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弟回忆:暴虐父亲成全了天才张爱玲 |
送交者: 谷青 2013年06月26日22:36:24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有我父亲的家,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张爱玲《私语》(一九四四年七月)我父亲和母亲离婚后,姐姐和我的生活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星期一早晨,姐姐坐我父亲的汽车去学校,星期 六司机又去接她回家。照料她的保姆何干,每星期三还为她送去换洗的衣服和食物。逢到星期例假和寒暑假,姐姐回到家中,照样做她爱做的事情。如看电影、看小 说,到舅舅家聊天,自己动手绘制圣诞卡和贺年卡,和我姑姑也还保持一定的联系。我还记得那时父亲要换汽车,听从姑姑的建议,买了一辆英国车“获 素”Vouxhall,雇她用过的一位白俄司机。“获素”是当时英国车的代表,大多是汽车玩家买的。但有一次姑姑陪我父亲带着姐姐和我,乘这辆车到闵行去 游览,回途的时候汽车突然走不动了。司机下车检查,原来是电箱四周第三章青春?逃出我父亲的家的电线接头不牢,造成电箱脱落。我们下了车,看司机一时修不 好,只好另外雇车回家。 我父亲看出这个女儿有创作的天分。 我父亲虽有不良的嗜好,但也很爱看书。他的书房里有中国古典文学,也有西洋小说。姐姐在家的时候,没事就在书房里看书,也常和父亲谈一些读书的 感想。父亲鼓励她作诗、写作;他那时也已看出这个女儿有文学创作的天分。姐姐在他指导之下,也真的写了一些旧诗。有几首父亲很满意的,亲友来访他就拿出来 给他们看。 父亲再婚,并没有先问过我们的意见,我们心里再不愿意,也不能出口反对。后母三十六岁才结婚,一嫁到我家就要做两个十几岁孩子的母亲,本来就是 很棘手的。如果她能了解我家的情况,听任事情的自然发展,不加干涉和过问,矛盾也许不会激化得那么快。但她自以为能左右我父亲的意志,可以不按照父母离婚 协议的有关条文进行,终于导致我姐姐逃出我父亲家这个惨痛的结局。 姐姐写《后母的心》,后母读了很感动。 记得后母刚进门那段期间,和我姐姐表面上还保持着礼节性的见面招呼,偶尔也有一些谈论天气和日常生活细节的话语。那年放暑假,姐姐在父亲书房里 写作文,写完放在那里,到我舅舅家去玩。后母无意中在书房看到姐姐的作文,上面的题目是《后母的心》,就好奇地看下去姐姐这篇文章,把一个后母的处境和心 情刻画得十分深刻、细腻,很感动人。后母看完也很感动,认为姐姐这篇作文简直就是设身处地,为她而写的。后来凡有亲友到我家,后母就把《后母的心》这篇文 章的大意说个不停,夸我姐姐会写文章。其实我姐姐完全为了习作,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并没有讨好她的用意。我父亲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但为了使后母高兴, 也就随声附和,未加点破。在我父亲的立场,当然也希望后母与我们保持亲切友善的关系。不过我觉得,我们与后母只是保持着一种表面的礼貌,心里的鸿沟是很难 消除的。 姐姐的性格,是属于内向型的,不会随便说些巴结后母的话。 其实她看到年龄比她大或比较陌生的人,一向话就很少,不善于交际应酬。只有和表姐她们或年龄相仿的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起,她的话才比较多。尤其 一谈起她喜爱的小说、电影、剧本等等文学艺术的话题,她就逸兴飞扬,侃侃而谈。从她中学时期到她离家以后的几年,我们每次见面,谈的也都是小说和电影,很 少谈日常生活和亲戚朋友。对于她的私生活或心事,更是绝口不提。 因为太爱看书,她读中学的时候就患了近视,戴着一副淡黄色镜架的眼镜。平时的穿着也很随便,经常穿的是一般女性都穿的旗袍。冬天则常穿着一件有皮领子的呢大衣,大约是我母亲从国外带回来的。 圣玛利亚女校幽静的校门。 花猫闯祸惊好眠,我们为它向父亲求情。 我们搬进麦根路向二伯父租住的大别墅后,姐姐有一些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为那房子太大,房间又多,住的人还没有老鼠多,夜里睡觉就听到老鼠四处乱窜,吱叫不休。