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分析中国:一个联队即可完成扫荡 |
送交者: 哆哆 2012年09月06日00:39:3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据敌华北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的分析:“中国的军队,经过了山西会战、南京会战以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沿;任何地区,只要有一个联队的兵力,就可以完成扫荡的任务。今后中国军队无力作战,只要扫荡扫荡就可以了事了。”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南京已陷落,蒋委员长发告民众书,重申抗战到底的决心,说:“敌人侵略中国本有两途:一曰鲸吞,一曰蚕食。今者逞其暴力,陷我南京,继此必益张凶焰,遂行其整个征服中国的野心,对于中国为鲸吞,而非蚕食,已由事实证明。就中国本身论之,前所畏不在鲸吞,而在蚕食,诚以侵略于不知不觉之间,则因循苟且,驯至被其次第宰割而后已;今则大祸当前,不容反顾,故为抗战全局策最后之胜败,今日形势,毋宁谓于我为有利。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在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了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告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形势之下,不当徒顾虑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这个坚定明决的宣告,立刻获得朝野上下的普遍响应,同月二十五日,共产党也发表对时局宣言,拥护蒋委员长“贯彻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最后胜利”的主旨,略谓:“我们抗战目前正处在一个严重的困难关头,然而部分领土和中心城市的损失,初期战线上的部分军事的成败,均不能决定中日战争的最后命运;而我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坚强团结和长期艰苦抗战之毅力与信心,实为争取最后胜利之保证。当今民族危机更加紧迫时,我全民族抗战的力量的更加团结,实为挽救时局的中心关键。”从当时的政治主流说,南京陷落并未动摇我们的抗战信念,我们要继续作战下去。因此,日海军司令也就接着宣告日本决意继续战争。 不过日本军阀心中正希望于攻陷我首都,迫我作城下之盟,来结束战争的。十八日的东京《朝日新闻》透露消息:“中国如愿意议和,日本亦可停止战争。”进攻芜湖的第六师团,已经奉令凯旋,士兵欢声如雷,把行装搬向码头,做了一场春梦。日方授意德驻中国大使陶德曼为和平独家经纪人,于十二月初向我当局提出如次的条件: 甲、订立中日经济协定,许日方参预中国财源、海关、交通、运输。 乙、中国参加反共公约。 丙、日军永远驻防中国。 丁、在日方指定地点,设立非武装区域。 戊、在内蒙古设独立政府。 己、中国赔偿战费。 陶大使向我当局进言,语气中还带着半恫吓的意味,好似中国此刻投降,还可以找寻不至于亡国的条件,失过这个机会,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可得的了。当时,我政府之中,以汪精卫为中心,走德意路线的人们,颇想从这条件作底子来还价,却被蒋委员长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十二月二十八日,敌司令松井石根在南京作威胁性的宣告,谓:“日本将予中国以改变态度之机会;但必要时,日军将攻取汉口重庆。”到了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一月初,日方知中国无意于求和,老羞成怒,乃宣告:“日本拒绝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之中央政府。”一月十六日,敌酋近卫竟作狂妄声明谓:“时至今日,国民政府依然不了解日本真意,策动抗战,不察国内人民涂炭,对于‘东亚和平’,毫无顾忌。因此,日本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期望真能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成立且发展,而拟与此‘新政府’调整两国国交,并协力建设新中国。”我们的政府,立即于一月十八日予以还击,发表宣言,称:“中国于政府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国之力以维持中国领土主权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同时在日军占领区域内,如有任何非法组织僭窃政权者,不论对内对外,当然绝对无效。” 在敌阀的心目中,我们的长期抗战只是一种姿态,在势不能支持下去的。据敌华北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的分析:“中国的军队,经过了山西会战、南京会战以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沿;任何地区,只要有一个联队的兵力,就可以完成扫荡的任务。今后中国军队无力作战,只要扫荡扫荡就可以了事了。”他估计中央军队兵源不够,下级干部缺乏,一时不能成军;而地方部队,只要经过“威胁”或“利诱”的手术是可以全部瓦解的。当日本进入山东地区,韩复榘的部队已在动摇。他们认为国民政府失去了南京这个政治中心,统治的力量也就解体了;中国依旧恢复到军阀混乱的旧局面,替他们铺平了鲸吞之路。 可是民族意识觉醒了的中国军队,士兵和青年军官的爱国情绪,已经使中上级军官采取坚决的抗日路线。战事进入山东境地,日方便对韩复榘做离间工夫,敌机不轰炸青、济两市,暗示山东可以避免战祸,只要韩复榘军队不参加作战。韩复榘当时犹疑不决,一面虚与日人委蛇,不战而退;一面表示服从中央,想引兵入陕,保全自己的实力。统帅整饬纪纲,对于前线抗战将士,出力的论功行赏,失败者给以严厉的处分。