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人: 抗战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
送交者: 落基山人 2011年12月30日10:44:37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抗战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因为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又一次引发了国人对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回顾,也使得笔者开始寻找南京大屠杀的前身,也就是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很简单,如果没有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当然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南京大屠杀,因此南京保卫战为何失败,失败的特点是什么,现在虽然有很多的资料,但似乎还是一个谜。 笔者查了一些资料,整理的一下,觉得有几个问题要先搞清楚:双方兵力多少;战后双方伤亡情况;南京保卫战是死守还是可以相机撤退;为什么江中没有船;谁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军队被俘和投降;正面突围是否可能;国防工事为什么没有什么用;唐生智和蒋介石的责任;是否需要一个南京保卫战;中方是否一定战败。 双方兵力: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军队有15万人,也有说10万的;日方主要是三个师团,正面有5万人,侧翼有2万人,共7万人。 战后伤亡:中国军队有5万人过江或突围出去,战死1万人,另有9万人死亡于其他原因,其中,自行践踏和死在长江中的达4万余人,5万人被俘或投降后被日本人屠杀。平民死亡15万至25万人,东京大审判时认为南京大屠杀中方死亡20万,现在中国方面认为死亡达30万。 日本军队死亡3000人,伤9000人,伤亡共12000人。 是死守还是可以相机撤退:前期是死守,后来变成撤退。前后不一,是南京保卫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死守没有死守,撤退毫无章法,也没有准备。前期为了死守的决心,将大部分的船开去武汉,还命令胡宗南的1军在长江北岸可以射击撤退的军队,因此造成在撤退的时候,江中没有船,于是形成自我践踏和溺死江中的军人达4万,也造成被俘军人达5万的恶果。 为什么江中没有船:因为唐生智要死守,所谓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将几艘大船开去武汉,以至于在撤退的时候,江中没有船,很多军人自己造木筏甚至用木板和马桶过江,溺死江中无数。被友军当做溃军打死的也不少。 谁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现在普遍认为是蒋介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唐生智手拿蒋的命令给将领们看。但,问题是,在蒋下达撤退的命令的时候,南京城并没有被攻破,因此,蒋和唐都是前后矛盾之人,一会要死守,一会要撤退,毫无章法。撤退命令一下,南京的守卫全线崩溃。如果一直死守,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无论给养还是装备都没有问题,守上几个月也是可能的。但战役刚刚打了7天,蒋为什么就下令撤退,匪夷所思。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部队被俘和投降:原因前面已经说了,就是到底是死守还是抵抗一下就撤,前后不一,因此造成在撤退的时候,毫无章法,江中也没有船来接应,于是造成大量军人被俘和被迫投降。而唐生智还将原来计划好的以突围为主,从江中撤退为辅,临时改为突围为辅,从江中撤退为主,事后证明,从正面突围非常容易,因为日军没有纵深,后面是空的,而从江中撤退,因为没有船,根本撤不出来。 正面突围是否可能:当然,邱清泉的一个团,就顺利从正面突围而去。如果大部分军队都从正面突围,就不会牺牲那样大了。 国防工事为什么没有用:在南京的前面,本来有两道国防工事,但因为日军进军速度很快,以至于没有来得及用,就被突破。而南京的工事,修的很差,偷工减料,作用不大。 唐生智和蒋介石的责任:从军事上讲,大部分的高级将领都认为不应该守南京,因为淞沪会战后,国军疲惫不堪,而南京的地形也不利于防守,南京到上海只有300公里,日军一冲就到了。因此,很多将领,包括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刘斐他们都认为应该放弃南京,或象征性的抵抗一下,甚至将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但蒋从政治上考虑,认为还应该守。可是,问题是,南京城仅仅守了7天,也没有被攻破,蒋就下令撤退,完全是前后矛盾的。现在有人考证说,老蒋当初要守南京是指望苏联出兵,这也有可能,后来看苏联没有出兵,于是就改主意撤退了。 唐生智也是如此,高调抗战,破釜沉舟,但无论前期准备,还是后期撤退,都指挥失当。有人说唐已经10年没有指挥军队了,还是光杆司令,对军队根本不熟悉。 是否需要一个南京保卫战:这个不好说,蒋从政治上考虑,不战而放弃首都,说不过去,但关键是,明知守不住,为什么还要下令死守,而在7天后,又下令撤退?如果打一个月下令撤退是可以的。无论是前面的19路军抵抗日军几个月,还是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后来的武汉,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国军都打的不错,国军防守能力是很强的。关键的问题是前后不一。 中方是否一定战败:以15万人对7万人或5万人,如果是防守,还是可以一拼的。但绝对不是仅打9天,南京就城破了。如果指挥得当,死守到底,也是可以一战的。还有,就是没有疏散百姓,如果要死守,当然要先将百姓疏散。 说的这里,我们也不是在责备先人们的不是,我们还是应该先向阵亡的国军将士致敬,他们用他们的血肉捍卫了我们的国家,而蒋介石先生也是中国近代的民族英雄。唐生智也是爱国将领。
下面引述的是来自网上的资料: 南京保卫战3大疑问
下面引述的是百度百科的资料: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会战后大部回国休整,只有三个师团争先恐后地杀向南京。若按这一标准推算,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约有5万人,从南京外围迁回的约有两万多人,共约七万多人。 曾6赴台湾搜集史料的杨天石介绍,目前保存在台湾且比较重要的史料包括: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档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全会和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录,还有台湾“国史馆”保存的蒋介石个人档案,共有30万卷,按照“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整理好分成几十个专题。此外还有蒋介石日记的摘录(原件寄存在胡佛研究所),摘录分5种,全部对外开放,其中1937年到1943年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抗战的史料。 在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一度主张坚守南京?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 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蒋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蒋介石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的对日谴责,这次南京保卫战又把靠苏联干涉。 派谁守南京? 三种说法,1.蒋提出要守,唐生智赞同。其他人不作声(基本就是反对守)或反对(明确反 对的有白崇禧,刘斐) 。所以唐为司令。2.蒋提出要守,问谁可挑起担子。众人皆沉默。蒋怒,曰:“那就我来守吧!”老唐实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来,结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于11月19日成为卫戍司令,此时离正式开打只有不到20天。3. 12月8日蒋拜陵时问众人谁愿守南京?无人答,蒋大怒,说那么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此时才跳了出来。(邱维达,74军51师306团团长,回忆) 。 