于是佣人就去抱了一只黑白相间的花猫回来,希望减少鼠 患。后母从孙家请来的一个黄姓女仆是绍兴人,小脚伶丁,却又很胖,她很喜欢猫,那只花猫就由她负责喂食,有时也替它洗澡、抓跳蚤。 我姐姐也很喜欢那只花猫,回家来常逗它玩。它不知从哪里找到一颗彩色的乒乓球,最爱追这颗球为乐。球壳内似乎装了沙粒,滚动起来沙沙作响,花猫听了越发兴奋,追逐得更为起劲。我们常常看它玩这游戏,还在一旁拍手叫好。 一天晚上,为了让它抓客厅的老鼠,就把花猫关在客厅里。 女仆大概怕它在那里无聊,就把那颗球也放在客厅里。大家安睡之后,花猫玩起那颗球来了。夜深人静,花猫奔跑和球滚动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老鼠可能是不敢出来了,也把睡在楼上的父亲和后母吵醒了。 我父亲为此大为恼怒,第二天一定要把那只花猫赶走。姐姐和我一直为那只花猫求情,佣人也在一旁说那花猫会捉老鼠,父亲才未坚持下去。不过,他把那颗惹祸的彩色球没收了。后来那只花猫就无精打采的,常趴在后院里静静地晒太阳。 教小胖唱《渔光曲》教了一上午。 还有一次吵到我父亲及后母睡觉是教小胖唱《渔光曲》。小胖也是我后母雇来的小丫头,因为长得胖,大家就叫她小胖。暑假的时候,姐姐一早起来就弹 练钢琴。大概是基本功反复弹练厌烦了,正好看到小胖,就想起教小胖唱歌。一九三四年六月,王人美主演的电影《渔光曲》在上海上映曾连演八十四天,收音机里 差不多每天都在播它的主题曲,我姐姐就决定教她唱这首歌。可是小胖不识字,天资也不聪慧,开头两句“云儿飘在天空,鱼儿藏在水中”,教了差不多整整一上 午,还是不会唱。但这把我父亲和后母吵醒了。不用说,父亲又大为恼怒,把小胖叫去大骂了一顿,又叫我姐姐以后早上不许弹练钢琴。 她爱吃紫雪糕,爆玉米花,山芋糖,掌鸡蛋,合肥丸子。 姐姐喜爱吃的菜肴和零食,大多是甜的。我们到外面去,她一定要买紫雪糕和爆玉米花。在家里,她爱吃有个老女仆做的山芋糖。 做法很简单:把生山芋切成片,抹上糖汁,放在油锅里煎炙,再加几粒花生米在上面。捞出冷却,就是一道好吃的甜点。姐姐放假回家,佣人多会做山芋糖给她吃。 另外她爱吃的两样菜也很普通,一样叫“掌鸡蛋”,一样叫“合肥丸子”。掌鸡蛋和炒蛋差不多,不过是把鸡蛋像摊面饼一样在锅里煎熟,盛到碗里后又 把碗倒扣在锅里,隔着水蒸一下就行了。合肥丸子是合肥的家常菜,只有合肥来的老女仆做得好。方法其实也不难:先煮熟一锅糯米饭,饭凉了后捏成一个个小团, 再把调好的肉糜放进糯米团里捏拢好,大小和汤圆差不多。然后把糯米团放在蛋汁里滚过,再放进油锅煎熟。除了姐姐,父亲和我及家里的佣人也都很爱吃这道合肥 丸子。 常常便秘,每次灌肠都如临大敌。 姐姐的健康情况比我好,没生过什么大病。但她有个毛病是我没有的,就是便秘。不知是因为偏食抑或后母来后情绪受影响,她常常便秘。寒暑假里,我常看到她为了通便服用ENO果子盐,但不大能圣玛利亚女校1937年的档案之一:张爱玲和她的同学张毓贞。 解决问题。要想畅快地排泄一次,就必须借助于灌肠;每次灌肠,都是如临大敌,非常紧张。 姐姐的中学同学,我只见过两个。她们都住同一寝室。一个姓吴,她家离我家不远,暑假时常带着她的弟弟来我家。姐姐和她的同学聊天,我就和她弟弟玩。有时我们一起打网球。 她的另一个同学,就是后来姐姐的老师汪宏声在《记张爱玲》一文中提到的张如谨。她家在镇江,寒暑假都回家住。但寒暑假中,她总要抽空到上海一两 次,来找姐姐聊天。每次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张如谨也喜欢文学,姐姐在《存稿》一文中曾提到她:“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 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 她是圣玛利亚校刊《凤藻》的编辑,高中的时候就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若馨》,姐姐还在校刊上写过一篇《若馨评》。根据汪宏声的说法,张如谨后来结婚了,不再写作;而我姐姐在毕业年刊上的调查栏里,关于“最恨”一项,她写:“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 对于生活周遭的细屑琐事,她常常是视而不见的。 