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毛罗对话”解读
送交者: zaihanhuaren 2010年07月21日21:48:48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毛罗对话”解读

 

毛泽东主席1957年夏天在上海与罗稷南先生有关鲁迅先生活着会如何的谈话,经周海婴先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9月版)一书中披露后,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有的对之提出质疑,也有的为此提供佐证,直至今天仍是余波荡漾,成了一桩学术公案。迄今为止,人们对此事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毛罗对话”事件的真伪,而对谈话内容本身的解读则常被忽略。笔者于此试着结合当时的谈话背景,对毛泽东主席当时所论鲁迅先生活着会如何之语,提出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周海婴先生的书出版后,黄宗英先生又于200212月分别在《文汇读书周报》、《南方周末》和《炎黄春秋》杂志上几乎同时发表《我亲聆罗稷南与毛泽东对话》一文,以当时在场者的身份,为此事的存在提供见证。关于毛泽东主席对罗稷南先生有关鲁迅活着会怎样问题的回答,周海婴先生书中转述和黄宗英先生文中回忆的说法稍有不同,但大致相似: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周书)

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黄文)

毛主席回答先生的话,非常简短,前后仅两句,说了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继续写,一是不做声(不说)。主席的答语,引起人争论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其简短,仅只有短短两句,且未做什么实质性的说明。这实受限于当时谈话的具体环境——这只是一次座谈,时间较短(据79《文汇报》的报道《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文教工商界代表人士,并进行亲切交谈两小时》,知当时参加座谈的各界人士共30多位,前后仅两小时),不像正式开会做报告,可以将话题充分论述,甚至就某一问题长篇大论正如逻辑学上所说,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越大;相反,若一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就越小。语言也是如此,言语简短,提供的信息有限,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往往很大;反之,语言充分,提供的信息丰富,给人的想象余地常常就少。主席的回答正因太短,给别人的想象的空间也大,会生歧义,也易滋误解。既然如此,在主席回答先生之语如此简单的情况下,可否通过将其与另外相似的材料相互比照,从而将其空缺和不充分之处稍予补充,以使这两句话的具体涵义更为明确

毛泽东主席论及鲁迅先生活着会如何的话题,实不止一处,在此之前,即1957310日,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就明确提及,并对之做了较完整的阐释:

你们赞成不赞成鲁迅?鲁迅的文章就不太软,但也不太硬,不难看。有人说杂文难写,难就难在这里。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现在有些作家不敢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本身唯物论没有学通。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现在的杂文怎样写,还没有经验,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他的杂文写的方面很多,政治、文学、艺术等等都讲,特别是后期,政治讲得最多,只是缺少讲经济的。鲁迅的东西,都是逼出来的。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逼着学的。他是书香门第出身,人家说他是“封建余孽”,说他不行,但是鲁迅还是写。 现在经济方面的杂文也可以写。文章的好坏,要看效果,自古以来都是看效果作结论的。

(《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6月版。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谈话记录稿刊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这段话中,主席对“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做出了回答:“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即指出了两种可能:一,不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二,写,更多的可能。这与后来在上海回答先生询问时所说的两种可能,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此处同时还指出了鲁迅会继续写的可能性更大,接着还对“会写”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引用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句俗语,并从鲁迅先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鲁迅先生无所畏惧,所以一直会写:“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这里对鲁迅的论述分析精譬,逻辑严密,不会引起任何误解。据此,也可将后来主席回答先生询问时所说的两句话稍加补充,即在“继续写”和“不做声(不说)”两种情况之间,主席认为鲁迅最大的可能是“继续写”,而不是“不做声(不说)”,主席肯定的也正是“继续写”。