计划守多久? 11月29日,蒋和众人出城看了地形,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12月7日蒋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只要坚持到云南援军到,他必亲自带队解围。唐在会上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又对蒋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 准备工作怎么样? 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蒋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 。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 ,但如果真能贯彻,孤注一掷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反而可以一门心思的死守。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国军士兵们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1.居民准备:居民逃走很多,但卫戍司令部并没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备打巷战,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疏散出城,一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二来可以节省城内的资源。不疏散居民带来了巨大恶果。 2.物资储备:较好。没有弹药不济,粮食不够的报道。“储备相当丰富”。 到底能守多少天?衡阳,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国军的进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对较好,南京的守军10万余,装备也不错,尽管多数是淞沪打残撤下来的部队,如果死守打巷战,守一个月应该不是问题。真到巷战的时候,双方搅在一起,日军的炮火优势便基本上没有了。事实上,南京保卫战12月5日打响(以外围战开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时,南京的防守态势并没有极度恶化。真要是下定决心死守,日军不损失几万人根本拿不下南京。 谁下令撤退的? 11日蒋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唐生智怕担负责任,并没有立刻撤退。蒋只好亲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蒋的命令,而且让各位军师长们在下令各部队撤退的会议记录簿上签字盖章,让大家捆在一起。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守了7天蒋就下令撤退?当时的大盘并没有崩溃,巷战还没有开打呢?这是个迷。据说,桂永清反对撤退,说他的左翼防区没有问题,光华门也守住了;只有中华门有危险,但还有紫金山北麓的预备队可调;12日时国民党军队还有预备队没有用! 下令撤退时南京被攻破了吗? 答案是没有。12日南京城没有被攻破,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12月12日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没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12日凌晨的具体情况是中华门方向没有失守;光华门方向,日军进攻,城外的87师261,260旅的阵地“屹立不动” (261陈旅长语) 。87师的中山门阵地也没有丢;水西门方向受到的压力较小,守军是51师306团。12日下午日军曾攻破中华门与水西门之间的城墙,但被306团敢死队消灭,12日夜敌人也没有攻入 。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国民党军队的手中。乌龙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击(12日日军的小炮艇刚到乌龙山附近水面) 。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 的芦苇丛中还埋伏着112师的一个团,还在准备伏击日军的登陆部队,他们根本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谁组织撤退? 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于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的士兵! 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日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万称自己是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的部队)。宋希濂的部撤退时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的死活。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关撤,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国军,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于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于被人流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国民党军队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军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但只有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并不知道撤退计划(既然要撤过江,卫戍长官部居然没有通知北岸的守军) ,他们奉命向江中的船只射击,直到唐到了对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经开始,殊不知已经误杀了很多人。 并不是所有的国军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误了” 时辰,等别人都撤走后,从日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可见,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的计划是正确的。日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据说邱清泉当时非常冷静,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说:“你先走,我还要和团,营通话研究撤退方案!”。 数个当年经历过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党将士的回忆录中都有评述。 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国际法庭认定至少20万以上,中国学者考证为30万以上。分析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可以发现,国民党军队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日军的大屠杀中。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0: | 反毛的台巴子进来看看——台湾人是怎样 | |
2010: | Mao&共产党号称“解放”,实际是捆 | |
2009: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排行榜 | |
2009: | 大饥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
2008: | 曹长青:奥巴马巨款“买”总统 | |
2008: | (慎)越战中美国兵那令人发指的兽性 | |
2007: | zt: 陈晓农谈父亲陈伯达 | |
2007: | zt:师哲谈陈伯达 | |
2006: | 20年磨一剑, 歼10的研制历史 (Video) | |
2006: | 中国武装人员对阿富汗恐怖份子自卫反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