我姐姐在学校的情况,我当然是不清楚的。后来读到汪宏声的文章,才稍有了解: “唱到张爱玲,便见在最后一排最末一只座位上站起一位瘦骨嶙峋的少女来,不烫发,衣饰也并不入时,走上讲台来的时候,表情颇为呆滞。”“于是我 知道爱玲因了家庭里某种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的萎靡不振。说起懒惰,她是出名欠交课卷的学生。” “她不知修饰,她的卧室是最零乱的一间。” 上海国泰大戏院,张爱玲经常在这里看电影。 汪宏声还提到姐姐曾经写过两首打油诗。 第一首 鹅黄眼镜翠蓝袍,一步摆来一步摇。 师母裁来衣料省,领头只有半寸高。 第二首 先生善催眠,嘘嘘莫闹喧。 笼袖窗旁坐,白眼望青天。 汪宏声的这些描写,和姐姐在家的情况相去不远。对于不喜欢做的事,姐姐确是无精打采,能拖就拖。但是对于看小说、电影、画图、写作等等喜欢的事,她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从不需要别人叮咛提醒。 至于卧室零乱,那也毫不足怪。我们一直有专用的保姆照顾,连一条手绢也没折过,更不用说自己收拾房间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姐姐是一个专心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对于生活周遭的细屑琐事,她常常是视而未见的。 与二伯父打宋版书官司打输了。 姐姐读高二那年,我们与二伯父的争产官司失败,这件事她倒一直是留意着。一九一二年我祖母去世时,父亲十六岁,姑姑十一岁。房产、地产虽照祖母的遗嘱分妥,但以父亲、姑姑年龄尚轻,名下分得的产业都由二伯父托管。 一九二八年我们由天津搬回上海,姑姑也与母亲从英国回来了,才正式与二伯父分析遗产。房屋、地产、不动产都有契据,容易分割清楚,我祖父留下的 一批宋版书则引起了纠纷。当时宋版书已很值钱,全部在我二伯父手中。我姑姑认为那也是遗产的一部分,应作三等份分配,不该由我二伯父独得。二伯父不愿照 办,就发展成我父亲与我姑姑一方、我二伯父一方的争产官司。当时二伯父延请的律师是汪子健,父亲与我姑姑的律师是李次山。 诉讼期间,证据对我父亲及姑姑是有利的。但二伯父请的汪子健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律师,他建议分化我姑姑与我父亲。他们认为姑姑的态度比较坚决,不 易妥协,我父亲的态度则比较动摇,似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一方面由律师给当时担任推事的法官和庭长一笔钱打通关节,一方面由二伯父向我父亲做工作,亦答应给 他一笔钱作交换条件,向法庭自动声请撤销告诉。我后母也在旁说项,劝我父亲接受二伯父的条件。我姑姑虽未撤销告诉,但经此转折之后,这件官司最后判我二伯 父胜诉。姑姑后来知悉详情,一直怪我父亲背叛了她这个亲手足,以后就很少来我家走动了。 表妹黄家瑞说我姐姐是“一个既热情又孤独的人”。 一九三七年夏天,姐姐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她向父亲提出要到英国留学的要求,但被拒绝了。父亲那时经济状况还没有转坏,但他和后母吸鸦片的日常开支太多,舍不得拿出一大笔钱来让姐姐出国。姐姐当然很失望,也很不高兴,对我父亲及后母的态度就比较冷淡了。 后来我才听说,我母亲为了姐姐出国留学的事,一九三七年特地回上海来了。她托人约我父亲谈判姐姐出国的问题,父亲却避而不见。不得已,才由我姐 姐自己向父亲提出的。结果不但遭到拒绝,还受到我后母的冷嘲热讽。我姐姐受伤最深的就是她在《私语》中写后母骂我母亲的话: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 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不久日军攻击闸北,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我们每天看见人群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不断地从闸北涌向租界。夜里还听到炮声隆隆,无法安眠。我舅舅家那时刚从芜湖搬回来,住在淮海中路的伟达饭店,母亲也住在那里,就派人来把我姐姐接过去,在那里住了两个礼拜。 