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民国时期文武“二张”的乱世情缘
送交者: 紫色春天 2016年06月10日23:42:5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被誉为“中国的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的张恨水,是张学良最钦佩的作家。他数次登门拜访张恨水,力邀张恨水出山做官,还亲自约张恨水为奉天《新民晚报》写长篇小说……这民国年间著名的一文一武,以文结缘,以心相诚,共同演绎了家国梦乱世情。

  他们的交往缘起于192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这部小说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冬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腐败,小说里的青年将领韩幼楼就是以张学良为人物原型。从字里行间来看,张恨水对韩幼楼的描述还是比较正面的,没有讽刺的意味。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在北京创作并在北京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首部百万言长篇巨构。写这部小说时,他只有29岁。

  1924年4月12日,《春明外史》开始在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自见报第一天就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很多读者。人们争相购买这个报纸,一时洛阳纸贵。小说从1924年4月12日开始连载,直至1929年1月24日全部载完,其间长达五年之久。有些读者为了先睹为快,居然每天下午到报馆门口排队等报,而且是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风雨无阻,天天如是!

  有一位读者,居然是《春明外史》做的月老,使他有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太太。这位读者就是张慎之先生。他是名小说家“百花同日生”即张秋虫先生的哥哥,后来也做过《世界日报》的总编辑,没来北京之前,他在山西太原办报。当时太原交通司令潘宜之有位侧室叫郑秀珍,很漂亮,也有文化,本来对潘宜之就没有什么感情,看了《春明外史》,心仪杨杏园,对新闻记者产生了好感,也想在生活中找一个“杨杏园”,后来偶然和张慎之相识,便一见钟情,两人逃到北京,正式结了婚。张先生进了《世界日报》后,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没有恨老(指张恨水),就没有你们这一段姻缘,可得谢谢恨老这个大媒人呀!”

  这年冬天,随着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张学良得以经常来到北京,无意中看了《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的几期《春明外史》,很快就对其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着迷了。尤其是他发现小说中的“军队总指挥韩幼楼”身上有许多自己的影子时,就萌生了去造访作者,与之交个朋友的想法。

  于是在一个北风呼啸的下午,张学良就登门拜访了张恨水。此时,张恨水正在家专心致志地续写《春明外史》,两人相见甚欢,从《春明外史》的情节设计、布局谋篇谈起,话题越来越广,两人从文学谈到社会,又谈到对时局的看法。让张恨水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不仅对文学十分感兴趣,而且知识面很广,还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同样看不惯。谈到最后,张学良说:“恨水兄,咱们虽然初次相识,但一见如故,如兄不嫌弃,我们就做朋友吧。 ”

  张恨水自然也对结交张学良这样的朋友很高兴,因为他不仅是自己笔下的人物,更是叱咤风云的东北军少帅,一代风云人物。

  过了几天,张学良又来到张恨水的家。张学良的此番来意,是专程请张恨水到奉军中担任文职官员,但张恨水婉言谢绝了。张恨水是典型的文人,也是性情中人,只想以笔耕为生,也以此为乐,对当官了无兴趣。张学良虽然讨了老大个没趣,却并没有改变对张恨水的好感,相反对张恨水的人格倍加赞许。张学良看到张恨水靠一支笔,养活一个大家族几十口人很是辛苦,没与张恨水商量,便授予他一个“参事”头衔,只挂名,不需要去工作,每月还给他发一份不错的薪水。朋友做到这个份上,张学良很够意思了。

  张学良投之以桃,张恨水自然也报之以琼瑶。1928年8月,为了与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所办的报纸相抗衡,张学良决定支持创办奉天《新民晚报》。这份报纸与后来上海的《新民晚报》同名,但没有任何关联。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子承父业,是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统治者。为了使《新民晚报》好看,以赢得更多的读者,张学良想起了妙笔生花的张恨水,他亲自去信,约张恨水写一部类似《春明外史》的连载小说。张恨水接信后二话没说,立即开始构思、动笔。他顺着《春明外史》的思路,重新虚构了一些人物,开始创作一部新小说,并为新小说取名《春明新史》,既有续篇之意,又在许多情节上另起炉灶,更为注重故事情节的冲突和内容的新奇与对社会的批判。

  张恨水果然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1928年9月20日,奉天《新民晚报》在创刊号上即开始推出《春明新史》,一时间好评如潮,报纸不但热销奉天,在关内大城市中也拥有很多读者。史料记载,奉天《新民晚报》销售量最多时高达50万份。1929年初,张学良得知张恨水寄来新出版的《春明外史》一百部托《新民晚报》代售,立即派副官去买来二十部,随后发给在帅府中任职的主要官员。一时间,张恨水的小说成了帅府中最受关注的读物。后来,张学良还将张恨水小说推广到东北军中,步兵第七旅的连长以上军官,几乎都读过《春明外史》,都成了张恨水的铁杆粉丝。

  来而不往非礼也,张恨水也决定回访挚友张学良。1929年8月,在张学良的邀请下,张恨水前往沈阳,专程拜访张学良。来之前,在张恨水脑海中,“觉得东三省是边省,那省会是很简陋的。”然而,下了火车后,张恨水看到沈阳城中不仅马路宽敞、市场繁华,还建起了很多西式建筑。再看街头行人,着西服、系领带的男士和烫头发、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比比皆是,这种景象在北平街头也是罕见的。

  看到这番景象,张恨水不觉加深了对张学良的好感,感到张学良为政有方,让沈阳城早早接受了新事物。当晚,张学良在大帅府设宴欢迎张恨水的到来。餐桌上,张学良趁着气氛融洽,对张恨水旧话重提,再次诚挚邀请张恨水出来做官,张恨水再次婉谢了张学良的好意。