一月十五日,蒋委员长飞抵开封,召集军事会议,当即下令将韩复榘扣押,解送汉口军法审判,二十四日审结,判处死刑,于当晚七时在武昌执行,判决中所举事实如次: 韩复榘,充山东省政府主席及第三路总指挥;去年中日军兴,兼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嗣敌军南犯,为便利起见,复兼充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该被告并不尽守土职责,及抵抗能事;对于本会委员长先后电饬移师应援德州,及进击沧州敌军等五点之命令,均不遵奉;后因敌军渡河,擅先放弃济南,撤退泰安,委长续令该被告坚守鲁南防地,又不奉命,节节退往鲁西济宁,致敌军跟踪侵入,陷军事上重大损失。据该管长官等先后分报检举,并以被告尚有借势勒派烟税、强索民捐、侵吞公款、收缴民枪各情事,一并检报到会,经委长饬将被告拿获讯办。经审理终结,判处死刑。 韩复榘的枪决,使士气民心为之一振。这是南京陷落以后,鞭策军心最重要的措施。(当时失职将士受处分的,尚有一月二十一日及六月十五日所公布的各案。抗战各役中,放弃守土、擅离职守的均受严厉的处分。)敌人所预料的中国军队总瓦解的情势,不但不曾出现,到了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春天,我们的军队重新恢复了战斗力,敌军向津浦线猛进之时,便在鲁南遭遇了我军的坚强抵抗。张自忠将军在临沂一线首挫强敌,孙桐萱将军(韩复榘旧部)在鲁西也发挥了英勇的战斗力。 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春天,国民政府适于时势需要,重行改组,蒋委员长专主军事,孔祥熙氏出任行政院院长,主政务。又于三月二十九日,国民党召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党务政治改革方案,以及抗战施政方针。会中决定:(一)确立全党领袖制,选蒋中正为总裁,汪兆铭为副总裁;总裁代行党章所规定总理之职权。(二)设立青年团。以三民主义训练青年。(三)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有关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教育各纲领三十一条,使全国力量得以集中团结,实现总动员之效能。 临全大会以后,政治走向更好的路,党派也有进一步的合作。四月间,秦绍禹(王明)、周恩来两氏莅汉,重申国共合作的精神;国家社会党代表张君劢氏致书国民党总裁,表示合作;书中有“方今民族存亡,间不容发,除万众一心,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而外,别无起死回生之途”之语;接着青年党代表左舜生氏也上书总裁,表示拥护领导,团结建国。谓:“睹目前之巨艰,念来日之大难,仅有与国民党共患难之一念外,他都非所计及;仅知国家不能不团结以求生存,舍此亦无所企图。”南京陷落,更使朝野上下格外团结,这是我们对敌人进一步侵略的最坚强的答复。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但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民力之发展与民权增进相为因果”。并说明因国民大会不得已延期,为适应战时需要,除就各机关组织加以调整,使之趋于简单化有力化外,“应设置国民参政会机关,以集中全国贤智之士,以参与大计”。《抗战建国纲领》第十二条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根据这纲领,国民政府乃于四月十二日公布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关于设置国民参政会本旨,第一条规定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关于参政员人选资格,为曾经在公私机关服务三年以上著有声名的人士:各省市共选八十八名,蒙藏选任六名,海外侨胞选任六名,各重要文化团体或经济团体选任五十名,合共百五十名(后增至二百名)。关于参政会职权,第五条规定:“在抗战时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第六条规定:“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于政府。”第七条规定:“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六月十六日,国民参政员人选决定,汪兆铭、张伯苓两氏分任正副议长,人选之中,共产党有毛泽东、陈绍禹、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邓颖超诸氏,国社党有张君劢、张东荪诸氏,青年党有左舜生、陈启天、曾琦、李璜、余家菊诸氏,救国会的沈钧儒、王造时、史良诸氏,其他教育文化界的贤达,均与其选,这是各党各派合作的象征,也是中国政治史上集中人才之一页。参政会随于七月六日在汉口举行,参加者百三十余人。会中由陈绍禹等提议一致拥护政府,拥护《抗战建国纲领》。关于外交方针,依据抗战建国原则努力推动,健全外交机构,统一国际宣传。会场之中,参政员以国家民族为重,虽常有论辩,而不涉于情感,此为最可宝贵之特色。 在这最艰苦的阶段,我国政治有着最显著的进步:政治机构逐渐适合战时需要,民主政治显见抬头,全国团结,更为巩固;而抗战意志坚决,赏罚渐次严明,一般人心有了依归,消极沮丧活动的倾向也就低伏下去了。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1: | 大饥荒的小故事和中国家族的自卫功能 | |
2010: | 中共八年打了两个小仗,毛反对两个战争 | |
2010: | 连环画:《江泽民其人》第四卷 小人得 | |
2009: | 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是谁? | |
2009: | 曾经的历史奇迹:生活条件改善可以让死 | |
2008: | 如果这是宋史 (五十八) | |
2008: | 美国人该选奥巴马还是麦凯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