我的表妹黄家瑞回忆说,我姐姐是“一个既热情又孤独的人”。和她们姐妹一起玩的时候,姐姐也很放得开,尤其和她的三姐黄家漪,聊起天来更是嘻嘻 哈哈,有时笑得很大声。可是一九三七年初秋和她们同住伟达饭店那段时间,姐姐情绪很低落,不爱说话。就是说话,也总是细声细气的。她常常拿个本子,静静地 坐在一旁,侧着脸看人,给人画素描。不然就低着头,在那儿写小说。除了画图和写作,她不做别的事我姑姑发誓说:“以后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 后来姐姐回家来了。她走的时候虽让我父亲知道,却没跟后母说一声。两人心里都有疙瘩了。她一回来,后母就开骂,打了她一巴掌。姐姐拿手去挡,后 母却说姐姐要打她,上楼去告状。我父亲不问青红皂白,跑下来对我姐姐一阵拳打脚踢,把我姐姐打得倒地不起还不罢手。他打我姐姐时嘴里一直说着:“今天非打 死你不可!” 幸亏我祖母留下的老佣人何干不顾一切去把他拉开,姐姐才没有真的被他打死。 我姐姐当着全家大小受这一顿打,心里的屈辱羞恨无处发泄,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宿舍,张爱玲在此度过六年中学生涯。 立即想要跑出去。但我父亲已下令那两个门房不准开门,连钥匙也没收了。何干偷偷打电话去我舅舅家,第二天我舅舅和我姑姑来为我姐姐说情,顺便再 提让我姐姐出国读书的事。然而说情无效,我后母又在一旁冷言热语的,我父亲和我姑姑一来一往都不善罢干休,竟至兄妹扭打起来了。姑姑的眼镜被打破,脸上受 了伤,一直在流血。我舅舅拉着她,要她赶紧上医院去。我姑姑临走时发誓说:“以后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 老女仆何干的忠告扭转了姐姐的一生。 我姑姑和舅舅走后,姐姐就被软禁在楼下的一间空房间里。那段日子,我也不大敢到她房里去看她。因为我父亲下令,除了照料她生活起居的何干,不许任何人和她见面、交谈;也嘱咐看守大门的两圣玛利亚女校虽是美国人办的,学生校服却是中式旗袍。 个警卫务必看紧,不许我姐姐走出门。 姐姐在那空房里也没闲着,偷偷地为她的逃走做准备。每天清晨起来后,她就在落地长窗外的走廊上做健身操,锻炼身体。后来她得了痢疾,身体虚弱,每天的健身操才停了。 我父亲从何干那里知道我姐姐患了痢疾,却不给她请医生,也不给她吃药,眼见得病一天天严重。姐姐后来在《私语》里把她被软禁、生病、逃走的经过写得很清楚,但不知是有意或无意,她漏写了一段,就是我父亲帮她打针医治。 原来何干见我姐姐的病一日日严重,惟恐我姐姐发生什么意外,她要负连带责任。她躲过我后母的注意,偷偷地告诉我父亲,并明确表明我父亲如果不采 取挽救措施,出了事她不负任何责任。何干是我祖母留下的老女仆,说话比较有分量。我父亲也考虑到,如果仍张爱玲﹙后排左三﹚在校上音乐课之情景。 撒手不管,万一出了事,他就要背上“恶父”害死女儿的坏名声,传扬出去,他也没面子。 于是父亲选择了消炎的抗生素针剂,趁后母不注意的时候到楼下去为我姐姐注射。这样注射了几次后,姐姐的病情控制住了。加上老保姆何干的细心照料和饮食调养,姐姐终于恢复了健康。 我写出姐姐漏写的这一段,并不是为我父亲辩白;事实上他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而不得不采取挽救的措施。但何干给我父亲的忠告,是真正地立了一大功。如果没有何干这个关键性建言,中国近代文坛也许就没有张爱玲了。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2: | 征集中国大饥荒亲历者访谈启事 | |
2012: | 抢救大饥荒历史,要有紧迫感 | |
2011: | 3.14南沙海战全揭秘 | |
2011: | 高考岁月:蓝色,白色作为民主公平的颜 | |
2010: | 朝鲜战争60周年祭——韩战与中国国运zt | |
2010: | 毛赖身当年靓照 | |
2009: | 周恩来与中央专案组 | |
2009: | 中国古代史上杀人最多的十大嗜血屠夫 | |
2008: | 秦河: 评张戎的《毛,不为人知的故事》 | |
2008: | 金小丁: 评《毛,不为人知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