根本否认八路军已到敌后,以为向蔡家峪、东河南间合力歼敌,为虚构的愿望。为了对孙、郭泄愤,故意闪开团城口、鹞子涧险隘,让贸然出击的郭军碰钉子去。他向阎报告,则以执行所预示的“沙河会战计划”为词。阎锡山作为战区司令长官,在当时的紧急状态下,苦在心头,对杂牌客军的故态复萌无可奈何。以后阎在吕梁山集训中,偶尔同晋军将领回忆起平型关之败,犹愤慨地说:“高桂滋放弃团城口,比刘汝明放弃张家口,更为可杀!”(《晋绥抗战》第25-5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2月) 在陈长捷笔下,高桂滋部“无重大伤亡”,只是“意存避敌”“耍著杂牌军的故态”,更严重的是,“为了对孙、郭泄愤,故意闪开团城口、鹞子涧险隘,让贸然出击的郭军碰钉子去”。如果说,“擅自放弃”防地还只是为保存自己,故意闪开险隘让郭军“碰钉子”简直就是配合日寇、陷害友军了!对于抗日军人来讲,这实在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指控。 陈长捷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陶纯所著《血色雄关》(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一书是最突出的一例,用文学手法铺陈渲染,绘声绘色: 书中写道:还未和敌接火,高桂滋就给阎锡山和孙楚打电话要求增援和撤进关内。9月24日,得知郭宗汾率部到来,高桂滋又给孙楚打电话,请立即派郭军前来增援。孙楚告诉他,“阎长官和战区决意令郭军另行出击,配合八路军作战。请你再坚守一阵,明日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高桂滋怒骂一句,又要通郭宗汾:“郭军长,按阎长官的命令,贵军应来接替我部。我部连日苦战,伤亡惨重,实难坚持,请贵军速速前来接防阵地!”郭宗汾:“高军长,我并未接到增援贵军的命令,恕难从命!”…… 24日入夜之后,孙楚又接到高桂滋求救的电报,这封电报的措辞更为凄厉:“最后哀鸣,伏维矜鉴”。该书接着写道: ……(高桂滋)又要通“难兄难弟”——第21师师长李仙洲。他说:“李师长,孙楚手中握有一个军,而不增援咱们,实在可恶!” 李仙洲:“他不是要让郭宗汾出击吗?” 高桂滋:“即便出击,又顶屁用!而八路军抄击敌后,兄弟也认为这是孙楚虚构的幻想,他纯粹是有意牺牲咱们,而让晋军独占风头。咱不上他这个当!” 李仙洲:“军长有何打算?” 高桂滋:“当务之急,撤!” 李仙洲犹豫了。高桂滋说:“李师长,你撤不撤兄弟就不管了,我将马上传令,我的第84师撤至迷回一带!” 放下电话,高桂滋对他的参谋长说;“派传令兵下去,命令各团全线撤退!再给阎老西发报,就说我部按长官原定计划,撤回关内。放敌进到繁峙打!” 一个小时后,东、西跑池、团城口、鹞子涧一带两公里宽的防御地段落入敌手。 而孙楚等人一直蒙在鼓里。 下令撤退? 上述说法令高斌与高士洁兄妹难以接受。高斌质问:陈长捷率61军在200里外的后方待命,接到命令驰援,该军先头部队24日午夜赶到,他有什么凭据断言高桂滋受敌“猛攻”、“伤亡惨重”是谎言,更指控高桂滋“意存避敌”“擅自放弃”甚至“故意闪开”险隘,让友军陷入陷阱? 陈长捷被特赦后,于“文革”中不堪凌辱而自杀,高士洁便于1996年12月状告《血色雄关》作者陶纯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侵犯名誉权,要求赔偿。 西安市新城区法院一审判决:“该书不构成名誉侵权”,驳回高士洁起诉;并要求高士洁赔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交通费3740元。 高士洁不服,上诉到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1998年8月12日,法院做了终审裁定。裁定可圈可点:陈述了“高桂滋率部对入侵日寇进行了抵抗,伤亡二千余人后溃退”,但又说《血色雄关》“以重笔描写高桂滋所部溃退似无可厚非”,所以“不构成对高桂滋名誉的侵害”。 没错,如果写高桂滋所部“溃退”确实“无可厚非”。问题是该书并不是这么写的啊!高士洁所告的,是《血色雄关》重笔描写高桂滋“命令各团全线撤退”! 84师是“下令撤退”还是“溃退”?84师阵地是“放弃”还是“失陷”?这两者含义根本不同,正如陕西省社科院学者郭润宇所说:放弃,是能守不守,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丢掉;失陷,则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欲守不能,被迫丢失。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另一值得玩味之处,是将下级法院驳回高士洁“侵犯名誉权之诉”,改为驳回“名誉侵权赔偿的诉讼请求”。这就是说:驳回的只是高士洁的赔偿要求。终审裁定还撤销了下级法院要高士洁赔偿被告3740元。 高斌、高士洁作为高桂滋的子女,为其父辩诬的心情,笔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更得求证于当时的权威调查结论和第一手资料。笔者阅读各方人士,包括各支部队的军人、战地记者、村民的上百万字战报、电报、回忆、交代,还有北京、台湾、陕西、山西等地学者的分析,力图回到历史现场,厘清真实脉络。 笔者迄今未曾发现高桂滋下令撤退的任何证据,陶纯所著《血色雄关》中所谓高桂滋“派传令兵下去命令各团全线撤退”,纯属报告文学作家自己的想象。 我查询的这些史料展现的场景是: 从23日到25日,日寇全力攻击团城口一线,高桂滋部队防守近30里长诸多山头,伤亡惨重。团里将士拼光了报请旅长增援,得动用旅预备队顶上去;旅里将士拼光了报请师长增援,得动用师预备队顶上去……到后来预备队都顶上了最吃紧的地方,甚至数十名骑兵也被高桂滋作为步兵派上火线。有的山头官兵全部牺牲,层层报上来,高桂滋手里再无兵可派。 高桂滋火急上报前线总指挥杨爱源和副总指挥孙楚,请求增援。杨、孙并不相信这个客军将领的报告——军阀混战了多年的中国,今天握手、明天拔刀,夸大战果和夸大损失都是常态,他们无法验证84师是否真到了千钧一发地步,只是空言鼓励和安慰,说援军即将开来,要他坚持、再坚持。 时任第六集团军秘书长卢宣朗回忆:“第六集团军总部开会研究对策,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也在座,多数认为全线都顶不住。”