既然在回答先生的两句话中,主席的重点是前面一句,那么就在这一句中,“关在牢里”和“继续写”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巧的是,在这段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这次谈话中,同样也提到了类似的话题:“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鲁迅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纵使挨整,即坐班房或杀头,鲁迅也不怕,因为鲁迅先生是彻底的唯物论者,所以他无所畏惧,会继续以笔为武器战斗。在“挨整(坐班房、杀头)”和“继续写”二者之间,“挨整”是“继续写”可能遇到的情况,但鲁迅即使挨整,也要继续写,主席在这里强调的也仍然是继续写,即不管遇到什么压力,都要坚持说话。后来与罗稷南对话中所说的“关在牢里”、“继续写”,实际上也与之相仿,是以假设的情况(鲁迅活到现在),假设的条件(挨整,关在牢里),说明鲁迅面临任何压力都不会屈服,不会不说话,其话语重心是落实这“继续写”上。这正如人们决定要做什么事,说“天塌下来也要做”,“天塌下来”是显示“要做”的决心,而不是说天真的会塌下来。同理,“关在牢里继续写”,也是以“关在牢里”说明“继续做”的意志,也并非真的是要将人“关在牢里”。

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主席提到了“不正常的空气”,憎恶之情溢于言表。什么是“不正常的空气”?主席在这段谈话中除了鼓励大家学好唯物论,要敢写,同时也做了自我批评,指出现在有的作家不敢写,其中原因之一正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可以说那种不敢写,写了会挨整的环境,正是阻碍人写,不让人说话的“不正常的空气”,主席对这种“不正常的空气”明显是持否定的态度。鲁迅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也会写,即使“挨整”也要继续说话,主席赞赏的,也正是这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敢精神。

可以说,主席文教工商界代表人士的座谈,和之前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一样,仍然是号召、鼓励大家,特别是文艺工作者,要向鲁迅学习,学习他敢于说话,勇于说真话的硬骨头精神,这也与他以前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一脉相承(如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罗对话”因太简短而易致非议,然若将《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这段文字与之相对照补充,则对主席所论鲁迅先生活着会怎样自会有清楚的认识,对“毛罗对话”的疑问也可涣然冰释。

                                   

除了310号的这次谈话之外,主席在其它时候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如19573

8日晚,在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就说:

      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他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他用了一番功夫研究,又经过自己的实践,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很有力量。他的杂文有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别人整不整,顶多没有饭吃,讨饭,挨整,坐班房,杀头,受冤枉。我没有讨过饭。要革命,不准备杀头是不行的。

(《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这里同样提出了鲁迅若还在世的问题,认为鲁迅虽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了解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因此鲁迅若在世,不会害怕外部的压力,还会继续写文章,而且很勇敢。与后来的“毛罗对话”一样,这里也提到了坐班房,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怕任何人,也不怕被别人整,不怕讨饭,挨整,坐班房,虽未提鲁迅之名,实质也仍然是号召大家向鲁迅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文风,更要学习他不怕挨整,在任何情况下都敢写敢说的精神。

另外在312日下午,主席在党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针对杂文是否一定会带片面性的问题,也说道:

  有人说,几百字、一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列宁有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也有讽刺,写得也很尖锐,但是那里面就没有片面性。鲁迅的杂文绝大部分是对敌人的,列宁的杂文既有对敌人的,也有对同志的。鲁迅式的杂文可不可以用来对付人民内部的错误和缺点呢我看也可以。当然要分清敌我,不能站在敌对的立场用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同志。必须是满腔热情地用保护人民事业和提高人民觉悟的态度来说话,而不能用嘲笑和攻击的态度来说话。

不敢写文章怎么办有的人说有文章不敢写写了怕得罪人怕受批评我看这种顾虑可以消除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4月版)