  沈阳之行,张恨水感慨良多。张学良为张恨水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游览沈阳故宫、北陵,与省城文艺界、新闻界人士会面、座谈,张恨水借此机会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在沈阳逗留数日之后,张恨水才返回北平。回北平后不久,为感谢张学良的盛情,张恨水又为沈阳《新民晚报》创作了长篇小说《黄金时代》,供其连载以招徕读者。

  1931年,调停中原大战之后的张学良,其势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扩展到了华北京津等地。1931年4月,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要求,赴北平主持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行营,偕于凤至及赵四小姐一起住进了顺承王府。在此地,为了延揽更多的人才,张学良又想到了老友张恨水。这次,他派副官持专函到张恨水的府上,邀请其出任自己的秘书。张恨水回应说,自己只会写小说,不懂得军事、政治,无法胜任作张学良秘书之职,还亲笔给张学良写信表示谢绝。

  这封信还引发了张恨水的一个题诗趣闻。此信送达张学良时,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赵四小姐也看到了。赵四小姐觉得张恨水的字写得很好,翩翩欲飞的,很有书法的韵味,便嘱咐副官带去一把白纸折扇,请张恨水再赐墨宝。张恨水看到扇面上已有名家画作,描绘的是春暖花开时节,在爬满青藤的篱笆上飞舞着一对恩爱的燕子。他略加思索,在扇子的空白一面题写了诗句:“少帅隆情嘱出山,书生抱愧心难安;堂前燕子呢喃语,懒逐春风度玉关。 ”写完,亲自将扇子送到张学良在北平的住所,将题有自己诗作的扇子送给了赵四小姐。

  张恨水的造访,使张学良喜出望外。见面后,他本想再次提请张恨水出山就仕,但一见张恨水于扇子上的题词,就知道张恨水的心意,于是便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话题,就此作罢了。

  张学良、张恨水这样的名流无疑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北平的报纸从张学良身边人处得到这个消息后,如获至宝,立刻以大版面刊出张学良与张恨水交往的文章,标题就是《张学良三请张恨水,张恨水婉辞不就》,很具有轰动性。

  张恨水不仅拒绝了张学良的“出山”之邀,还曾经错失为张学良作一部传记小说的机会。1934年2月20日的《北洋画报》披露了下面这件事:“闻张氏(注:即张学良)未入关前,曾属钱君(注:即钱芥尘)授意恨水,为彼撰一纯以张氏为主角之长篇说部,即名《张学良》,秉笔直书,不加奖饰。恨水允之,以其历史难告一段落,无从下笔,久未报命。此次张氏返国,沪报谣传恨水奉召至杭,代撰游记,或系旧话重提?外间不察,乃误为张氏欲请恨水捉刀,余知过去事实,爰为记付《北画》。”

  这一报道说的是,张学良曾委托《新民晚报》负责人钱芥尘去找张恨水,请他为张学良写一部长篇传记小说,名字就叫《张学良》,并特意嘱咐要秉笔直书、不加粉饰。张恨水当时答应下来,可他认为张学良的人生还没有进入高潮阶段,不妨等一等再写。结果后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写传只好暂时搁置。及至后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囚禁,这个写作计划流产。没能履行承诺为张学良写一部传记小说遂成为张恨水心底的遗憾。

  1934年5月,张恨水前往西北地区考察,归来后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年底,张学良闻知张恨水西北归来见闻颇多,电邀张恨水赴武汉一聚。此时张学良担任豫鄂皖“剿总”副司令,正为“剿共”战事而愁眉不展。到武汉后,张恨水把在大西北看到的社会状况如实告诉张学良,并说通过此行,自己的思想变了,写作风格也受到影响。张恨水的思想倾向自此转向同情、歌颂穷人和揭露、抨击权势者。他的这种转变受到有着强烈救国救民思想的张学良的高度赞赏,张恨水的思想变化也深深影响了张学良。张恨水没想到是的,这竟然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两年后发生的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身陷囹圄,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张恨水领着妻儿离开重庆,乘车回故乡安徽。在经过贵州桐梓县城时,张恨水压低嗓音对妻子说:“知道吗,桐梓境内有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张学良就在里面。 ”妻子明白张恨水的话意,问道:“你想去看望他?”张恨水叹息说:“当然想去,只是不知道监狱的具体位置;再说,别人也不会允许我去见他。 ”话语中充满了人生的无奈。

  1946年12月12日,张恨水想起故友,在北平《新民报》上发表《今日赠张学良》一文表达思念之情,文章中写道:“今日双十二,不免想起了西安事变。这幕戏两个主角。一个是张学良,一个是杨虎城。我们所知道的,张学良已于一月前,坐专机由贵州去台湾。贵州是山区,台湾是海岛。不才为张氏撰一联送之:日积十年钓鱼,晚积十年读史,学而习之;昔居四面包山,今居四面环水,良有以也。”上联嵌一个“学”字,下联嵌一个“良”字,既表达十分巧妙,又体现了对故友张学良的深深思念。此后,这两位故人身处海峡两岸,天各一方,他们的友谊随着他们的先后故去,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习总书记与昂山书记举行会谈
2014: 国民党强暴残杀1300女红军的历史真相
2014: 俄国再次被西方掐住脖子
2013: 这事如果发生在毛泽东时代……
2013: 孙子凭什么永垂不朽?
2012: 70多年后有多少人知道?台儿庄战役的功
2012: 吴禄贞的抬营战略 与 港台澳大中学生与
2011: 论“六四”给中国人带来的正面的意义和