卢宣朗特别提出由15军抽调两个团兵力增援高桂滋以减轻其压力的建议,但孙楚坚持不派援军,“只能以‘已饬郭军出击’一类的空话,制止高桂滋,不准擅自后退”。(《平型关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总部见闻》,载《山西省文史资料汇编》第40辑,1981年) 名义上归高桂滋指挥的21师李仙洲也拒绝了高要其增援的命令。万般无奈的高桂滋,向就在自己阵地后方待命的预备队郭宗汾和其它友军求援——哪怕只一个团、一个营,也可以解燃眉之急。郭宗汾及其部下陈光斗旅长都拒绝了。 老同盟会员续范亭,在《三年不言之言》中充满义愤地记述:阎锡山接到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的报告:“郭师长宗汾作总预备队,违背命令,不肯增援,现在已经耽误了很好的时机一日一夜了,最好阎司令长官亲来督战云云。”阎锡山连夜驰往平型关,当晚在第六集团军司令部里,“郭宗汾首先滔滔不绝,花言巧语的报告了一点多钟,诉说他不肯增援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话就是说‘我们要留些余地,保存些实力,不要把力量用尽了’”!郭宗汾出去以后,杨爱源才把战争情况详细报告了,并说到郭宗汾逃避战争、不肯增援的事实。 高士洁费了很大力量,从劳改局找出时任84师502团三营机枪连连长邱仰岳(1951年因反革命罪判死缓,1979年释放)狱中写的材料,详叙该团防守团城口的情况:9月25日上午10时,阵地上有战斗力的官兵已经很少,大部非死即伤,枪声渐稀。日军趁机蜂拥而至,阵地失陷,所遗伤号,均被日军残杀。高桂滋令21师增援,21师抗命,而晋军派来配合高师作战的一营炮兵,一炮未发——惧怕暴露目标,遭日军炮火回击。 高斌与高士洁都认为:邱仰岳所说的“阵地于25日上午10时失陷”是可信的,与高桂滋致蒋介石电、李仙洲致蒋介石电,及高建白回忆录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 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文版一卷第二分册,中华书局)说:“战况进展困难,战斗激烈,25日,旅团终于占领了该地附近的二公里长城线的正面,但同日因优势的敌人切断旅团的后方联络线,并不断增加兵力,所以该旅团陷入被包围的困境。”这里所说的日军占领的“二公里正面”,应该就是指502团上午10时失陷的阵地。 平型关战役这么长的防线,在战役前期真正阻滞了日军进犯步伐的,只有84师、独八旅和八路军115师——这是84师的不幸,也是84师的光荣。 没有人能助高桂滋一臂之力。高桂滋的部队在强敌一波又一波进攻下,战斗力极度耗损却得不到增援,拼散了,拼光了,拼垮了,首尾难以相顾,上下断了联络,阵地上死伤枕藉、无人再向日寇射出子弹。烈士们死不瞑目,他们怒视著如虎似狼的日寇踏上一个又一个山头。(未完待续) 【高桂滋简介】 高桂滋,字培五,号济民,陕西定边人。1891年生于贫民家庭。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参加反袁护国和反段护法之役。1926年任毅军旅长,与李大钊等联络,响应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八师师长、暂编19军军长。1927年国共分裂后,高桂滋任47军军长,1930年在山东莒县举旗反蒋。蒋冯阎大战爆发后,任讨蒋军第十路总指挥兼鲁南警备司令。 当年《良友画报》上登载的正在平型关前线指挥作战的高桂滋将军。(高斌提供) 1933年任32军副军长兼84师长,参加长城抗战。1934年10月被调回陕北“剿共”,毛泽东写信并派人联络,签订“互不侵犯协定”。1936年夏,日本坂垣征四郎以“旅游”为名,欲去陕北刺探情报,高断然回绝。时高多次与张学良、杨虎城密议,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7年“七七”事变后,高请缨抗战,任17军长兼84师长,参加南口、平型关、忻口、太岳山、中条山等战役,后任36、38集团军副总司令,又兼中条山游击总司令,率部与日寇作战。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整编免去其军长职,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拟委高指挥,被高拒绝。同年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1948年他坚辞不受第19绥靖区司令官之任。1949年胡宗南要派飞机送高去台湾,高得悉躲入医院。1950年,中共安排他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兼西北农林部副部长,并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陕西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等职。1954年安排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2月突发脑渗血症住院治疗,未受“反右”波及。1959年1月6日逝世,终年68岁。由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主持公祭,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高先后有数任妻子,生有四女一子。(高伐林) 相关文章: 他们是失败的英雄——记中条山战役中的抗日军人 转来了汪精卫后人的一封信……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香椿树: 耶稣是谁? 十字架是干什么的 | |
2009: | 空45师133团:我父亲关于空45师的回忆 | |
2008: | 阳光在多城: 张戎笔下的毛泽东(9) | |
2008: | 揭开日本人喜欢郑成功的秘密 | |
2006: | How the US military helped to market | |
2006: | zt 民主狼与独裁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