这里虽未提及鲁迅活着会怎样,但仍是以鲁迅为榜样,说明如何写文章,继续提倡向鲁迅学习,号召学习鲁迅式的杂文。另外这里也鼓励大家要消除顾虑,敢写文章反映问题,不怕得罪人,也不怕受批评,与“毛罗对话”中所说的“关在牢里还是要写”相似,这里所强调的,仍然是要写,在各种困难条件下都要继续写,坚持说,不能不作声,不能不说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连续三次,每次间隔一天的谈话,每次都提到鲁迅,号召向他学习,频率不可谓不高。另外这三次谈话,每次也都言及鲁迅的杂文,认为鲁迅学会了辩证法,后期的杂文深刻有力而又没有片面性,提倡用鲁迅式的杂文,来反映并解决现实问题。从这些均可见鲁迅在主席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不是因为几个月以后,整风运动转变风向,因而主席又对鲁迅有了不同的态度?亦非如此。1957年春天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本来是希望打开大门,请党内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只是后来因为一些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提出一些过激言论,并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才使得运动由党内整风转为反击“右派”分子的进攻,但是旨在消除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的初衷并未改变,“共产党继续整风,各民主党派也已开始整风。在猖狂进攻的右派被人民打退以后,整风就可以顺利进行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4月版)。主席于7月初到上海来,找人开会,也还是征询意见,听人说话。如果真的要将鲁迅“关进牢里”,堵塞言路,又何必多此一举,再找人来座谈?主席在和文教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在“毛罗对话”中,也还是希望大家,特别是文艺界人士,能像鲁迅那样,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挨整,遇到打击也不怕。“毛罗对话”之前不久,1957613日,整风运动已发生转向之后,主席在与吴冷西的谈话中提出了“五不怕”,其中第四就是不怕坐牢,“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吴冷西《忆毛主席·附:五不怕及其他》,新华出版社,19952月版)这实际上也和稍后在与罗稷南座谈时所说的“关在牢里继续写”相仿,都是号召、激励大家不怕艰难险阻,勇于直面各种困难,对文艺界人士来说,就是要敢说话,说真话。

周海婴、黄宗英两位先生所述主席回答先生问题时的神态也不同:

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周书)

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黄文)

先生笔下,主席是“沉思”之后回答;先生文中,主席是没怎么思考,“爽朗”作答,哪种更可靠?按常理推测,先生是听人转述,而先生是亲眼目睹,语言差异对先生所听内容可能会有影响,但因她人在当场,可直接观察,再加上她和罗先生等人一样,都急切地想知道主席的回答,因而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故其记述的可靠性应更高。从黄宗英先生所记主席回答罗稷南先生时的神态,也可见主席有关鲁迅若还健在会怎样,是一个考虑成熟的问题,回答时也是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同时也显示出主席襟怀坦荡,故可在别人询问时,爽朗作答。所答内容非常简短,除了环境受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主席在这之前对此问题已多次做过充分论述,可能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多次说过,中央已予以传达,很多人都已知道,不需要再详细解释了,因此只是简单地两句话带过。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当时他即兴所谈的鲁迅活着会怎样这两句话,竟在他身后引起那么大的风波。幸好还有其它谈话材料,可为这次简短之极的“毛罗对谈”提供注释和佐证。

另外,实事求是地说,在先生的问,毛主席的答,以及罗、黄诸先生的听之间,实际也都有所偏离。先生所问的,先生等人所期得到回答的问题,是鲁迅活到现在,会受到怎样对待的问题。而主席所回答的,是鲁迅自己会如何,是继续写,还是不写的问题。这答与问之间的偏离,也是引起误解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主席的回答中一开始就出现了“关在牢里”这样的话,而且又未做任何解释,确实很容易地引起了听者的误解。主席的本意是要大家向鲁迅学习,学习他的硬骨头精神,即使被关在牢里,也还是要写。罗、黄等听者的注意力却大都集中于主席一开始所说的“关在牢里”,乍听之下,骤然紧张,再加上主席又未对此做任何解释(当时也没有人问),故所理解的意思与主席的原意可说正好是南辕北辙,这也就更加剧了对主席原话的成见与误解。

 

要之,在“毛罗对话”中,主席对鲁迅活着会怎样,列了两种情况,所谓的“关在牢里继续写”,仅是个比方,是种假设,意谓鲁迅先生即使挨整,受到打击,也还是会继续写。主席的本意是号召大家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硬骨头”精神,勇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关在牢里继续写”和主席一惯喜欢引用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俗语,以及他所总结的“五不怕”一样,都是表现一种敢说敢做的精神。笔者根据当时谈话的环境、性质以及之前主席连续对鲁迅的评论,对“毛罗对话”内涵及其致误原因予以考察,希望能够对主席当时所言有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解释,廓清“毛罗对话”这段历史公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日本海军的兴亡(34-3)
2009: 轉帖:台灣法輪功高層打壓學員真相——
2008: 林毅夫等:食物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
2008: 葛玲/辛逸:政策偏向与1959-1961年农
2006: zt: 亦文来稿:史实直说胡宗南
2006: 亲历越南人偷袭珍珠港。(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